傅山撰书
傅山(1607—1684),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别号公之它,又号石道人。忻州(今山西忻县)人。清初学者、书画家。明末诸生,崇祯十三年(1636年),山西提学袁继咸为阉党所诬下狱,他约集诸生赴京陈情告状,得以昭雪,是以名闻天下。明亡,隐居山中不出,自称居士、道人。清廷开博学鸿词科,称疾拒荐;邑令奉命登门促驾,以死拒入京。后特旨授中书舍人,免试放归。通经史、医学,亦工诗文、书画,擅音韵。著有《霜红龛集》《荀子评注》等。
竹雨松风琴韵
茶烟梧月书声
这是傅山自题书斋联,现藏于山西晋祠文管所。“竹雨”即指落在竹叶上的雨滴。邵雍《闲居述事》诗:“竹雨侵人气自凉,南窗睡起望潇湘。”“松风”乃松林清朗之风。《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云:“特爱松风,庭院皆植松,每闻其响,欣然为乐。”“松风”也为古琴曲“风入松”的别称。许浑《重游飞泉观题宿龙池》诗“松叶正秋琴韵响,菱花初晓镜光寒。”“茶烟”,烹茶之烟气。“梧月”乃明日照梧桐。“琴韵”、“书声”极切书斋,而“竹雨松风”的高洁,更加表现了琴韵的幽雅;“茶烟梧月”的朦胧,尤为烘托出书声的清朗,凸现了作者洒脱的襟怀和高尚的节操,与那些曳裾奔走于权贵之门的世俗之徒相比,自有天壤之别。读来“琴韵”沁心,“书声”入耳。

傅山撰书
性定会心自远
身闲乐事偏多
傅山的书法生涯横跨明清两朝,是明末清初我国书坛上的一代宗匠先师。明清之际,正是黄宗羲所认为的天地闭塞、厄运危时、元气将鼓荡而出之时。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大凡世道沦丧,人们总是心事如麻。倘不能释之同类,天地和艺事即变成他们悲慨和宣泄的对象。在那忿忿的人群中,我们可以找到屈原、蔡文姬、李煜、李清照、文天祥等一串长长的身影,傅山也不例外。明末清初那种特定的历史环境,既造就了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傅山,也决定了傅山书法美学观的自然主义和极端的人格主义。
傅山在书法理论史上的最大贡献是他所谓“四宁四毋”的书法美学观。即“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足以回临池既倒之狂澜矣。”这是他有鉴于元明以来士大夫中书风日趋柔媚,以诌当道、以媚流俗而提出的,也是针对传统中和为美而倡导的一系列势不两立的美学理论。因此这些拙、丑、支离、直率以及他还说过的“宁横无顺”、“宁钝无利”、“宁朴无妩”、“宁隘无涩”等等,都是专以“过”以“淫”来与中和为美的传统诗教俨然对峙的东西。从这副书联中可以看出傅山书法的特色。联中的每一个字绝无一点毡裘气,而是充满了跳跃般的生机。


冒襄联·今人书
冒襄(1611—1693),字辟疆,号巢民,如皋(今属江苏)人。明末清初文学家、诗人。明末副贡,史可法荐为监军,授台州推官,皆不就。明亡后,隐居不仕。著书自娱。诗文清丽婉转,富于情韵。著有《景梅庵忆语》《巢民诗集、文集》等。
其人如浑金璞玉
此间有伏龙凤雏
这副对联是冒辟疆写他自己,表现了此人的“才高气盛”。南明时,他在金陵曾反对祸国殃民的权贵阮大铖、马士英。后因大敌当前,辟疆乃决意渡江往北,随史可法驻守扬州,参谋军事。扬州失陷后,他退隐原籍如皋,苟全性命于乱世。
冒辟疆写的这副对联极有气势,且又别有一番情趣。联中所谓“浑金璞玉”,是自喻质地高贵,不同凡俗;联中又以“伏龙凤雏”自比,十分感叹未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明亡,冒辟疆回到如皋以后,就居住在他家里那座具池沼亭馆之盛的水绘园中。他虽身在幽境,犹心怀华夏。后来现实告诉他,清初顺治、康熙两朝的政治已见改良,所以他才安心编著诗词文集,以图书自娱,无复他求。他与董小宛结为伴侣,朝夕共赏水绘园的景色,风流文采,照映一时。


蒲松龄联·今人书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出生在山东淄川县蒲家庄。兄弟四人,都从小读书,蒲松龄是兄弟中成绩最好的。他顺利地通过县、州、府的考试,每次都是第一名。19岁时就考中秀才,人们都认为他前程远大。可从此以后,蒲松龄到省里考试就怎么也考不中了。后来,父亲死了,兄弟四人也分了家。蒲松龄只分到一间破房子。房子四壁透风,周围长满了蒿草。他没有能力维修房子,只好借来一块木板遮挡一下。为了养家糊口,他有时给知县当幕宾,有时给财主当塾师,这样一面挣点钱维持生活,一面参加科举考试。可是,他直到最后一次参加考试,也没有考中举人。他觉得自己满腹才学,就像春秋时期为献玉而被砍去双脚的卞和一样,没有施展的机会。而阻碍他的正是腐朽的科举制度。科举的失意和生活的清苦,使他别无出路,只好在凄凉的荒斋里著书。为了勉励自己,蒲松龄在自己镇纸的铜条上刻下这副自勉对联。
就是这副对联使他落第不落志,就是这副对联让他决心放弃科举,发愤著书。在这副对联中,蒲松龄引用了“破釜沉舟”和“卧薪尝胆”两个著名的历史典故,说明要干大事,先要立大志,“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蒲松龄正是以此联自勉,历经寒暑,费尽艰辛,写出了不朽的《聊斋志异》
。
蒲松龄刻的这副自勉联后来为郭沫若所书写,进而引发出发生在1962年那件令人荡气回肠的真实事件。
那年秋天,郭沫若到南海普陀山游览,在梵音洞拾得一个笔记本,打开一看,扉页上写着一联:“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横批是“春在哪里”。再翻一页,竟是一首绝命诗,且署着当天的日子。郭老看了之后很着急,马上叫人寻找失主。失主终于找到了,是一位面色忧郁的姑娘。她叫李真真,因三次考大学落榜,加上恋爱受挫,于是决心“魂归普陀”。郭老耐心开导她,对她说:“这副对联表明你有一定文化水平,不过下联和横批太消沉了,这不好,我替你改一改,你看如何?”姑娘点头同意。于是郭沫若改道:“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难成事事成”;横批“春在心中”。
姑娘听了感叹不已,心想:
跟前这位长者一定是位有学问的首长。她把自己的心事都倾吐出来。郭老听了,挥笔写了这副“蒲松龄落第自勉联”。李真真仔细阅读,好像见到了楚霸王破釜沉舟大破秦军的壮烈场面,又好像看见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雪耻的一幕,还想到蒲松龄落第后坚忍不拔而发愤创作不朽杰作《聊斋志异》……这副对联不正是“事事难成事事成”的最好注脚吗?姑娘请郭老为这副对联签上名。待郭老写上“郭沫若,六二年秋”几个字后,姑娘才惊喜地知道眼前这位首长就是大文豪郭沫若啊!她激动地表示要永记教诲,在人生道路上奋勇前进。另外,姑娘还大胆写了一首诗答谢郭老:“梵音洞前几彷徨,此身已欲付汪洋,妙笔竟藏回春力,感谢恩师救迷航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