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青衣:黄孝慈传(4)|徐良文

(2023-04-17 22:07:27)
分类: 图文:粉墨人生
大青衣:黄孝慈传(4)|徐良文

        黄孝慈入校之时,校长为萧长华先生。
        萧长华祖籍江西,出生在江苏扬州,父亲萧永康。萧长华排行老二,上面有个哥哥萧长荣,是著名昆旦。说起两人的名字,还有一段故事。萧永康在三庆班搭戏,和著名老生卢胜奎是好友。在《同光十三绝》中,扮诸葛亮的就是卢胜奎,有“活孔明”之誉。他对萧永康说,你家姓萧,萧是一种草木,荣华有茂盛之意,长荣、长华意为永远茂盛。于是“孔明”赠名,兄弟俩就叫萧长荣、萧长华了。后来,萧家的堂号就叫“荣华堂”。
        萧长华是著名丑角,后到喜连成当总教头,中国戏曲学校成立时,被田汉“三顾茅庐”礼聘到校任教,继而成为第四任校长。
        那时,萧长华已经过了八十大寿,依然精神矍铄,开学讲话,往台上一站,声若洪钟。让黄孝慈记忆深刻的是萧长华身上那件蓝色粗布大褂,质地普通,衣服很旧,一些地方都洗掉了色。这样一个天大的名角,穿着竟如此普通,黄孝慈顿感亲切,再看自己身上土气的旧棉布花裤衫也就释然了。
        同学们中间还流传着关于校长的故事:据说萧长华家的房子很小,他住那屋置一张炕就没多大地儿了。每天晚上,他就在炕上点个小蜡烛,熬夜抄剧本。有一天,年久失修的房顶突然塌了,正好砸在他的炕上。当时萧长华正在外教戏,得知房顶塌了,不急不躁,反而打趣说:“这是老天爷眷顾我,留着我让我把京剧传承下去。”
        黄孝慈到戏校报到的那天,晚饭是在学校食堂吃的,猪肉炖白菜和白面大馒头,有些江南来的同学吃惯了大米,吃不惯面食。黄孝慈不同,她出生在北京,又长期在徐州、宿迁等地生活,习惯吃面食,加上平日里吃的都是粗粮煎饼和窝头,只有逢年过节才有白面馒头吃,因而吃得格外香甜。还有那白花花的猪肉片,香气诱人。在宿迁家中时,一个星期才能吃上一次肉,还是几片,不能放开吃。那天的晚饭,黄孝慈一下子吃了两个大馒头和满满一碗猪肉炖白菜,最后连白菜汤都喝得溜光,把从镇江来的陈吟秋看得目瞪口呆:孝慈,看你这么瘦,没想到可真能吃。黄孝慈说自己那时营养不良,瘦得像黄芽菜。
        晚饭后,两人一起在校园内散步,路两旁绿树成荫,花草遍地,月光疏影,不觉心旷神怡。
        多年后陈吟秋回忆:
        那时的北京没有雾霾,天清气朗。戏校在陶然亭,校园面积挺大,环境很美。是老校长萧长华自己花三百元钱买来树木种在院子里的,是他唱戏挣的钱。
        宿舍是五层楼,教学楼比宿舍楼矮,只有三四层。
        陈吟秋说的戏校在陶然亭是个大概念,实际上那时的中国戏曲学校坐落在北京西城宣武区里仁街,毗邻陶然亭。陶然亭取白居易“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之“陶然”二字为亭命名,自然景色优美,颇受文人墨客青睐,被誉为“周侯藉卉之所,右军修禊之地”。
        在戏校的两年多时间里,黄孝慈和陈吟秋多次在周末相约来这里散步游玩,园内林木葱茏,花草繁茂,楼阁参差,亭台掩映,景色宜人。漫步走过玫瑰山、锦秋亭、醉翁亭、兰亭、鹅池碑亭等诸多名胜古迹,流连园内,有如历巴山楚水之间,或游吴越锦绣之乡的感觉。黄孝慈和陈吟秋最喜欢燕头山顶的览翠亭,于此望湖观山,世界如此美好而开阔,碰到没人时,两人还会亮上一嗓子。
        那晚回到宿舍,黄孝慈久久未能入睡,一个充满无限想象的新世界正在向她展开!
       
        对刚入学的黄孝慈来说,戏校的一切都是新鲜的。
        除了风景优美,文化底蕴深厚,那时的北京还是一个吃货的天堂。清代《都门竹枝词》曾有一段关于北京小吃的描写:“日斜戏散归何处,宴乐居同六和局。三大钱儿买甜花,切糕鬼腿闹喳喳,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凉果糕炸糖耳朵,吊炉烧饼艾窝窝,叉子火烧刚卖得,又听硬面叫饽饽,烧麦馄饨列满盘,新添挂粉好汤圆,爆肚油肝香灌肠,木须黄菜片儿汤。”黄孝慈逐渐适应了戏校生活后才真切感受到美食的魅力。中国戏曲学校校风严格,学生们平时在学校不许出门,每周只允许出去一次,这一个个难得的周末是学生们放风的好日子。黄孝慈最喜欢背一个小书包,跟陈吟秋一起逛北京城的美食街,豆汁、灌肠、炒肝、麻豆腐、炸酱面、糖葫芦等,满街的香味实在诱人。但这一切美食,她只有看的份,摸摸口袋里的毛票,怎么也舍不得吃。实在熬不住,就买上两串冰糖葫芦,一人一串,吃得旁若无人、如痴如醉。
        陈吟秋回忆:
        戏校管得紧,一个礼拜才能出去一下。我们两人背一个小书包,逛地摊。北京的东来顺涮羊肉、全聚德烤鸭听说过,但没钱吃,最多就是一碗炸酱面或一串糖葫芦解馋。我们是9月1日到的北京。9月27日是中秋节,我们那时年纪毕竟还小,想家了,两个人在五楼抱头大哭。
        中秋是思乡的节日,对年纪尚轻的黄孝慈来说也不例外。孤身一人在京求学,家乡远在千里之外,没有父母的关切,没有兄妹的嬉闹,孤寂自然一时难以排遣。女孩子抱头大哭一场也属正常。第二天依然精神抖擞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学校有那么多平时听说过却没见过的名师上课,有那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一起交流学习,有那么多京剧演出可以观摩,新事物、新知识目不暇接,这是何等的快事!黄孝慈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学习冲动,视野一下子变得开阔,正像她后来所说,她就像一块海绵,拼命吸收着各种京剧流派的养分。
        在中国戏曲学校,每天都有新鲜的收获和感悟。
        当时的北京,可谓文艺界名家荟萃,京剧界能数得上号的人物,都时常有演出:王瑶卿的刀马旦戏《十三妹》,程砚秋的青衣戏《锁麟囊》,荀慧生花旦戏《杜十娘》等等,只要你想看都有机会看,只要你想听都有机会听。
        一次,学校组织黄孝慈等戏校的同学去北京饭店参加文艺活动,忽然看到前面有个戴眼镜的高瘦老人,老师告诉他们那是作家老舍先生。老舍?写话剧《茶馆》、小说《骆驼祥子》的著名作家?这些孩子内心的兴奋还没压住,转眼又看到了田汉先生,中国现代话剧之父,也是中国戏曲学校的首任校长,还是《国歌》歌词的作者!他们在当时可都是名冠国内的大人物,创造了当时中国话剧的艺术辉煌。每一个身在文艺界的年轻人,都以见到他们为荣为傲!
        惊喜还未结束,在接下来的活动中,裘盛戎和马连良两位先生居然出来清唱了!在京剧界这两位的大名可谓如雷贯耳,是黄孝慈从小听到大的。
        裘盛戎,京剧花脸全才,唱念做打无一不能。在他一生演出的剧目中,除了人所共知的铜锤戏、包公戏外,还能上演架子花脸戏和武花脸戏。他是京剧史上继金少山之后,以净行挑班的第二位花脸演员。裘先生的唱功了得,因为在裘派艺术中,“唱”是最有特色的。黄孝慈他们在台下侧耳细听,先生的嗓音果然是高亮醇厚,唱腔挂味儿声声入耳,这种现场演唱的高超技巧,是平时在唱片里很难捕捉到的。
        裘盛戎之后出场的是马连良,京剧“四大须生”之首。马连良先生虽然以谭鑫培的唱腔为基础,但不拘泥于形式,而是大胆结合自身条件,汲取各家之长,突破传统,创立了与其他人完全不同的唱法。他的演唱流利、舒畅,雄浑中见俏丽,深沉中显潇洒,奔放而不失精巧,粗豪又不乏细腻,他以独特的风格,为京剧开创一代新声。
        听大师们唱,看大师们演,黄孝慈边听边琢磨其中的异别,陶醉其中。她想,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独立一派,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风格,因而别有韵味,别有洞天。自己何时能做到像这些大师们一样呢?
        更大的惊喜还在后头。一次,黄孝慈居然有机会给梅兰芳先生跑宫女。
        陈吟秋回忆:
        还有一次,梅先生演《贵妃醉酒》,我和黄孝慈给他去跑宫女。同去的还有董金凤和黄晓萍等,加上一个老旦,共十一位女生,一块去跑宫女。演完戏后,给了我们每人6毛钱,舍不得花。干脆,在场外一人买了一把调羹做纪念。
        这次跑宫女,使黄孝慈有幸近距离观察到梅兰芳先生的表演。“贵妃醉酒”,妙处都在这“醉”字,只见梅先生把酒尽欢,或笑嗔近侍,或戏弄杯盏,腰肢摇曳,眼波流转,那一副娇憨之态,当真是真真切切,杨贵妃前后三次的饮酒动作竟然各有不同:第一次是用扇子遮住酒杯缓缓地啜;第二次是不用扇子遮而快饮;第三次是一仰而尽。三次“衔杯”动作,将杨贵妃从初醉到醺醺醉意细致入微地表现出来,杨贵妃骄纵放浪的性格内核就这样被梅先生含蓄而精准地诠释出来,真是淋漓尽致,天下无双。一场《贵妃醉酒》,让黄孝慈真的醉了,醉在大师精准的美妙演绎中。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许多看似偶然的机会都在潜移默化地融入到黄孝慈的脑海里,蓄积着戏剧观念有朝一日突破的能量。

大青衣:黄孝慈传(4)|徐良文

       
        新鲜感过后,原有的危机感才真正向黄孝慈袭来。
        虽然她初中毕业有点文化,但致命的弱点是缺少基本功!她的师姐、师妹们大多有童子功,从小拜师学艺,基本功扎实。眼见着别人左一个劈叉,右一个拿顶,舞刀弄棒,耍起来一套又一套,而她自己除了唱,其他基本什么也不会,只能拿着老师给她的一个枪杆,丁字步一站,对着暖气管打一、二、三……心里的确着急。
        黄孝慈是一个要强的人,她觉得,无论学什么,干什么,都要学好,干好。既然进了戏校,就绝不能落下。一个信念在脑子里慢慢滋长,越来越强烈:要赶上别人,一定要赶上别人!于是她下定决心勤学苦练,超过生理极限地玩命练功。每天天不亮,戏曲学校的操场上总能出现一个瘦小的身影,耗腿[插图],下腰,跑圆场,等黄孝慈把一套旦行的基本功都做完了,同学们才陆续出现。紧接着就是去练功房继续压腿,即使睡觉的时候也在练。她每天晚上都把腿劈成一字睡觉,如果练左腿,她就把枕头放在床的左侧,把左脚放在枕头底下,把身体摆成一字,对着墙睡觉。练右腿同样把右脚放在枕下。每天早上起床的时候都感觉两条腿麻得失去知觉,不能走路。还有担腰,老师把她的一条腿蹬在凳子上,一边和蔼地跟她说,放松啊,放松,然后趁其不备按着她的肩膀嘎巴一下往下一按!顿时,黄孝慈感觉自己的双腿都快要断掉,那个钻心的疼啊!然后,没有休息,换个方向接着来。
        黄孝慈曾回忆过那段努力练功的日子:
        我那段时间练功确实很拼,自己老家在北京,但是星期天我从不回家。一到周末,我就用学生证借来练功用具,留着星期天在学校练功。平时课间十分钟休息时间,我就在教室外练习跑圆场。有一次,我去首都剧场看杜近芳、李少春主演的《白蛇传》回来,拉着“山膀”穿了大半个北京城。戏校一位年纪很大的老师肖连芳,见我天天这么用功,喊住我并问了我一些情况,很慈祥地对我说:你拉个“山膀”给我看看。于是我摆了一个拉山膀的姿势给他看。老师一看,说,你的姿势不对,山膀架得不圆,不美。“拉山膀”胳膊要再向上端起来一些,手腕要再往外翻一些,要好看,“边式”就得“耗”!于是我又照他说的做了一下,摆正姿势接着跑,可是还不到位,下来又走样了。于是肖老师在我身后“啪”地就是一戒尺,说:“抬膀子,翻腕子!”
        这一戒尺,疼得钻心,我到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但它是一位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真诚期待。从那以后,我更加勤学苦练,一直保持着老师对我的要求,肖老师脸上才绽开笑容。后来他对我说:我看你练功有些日子了,好学肯练,盼你出息才给你一下子。圆场是基本功的基础,切记提气、压步,腰里撑住劲儿,膀子端圆了,这样才有力度,有美感!
        老师的话让我醍醐灌顶。时隔多年我演《红菱艳》菱姐,有一个心急如焚手执金牌劫法场的过场戏。这场戏并没有台词,硬是靠脚下的圆场功夫来体现人物心情的,三个圆场一个比一个快,由稳住劲到使劲儿一溜烟儿地迅跑,常能赢得满堂掌声。到现在,每当人们夸我脚底下功夫好时,我总不忘有老师的一戒尺,挨得不冤。
        除却苦练基本功,在人物表演方面黄孝慈也逐渐摸到了门道。京剧讲究表演程式,但是同样也强调把人物演得活灵活现,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并非易事。有些京剧演员,身段唱腔都能驾轻就熟,但那种神态就是出不来。如何演活一个人物,是京剧大师与普通演员之间的区别所在。由“形似”到“神似”看似很近,实则甚远,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就像学佛,渐悟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厚积而薄发,完成量变到质变,而顿悟是讲究灵性的。戏校曾有一堂课让黄孝慈接近顿悟:
        戏校有一位华慧麟老师,是享有盛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王瑶卿先生的得意门生,水平可高了。她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在教学上要求严格,一丝不苟,很会教戏。那时在课堂上我是她最喜欢的学生,因为我是北京人,嘴里没毛病。每到华慧麟老师上课,总让我第一个试唱,第一个走身段。我们对她既敬畏又折服。
        有一次,华慧麟老师教同学们排练京剧传统戏《二堂舍子》,教完唱念之后,下地说身段调度,她反复向我们说:举手投足,地位转换,那都不是最要紧的,重要的是要把王桂英这个刘彦昌的续弦,对两个孩子不同的心情充分表现出来。沉香是前房三圣母生下的孩子,秋儿是自己的亲生骨肉,诘问两个孩子是谁惹的祸,是谁把人打死了。那台词表面上念的是相同的,可语气、心劲、味道、意思,一定要区别开来,要把这位丞相之女、正房妻子、沉香后母、秋儿生母这样一个女性生动地表演出来,一定要用心揣摩,体味!
        我恰恰在这出戏中演王桂英,当时,我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这么复杂的感情戏,演起来还真是有难度。当唱到“手执家法将儿来打”时,家法拿在手里,完全没有分量,没有内涵,怎么打也不像。这时华老师给我做示范,还告诉我:孝慈,秋儿是你(王桂英)生的儿子,你打他就是打给刘彦昌看的,表现你不偏心,可是你得从心里舍不得,打不下去,偏又不得不打做个样子,哎哟!这家法恨不得就打在自己身上才好呢!要把这层意思表达出来。就靠这家法一举一落,眼神的顾盼,把戏的内核呈现出来。你要演得有筋骨,有看头,就不能光指望着课堂这一小会儿,下了课要费心思去想,去琢磨,体会。于是,我恍然大悟。
        在班上学习我从来都是用功的,接受能力也是快的,可也只是下了课之后自己温习、背诵,都很少用心去琢磨,是华老师点破了我的悟性,促使我学习、体会。这是我从艺以来的第二出开蒙戏,这个窍开得多好啊!如同一把开启角色心灵的钥匙,让我终身受益。后来沿着华老师指点的路子,我果然大有长进,在艺术的天地驰骋纵横,无往不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