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民日报70年散文选(2)

(2023-03-25 22:06:53)
分类: 图文:现代诗文
人民日报70年散文选(2)

        沸腾了的北平——记人民解放军的北平入城式|刘白羽

        二月三日,人民解放军举行了解放北平的入城仪式。装甲部队炮兵坦克部队骑兵步兵,一路从南面永定门入城,另一路由西北面西直门入城,会合之后向南走,由西长安街转和平门,向西,出广安门,这浩浩荡荡的行列,从上午十点到下午四点钟,前头已经出了和平门,后头还在向永定门拥进。
        这天,从早晨起,人民就一群群一队队地,向前门广场拥去。九时半,林彪将军罗荣桓将军聂荣臻将军、叶剑英将军,出现在前门箭楼上。这时候,前门广场上,人民的行列像海洋,各色各样,红的白的,猎猎飘动的旗帜,就像翻腾的海浪。人们高举着自己热爱的领袖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巨像。工人、学生、职员、教授,各式各样的人都来了。人们向前挤,向前挤。结彩的火车头开进了东车站,载着好几千平汉路工人,从远远的长辛店赶过来。丰台的铁路员工也拥进了欢迎的行列,汽车厂、机械厂等等九个工厂的工人,摘去了帽子上带有国民党党徽的帽花。一个燕京同学说:“我三点半天没亮就起来了。”
        十时,四颗照明弹升上了天空,庄严隆重的入城式开始了。远远地从北面,从前门那边,黑压压地一片人迎上前来,前面一面欢迎大旗迎风飘舞;从南面,人民军队的头一辆带队的装甲车,摇着一面红色指挥旗,朝着欢迎的人群开过来,随后是高悬毛主席、朱总司令肖像的四辆红色胜利卡车,满载着乐队,铜管乐器金光闪闪,吹奏着雄壮的进行曲。装甲车部队一条线似的接在后面。在珠市口一带,部队与欢迎的行列相遇了,欢迎的行列在左面,部队在右面,欢呼雷动。招手呀!呼喊呀!多少人激动地流下了眼泪。光荣呀!只有人民的军队才能得到这样的光荣。人群拥上来了,高呼着“万岁!”他们跑进了解放军行列里面,队伍都不好向前走了。欢迎的群众在装甲车上写:“你们来了,我们大大快乐!”“真光明啊!”“同志们!加油呀!彻底消灭国民党反动派呀!”——队伍陆续向前门广场前进。
        十二时,人群里起了一片欢呼声,人民的英雄炮兵出现了,绿色道奇卡车牵引着战防炮、高射炮、化学迫击炮、美式十五生的榴弹炮、日式十五生的榴弹炮、巨大的加农炮,一辆接着一辆。这里面有从辽西,从沈阳缴获的几个美国装备的重炮团。看啊!人民是多么喜爱自己的武器:一门巨大的榴弹炮上面,骑着一个北平的小孩子,他骄傲地高举着手里的旗子笑着过去了。另外几门榴弹炮被人们写上了:“瞄准蒋介石呀!”“送给四大家族每人一颗呀!”十生的巨型加农炮上,一个胸前挂了奖章的英雄炮手,和一个穿绿衣服的邮政工人抱在一起。随后驶过的另一门大炮上站着五六个女学生。还有一个商人站在炮座上挥手高呼“解放军万岁!”箭楼上,检阅这一英雄行列的林彪将军,庄严而亲切地注视着每一辆炮车,注视着人民的狂欢。箭楼下,庆祝解放联合会的扩音车,领导着唱起“我们的队伍来了!”“我们的队伍来了!”开麦拉轧轧地响。数也数不尽的炮车,从欢呼的人们身边奔驰过去,两旁锣鼓喧天,人们扭起秧歌舞来,左面是清华,右面是燕京。他们唱呀,舞呀。有的化装作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宋美龄,在人民部队强大的威力面前,显出各种狼狈的丑态,这是历史的真实反映,人民的爱与憎在这里明白地显现出来。
        一时十分,突然谁发现了前门牌楼旁边冒起了青烟。喊了声“我们的坦克来了!”一阵坦克轰隆隆的声音传了过来,第一辆坦克从远而近,一个青年学生挥着两只手,站在坦克的炮塔上,狂热地喊“万岁!”“万岁!”每个坦克上飘着一面红旗。人群里激起一片欢呼,有的欢喜得流出泪,也忘了擦了。戴着无沿皮帽子的坦克手,从坦克塔里露出上身,向人民挥手、微笑、敬礼。坦克部队后面是摩托化警卫部队,卡车上一色绿的钢盔,雪亮的刺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看得高兴,笑着喘了口气说:“这口气可喘过来了!”另外一位说:“我们老百姓有了这样强大的武装,任何反动派也不许他再欺负我们了。”
        这时,一片“东方红,太阳升……”歌声响彻天际。远远好像一片麦浪波动,近来一看原来是戴着皮帽子的人民骑兵来到了。人们叫呀,鼓掌呀,把五彩的纸旗都抛上天空。的哒的哒的马蹄踏着柏油马路,那样整齐、雄壮,骑兵们手上的马刀闪着寒光。骑兵后面就是英雄的步兵。三时,作为前导的军乐队一出现,人民的欢腾达到了顶点的时候了。英雄的部队一支从永定门进城,一支从西直门进城,一个是被敌人称作“暴风雨式的军队”,一个“塔山英雄部队”。在一九四六年冬季,那天空似乎是黑暗的时代,他们在长白山下四保临江,并肩作战。这两支英雄部队从艰难到胜利,在这里得到了人民的热爱、狂爱,这是解放军的光荣,也是中国人民的夸耀。战士们在千万只热爱的眼光下前进。一个胸前挂着六个奖章的战斗英雄,被人们热烈地围着、拉着。一个女学生跑上去摸摸那个光荣的毛泽东奖章。这时,欢迎的人们已经站了整整一天,忘记了寒冷,忘记了饥饿,依恋地舍不得这些英雄,他们与行进的队伍汇合起来,高唱“我永远跟着你前进”,昂然通过一向为帝国主义禁地的东交民巷。
        将近下午五时的时候,夕阳照进了广安门,在高大的城门前有无数人群欢送钢铁机械部队。在驶行一整日的战车上、坦克上,飘闪着无数小红旗,战士们手上还捧着人民献给他们的一束束鲜花,这时虽然暮色苍茫,可是整个北平还到处充满愉快的歌声。北平是真正沸腾了。
        (刊发于1949年2月18日《人民日报》文艺副刊)


人民日报70年散文选(2)
A.史沫特莱(1892-1950)

        悼念A.史沫特莱女士|茅盾

        听到了A.史沫特莱女士逝世的恶消息,我为之茫然,久久不能有所思。
        有一点什么使人不愿意它而它偏偏要来激动你的东西,盘踞在我的脑膜,驱之不去。
        一个人或者一个朋友的死,或使人悲痛,或使人愤慨,或使人惋惜,或使人惘惘然若将无以解除积年之负疚……我不能不承认,正是这样多种的情绪辐凑在我胸头,当我听到了A.史沫特莱为美帼的反动统治者所迫害,病死在伦敦的医院里。
        二十多年的旧事在尘封的记忆中浮出来了。
        一九三〇年秋,她和一个朋友到我在上海的寓居,这是第一次会面,那天,她就问了我许多尖锐的问题。坦白地说,那时我对她有保留,我对她保持了相当的距离。
        鲁迅先生移居在大陆新村以后,更经常的晤见,是在鲁迅先生家里。在几件事上,也曾共同工作,似乎了解得多些了,由此也对她渐更钦佩。但也知道她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鲁迅先生逝世那年初患病时,她接到我的电话就把一位美帼医生(肺病专家)硬拉到鲁迅寓居,而在诊断以后,她刚刚和我约定不使病人知道病情的严重,她自己却马上掩面哭起来了。
        太平洋战争那年的春天,她刚从陕北出来,在香岗小住,准备到美帼去,把她在陕北以及游击区所搜集到的大批材料写成几本书。那天她很兴奋,谈得很多,最后,忽然坚决地劝告我们(那天在座有萧红、端木蕻良,和我)马上到新加坡去,因为日笨人就要进攻香岗(据她估计,不会迟至当年六月),香岗不能守,而新加坡则是可以保得住的。
        这是最后一次的见面和谈话。以后就只接到过几封短信和几本书,却没有她自己的。知道她身体不好。可是她还为了中国作家的福利,在美帼募集了一些捐款。
        而在今天,正当中国革命已经得到伟大胜利的时候,这一位国际友人竟然不幸死了,她不能亲见新中国的新气象,写一本书,想来她是死不瞑目的。
        在中国革命斗争最艰苦的年代,A.史沫特莱是在中国,而且是和我们在一起的;在全世界还被反动派的谎言所迷蒙的时候,她是把“红色中国”的真相第一次告诉了世界人民的。中国人民和中国作家不会忘记这样的一个朋友。
        而在美帝国主义者为首的国际反动集团正在挑拨反人民的新战争的今天,世界的和平人民也要把A.史沫特莱的逝世当作一个巨大的损失的。
        我们悲痛,愤慨,哀悼我们失去了一位热情的朋友,民主的战士和进步的作家。愿您的灵魂永远安息,A.史沫特莱女士!
        五月十二日
        (刊发于1950年5月14日《人民日报》文艺副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