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婉语,你应用得好吗
委婉语是说话者在考虑到社会文化、社会心理等因素,采用一种适当的语言表达方式来代替直接的、普通的说法,从而避免给对方造成伤害,或出现尴尬的局面。它在社会生活中使用的还是比较频繁的。
在人们的交往中,为了对方,也为了自己,对于一些不宜明说或不愿直说的事物,换一种说法,闪烁其辞,婉转地用与本意相关或相似的话语来代替,就可以使语言交际变得文雅而富于礼貌。
在语言的运用中,委婉语包括委婉词与委婉语气的运用。下面就分别来介绍一下这两个方面。
1.委婉词
委婉词就是人们在说话中所应用的较为委婉的词语。这种词语有以下四个特征:
第一,避免忌讳,不伤人感情
中国人有许多忌讳,所以在和别人说话时,一定要尽量避免使用人们所忌讳的字眼,以免出现难堪的局面或伤人感情。
比如,人们都忌讳说“死”。从古至今,人们都不愿意直接说出这个令人不愉快的字眼。为了避免直接说“死”,就有许多委婉的词语,比如古代有“升天、西归、入土、作古、圆寂”等,现在则有“逝世、长眠、牺牲、遇难、捐躯”等。
又如,忌讳说“钱”。从古至今,人们都不喜欢直接提“钱”,好像一提钱,就有了铜臭味,会被人看不起。所以,关于“钱”的委婉词也有很多,如“孔方兄、老人头、大团结”等,工资以外的“钱”称为“红包、外快、酬劳”等。
第二,避免粗俗不雅
在社会交往中,有些东西如果直说就会显得不雅或不好意思,而委婉词则可以起到掩盖、回避的作用。
比如,直接说大小便就会显得非常不雅,古代有“解手、更衣、出恭”之说,现在则用“上卫生间、去洗手间、方便”等词代替,甚至连“厕所”这个说法都觉得不雅了。
第三,美化缺陷,避免难堪
在生活中,面对别人的缺陷,人们往往都不会直截了当地一语道明,而是故意换用一些褒扬性的说法,这样就不会让对方感到难堪。
比如,把“太瘦”说成“苗条、骨感美”;把“太胖”说成“丰满、富态”;把“小气”说成“节约”;把“胆小”说成“谨慎”;用“健谈”代替“罗嗦、饶舌”;用“老实”代替“愚笨、不聪明”等。这种以褒换贬的说法,自然更容易让听者接受,而且还会给听者留下良好的印象。
汉语中,除了上面提到的美化事实的委婉词以外,还有许多有意淡化、弱化事实真相的委婉词。
比如,用“多喝了几杯”代替“喝醉了”,用“腿脚有点不方便”代替“拐脚、跛足”,用“失利”代替“战败”,把“有病”说成“身体不适、欠安”,现在还有了“亚健康”之说。很明显,应用这些委婉词是为了避免直露的表达,从而避免给听者带来难堪。
此外,还有许多职业名称,也采用这种美化的方式,比如,把清洁工称为“城市美容师”,把炊事员称为“厨师、烹调师”等。
第四,采用敬词、谦词,以表示对人的尊重
古人所用的敬词、谦词是有等级区别的,比如,把君王称为“万岁、大王、陛下、皇上”,把一般大臣则称为“公、卿、先生、阁下”等。现代人仍沿用了古人的一些尊称,如“先生、阁下”等,同时也使用人称代词“您”,以表示对人的尊敬。
有尊称相对就有谦称,古代君主称自己为“寡人、孤”,一般百姓则自称为“小人、仆、鄙人”,自称其名也是一种谦称。
除了尊称、谦称外,还有一些表示尊敬的敬词,比如“奉送、惠赐、光临、惠顾”等。这些敬词既是客套话,也表示对人的尊敬。
2.委婉语气
除了常用委婉词以外,还可以通过语气来表达语言的委婉性。
现代汉语中最基本的语气包括陈述、疑问、感叹和祈使。这四种语气构成了四种不同类型的句子。相比较来说,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本身不带有对说话人面子的潜在威胁,它们的语气比较和缓。只有祈使句,因为祈使句是要求对方做或不要做某事的句子,主要用来表示命令、禁止、请求、劝阻,所以语气往往要比较强硬一些。
那么,在社交活动中,为了不至于让听者接受不了,怎样才能使强硬的语气变得更加委婉呢?具体可以通过下面三种途径来加以改变。
第一种,增加语气词
祈使句的句末用不用语气词,直接影响着语气的强弱。一般来说,用语气词“啊、吧”的祈使句,其语气要比不用语气词的祈使句轻一些、弱一些,语调也显得更加和缓、委婉一些。
比如,“你坐下!”这种语气就显得急促、带命令;而“你坐下啊!”这种语气就显得要和缓一些。
又如,“说!”这种语气表示命令,有不容商量的意思;“说呀!”表示命令,且有些不耐烦的语气在里边;“说吧!”表示商请的意思,语气要和缓委婉许多。
可见,如果祈使句不加语气词,就会显得有点强硬,带有命令口气。在与人交往时,如果采用这种口气,人们就不容易接受;若加上些语气词就会委婉和缓得多,特别是加上语气词“吧”,比如,“帮帮我吧!”“给我一杯水吧!”“都少说几句吧!”
第二种,增加句子的主语
在祈使句中,句子有没有主语,所表达的语气的委婉强弱程度也是有所不同的。没有主语的祈使句语气相对强些,有主语的祈使句语气相对弱些。特别是使用表敬意的“您”,语气会更加和缓委婉些。比如,“别管他”,语气比较强硬;“你别管他”,语气一般;“您别管他”,语气就要和缓委婉得多。
要求别人做某件事时,应当先称呼对方,然后再说要他做什么事,这是尊重别人的礼貌表现。
一般情况下,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这时的主语是不能省略的。反之,如果对祈使对象并无尊敬之意,则可以不用称呼,也可以不用主语,比如:“出去!”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在说话的时候,要尽量不用“给我+动词”的表达方式。这样表示对对方的不尊敬,也含有瞧不起对方的意味,比如“给我站住!”
第三种,选择句式
在日常交往中,我们可以选择应用不同语气的句子。前面已经说过,祈使句表示“下命令”“下指示”“提要求”,所以它的语气较强硬。如果同样内容的陈述句是一般叙述,那语气就要和缓得多;而如果用疑问句,那语气就会显得更加委婉。
比如,“来点吃的!”表示祈使语气;“我要来点吃的。”表示陈述语气;“给我来点吃的好吗?”表示疑问语气。
上面三句话都表示“要吃的”的意思,第一个为祈使句,是在下命令,语气比较生硬。一般来说,对比自己身份高的人不适合使用这种语气,显得不够礼貌。第二句虽然也表达指令,可它是一般陈述句,语气就比较和缓,也显得客气些。第三句多了“好吗?”句子变成了疑问句,语调上升,语气和缓,把指令变成了商请,这样就显得委婉、客气得多,对人也显得更加尊重。
句子不同,所表达的语气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和说话对象的不同来选择适当的句子。一般来说,委婉的疑问句是人们的首选,因为它带有商请的语气,对方更容易接受。这种说话方式用在批评人的时候也是适用的,比如,“你也不是小孩子了,怎么这么贪玩?”这句话要比“你都这么大了,就知道贪玩!”这句话的严厉程度低得多,同样是表达说话人的不满,后者却更容易让人接受。
总之,在社交活动中,如果能熟练应用委婉语言,使语言更加得体、含蓄、婉转,就能缓和人际交往中的矛盾与冲突,达成和平与谅解的积极效果,对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常用的委婉语
客套语
幸会:意为认识您很高兴、很荣幸。
久仰:意为心中对您早已仰慕。多用于与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人初次见面。
久违:意为好久没有和您见面或通信了。
芳名:通常用于询问年轻女性的姓名。
芳龄:通常用于询问年轻女性的年龄。
芳容:通常用于称颂女子的容貌。
贵庚:用于询问中青年或者老年人的年龄。
接风:意为请远道而来的客人吃饭。也作“洗尘”。
抬爱:用于受到长辈、老师或名人、众人等给予的关爱。
海涵:用于请别人多多包容或原谅。
海量:用于称颂人的心胸宽阔,也可以形容一个人的酒量。
赐教:用于对师长、专家或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祈求给予教导。
高见:用于称颂别人发表的意见。也作“明见”“高论”。
高就:用于询问别人从事的职业或称颂别人得到更高的职位。
拜访:意为怀着谦卑的心情来访问。“拜”,敬辞,也是用于表示敬意的礼节,广泛用于值得尊敬的人士和亲朋好友。或作“拜会”“拜见”“造访”。
拜读:意为很恭敬地读对方的文章、书信、作品或出版的书。
拜别:意为很恭敬地与对方告别。也作“拜辞”。
恭候:意为很恭敬地迎候您的到来,用于对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人。
恭听:意为恭恭敬敬、专心致志地倾听。
恭送:意为恭恭敬敬地为人送行。
趋教:意为前来向您求教。
托福:意为依赖别人的福气,使自己幸运(多用于回答别人的问候)。
高攀:指希望和别人一块做事或联姻。
尊姓大名:用于初次见面时询问别人的姓名。
一睹风采:用于渴望、渴慕见到自己所爱戴的人时的敬辞。
请即赐复:要求别人回信的客套话。
恕不远送:表示不再继续送。恕,请对方不要计较。
不足挂齿:说自己的事不值得提起。
借花献佛:拿别人的东西做人情。
邀请语
恭请:用于对亲朋好友、有一定身份的人的婉辞。
拜请:用于对年长于自己的人,比如兄长、友人或有一定身份的人的婉辞,即恭敬地请。
莅教:意为请您光临指教。
莅临:通常婉指上级部门派人来到这里检查指导。
驾临:婉指所邀约的客人来到这里。也作“驾到”。
下临:婉指客人屈尊来到这里。
光临:意为您的来临给我们增添荣光,或使自己脸上有光。广泛用于各种交际场合。
惠顾:用于对方到自己这里来的客套语。
垂顾:用于对方到自己这里来的客套语,意思比“惠顾”更谦卑,多为对尊长或商家对顾客,也可用于领导、长者对自己的关念。也作“赐临”“赐驾”。
光顾:婉指客人来到这里平添荣光。
赏顾:多用于社会名流到自己这里来的客套语。“赏”指赏脸面,使自己脸上有光。也作“赏光”。
惠驾:意为您给面子来到这里。
蓬荜生辉:意为由于客人的到来或张挂别人赠送的字画使自己平添光彩。
请托语
拜托:广泛用于求助于他人的祈使语。
拜求:意为请求得到您的帮助。
恳托:意为诚恳地把此事托付给您。
央求:意为向您恳求,有恳切之意。
仰仗:用于请求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关照自己,或为他人请托的祈使语。
商请:意为商议、请求。
体恤:意为设身处地为人着想,给予同情和照顾。
请教:意为竭诚地希望得到您的指教。
烦请:用于恳请对方给予帮助。
美言:用于请人替自己说好话。
烦劳:意为让您麻烦、付出辛劳了。也作“劳烦”。
有劳:意为这件(些)事情让您操劳、花费精力了。
劳驾:请陌生人帮忙的婉辞,比如让路、借火等。也作“有劳大驾”。北方人常用于口语。
借光:意为借点光或者给点方便。北方人常用于口语。
通融:用于给予方便或灵活变通的祈使语。
海涵:意为像大海一样的胸怀,给予包涵。
提携:意为提拔,给予帮助。
鼎力相助:意为给予大力帮助。
一臂之力:用于请求给予有力度的帮助。
不情之请:不合情理的请求(向人求助时称自己的请求)。
洗耳恭听:专心地听(请人讲话时说的客气话)。
感谢语
鸣谢:意为在大庭广众的公开场合表示隆重的谢意。
拜谢:意为怀着恭敬的心情来表示谢意。
多谢:意为一而再地致以谢意。
恩波:形容受恩之大,像波浪一样。也作“恩泽”。
叨光:意为沾光(受到好处,表示感谢)。
叨教:意为领教(受到指教,表示感谢)。
叨扰:意为打扰(受到款待,表示感谢)。
托您洪福:意为全靠您赐予的大福才使我得到好运。
杯水之谢:意为十分菲薄的酬谢。
感恩戴德:意为非常感激他人所给予自己的恩德。
感激涕零:形容万分感激,以至于流下眼泪。
感同身受:意为就像自己亲身领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于代人向对方致谢的客套话。
感激不尽:意为对您的感激没有尽头。
感愧交加:意为心中的感激和惭愧交织在一起。
雪中送炭:原意是在大雪天给人送来了炭火。用于感谢别人在紧要关头为自己排忧解难。
承蒙错爱:谦辞。用于感谢对方对自己的褒奖。
承蒙雅爱:谦辞。用于感谢对方对自己的奖饰。
何以为报:意为对您的厚谊隆情,我用什么来报答呢?
春风夏雨:形容得到的关照特别及时,沁人心脾。
恭敬不如从命:意为对您尊敬有礼貌,还不如遵照您的指示去做。
却之不恭,受之有愧:意为拒绝您是对您的不恭敬,可是接受了心里又感到惭愧。
感激之至,言无所容:意为内心极度感谢,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自谦语
拙言:意指自己发表的意见。多用于书面语。
拙见:意指自己发表的观点、建议或意见。多用于书面语。也作“谬见”。
拙作:意指向人请教自己创作的作品,包括文学类、艺术类等。
不才:意为自己的才能低下。用于向他人指称自己。
不敏:意为自己并不聪明,也不敏捷。
不慧:意为自己并没有过人之处,才质平平。
薄面:用于谦称自己的情面。
薄礼:用于谦称自己的礼物。
晚辈:用于年轻人在长辈面前谦称自己。也作“晚生”。
愚下:用于在长辈、上司面前谦称自己。
微才:用于在众人面前谦称自己。也作“薄才”。
过奖:意为对自己太过褒奖了。用于听到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时。
斗胆:意为自己发表意见胆子过大,或者简直有点狂妄了。或自贬“冒狂”“唐突”。用于发表意见时的招呼语。
愚见:用于表示自己的观点,意为自己的意见愚昧、浅陋。也作“愚言”“愚意”。
鄙见:用于表示自己的观点。参照“愚见”。也作“鄙言”“鄙意”“敝见”“鄙薄之见”。
老朽:用于老年人谦称自己。也作“老拙”。
鄙人:用于谦称自己。也作“鄙夫”“敝人”。
献丑:谦称自己发表的作品或制作、表演类技能的水平不够好。也作“见笑”。
才微学浅:谦称自己才华微薄,学识甚浅。或作“才疏学浅”“才学浅薄”。
抛砖引玉:谦称自己所发表的意见,不过是为了引发更高明、更精彩的意见。
不自揣量:谦称自己发表议论时未曾好好掂量。
孤陋寡闻:谦称自己囿于一角或一方,显得孤僻,见闻不广。
志大才疏:谦称自己虽然踌躇满志,可是才干很少,不相称。
不自量力:谦称自己未曾衡量自己的能力或力量。
绵薄之力:意为自己的才力特别薄弱,难以担当,或贡献非常小。
一孔之见:用于表示自己所发表的观点或意见只是很狭隘的见解,未必很重要。
区区管见:用于表示自己的意见不一定全面、正确,仅仅是个人角度的认识和看法。
不吝指教:不吝惜自己的经验来教诲。
(摘自李维著《委婉说话的艺术——不得罪人的语言技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