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后来回忆这件事的时候说:“主持节目回家后反省至凌晨,第二天在不安稳中醒来后,眼泪还是不由自主地夺眶而出。”在深深自责与无比懊悔中,她度过了难挨的大年初一。在董卿心中,一丁点儿的错误都是不可原谅的。为了弥补错误,她决定主动道歉。
在中央电视台春晚幕后导演组研讨会上,董卿针对自己的失误,诚恳地向导演郎昆、马季的儿子马东及全国观众道歉。后来,在元宵晚会上董卿依然担当主持人。当马季的儿子马东上场表演时,董卿再一次就春晚上的口误向马东和全国观众道歉。站在董卿旁边的马东感动地说:“为了我们爷儿俩的名字,董卿这个年都没有过好!”此话一出,全场顷刻掌声雷动。这掌声,让一直处在舆论风口浪尖上的董卿承受的巨大精神压力得到了彻底释放。
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难免会犯一些错误,这是谁都无法避免的。犯错误不要紧,要紧的是犯错误后的态度和改变。有些女人明明知道自己错了,却还是硬着头皮不认账,甚至还要为自己争辩,致使矛盾得不到解决,彼此的隔阂不能消除。
相反,主动认错不仅能帮自己认识自身不足,还能提升你的人格魅力。而且,自己主动认错比别人提出批评后再认错更能得到别人的谅解。更何况一次错误并不会毁掉你今后的道路,真正会阻碍的,是那不愿承担责任、不愿改正错误的态度。莎士比亚说:“知错就改,是永远不嫌迟的。”
著名主持人黄菡谈到和《非诚勿扰》主持人孟非的合作时,黄菡笑言自己被孟非“打击到了”,“每次我说什么,说完了之后孟非会加一句‘黄老师的意思是……’好像是给我翻译一样。他觉得我的表述特别‘绕’,要再解释一下才能让观众明白。”
虽然孟非的“翻译”有点打击人,但后来黄菡却“欣慰”地发现自己的观点被孟非“翻译”之后确实直白了很多,而且听上去很新颖。因此,在做采访的过程中,黄菡认为有错就改,才能避免让自己出现更多的错误。
我们在和朋友的相处中,难免会发生一些矛盾和摩擦,可是很多女人却碍于“面子”,不肯主动去道歉,以至于误解越来越深。这可能也是女人心灵脆弱的一面,不愿面对自己的错误。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说:“每个人都有错,但只有愚者才会执迷不悟。”
其实,一个人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不仅可以消除负疚感,也可以获得某种程度的满足感。这不只可以清除罪恶感和自我卫护的气氛,而且有助于解决这个错误所制造的问题。
勇于承认错误和失败也是女人职场生存的法则。作为女性管理者,如果连承认错误的勇气都没有,那么怎么能够让大家有信心跟着她继续开拓市场,要知道,在掩饰错误的时候,那些脆弱的女性管理者错过了真正能够改进的机会。
最简单的方法是干干脆脆地承认错误,从承认错误中获取力量。承认错误后的女人,如果是女领导,下属会因此而尊重你,心悦诚服地听从你的命令;如果是面对自己的朋友,朋友会因为你的坦诚,而变得更加信任你;如果是一位孩子的母亲,孩子会因为母亲的诚实而上了人生中很重要的一课。承认错误能为你赢得更多的信任、尊重和理解。
当你试图掩饰错误时,不妨试着不找借口,大胆承认错误。因为只有承认错误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才能得到内心的解脱。真诚的道歉不仅不会使人觉得你软弱可欺,反而认为你是一个胸襟宽广、有度量的女人。
朴素的语言,具有天然的芬芳
沟通如同呼吸,在我们每个人生活当中都是不可或缺的。拉家常,是人们交流感情、互通信息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拉家常,有利于拉近与朋友或者陌生人之间的距离,可以听到他们心里最真实的想法,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对方。董卿就是一个善于拉家常、充满亲和力的女人。
成名于主持央视青歌赛的董卿,在主持青歌赛时是一道不可或缺的美“景”。通常情况下青歌赛的演唱环节不会出什么意外,关键是综合素质考问环节,一些选手会因为答不上题而被“晾”在舞台上,虽然只有120秒钟,但这是现场直播,对电视观众来讲每秒都显得那么漫长。
这时,董卿总会和选手站在一起,要么帮选手解围,要么和选手唠唠家长里短。她问得贴心,选手答得自然,评委笑了,观众鼓掌,选手们就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渡过难关”。
一次,来自陕西的原生态唱法选手李光明为观众献上了一曲《上一道道坡坡下一道道梁》,虽然他唱得很投入,但因缺乏技巧以及综合素质没得分等原因,仅获得84.50的较低分,李光明颇为沮丧。这时,董卿和他聊了起来,当她得知小伙子30岁了还没媳妇时,不禁瞪大了眼睛,为这个憨厚的小伙着急起来……这个小插曲让李光明心里暖暖的,笑得很灿烂。
董卿采用的话题主持方式,亲切自然,轻松幽默,能够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她与选手交谈的话题是围绕普通人的衣食住行用展开,说说过去,谈谈今天,没有枯燥的说理,一切都是娓娓道来的拉家常。董卿的亲和自然在这样的节目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这也是节目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
所谓的拉家常,最重要的是“拉”,关键点是“家”,可贵的是“常”。拉来拉去,拉近的是距离,化解的是隔阂,嘘寒问暖,拉出的是让人心暖的亲切。会拉家常的女人往往言语都很热情,言语热情的女人总能在听人谈话时,做出积极的反应,报之以点头、微笑、手势等“反馈”,这样就容易出现心与心的相撞,情与感的交融,使得谈话气氛活跃起来。在拉家常的时候,主要是以对方为话题的中心。我们可以试着多谈谈对方的家乡、工作和孩子等,给人一种熟悉感。
与人拉家常可以营造一种融洽的气氛,从而拉近你与谈话者之间的距离。就比如说新闻采访,被采访对象千差万别,有的很容易调动情绪,有的却很拘谨,这时可以用拉家常的办法来拉近距离。
柴静在采访武汉市杰出进城务工青年徐月英时,她始终是一副面带微笑、客客气气的面孔。作为一家大型饭店的执行经理,徐月英把对客户的应酬也习惯性地用在了采访上。柴静没有单刀直入,而是先和她拉起了家常:
柴:你现在家住哪里?
徐:在汉口范湖。
柴:每天从汉口赶到武昌上班得一个多小时吧?
徐:是啊。
柴:我也是这样,桥上经常堵车,夏季就容易中暑。天天这样也是够辛苦的。
徐:是啊。
柴:听说你还有个孩子,累了一天回去还要照顾孩子。孩子多大?
徐:5岁。
柴:挺可爱吧?
徐:小家伙挺聪明。有天回去累了,小孩说“妈妈,妈妈,你累了,我帮你捶捶背”,说着,一双小手就捶了上来。哎呀,孩子一撒娇什么累啊苦啊都忘了。
母爱是女人的天性。谈起孩子,徐月英的脸部表情松弛了下来,气氛也变得轻松和谐起来。柴静深知一个好的开端很关键,它可以使被采访对象放松紧张拘谨的情绪,使采访能够顺利进行。
柴静的同事曾这样评价她:“柴静就是一个女孩子,一个采访者坐在你前面,很职业地坐在你前面,反而能够让人很放松,能让嘉宾进入角色,不紧张。这恐怕也和她身上天然的亲和力和人情味儿有关。”
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同陌生人交谈都是口语交际中的一大难关,处理得好,可以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处理得不好,可能会导致四目相对,局促无言。在这个时候,巧妙地与对方唠唠家里的事情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与别人拉家常的时候,我们应该带着感情从对方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既要听对方说,又要讲给对方听你的事情,做到坦诚相待。
交谈沟通中最忌讳无话可说的冷场,当你遇见一个朋友或熟人的时候,对方不善于交谈,那实在是一个相当尴尬的局面。所以,我们要学会“无话找话说”,打开双方交谈的话匣子。如何“找话”还需要一定的技巧。很多时候,聊天对象身份不同,也有不同的聊天方式:
1.与老人交谈。老年人很喜欢回忆往事,与他们唠家常的时候可以多聊聊他们的过去。一般来说,老年人的社会交际相对来说比较少,活动范围也比较窄,也很想知道家门以外的一些新鲜事。
2.与中年人聊。中年人往往最喜欢谈论自己的子女家庭、时政新闻、养生之道等。
3.与年轻人聊。聊他们的感情、娱乐八卦等。
4.与小孩儿聊。聊他们的学习、兴趣爱好、美食等。
在拉家常的同时,你的亲和力也将感染到周围的人。社交场合中,有亲和力的女人更富有人缘魅力,因为她让人感觉面善,相处起来舒服、自然,所以总能营造出一种和谐的交际意境。同样,也会给别人留下随和的好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