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轼:千古万人迷是怎样炼成的(1)

(2023-01-19 21:46:50)
分类: 图文:古典诗文
苏轼:千古万人迷是怎样炼成的(1)

        01
        砰!砰砰砰!
        夜阑人静,长江边的临皋亭外,一名醉汉敲了许久的门,已经有些不耐烦了。
        “开门呀,你这懒鬼。”
        屋里传来此起彼伏的鼾声,醉汉差点没忍住口吐芬芳。
        冷静一想,谁叫自己没带钥匙,出门不看表,喝得这么晚,怪不得别人。
        看来今夜注定要睡大街了。
        他拄着拐杖发了会呆,心想:闲着也是闲着,干脆散散步得了。
        从临皋亭走到长江边,微风拂面,夜凉如水,不禁思绪万千。
        “人在官场,身不由己,啥时候才能坐着小船,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呢?”
        他不自觉地吟唱起来: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第二天黄州城炸开了锅,百姓奔走相告:
        “昨天贬官苏轼留了乘着小船逃跑啦,衣服还留在岸边呢!”
        消息传来,黄州市长徐大受慌了,自己和苏轼虽然情投意合,整日在一起喝酒划拳,但他毕竟是朝廷重点监视的犯人,在自己的地盘上逃跑,那还得了。
        “老苏,你可不能坑我呀!”
        徐大受火烧屁股地赶到东坡家,径直冲到房间里。
        却见苏轼四仰八叉地躺在床上,鼾声如雷,宿醉未醒,哪里有逃跑的意思。
        这种谣传并非第一次。
        有一次他得了眼病,一个月都没出门,人们误以为他和曾巩同一天去世了。
        谣言甚至传到宋神宗那里。
        神宗难过得饭都吃不下,闷闷不乐地说:才难,才难。
        人们心里清楚,贬官黄州,无疑是苏轼人生的滑铁卢。
        制科第一名,进士第二名,一篇满分高考作文征服欧阳修、梅尧臣,20岁出头即名震京师,前途本该繁花似锦才对,怎么突然就成了犯官了呢?
        这事儿还得从头说起。

        02
        据说苏轼出生的时候,四川眉山一座草木繁盛的小山突然一夜之间万物凋零,成了光秃秃的一座小土坡。
        古人相信这是神人降生的征兆,考虑到附近没有化工厂,我们只能姑且信之。
        目击者表示,直到他去世,这个山上的草木才重新长出来。
        四川是个神仙打架的地方,没办法,大才子太多了。
        前有杨雄、司马相如,后有李白、陈子昂,各个都是名震天下的文化大咖。
        诗仙,是继大熊猫、麻将、火锅之后,四川又一著名的特产。
        还没修炼成仙之前,苏轼成长于眉山一户书香世家,家境小康,书房里有千卷藏书,门前有青青翠竹,环境十分文艺。
        最幸运的是,他还有一对不同凡响的父母。
        小时候母亲陪苏轼苏辙两兄弟读书识字。
        有一回他们读《汉书·范滂传》,书里讲到名士范滂因反对宦官专权,被朝廷下令捉拿。
        范滂不愿逃跑连累他人,从容就义。
        临行前他对母亲说:我要去九泉之下陪伴父亲,不能为您养老,请您不要悲伤。
        范滂母亲说道:你现在能够与英雄齐名,死也无遗憾了。一个人不可能既要好的名声,又想活得长久。
        母子三人读完,感动不已。
        苏轼热血上涌,激动地说:母亲,我要做范滂那样的人,你会支持我吗?
        一般的母亲可能会说:儿啊,你不要学范滂去送死,该逃命的时候一定要逃,我给你买机票……
        但苏轼的母亲不是一般人。
        她欣慰地说:你要成为范滂,我就不能成为范滂的母亲吗?
        个人认为,这种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比孟母三迁更值得提倡。(也更省钱)
        苏轼的父亲也不是一般的父亲,毕竟是入选三字经的男子。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作为大器晚成的著名案例,苏洵27岁之前可谓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他的老爸,也就是苏轼的爷爷去世的时候这位大哥还在庐山玩呢。
        虽说觉悟晚,架不住人家学习能力强,初中文凭都没有就能亲手将自己和俩儿子培养成了文章大家。
        苏洵对儿子的学业十分严格,不仅一手包办了教材、教案的编写,还定时布置大量作业,严格到苏轼60多岁梦到功课没完成还被吓醒。
        打铁也要自身硬。
        苏洵游历四方,见多识广,他仰慕韩愈,文章风格自然流畅,紧贴实际,与当时主导文坛的求新求怪的“太学体”截然不同,与即将掀起文坛改革的欧阳修不谋而合。
        苏轼的起点不可谓不高。
        受到老爸的影响,苏轼从小就很有主见。
        有一次在乡下的学校,老师们在传阅当时石介写的爆款文章《庆历圣德颂》。
        苏轼好奇地上前围观,问道:诗里面那些人都是谁呀?
        老师说道:那都是当世的大人物,你小学生不懂,一边玩儿去。
        对小学生来说,这确实是道超纲题。
        但是8岁的苏轼却不服:他们是神仙吗?如果不是神仙,我为啥不能知道?
        老师不敢怠慢,于是一一为他讲述这些当代名人以及他们正在轰轰烈烈进行的“庆历新政”。
        范仲淹、富弼、韩琦、欧阳修的名字从此深深刻在他的脑海中。

        03 
        (此处略)       
        欧阳修刚想给个状元,猛地想到:这文章写得深得我心,除了上过我辅导班的曾巩,不可能有第二个,将我的爱徒录为第一,只怕别人说我有私心,还是算了,委屈你拿个第二吧。
        欧阳修忍痛打了个99分,揭开密封线一看,竟然不是爱徒曾巩,而是来自小县城眉山的苏轼。
        虽然与状元失之交臂,但是历史上恐怕没有比这一届状元更憋屈的了,因为跟苏轼同届,根本没有人在意他是谁。
        苏洵带着兄弟俩来拜访恩师。
        欧阳修对这父子三人的喜爱流于言表,对苏轼更是爱若至宝,逢人就说:
        读了苏轼的文章,我激动得汗都留下来了,痛快!痛快!
        我应该让出位置,给这个年轻人出人头地的机会。
        记得我的话,30年后没人认识我欧阳修,大家一定只记得苏轼!
        ……
        作为当时的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话分量十足,句句都可以上头条,经他这么一炒作,苏轼不想红都不行。
        父亲苏洵也凭着欧阳修的引荐,一夜爆红。三苏组合正式出道,红透半边天,成为文坛的一个传说。
        就在父子三人春风得意,享受着成名的喜悦之时,命运的打击如约而至。

        04
        1057年4月,故乡传来母亲程氏去世的消息。
        父子三人匆匆赶回眉山。
        年少成名的快乐与失去至亲的痛苦相伴而生,令苏轼第一次体会到人生无常。
        3年守丧期满,苏洵带着全家定居汴京。
        苏轼兄弟继续开挂,奋战难度堪比上天的灭霸级考试——制科。
        制科有多难呢?
        如果说进士考试堪比现在的高考,制科则是高考+公务员考试+研究生论文的难度。
        首先要写50篇策论,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无一不包。策论写完还要由六位考官盯着在馆阁内做题,全部答对方可过关 。最后还有殿试,也就是皇上亲自出题面试,对临场反应和心理素质都是巨大的挑战。
        这种难得让人头秃的考试,苏轼硬是考了个建国以来的最高分——第三等。(一二等为虚设,三等就是最高分)苏辙也不差,考了第四等。
        据说宋仁宗见过苏轼苏辙后十分开心,对皇后说:我今天为子孙找到了两个太平宰相!
        苏轼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是凤翔府签判。
        苏辙骑驴送哥哥一直到郑州,自己才独自返回。这是兄弟俩第一次分开。
        望着弟弟高高瘦瘦的背影消失在远处,苏轼不禁忧从中来。
        路过初次进京时曾经留宿的渑池,时值冬末,白雪茫茫。
        五年过去了,当年墙上的提诗早已模糊不清,寺里的老和尚也已死去,竖起了一座石塔,时光流逝,物是人非。
        苏轼不由感叹: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人生不过云过无心,雁过留影,一场偶然而已。
        凤翔曾是唐代的军事重镇,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堪比大型历史博物馆。
        苏轼常常待在王维、吴道子的画作前流连整日。
        还是一名职场萌新的苏轼,遇到了一位不近人情的领导。
        这位领导叫陈公弼,为人严厉,不苟言笑,最大的爱好就是给下属挑刺。
        每回苏轼写了公文,必定被他删删改改,不厌其烦,没改完别想准时下班。
        苏轼打心眼里不以为然:欧阳修都不曾改我的稿,你是who?
        苏轼的不满全都写在脸上。
        一次过节聚餐,上级通知所有干部准时出席。
        苏轼赌气不参加。
        领导毫不客气地扣了他的工资。
        苏轼对这位领导越看越不顺眼。
        后来陈公弼建了一座亭子,名曰凌虚台 。
        陈公弼令苏轼做文章。
        苏轼忍不住将满腹牢骚写到文章里:
        事物的兴盛和衰败,是无法预料的,从前这里是长满荒草的野地,那时哪里知道今天会有凌虚台呢?兴盛和衰败交替都是不能预料的,一座高台尚且不足以长久依靠,更何况人世的得失。如果有人想要以高台夸耀于世而自我满足,那就错了。(潜台词:莫欺少年穷,以后走着瞧。)
        让你写文章庆祝凌虚台落成,你却说这个台子以后迟早会被废弃,这不是捣乱吗?
        没想到陈公弼不怒反笑,还一字不改地将这篇文章刻到石碑上。
        这位上司其实间接地为苏轼上了一课,那就是:做人要低调。
        这个道理早在苏洵为兄弟俩起名的时候就提到了。
        苏洵希望兄弟俩一个像车的把手,一个像车的车痕,安分守己,不要好出风头。
        其实苏轼也想低调,可实力不允许呀。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个头和风头都很高的苏轼很快就将迎来一场飓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