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会》,刘雪涛饰周瑜
姜妙香先生改行小生后,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改革形成了温和文雅的艺术风格。其既是衬红花的绿叶,也是璀璨的珠宝,艺术光彩照人。2009月2月25日,我采访了姜门弟子刘雪涛先生。
封杰:刘老师,您好!徐碧云先生是位旦行演员,可您却拜了他为师。
刘雪涛:1938年,我在陕西宝鸡演出期间经马昆山(马最良之父)先生建议改的小生。当时,徐老师正在宝鸡演出《绿珠坠楼》、《虞小翠》、《蝴蝶杯》、《骊珠梦》、《蓝桥会》和八本《玉堂春》。徐老师不仅旦角戏好,小生戏同样精彩,像他的《白门楼》、《辕门射戟》、《八大锤》、《群英会》等戏。他的小生戏得他父亲徐宝芳传授,属于小生前辈徐小香先生的路子。我搭入徐碧云先生的班社后,徐老师给我说了这些戏中小生的表演。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和一期的演出后,徐先生觉得我条件不错,流露出了收我为徒的想法。我利用1939年春节到洛阳演出之际,经琴师胡三五先生引荐,我磕头给徐碧云先生拜年的同时算是拜了师父。他对我说:“既然你拜了我,我就要对你负责,要想唱戏就得上北京。”
我来到北京后,徐老师把我引荐给吴彩云先生。他教了我《贪欢报》和《打侄上坟》两出穷生戏,并带我到长安大戏院观看了程继先先生演出的《临江会》、《群英会》、《打侄上坟》。他演的《临江会》中的周瑜为表示“面带杀气”,他的面部肌肉有些微微地颤动。
封杰:徐碧云先生的《绿珠坠楼》最为著名,请您谈谈。
刘雪涛:徐碧云老师的《绿珠坠楼》表演非常精彩,每演到“坠楼”必是掌声与喝彩声响成一片。徐老师曾对我讲起,当年,他在中和戏园演出《绿珠坠楼》还发生了一段梅、徐两家结亲的佳话。演出前,谭富英先生对徐老师讲:“四哥,今天梅家来看戏相亲你得铆上,坠楼时先别让人把你搀扶下去。躺在那别动,这样显得真实。”徐老师认为合理。演出中只见徐老师站在三张半高的“楼上”像飞燕一样蹿了出去,空中伸手,等快落地时存好胳膊。这时负责大衣箱的于德海师傅站在上场门拿着四块垫子,看徐老师将要落地“噌、噌、噌、噌”四块垫子一起飞落在老师身下,台下是掌声如雷。徐老师躺在台上纹丝不动,可台下的梅兰芳先生见状忙赶到后台问道:“老四,你受伤了,怎么躺着不动啊?”
徐老师答道:“没有,富英让我多待会儿。”
梅先生冲着谭先生说:“富英,你就犯坏吧!”大家笑声一片。
封杰:那么,您是怎么转师姜妙香先生的呢?
刘雪涛:我还在河南开封上小学的时候,就看过梅兰芳、姜妙香、刘连荣的戏,尤其是姜妙香先生的表演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了。
我随徐老师来到北京后,就住在韩家潭,姜妙香先生住在马儿胡同,相隔比较近。再者,徐老师又经常邀请姜妙香先生来家中对戏合作演出。这样,我也就结识了姜妙香先生。1952年春天,我在上海向姜妙香先生行的拜师礼。由于我岳父钱俊仙与姜先生是盟兄弟,所以在姜家我可以吃点“小灶”。像姜派的《群英会》在唱念和剑法上有很大的特色。《临江会》中周瑜念:“心中烦恼面带笑,个个暗藏杀人刀。看看午时已来到,量他插翅也难逃。中军,看大杯生计巧,刘备身旁一英豪。”猛然看见刘备身边站一红脸大汉,问道:“此将何人?”
刘备答:“二弟云长!”
周瑜倒吸一口冷气,快念:“这就是白马坡前斩颜良捉文丑刀劈蔡阳,二军侯啊!久仰,久仰!”转身道:“哎呀,且住。幸喜我不曾下手,我若下手岂不被他先杀于我?周瑜,周瑜,此计错用了。”
封杰:姜妙香先生有八出代表戏,唱腔的讲究,字韵的严谨形成了小生行中的姜派。
刘雪涛:姜老师在唱旦角的时候,由于嗓子好擅长演唱,大家送他“姜八刻”的名字。后来改行小生,大家又对他精心创造的剧目《小显》、《玉门关》、《叫关》、《监酒令》、《辕门射戟》、《白门楼》、《孝感天》、《飞虎山》称之为“姜八出”。
姜老师演出《玉门关》的班超,是扎巾盔带后兜,红蟒。他将原来的八句【慢板】改成四句,保留了原有的三个大腔。“说什么敌众我寡难取胜”的唱腔是从老生腔“在伍员头上”移植过来的。姜老师从来没有自我标榜姜派,只说:“咱们的唱法。”《监酒令》中的【二黄】唱腔是姜老师秉承程继先老先生的唱法,后来经过他多年的研究、润色而成。
姜老师不但这些剧目好,其他配角戏同样精彩。如《凤还巢》中穆居易的四句【摇板】。他的唱念都是遵循着湖广音、中州韵的规律而设计。如《四郎探母》中杨宗保“巡营”的唱段。而像《白门楼》中吕布唱的“似猛虎离山岗流落平阳”的耍板唱法,用姜老师的话讲,就是“扔出去,抄着唱”。
姜老师常常讲:“你要多听听谭鑫培、余叔岩的录音,把他们的劲头运用到小生唱念上,避免雌音。”像《玉堂春》中王金龙念“任他皇亲国戚,哪怕侯爵王亲”的“他”和“亲”是阴平字,以及上声字,姜老师都是采取老生念法的劲头处理。尤其【二黄】唱腔的处理更能反映出姜派“老生劲头,小生唱”的艺术效果。
《望江亭》,刘雪涛饰白士忠,张君秋饰谭记儿
封杰:姜先生不仅在唱腔上有很深的造诣,就是对表演也有严格的要求。
刘雪涛:过去演小生戏对眼神的运用有句口诀:“官生要正,武(小)生要厉,穷生要眯。”
《打侄上坟》在学、看之后,我又得到姜妙香先生的加工。他说:“陈伯愚打侄子陈大官时不要揪脖领子,只是手搭在陈大官的肩头,念‘儿是陈大官,儿是陈明生’。随即一掌,陈大官倒地,陈伯愚打板子不是打脑袋,而是打胸口。”
姜老师讲,演《四郎探母》的杨宗保要演出他的年龄感。他在擒住杨延辉后,应将番邦的宝剑、令旗—“战利品”拿着,不应怀里抱着。出场时,是耳朵先出去,身体往前倾,念:“前帐听悲声,进帐看分明。”当看见“番将”正与父帅交谈只是一愣,念“参见父帅”,面部朝着杨延昭,而眼神瞟着“番将”。传令念道:“众将听着,父帅有令……”应念“我家父帅”或“元帅有令”。
封杰:我知道,姜妙香先生在京剧界有“姜圣人”之称。
刘雪涛:姜老师有几个事例最能体现他为人慈善的行为。一次是他演出完,从三庆园出来乘人力车回家。途经李铁拐斜街时,一个蒙面人截住了车,隔着车帘伸进一只手。姜老师忙叫常给他拉车的大李师傅停车,说道:“我刚拿到六块铜子戏份,我给您数数。”随后递给了劫持者。大李说:“六爷,您可太老实了,咱们一喊他就得跑。”姜老师说道:“唉,他也不容易!”再有一次是在上海人民大舞台演出后出来,有人从后面顶住他的后腰,说道:“您帮帮忙。”姜老师连忙递上了钱。打劫者刚要走,姜老师转过身说:“你等等,我这还有块手表你也拿走吧。”还有,他和梅兰芳、王少楼到哈尔滨演出。一天他和萧长华先生演出《连升店》,演出前才发现没带夫子履。负责衣箱的升儿说:“你将就点吧!”姜老师随口:“你真王八蛋。”回到家,姜老师找来升儿说道:“对不起,我不该骂你,得,给你两块钱吧!”
封杰:您是何时开始自己搭班唱戏的?
刘雪涛:1944年起,我离开徐老师后,分别与赵晓岚、李宗义、李玉芝、徐东明、梁益鸣、李盛藻、杨宝森、奚啸伯等人合作演出。1950年至1953年,我与程砚秋先生合作了三年,到他赴朝慰问演出我才随姜妙香先生来到张君秋的剧团。当时是张君秋邀姜先生演出《玉堂春》,姜老师把我带去说:“以后你们可以合作。”这样,我与张君秋第一次合作演出了《凤还巢》。他的梅派程雪娥,我的姜派穆居易。我们戏路子统一,表演起来非常融洽。等到程砚秋先生回来后,问到我:“听说,你在君秋那帮忙呢?”
我一听这话心想坏了,连忙找到姜妙香老师说明情况。姜老师说:“你现在处于四大名旦和四小名旦之间。”然后回到里屋写了四个字递给我:弃程归张。并告诉我:“你和君秋年龄相当,今后可以排出很多戏来。”经过姜妙香、徐兰沅先生的点拨,我正式加入到张君秋的剧团。这年,我二十八岁,张君秋三十岁。
我们在上海排《望江亭》,特按照荀慧生先生演出《红娘》时的服饰设计了谭记儿的服装。回到北京后我们请徐兰沅、姜妙香等先生观看,姜先生说:“雪涛,你第二场有段【快板】吧,什么词?”我随口唱出:“杨戬父子太无理。”姜老师说:“高扬字唱成低扬,好听。”
有一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给张君秋、姜妙香、雷喜福、曹连孝先生录《玉堂春》,我向姜老师提议把王金龙的念状录上。姜老师低声说:“别,还得麻烦人家。”不想被雷喜福先生听到,说:“什么念状,好哇,今天录上。”念状中有句“以本院看来,是上行而下效,上呼而下应”,说明官吏受贿,由此蓝袍与王金龙接下对。后来,我问姜老师为什么把念状取消?他说:“咱们是傍角的!”
封杰:北京京剧团赴港演出期间,你们还见到了孟小冬,是吗?
刘雪涛:1963年春天,受香岗《大公报》邀请,马连良、裘盛戎、张君秋、赵燕侠前去演出,姜妙香作为顾问参加赴港演出团。这是周el总里的指示,他说:“从梅兰芳先生去世后,姜妙香先生很久没有演出,这次作为顾问,身体允许的话就演两场。”
另外,姜老师还受周总里委托请孟小冬回国。
到了香岗,姜老师与赵燕侠演出了《玉堂春》,与张君秋演出了《奇双会》。定居香岗的孟小冬先生坐在剧场二楼观看了这两场戏。之后,在一次聚会中,我提出给孟小冬、姜妙香、马连良、裘盛戎、费彝民照张合影,谭元寿、马长礼纷纷要求合影。最后,姜老师说道:“孟老师,我的学生刘雪涛和您照一张。”孟小冬先生说:“好吧。”当我们三人准备合影时,孟小冬先生觉察自己站在中间连忙说道:“哎哟,老爷子您归位吧!”随即将姜老师让到中间。几天后,我们到孟府拜访孟小冬先生。坐在沙发上孟先生与姜老师低语道:“婉华真的是病死的吗?他得的是心脏病?”
姜老师说:“他得的是心脏病,两次犯病我都去了。”
孟先生说:“婉华,是好人哪!”接着说:“太可惜了,他也太老实了,就是走得太早了。”
当姜老师表达出周总里请她回国的建议后,孟小冬先生说:“我是想回去,但现在身体不太好。”
姜老师说:“放心,国家会照顾的。”
我们告辞后,姜老师对我讲:“雪涛,孟老师对婉华真有感情,刚才她‘红泪偷弹’!”
这次香岗之行,马连良先生演出了《四进士》。在北京排演时是茹富华的田伦,等到了香岗李慕良对我说:“老爷子(指马连良)说了,这回田伦是你的。”
《
一捧雪》,刘雪涛饰莫昊,马连良饰莫怀古
我说:“别介,这多不合适。”
李慕良说:“你不同意,我告诉老爷子去。”
马连良先生见到我说:“这是我说的,北京和香港不同,这回田伦就你来!”
两个月时间的香岗演出,我除拍剧照外,还担当了新华社编外摄影记者。
封杰:您认为现今的小生演员应加强哪方面的功力?
刘雪涛:对于现在的小生演员来讲,应注意人物的表演和神情的运用。像《玉堂春》中的王金龙,从出场心里就应存有问号:“苏三应在南京,到洪洞县干什么来了?”姜老师说:“苏三一进大堂,王金龙要做到观其行,看其貌,听其声。”这些动作都要依靠眼神来表达出来。
还要加强各种小生角色的念白和身段,演出人物感情来,不要形成“一道汤”。像《凤还巢》中的穆居易,虽是落魄之人,但其气质依旧。待程雪娥念:“待我偷觑偷觑。”此时的小生自有表演。“洞房”的表演更是风趣幽默,见到千岁、元帅贺喜,姜老师表现出很苦闷、无奈的样子,道:“哎,为何又来逼迫呢!”随之,水袖轻轻往下一垂。
总之,看似简单的小生行,其中的表演规范,唱念的标准都有着严格的程式。这些都需要演员平日多多地练习,在刻画人物时灵活运用。
封杰:谢谢您,我们希望小生行的流派能够百花齐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