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尚小云的“童伶大王”时代(3)|李伶伶著

(2022-12-22 21:25:03)
分类: 图文:粉墨人生
尚小云的“童伶大王”时代(3)|李伶伶著
《虹霓关》,尚小云饰东方氏,李桂芳饰王伯当

        三、“七年大狱”的科班生活
        照规矩,每个进入科班的孩子,都得另起名字,其中的一个字必须取自科班班名。当时,无论是戏班,还是科班,都供奉着梨园祖师爷——一说是唐玄宗李隆基,一说是后唐庄宗李存勖。凡遇大事,都在祖师爷面前进行。取名字也是大事,所以得请祖师爷赐。刚刚进入“三乐班”的尚德泉、尚德福被带到祖师爷面前,先磕头跪拜,然后在一个装有事先写着名字字条的筒子里自行抽取。尚德泉抽到的字条上,写着“三锡”,尚德福抽到的字条上,写着“三霞”。于是,他俩的新名字分别是“尚三锡”、“尚三霞”。
        科班生活,往往被称为“七年大狱”。数十年后,尚小云回忆他的科班生活时,只用了一句话:“我接受了生活的挑战。”
        尚三锡初入三乐班时,由班主李际良安排著名京剧武功教练赵春瑞教授其习武生。然而,尚三锡不适合习武生,因他身体条件先天不足。9个月后,8岁的他正式登台,以武生的身份唱了一出京剧传统剧目《鄚州庙》,饰演主角黄天霸。尽管他很能吃苦,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也从不抱怨;人很聪明,接受能力强,学什么都快,但天生的体质条件抑制了他在武生行当的发展。于是,李际良改变初衷,让他改学花脸,派净行名演员、绰号“陈四”的负责教授。就这样,尚三锡又转行习花脸了。
        但是,尚小云只跟着陈四学了一出《空城计》,就又转行了。这次转行,完全依赖于陈四的独具慧眼。在陈四看来,三锡这个孩子相貌英俊,嗓音娇脆,是个难得的旦角人才。征得李际良同意,尚三锡终于转到了旦行这条“正道”上。
        虽然尚小云最终未能在生行方面有所成就,但习武生的经历,让他打下了相当坚实的武功底子。这样的武功底子给他今后演艺生涯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他在转习旦角后,因已具有相当的功夫,所以成绩上升得很快。他曾这样回忆说:“自从改旦角以后,总算没有受什么挫折,好在腰腿功夫是已经练了两年,不过是学身段,吊嗓子,进步还不太慢。成绩哩,据一般人的评论,都还不太坏。常言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话实在是没错的。”
        第二,由于武功扎实,以至于他在60多岁演出《昭君出塞》的趟马舞蹈、《御碑亭》的避雨圆场时,无论是舞姿,还是摔屁股座子,都能做到步履矫健、身体轻盈,不觉吃力,毫无气喘如牛的疲惫之态。
        第三,他在转行旦角后,将武功带到旦行领域,创造性地文戏“武”唱,从而丰富了旦行的表演,也为他最终形成刚健挺拔的尚派艺术,奠定了基础。
        尚小云学过生行戏、净行戏,最终成为旦行演员。有意思的是,他的三个儿子尚长春、尚长麟、尚长荣,分别工老生、旦角、花脸。有意无意之中,尚小云将他幼时三个行当的所学,分成三份,遗传给了他的孩子们。
        进了科班,一天三遍功,是雷打不动的。从天不亮起床到晚上睡觉,几乎没有片刻得闲。尚小云小时候的练功经历,也是十分枯燥,十分艰苦,甚至是常人难以忍受的。
        尚小云改习旦行后,他的老师是唐竹亭(字茂)。唐竹亭按照旦角的通常练功模式,首先让小云练习跷功。他将跷(即木制假脚),用长长的像小脚女人的裹脚布一样的带子牢牢地绑在小云的脚趾前,然后让他穿上特制的小鞋,使他脚尖向下,死死顶着跷,一动不动地、笔直地站着,这叫做“站跷”。练习站跷时,为了防止乘人不备悄悄将膝盖弯起来,师傅会将一根两头都削尖了的竹筷子绑在膝盖后的膝窝处。只要不慎弯了膝盖,就会被竹筷子的尖狠扎一下。弯得厉害了,竹尖直接刺进肉里,疼痛难忍。
        也许正是这样的“刑罚”,刺激了尚小云,激发了他的倔强,使他暗下决心,一定要争口气。于是,当他在侧立着的方砖上也能站稳后,又为自己开“小灶”,更进一步提高难度:踩跷站在水缸边沿上。方砖虽然侧立,但好歹棱角分明,是平的,水缸边沿却是窄而呈半圆形,非常湿滑,空脚站立都很难,何况还要踩着跷站上去,难度可想而知。一次次地摔跤,年仅8岁的尚小云日日在摔得头昏眼花中度过。晚上躺在床上,因疼痛几乎无法动弹。好在这无数的跤没有白摔,终于有一天,他稳稳地站在了水缸边沿。
        站过了,就得跑。跑圆场是京剧演员的基本功,踩跷跑圆场又是旦行演员无法逃避的练功项目。寒冬腊月里,尚小云踩着跷在冰面上跑圆场。最初练习的结果,还是一个“摔”字,摔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由于标准的跑圆场是快、稳、美,跑动时碎步,两腿不得分开,上身不得摇摆。于是,尚小云被师傅唐竹亭要求在两腿之间夹一枚铜板。如果铜板落地,说明两腿拢得不够。直到几个圆场跑下来,铜板仍然“粘附”在两腿间,就算是功成了。
        尚小云后来回忆他当年如何练功——在雪地上跑圆场,既要跑得飞快,同时又要掌握好分寸。有时候腿一软或绊一下,摔倒了,立刻爬起来再跑。练扑跌的功夫,同学们一个挨一个,不停地摔下爬起,爬起又摔下,反反复复,直到摔下后爬不起来为止。
        男人演女人,不在于单纯地模仿生活中女人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而更在于恰如其分地表现角色的内心情感。旧时妇人以含蓄内敛为美,所以,眼神的灵活传神,是表现人物极其重要的手段。梅兰芳以养鸽子训练眼力,而尚小云则以看香的方式练习。每天晚上,他点燃一支香,一只手举着,忽上忽下,忽高忽低,忽前忽后,他的眼珠也随之上下左右高低前后,不停地转动。初练时,他的眼睛酸酸胀胀的,眼泪滚滚。慢慢地,功到自然成,眼珠也越转越灵活,越来越传神了。
        京剧“四功”中的唱、念是最重要的,是做、打的基础。一般来说,开头发音较重,相当于有力度地喷放,所以被称为“喷口”,喷口有力是基本要求。尚小云练喷口的方式很有趣:对着窗户纸练。如果唱、念时,窗户纸上没有沾上从口中喷出的唾沫星,这就算是练到家了。当然,初练时,他面前的窗户纸不一会儿就被唾沫打湿打烂。他重新糊上,接着练。最终,一段唱腔结束,或者一段戏词念完,窗户纸仍像新糊上去的一样。
        与所有学戏的孩子一样,尚小云的技艺是在师傅的棒打之下渐进的。传统家长教育孩子的观念是“棒下出孝子”,戏界前辈则认为“不打不出功”。那个时候,学戏还有一个替代词——打戏,即无论是科班的学生,还是手把徒弟,学戏期间免不了挨打,这就是所谓“七年大狱”的来历。由于科班学生常常趴在板凳上挨老师打,所以,他们自嘲是“啃板凳出身”。尚小云自然也是“啃板凳出身”,不仅如此,他还险些被打死。
        尚小云虽说是北方人,但不知为什么,自幼就爱吃甜食,诸如炒年糕、冰糖水冲泡红枣的“元宝茶”等。当然,在他入科学艺时,这些食物绝对是“奢侈品”,不是经常能吃到的。他最常吃的甜食是果子干。但是,科班不允许学生私自吃零食,憋久了,他实在忍不住,有一天吃午饭时,便悄悄将果子干藏在米饭下面,准备吃时连同米饭一起塞进嘴里。可是,他的运气实在不好,被老师发现了,于是招来一顿暴打。
        尚小云的旦角师傅唐竹亭脾气极为暴躁,有“唐扒皮”的绰号,脾气暴躁的师傅在那个时代并不少见。尚小云虽然天资聪慧,但也没有少挨打。初次练习踩跷时,他自然是站不稳的,总是不自觉地伸手扶墙,这时,唐竹亭手中的藤条就会猛抽过来。冬天在冰面上练跑圆场,唐竹亭总拿根藤杆在后面赶,如果谁不慎滑倒在地,藤条立刻打在屁股上。
        唐竹亭最常用的“刑具”是戒方。戒方,木质,长尺余,宽寸把,两三分厚,有两个用途:一是用来拍板,指挥唱腔节奏;二是用来责打思想不集中的学生。
        出事那天,尚小云正跟唐竹亭学习一出新剧目《落花园》。其中有句台词“一阵风刮到了老夫人的花园”,因为唱腔宛转多变,尚小云总也唱不准确。再唱,还是不行,唐竹亭怒火难抑,突然间大喝一声:“你干什么呢?”尚小云被吓得不轻,精神恍惚,唱得也就更加生硬了。唐竹亭暴跳如雷,一下子从靠椅上跳了起来,一边怒吼:“你笨得要死!”一边随手用戒方向尚小云捅去。由于他极度气愤,用力失控,戒方竟像把尖刀一下子捅进了尚小云的腹部。
        尚小云顿时蒙了,也不知道痛。无知的唐竹亭此时又用力将戒方从尚小云的肚子里抽出。这一抽,尚小云的直肠也随着戒方流出腹腔,鲜血四溅,染红了他身上的小褂。剧痛袭来,尚小云瞬间昏倒在地。其他学生被吓得不知所措,缓过神来后,赶紧七手八脚地将尚小云抬起来,心急火燎地送往附近医院。一旁的唐竹亭竟还在高声叫骂:“真是笨死了!笨死了!”
        在医院里,医生小心掀开尚小云的布褂,只见他的肚皮上有个洞,肉皮外翻,犹如张着的人嘴,直肠外露,还沾粘着戒方上的木刺,血水汩汩往外冒,真是惨不忍睹。幸好送医及时,尚小云的命总算保住了。肚子上的伤口,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渐好转,但这次伤害给他留下了打嗝的后遗症,终生未愈。
        似乎是命中注定,尚家的孩子必有一人会死在科班的棒打之下,尚小云这次幸免于难,未被唐竹亭打死,但是,与尚小云同时学艺的三弟尚德福就没有那么幸运了。1916年,也就是在尚小云终于熬过了“七年大狱”出科时,尚德福在一次学戏时,被师傅暴打,没能抢救过来,惨死了。
        世上有两种人,一种人在经历了百般磨难后,自尊心受到伤害而可能变得消沉颓废、敏感多疑、内向孤僻;另一种人不但不会被艰难困苦所击倒,反而有可能更加坚定了意志,更要强,更果敢。尚小云属于后者。
        因“果子干”被毒打时,倔强的尚小云一边尽力忍受着挨板子的疼痛,一边暗下决心:“等我走红了,成名了,我天天吃果子干,吃给你们看。”后来,自己动手做果子干,竟成了他的一大业余爱好。他做的所谓“果子干”,是用柿饼或酸杏干、苹果干等原料以水浸泡,加入切成片状的嫩藕同煮,黏稠后,就成了果子干。这样的烹饪“技艺”,算是尚小云的独门。
        后来,尚小云走红成名,虽然不至于真的天天吃果子干,但他时不时要在孩子们面前露一手。但是,这种类似于杂烩的果子干实在算不上美味。为不驳他的面子,家人总是当他面,捧着果子干大呼“好吃”;背着他,则实话实说——“不好吃”。
        被唐竹亭捅破肚皮后,在养伤期间,尚小云就忍痛开始继续练功了。每每伤口作痛时,他都会想到自己是因唱不好才被打的,以此自励,更努力地练唱。伤好后,他的技艺大增,就连挑剔的唐竹亭都感吃惊,问他:“你小子现在怎么学得那么快?”尚小云感慨而又不乏幽默地说:“都是老师您的戒方教训的结果啊!”此话令唐竹亭颇尴尬,但却从心底里欣赏“这小子”的毅力和韧劲儿,不无钦佩地对尚小云说:“有志者事竟成,你是有出息的。”这时的尚小云已显现出倔强、坚韧、刚毅的个性,以及为实现理想而甘愿自我牺牲的博大胸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