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妹》,尚小云饰何玉凤,尚富霞饰安骥
一、“平南王”尚可喜的后代
尚小云一直自号“平南裔子”,为什么?因为他是清初“平南王”尚可喜的后代。尚可喜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在中国历史上,他得以留名的理由有二:
一、随清兵入关,战功显赫,被封“平南王”;
二、襄助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之乱”,死后被加封为“平南敬亲王”。
正因为如此,他也给后人留下争议:
一、身为明朝将领,投奔清军,是否属于汉奸行为?
二、作为“三藩”之一,他真的没有参与“三藩之乱”?
据尚氏族人介绍,尚可喜的祖籍在山西洪洞县,后迁至辽东。1604年,尚可喜出生于辽宁海城,字震阳。其父是明朝东江游击尚学礼,常年戍守边关。可能是因为出身军人家庭,尚可喜天生具有军事才能,他少时随父从军,19岁时就领兵出征,驻防海上。1625年,尚学礼战死,尚可喜顺理成章承继父业,被东江总兵毛文龙委任为列将,统帅尚学礼的部队。
尚可喜这样的出身,加之自小征战沙场,因而生性耿直、嫉恶如仇。在明朝末年党同伐异、争权夺利的政府腐败环境中,他很不适应,又遭人陷害而失却信任。在不得已之下,1634年他率部起事,弃明投靠后金。
在这之前,在旅顺被后金攻占时,尚可喜率部在海上顽强抵抗,以致他的两位夫人及家人数百口人葬身海底。越是如此,他就越对明朝的政治黑暗和人心不古深恶痛绝。他也曾多次上书崇祯皇帝,劝谏他重贤人、远小人,并为救百姓于水火而勤政,远离奢靡淫乐,但是,这一切忠告都不入崇祯帝之耳,反而招致小人更疯狂的挑唆和迫害。眼见无力回天,又担心因为崇祯帝的不信任而可能造成对身家性命的威胁,他只有走为上策了。
在后金,尚可喜的军事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他的部队被封为“天助兵”,他因此很快升迁至总兵,然后又被封为“智顺王”。1644年,也就是尚可喜40岁那年,他随清摄政王多尔衮、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等八旗兵入关。尚可喜和他的部队足迹遍及十余个省,征战七十多次,为清王朝最终征服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时,汉军八旗有八大姓之说,“尚”姓就是其中之一。大清建都北京之初,为清军“开路先锋”册封王位,尚可喜被封为“平南王”,又被皇太极赐金册、金印。不久,尚可喜奉命同靖南王耿仲明进攻广东,攻陷广州后,他镇守广东长达二十余年,直至死在那里。
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之乱”,一直被认为是其功绩之一。“三藩之乱”的发生是由驻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率先挑起的,接着,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耿仲明之子)、广西将军孙延龄、潮州总兵刘进忠相继举起反清大旗,加入叛乱。见广东的尚可喜迟迟没有响应,吴三桂特别派信使来到尚府,劝其参加反清。此时的尚可喜态度很明确,坚决站在清朝政府一边。不仅如此,他还将吴三桂的信使押解至官府,以表明自己的立场。然后,尚可喜向朝廷上报奏折,请求派兵以助平定叛乱。康熙深感尚可喜的一片忠心,下达谕旨:“王实心为国,计虑周详,朕与王情同父子、谊若手足。”
接着,尚可喜不顾老迈,亲自率军保守粵境。在清政府的援军未到之际,他几次准备在兵败时举火自焚或上吊自杀,誓死抗击。然而,壮士未捷身先死。在康熙十五年(1676)时,尚可喜病入膏肓,再也无力征战了。临终前,他让家人搀扶着,遥拜北方,喃喃道:“不能杀贼,死有余辜。”从尚可喜起兵阻击叛乱,到他去世,在广州坚守了三年,不仅牵制了吴、耿叛乱,也为清政府最后平定叛乱起到了关键作用。
康熙得知尚可喜病逝后,特遣国子监前往致祭,并御赐祭典、祭文,赐谥号为敬。可以说,这是历朝政府对大臣的最高礼遇。不仅如此,在平定叛乱以后,康熙下旨将尚可喜骸骨迁往海城下葬,并派两名四品、五品官佐领守墓。
据说,尚可喜一生共娶了24个妻子,育有32个儿子、32个女儿,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妻多子。虽说尚可喜本人并没有参与“三藩之乱”,但他的长子尚之信却在“三藩之乱”初期,起兵响应吴三桂,还被委任“招讨大将”。当然,他招讨未成,后来反正。“三藩之乱”被平定后,尚之信被康熙赐死在广州。
尚氏后人经考证后认为,尚小云是尚可喜七房所生儿子尚之隆的后裔。1658年,尚之隆奉顺治帝的圣旨,迎娶和硕公主,尚可喜因此与皇室联姻。这恐怕也是他执意不参与“三藩之乱”的又一个原因。
尚可喜弃明投清,是因为痛恨崇祯帝;他襄助平定“三藩之乱”,是因为报答康熙帝对他视若“父子”、“手足”的信任与尊重,以及对吴三桂出尔反尔背叛行为的鄙视。他的人生,可以用“波澜壮阔、叱咤风云”来概括。他历经大明崇祯帝,大清皇太极、顺治帝、康熙帝数朝,一生戎马。然而,正是他的这段经历,三百多年后,给后裔尚小云带来了很大的麻烦。1966年,是个注重“出身”的年代。尚小云是尚可喜的后代,封建社会的孝子贤孙,一度成为其“罪状”。
一般来说,旧时孩子学戏,无外乎两个原因:一是出身梨园世家,家族传承;二是家境贫穷,作为谋生手段。程砚秋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们确实没有了活路,才不得不卖身学戏的。万一有一线生路,也决不会狠心把儿女送进火坑。”尚小云非梨园世家出身,他走上戏路的原因只能是后者。
尚可喜原籍山西,后迁往辽宁,他又镇守广东数十年。因此,他的后裔散布在全国各地。尚之隆这一支的后裔后来定居河北南宫县大慈家村。如今在言及尚小云的祖籍时,习惯上都说是“河北南宫县”。
尚可喜之后,尚氏家族中为官的有不少。就尚小云一支来说,他只知道自己祖父尚志铨曾任清朝广东清远县县令。他没有见过祖父,在他出生时,祖父已故。尚志铨虽然为官数年,但一生廉洁,只靠俸禄生活,没有给子孙留下殷实家财。尚小云的父亲尚元照只能自谋生路,19岁时走出河北老家,来到北京,在位于安定门附近的宝钞胡同的清廷蒙古那彦图王爷的王府里谋到一份更夫的差事。
也许是养家糊口不易,又也许是尚元照本就是个老实本分之人,总之,他对更夫工作尽心尽力,不久就被提升了。至于他提升后的职务,目前有两种说法:一是执役(或称主计,即总管),二是负责管理府中书籍(即图书管理员)。
尚元照升了职,收入颇丰又很稳定。后来,他娶了望族之后张文通为妻,不久生了女儿尚金环、儿子尚德海,一家人过着并不富裕但和睦快乐的日子。1900年,对于尚家来说,既福又祸。福,在于尚家又添丁。这年的元月7日,尚家次子诞生在北京北城地安门外法通寺草厂大坑附近一座大杂院的西屋里。尚元照为这个孩子取名尚德泉,字绮霞,也就是尚小云。
当时的北京城有“东富、西贵、南杂、北穷旗”之说。“东富”,即富人聚居在城东;“西贵”,即达官贵人聚居在城西;“南杂”,即小商小贩、城市贫民聚居在城南;“北穷旗”,即穷困的满族旗人聚居在城北。从尚小云的出生地来说,尽管他的祖上既富且贵,但到了他父亲这一辈,家道早已中落而不得不沦为“穷旗”。当然,“穷”是相对的,尚小云出生时,家里的生活还算过得去。
然而,小康之家经不起动乱和战火。自八国联军从天津大沽口入侵的消息传到北京,京城顿时陷于恐慌与混乱之中。很快,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和众臣逃离北京,北京失陷,八国联军在京城烧杀抢掠。在这一系列的动荡中,和千万普通京城百姓一样,尚家也未能避过劫难,有限的家财尽悉毁于兵火。
可以说,尚小云生不逢时。
庚子年间的人祸使尚家元气大伤。如果说,之前的尚家还算得上小康的话,如今已近于赤贫。老实本分的尚元照一蹶不振,忧郁成疾。但是,妻儿要吃饭,特别是嗷嗷待哺的幼子,他得尽父责。于是,他勉强支撑着,继续讨生活。从尚小云出生到5岁时父亲尚元照病逝,期间他的母亲又生了三个弟弟,依次是尚德福、尚德来、尚德禄。人多嘴多,日子更加艰难了。沉重的生活负担终于压垮了尚元照的身体,摧灭了他的精神意志,他终日郁郁又悲愤,最后一病不起。不久,他就撇下了妻子和6个儿女,撒手而去。
从那以后,北城的大小胡同里,多了一个背着篓筐、举步蹒跚的妇人。她混杂在卖菜、卖花、换绿盆儿、送水、倒土、掏茅房的贫民中间,默默劳作。冬日里,她戴着一顶绒布帽,手上套着露出手指的手套,不疾不徐地呼唤着:“换洋取灯儿咧!”“换榧子儿咧!”
“取灯儿”就是火柴,“洋取灯儿”也是火柴。“榧子儿”又称“肥子儿”,是将一种像桂圆核的名叫皂荚的植物果实,捣烂后泡在水里,浸出粘液后揉搓成圆球,用于妇女梳头后搽抹(相当于现在的发胶),以使头发光亮服帖。许多年以后,这一带的人们都说,在“换取灯儿”、“换肥子儿的”的妇人中,只有一位好命。她就是尚小云的母亲张文通。
父亲去世这一年,5岁的尚德泉刚刚入私塾。作为尚可喜的后代,也算是名门之后,尚家世代注重子孙的教育,尚元照也不例外,尽管家境不算富裕,他还是咬紧牙关送儿子去读书。尚元照去世后,全家的生活重担自然落在女主人张文通的肩头。一个旧时代的弱女子,无所依托,只能靠捡废纸、换取灯儿、换肥子儿、替人缝补衣服养育大小6个孩子。应该说,这样的生活状况,是无力供德泉继续读书的。但是,张文通实在不忍心将刚刚入私塾的德泉拽回来。德泉天资聪慧,又勤奋好学,不要说讨得家人邻居的喜爱,就是刻板的私塾先生也认为他将来定有出息。就这样,德泉在父亲去世后,继续在私塾读书。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家中又频遭变故。先是德泉的大姐金环、四弟德来相继染病,因无钱医治而夭亡。接着,大哥德海莫名离家出走,下落不明,从此再无音讯。大哥走,大姐死,德泉一下子就成了家中长子,他自觉长大了,有责任分担母亲的辛劳。尽管他此时不过7岁。
(摘自李伶伶著《尚小云评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