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常生活中与戏曲有关的词语23例

(2022-12-04 22:24:29)
分类: 图文:大千梨园
        我们生活中所用的词语很多都是从戏曲里拿过来的,下面就是我们生活中用到的一些戏曲词语与俗语:

        1.板眼:比喻条理和层次;比喻办法、主意等。
        一字一板:形容说话从容清楚。
        一板一眼:比喻言语行为有条理,合规矩,不马虎。
        有板有眼:比喻言语行动有条不紊,富有节奏或章法。
        在戏曲中,板眼是音乐中通常所说的节奏节拍。在中国戏曲音乐以及民间传统音乐中,经常以板鼓作为击节乐器来掌握控制节拍节奏,而且用板的敲击来表示强拍,以鼓键的点击来表示弱拍(或次强拍),因此在戏曲音乐术语中,就将强拍称为“板”,将弱拍(或次强拍)统称为“眼”。

        2.脸谱:现在常用“脸谱化”来表示某事物有其鲜明的特点。
        来源于戏曲:京剧艺术作为一个直接面对观众的艺术种类,它必然遵循中国传统的美学习惯,以适应观众的欣赏要求,使人物一出现,就得判明其忠善或奸佞的性格特征。京剧艺术的化妆,并不是随心所欲地涂抹,是有它一定的规则的,尤其是净和丑,必然按照一定的格式要求来勾画脸上的图案,这种格式叫做“脸谱”。

        3.科班:常用来比喻正规的教育或训练。
        在戏曲中,过去把学戏的地方叫做“科班”,按《词书》的解释,“科”字的定义就是“类别”,也就是“名目”,“班”字就是“行列”,也就是“集团”,把“科”与“班”连起来,就是“某种名目的“集团组织”。科班是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学戏方式中最普遍的一种,也是培养演员在数量上最多的一种,它是以一种集团方式授艺的教学场所,成功系数较高,也就是好演员出得最多。

        4.捧场:今泛指故意替别人的某种活动或局面吹嘘。
        在戏曲中,捧场指通过包购戏票、哄堂喝彩、撰写文章等手段造成声势,以达到抬高某演员或剧团身价地位为目的。

        5.对台戏:比喻双方竞争同类工作或事情。
        在戏曲中,对台戏指水平不相上下的两个剧团,在同一时期,相近的地点,演出相同或相近的剧目,一争高低。

        6.行头:泛指服装。(含诙谐意)
        在戏曲中,行头指京剧舞台上演员所穿戴服装、鞋帽的统称。

        7.没谱:心中无数;没有一定的计划。
        它是戏曲术语。谱者,大致的准则,没谱,指没有准则,脱离原来的甚远,在唱腔上就是离开了原有的规定乐谱,唱错了或胡乱编调。

        8.打手下:担任助手。
        在戏曲中,打下手是个称谓。指鼓师以外的,大锣、铙钹、小锣的演奏者。由于各打击乐器均由板鼓指挥领奏,故称司鼓者为上手,其他打击乐器演奏者为下手。

        9.亮相:比喻公开露面或表演;比喻公开表示态度,亮明观点。
        亮相是戏曲表演程式。剧中人在上、下场或一段舞蹈、武打完毕后,有一个短暂的停顿,成一定的姿势,如雕塑状,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除要求姿势稳健外,还要求做到静中有动,气韵连贯,画面美观。

        10.叫板:比喻故意对着干。
        叫板是戏曲音乐术语。板式开唱前的念白,尾声上扬,便于开唱起板,使念与唱衔接自然、协调。用动作规定下面唱段的节奏也叫“叫板”。

        11.不搭调:比喻说的不是一回事,两个事物配合不到一起。
        在戏曲中,不搭调是唱法术语。演唱(奏)和既定的调门不合,或高或低谓不搭调。

        12.铆劲:集中力气,一下子使出来。
        在戏曲中,铆上,也作卯上。指演员表演时无保留地尽情发挥个人能力,对于有不同演法的段落,有意选择难度大的进行表演也是铆上的表现。对表演中松劲、懈怠、不肯使劲的表现,则称之为“泡汤”。

        13.大拿:掌大权的人;在某方面有权威的人。
        在戏曲中,大拿是京剧术语。指“文武总管”等后台管理员。在演出中,安排戏码,分配演员等,统由管理员掌握大权,故俗称“大拿”。

        14.海报:戏剧、电影等演出或球赛等活动的招贴。
        海报是戏曲班社术语。指旧时街头张贴的剧目广告,形式各有不同,大都用色笔或墨笔把演员和剧目名写在彩色或素色纸上。后来话剧、电影、音乐、舞蹈各界亦沿用此名。近年来,群众性集会的通知也有称为“海报”。

        15.挑梁:泛指承担重要的、起支柱作用的工作。
        挑梁是戏曲术语,主要流于江南京剧界。旧时把戏班中生、旦、净、丑各行当的角色喻为房屋结构的“四梁四柱”,有才能、有号召的主角喻为“梁”。挑梁,即承担戏班中的主角。

        16.跑龙套:比喻在人手下做无关紧要的事。
        在戏曲中,跑龙套指扮演剧中的龙套。龙套,是戏曲表演行当之一,也称“流行”,是青袍、太监、大铠、校尉、衙役等的总称。

        17.圆场:为打开僵局从中解说或提出折衷办法。
        在戏曲中,圆场是舞台调度手法。一个或几个在舞台上按规定的圆形路线绕行,以表现舞台空间的转换,速度有快有慢,统称为“跑圆场”或“圆场”。

        18.下不来:指在人前受窘。
        从戏曲中来:由于需要上台的演员未到或扮戏未完成,所以台上的演出只能放慢速度。演员往往要即兴增添台词或故意放慢表演的速度,以达到延长时间的目的,所以这位演员就是“下不来台”了。京剧术语称之为“马后”。

        19.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台上短暂的演出,离不开多年的基本功训练和刻苦学习。这句话既强调了勤学苦练的重要性,也提醒人们应尊重演员的艺术劳动。

        20.救场如救火:京剧演出是舞台艺术,如果某位演员因故不能按时到场或继续演出,本来没有演出任务的演员就必须及时救场,顶替演出,像消除火患一样消除演出危机。

        21.一招鲜,吃遍天:戏谚。指演员掌握两下绝招,就可以四方走得。如今看来,演员仅有几下拿手的绝活是满足不了观众的审美需求的,鼓励初学者刻苦训练基本功,“一招鲜”是可以的,但只能是“学好戏”,不是“吃遍天”。

        22.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讲戏曲观众对戏曲知识了解的程度不同,对表演的要求各异。戏曲知识丰富的观众能观赏到表演内在的精妙之处,缺乏这方面知识的观众往往只注意到戏曲外表场面是否热闹。

        23.艺多不压身,艺高人胆大:戏谚。指演员要多学、多练、多看、多演,懂得多了,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艺术创造就能从必然王国飞跃到自然王国。无论演什么繁重的、难度大的戏都不会怯场,从而达到“艺高人胆大”的境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