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传统京剧《打龙袍》为何经典,另有两处有趣的情节

(2022-11-15 22:27:09)
分类: 图文:京艺论丛
传统京剧《打龙袍》为何经典,另有两处有趣的情节
《打龙袍》袁慧琴饰李后

        《打龙袍》是一出传统的京剧剧目,在清道光四年(1824年)的《庆升平班戏目》中已记录有此剧,具体首演于何时,不易考证。至少这出戏也有近二百年历史了,至今仍能被大家熟知并喜欢,成为经典剧目,想来定有些缘由。
        首先这出戏的名字起得好——《打龙袍》,能勾起观众的好奇心,有一定的吸引力。龙袍肯定是封建皇帝所穿,为什么要打一件衣服呢?看到戏名就想一探究竟。
        其次是这出戏的故事性比较强,有情节,但又不会让观众觉得复杂。没有高难度的绝活,或者花里胡哨的开打。很大一部分内容通过人物追述的形式表现出来,老太监陈琳和李后自己的诉说,把剧情交待出来,手法简洁,观众能尽快明白。
        再者这出戏的故事情节满足了普通观众的一种心理,即好人得到好报,冤枉得以伸张,坏人被惩罚。京剧是很标准的“二分法”价值观,好坏,善恶,是非分得特别清楚,没有模糊空间。像脸谱就是标准的这种特点的体现,故事情节也都如此。
        这种做法的好处就是让观众尽快入戏,古时人们的文化水准普遍低,不识字的占大多数。戏曲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教化作用的,当然它其中的价值观是服务的封建时代的统治阶层,有好有坏,应注意鉴别。

传统京剧《打龙袍》为何经典,另有两处有趣的情节
《打龙袍》孟广禄饰包拯

        说回这出戏,这里面当然李后是好人,因为有了身孕,被另一个皇帝的妃子刘妃嫉妒,担心李后生子,自己会失宠,就跟内侍郭槐定计,将国外进贡的金丝狸猫剥去皮尾,向皇帝进谗言,陷害了李后。
        李后命运大变,先被打入冷宫,后又差点被刘妃用火烧死,被人救出后流落他乡,成了双目失明的乞丐。二十多年后遇到包拯,冤枉得申,重返皇宫。刘妃畏罪自尽,郭槐被碎尸万段。这故事,当观众看到李后的倒霉、落魄,定会生出极大同情。最终坏人的结局,老百姓定会觉得过瘾。
        这出戏能成为经典,除了故事本身,还有重要一点,也是所有能流传久远的京剧剧目的共同点。定有一段或者几段非常精彩的唱段,由这一点就能带火一出戏。《打龙袍》最精彩的唱段就是李后还朝到怒斥宋仁宗那段,进城[西皮导板]接[慢板]、[原板]转[流水]这是全剧的核心唱段,很准确的表现出李后拨云见日的那种兴奋得意,又有无限感慨的复杂心情。
        这段戏数著名老旦李多奎唱的最精彩,他的唱流畅,大方有质感。“一见皇儿跪埃尘”,这段唱长达二十八句,这么长的[西皮流水]在京剧中应该也少有,这段唱的真实感人,听着过瘾,荡气回肠。这出戏能成为经典剧目,这段唱功不可没。
        另外这出戏有两处有趣好玩的情节,第一处,李后流落在外,因思念自己的儿子仁宗而双目失明,回朝后请太医医治,一位丑角扮相的太医,手捧一个托盘,在李后眼前比划两下便下场了。随后群臣齐声:国太睁睛。李后用双手抚眼,然后向仁宗及众臣哈哈大笑,眼睛就这样神速神奇的复明了。

传统京剧《打龙袍》为何经典,另有两处有趣的情节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即使在医疗技术发达的今天估计也做不到。但在京剧里这样就可以,观众不会深究。这是京剧的一个特点,为了急切让好人的结局更完美一些,所以无需顾虑那么多。象征性的有个过场就行了。
        另一处有趣的地方是,李后唱完大段的训斥仁宗,命包公“拷打无道的君”,然而包拯思到“哪有臣子敢打圣明君”,于是想了个点子,“打龙袍犹如臣打君”,这就是剧名《打龙袍》的来源。
        好玩的是打龙袍的动作,包公唱完,两个内侍跟仁宗很流畅的马上把龙袍脱掉,而包公也没打,轻轻戳了一下,龙袍就象征性的打完了。可能有的观众觉得不太合理,其实这也是京剧的一个特点,当简则简,重意不重形。此处不是重点,看点都在李后的那几段唱。
        其实这些有趣的情节,现在年轻的观众看到这儿的时候也开玩笑吐槽,很有意思。说实话京剧虽是我们的国粹,独特的歌舞艺术,但跟其他娱乐内容比算很小众的,即便有点兴趣爱好的朋友,最多听听那些经典的唱段。能看整场戏的人占比很低。如果真看进去,京剧是很有滋味的。
        (图文源自“自觉与觉他”百度公众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