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京剧院“九大头牌”背后的故事(下)

(2022-10-31 21:57:06)
分类: 图文:菊坛轶事
北京京剧院“九大头牌”背后的故事(下)
迟小秋《锁麟囊》饰薛湘灵

        迟小秋——标准传人亦是辛酸母亲
        宗程派。1983年拜程砚秋大师嫡传弟子王吟秋先生为师。她的演唱既有浓重的寓刚于柔、幽咽委婉的特点,又有雅丽清馨、圆熟优美的明显个性,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迟小秋出生在辽宁偏远的农村,11岁考入阜新市戏曲学校,15岁又在学校推介下只身一人来到上海,以旁听生的身份向京剧大师程砚秋的嫡传弟子王吟秋先生学戏。由于迟小秋勤奋刻苦,引起了王吟秋的关注,1983年正式收迟小秋为入室弟子,传授程派艺术。王吟秋还将原名迟淑新的她改名为“迟小秋”。一个“秋”字让迟小秋几十年来都时刻不忘传承程派艺术的重任。多年来,尽管身边很多京剧演员都改行走穴,她却从来没有动摇过,每天坚持练功,始终不敢放松。1984年6月,年仅19岁的迟小秋第一次走上老北京的长安大剧院,为戏剧界的专家们演出《锁麟囊》等戏,将程派艺术之真谛诠释得淋漓尽致。著名戏剧家翁偶虹先生欣喜万分,当即为小秋题词:“唱做俱佳,是程派标准传人。”迟小秋也一举摘得第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但几十年的京剧道路中,人前的无数荣誉隐藏着台后多少艰辛,或许只有迟小秋本人才能体会得到。在《文姬归汉》中,小秋将蔡文姬这个中国历史上命途多舛的才女刻画得丝丝入扣,并因此荣获了文化部第七届文华奖,但只有团里的领导和同事们知道,盼子心切的迟小秋为了《文姬归汉》却不得不到医院做掉身孕……终于在不惑之年得子后,却也常常在事业与儿子不能兼顾的时候,流着泪不得不委屈儿子。

北京京剧院“九大头牌”背后的故事(下)
朱强《赵氏孤儿》饰程婴

        朱强——小剧场第一个“吃螃蟹”的京剧人
        宗马派。师从尹月樵、迟金生、马崇仁等京剧名家,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学津的入室弟子。他扮相俊逸,嗓音纯正,韵味浓厚,有较强的塑造人物的能力,表演深具马派神韵。
        朱强可以说是当今学习马派最好的演员,对京剧及其发展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同时他又敢于创新。2000年,刚从首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毕业的朱强就寻思着京剧的发展之路,并将眼光定格在了小剧场。在梨园这个规矩颇多的地方,实验并不是人人都敢的。但是,朱强却想要突破“老戏老演,老演老戏”的现状。他认为他们学的传统戏其实是复制品,全是师傅口授身传,原创精神体会不到。但是,很多人认为复制品搞好了也是杰作,何况老戏都是十分成熟的,改动它没太大意义。面对挑战,已经小有名气的朱强还是勇敢地成为了小剧场第一个“吃螃蟹”的京剧人,出演了国内首部小剧场京剧《马前泼水》。这是部传统京剧,但在小剧场中,朱强戏称朱买臣“真有点丑化老生形象”。根据新剧本中人物的需要,丑化已是小事,还破了行当,戏中朱买臣有小生的东西,有话剧甚至小品的意味,而且还得借用丑行的一些动作行为。比如,朱买臣破落时为一餐饭在米缸里用碗刮来刮去,好容易刮出半碗就美得唱起了黄梅戏。当然,这一切是否成功,最终还得看观众的反应。当时,《马前泼水》才上演几天,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每晚观众在座谈中都会对这个戏和演员的表演大加赞誉,终于让朱强心里松了一口气。

北京京剧院“九大头牌”背后的故事(下)
董圆圆《穆桂英挂帅》饰穆桂英

        董圆圆——踏月寻梅,潜心学习,终成奇葩
        宗梅派。师从孙荣惠、谢锐青、阎世善、李金鸿、杨秋玲等名家。1995年拜梅葆玖为师。她扮相端庄,嗓音宽亮、甜润,富有梅派韵味,表演细腻传神,技艺全面。
        出身梨园世家的董圆圆1995年拜于梅葆玖门下,成为梅派弟子。然而,董圆圆最初却是以尚(小云)派出道的。她11岁考入天津市戏曲学校,学习了许多尚派戏。毕业后被分配到天津市青年京剧团担任主角,不断追求进步的她又在1985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继续深造。然而,董圆圆总觉得自己的技艺好像少点什么。于是,便有了一段“踏月寻梅”的故事。1987年的一个晚上,踏着皎洁的月光,她来到有着近百年历史的中和剧场,梅葆玖先生正在台上演绎着梅派名剧《凤还巢》,梅派特有的雍容华贵一下子点醒了董圆圆:自己的技艺中缺少的就是这种古典美!于是董圆圆便开始与梅葆玖先生接触。1995年北京京剧院梅剧团恢复成立,董圆圆也正式拜梅葆玖为师。梅派的演唱艺术具有端庄优雅的古典美,平和中正,在表面规矩平淡之中显现出深沉含蓄的内在魅力,超乎了想象的难度。但正如董圆圆所说:“学艺术要有牺牲精神,我爱这门艺术,就永远不会放弃。”在梅葆玖、姜凤山的指点下,董圆圆照着梅兰芳的录音带一字一句地练习。登台之后的董圆圆,一腔一式皆有来历,但又无一腔一式照搬传统,使人耳目全新。难怪有人评论说,董圆圆是梅派艺术的一朵奇葩。

北京京剧院“九大头牌”背后的故事(下)
陈俊杰《铡美案》饰包拯

        陈俊杰——险些没进京剧大门
        宗裘派。师从文涛、李长春、夏韵龙、孟俊泉等京剧名家。他嗓音洪亮、高亢,音色纯正、圆润,念白吐字清晰,表演端庄大方,演唱以情代声,颇具裘派韵味。
        裘派花脸陈俊杰,是裘派第三代传人,然而极富天赋的他最初却险些没进京剧大门。12岁时,吉林省艺术学校招生,报名人数相当多。陈俊杰一举通过了唱歌、乐理、弹跳,但是却因为腿太硬而被淘汰了。这让年少的陈俊杰一下子就懵了,在同学们陆陆续续离开后,他仍旧坐在学校操场上,使劲捶着自己的双腿。泪光中,他看到了负责招生的张立芬老师,便一字一顿恳求道:“老师,您收下我吧。虽然我从小没练过功,但我会加倍努力的。”陈俊杰对京剧艺术的渴望,深深地打动了张老师的心,和另外几个老师商量后,他们决定破例收下这个要强的孩子。进入戏班后,陈俊杰明白:自己必须勤奋,才能抓住这次机会。除了吃饭、睡觉,他全部时间都用来压腿、下腰、倒立、翻跟头……对自我超负荷的要求使他每次训练下来都大汗淋漓,腰酸背痛,全身更是跌得青一块紫一块,晚上睡觉时痛得都不敢翻身。终于,他的努力换来了台上一次次的辉煌。从吉林京剧院到北京京剧院,他一步步地成长着。在到北京京剧院之前,他还戏称:“能跟那么多的大师在一起,就是跑龙套也高兴啊!”然而,陈俊杰一亮相北京舞台,就成为了北京京剧院铜锤花脸领衔演员。在一次次的舞台表演中,陈俊杰成功地将众多传奇历史人物的风骨神韵呈现出来,用实力证明了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