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梦笔山人
梦笔山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38,488
  • 关注人气:1,06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锐画说京剧:演火棍

(2022-11-09 21:57:13)
分类: 图文:大千梨园
周锐画说京剧:演火棍

        这也是我小时候看过的戏。不知为什么叫“演火棍”,只知这是一个小丫头用来烧火兼打仗的棍子。后来知道,原来叫过“焰火棍”,可是因为小时候的印象,我还是愿意把这出戏写成《演火棍》。就像画《打渔杀家》,里面的教师爷在很多演出视频中都是穿白衣,但因为我小时候看到的是穿黑衣的教师爷,所以就弃白择黑。这就叫童年情结吧。
        这是杨家将故事中的一段。因为杨老令公是在两狼山为国捐躯的,他的孙子杨宗保要在清明时节去为祖父祭扫,结果被武艺高强的辽国大将韩昌擒去了。杨宗保的父亲杨六郎是三关元帅,可他手下的二十四员大将无人能战胜韩昌,杨六郎只得派孟良回朝搬兵。
        孟良快马加鞭赶回京城,到了天波杨府,问老管家杨洪:“太娘可在堂上?”杨元帅的母亲佘太君,孟良是叫她“太娘”的。
        佘太君听说孙儿被擒,顿时落泪。
        孟良说:“太娘不必伤心。万岁赐你杨家聚将鼓和调将台,何不前去击鼓叫将?”
        佘太君被提醒了。调将台就是在紧急关头征调能人用的,佘太君忙命杨洪陪孟二爷登台叫将。
        且说在杨府的厨房里有个烧火的小丫头叫杨排风,她听见鼓声跑了出来。
        只见孟良在台上叫喊:“今有小本官出关遥祭,被韩昌一马掳去。”“小本官”指的是杨宗保。“若有能人,救得小本官回朝,高官得做,骏马任骑。”
        话音未落,杨排风跳上台来:“我愿前往!”
        孟良一看:“原来是个黄毛丫头。”
        杨排风哼一声:“你简直是目中无人。”
        “说此大话,你敢随我去见太娘?”
        “怎么不敢?”
        见了佘太君,太君问:“排风,是你应声上台?”
        排风说:“我要到两军阵前,生擒那韩昌。”
        佘太君说:“想那韩昌乃辽邦有名上将,你小小年纪敢说此大话?”
        排风唱:“太娘休把人小量,自幼习就武艺强。二爷搬兵来叫将,排风愿去战辽邦。抖一抖精神把战场上,两军阵前要擒韩昌。”
        “排风啊,”佘太君唱,“你说此话我不信,空言岂能作证凭?”
        一听这话,杨排风扭头就走。
        孟良问:“她往哪里去了?”
        杨洪说:“取她的兵器去了。”
        “她还有兵器?”
        “我说孟二爷,您看不起那排风,您敢跟她比武吗?”
        大将孟良,还怕比武?
        但杨洪说:“咱们可得先睹个输赢。您要胜了,我替那排风给您赔礼认错。您要是胜不了呢?”
        孟良说:“俺乃三关有名的上将,与那小小的烧火丫头比武,哪有不胜之理?”
        杨洪追问:“要是真的不胜呢?”
        孟良拍拍脑袋:“愿输项上的人头。”“项上”就是颈上。
        杨洪说:“人头只有一个,您要是把它输了,拿什么吃饭呢?”
        孟良想想也有道理,不能不吃饭哪。“那依你之见呢?”
        “您要是胜不了那排风,您得给她磕头赔礼,叫一声亲娘。”
        孟良答应了:“行。”
        “丈夫一言?”
        “驷马难追!”
        正说着,排风拿着兵器来了——她的兵器就是一根烧火棍。孟良便与排风同去花园,佘太君跟杨洪也兴冲冲前往观战。
        “排风,”孟良说,“你我怎样比武?”
        排风问:“二爷身带何物?”
        “一对板斧。”
        “您有板斧我有棍,二爷,咱们是:立时分上下——”
        “顷刻见高低!”
        敲起“急急风”的锣鼓点儿,二人亮出架势,开始较量。只听“当”的一声,孟良的一把斧子被打落在地。孟良吃一惊,捡起斧子,再不敢掉以轻心。
        他们斧来棍往,各显其能……只听“啪”的一声,这次被打落在地的不是斧子,而是高高大大的孟二爷。并且他摔得很重,倒在那儿不动弹了。
        佘太君急了:“排风啊,你把孟二爷打成这样,这还了得!”
        “太娘,您别着急,”杨洪说,“孟二爷他不要紧的。”
        “杨洪,向前看来。”
        “是。”
        杨洪去看了看。“回禀太娘,孟二爷他不能说话,冲我翻白眼儿。”
        “哎呀,这便如何是好?”
        “不要紧,一拍就好。”
        配合着锣声,杨洪拍孟良三下——仓!仓!仓!孟良摇摇晃晃地站起来。
        佘太君问:“啊,孟良,那排风的武艺怎样啊?”
        孟良竖起两个大拇指:“排风是好样的,排风是好样的!”
        “大战韩昌,她可去得?”
        “去得,去得,去得。”
        佘太君便下令了:“孟良听令。”
        “在。”
        “命你将排风带往三关,搭救小本官,不得有误。”
        “得令!”
        “慢着!”是杨洪在阻拦,“我说二爷,咱们那个打赌的事情怎么样啦?”
        孟良问:“什么打赌?”
        “别装糊涂,您不是输给人家排风了吗?得给人家磕头赔礼叫亲娘。”
        “俺乃三关上将,岂能……”孟良耍赖了,“俺不能叫。”
        “打赌的事情他不认账。”杨洪对排风做个手势。
        排风挥拳要打,孟良忙说:“别动手,我给你跪下不就得了吗。”
        孟良跪下了,但杨洪还不放过他:“叫哇。”
        “还得叫?”孟良一下狠心,“我说排风,我那亲,亲娘哪!”
        佘太君笑道:“排风,得罪了孟二爷,还不向前赔礼?”
        排风赔了礼,二人急急动身了。
        到了边关,杨六郎问孟良:“贤弟此番回朝搬兵,但不知搬来兵有多少,将有几员?”
        孟良回答:“末将奉了元帅将令,去到天波杨府,无兵无将,只是搬来排风一人。”
        杨六郎便命排风进帐:“排风,你不在天波府侍奉太君,到此做甚?”
        排风就把奉太君之命前来擒拿韩昌的事说了一遍。
        杨元帅问排风靠什么擒拿韩昌,排风说:“排风开言道,元帅听根苗。我虽是女子,武艺比人高。上阵去,不用枪不用刀,全凭烧火棍一条。上打泰山倒,下打北海潮。左打出山虎,右打入洞蛟。胯下一骑锦战马,旗开得胜立功劳。”
        正说着,大将焦赞回营来了。
        当焦赞听说孟良回朝请来了一个烧火丫头,嘲笑道:“我以为是什么天神下界,这样一个黄毛丫头,别说是交锋打仗,只用我一把,也就将她捏死了。”
        杨六郎说:“有道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元帅说哪里话!”焦赞不以为然,“想我弟兄二人,尚且不是那大耳韩昌的对手,若让这丫头上阵,岂不被人耻笑?”
        孟良就说:“贤弟,你要是看不起排风,敢跟她比武较量么?”
        焦赞说:“好,我倒要领教领教!”
        孟良又说:“要是胜不过她,你便怎样?”
        焦赞说:“若胜不过她,我就与她磕头,叫她一声干娘。”
        “丈夫一言?”
        “驷马难追!”
        杨六郎也参加进来:“待本帅与你们作保。此地窄小,去后营比试吧。”
        到了后营,焦赞问排风:“今日你我比试,比枪还是比刀?”
        排风说:“也不用比枪,也不用比刀,你我比棍,你看好不好?”
        焦赞同意了,于是双方持棍在手,亮出架势。
        焦赞唱:“开言叫排风,你且听分明,俺这棍下不留情。”
        排风唱:“排风把话明,二爷休逞能,少时定然见输赢。”
        二人开打,没几个回合,焦赞便被打得节节败退。
        孟良来问:“排风,焦二爷往哪里去了?”
        排风说:“被我打退了。”
        孟良说:“你赶上前去,只管使劲打。”
        “恐怕焦二爷怪罪。”
        “不要紧,有我替你担待。”
        “多谢孟二爷。”
        杨排风追上焦赞,手起棍到,把焦赞打了个空中翻滚,重重跌落。
        焦赞挣扎不起,排风还热情邀请:“二爷,咱们再战几合!”
        焦赞哪里还敢再战,他对扶起他的孟良说:“我与排风比试,这上三路,中三路,下三路,棍如旋风一般,使我只有招架之功,无有还手之力。”
        孟良问:“贤弟,你可是服了她么?”
        焦赞说:“我服了,排风是好样的。”
        “那,打赌之事?”
        “什么打赌?”
        孟良说:“你曾在帐中言道,若胜不过排风,情愿与她磕头,叫声干娘。”
        “哪里有这等事!”焦赞赶快耍赖,“我服了她也就完了。”
        孟良说:“还好有元帅作保,你别想赖掉——快叫啊,叫干娘。”
        焦赞说:“我实在不能叫。”
        孟良就对元帅说:“焦赞违令。”
        “他既不肯叫,”六郎便命排风,“再与我打!”
        “慢来慢来,”焦赞央求孟良,“二哥,我真的叫不出口,你替我叫了吧。”
        孟良说:“哥哥我在天波府中,早就偏过了。”如果请人家一起吃饭,人家已经吃了饭,就可以回答一声“偏过了”。在叫娘这件事上,孟良确实“偏过了”。
        孟良给焦赞出个主意:“你呀,像那老母鸡下蛋,把脸儿一红,就叫出来了。”
        焦赞的脸红了又红:“排风,我的……我的干娘呀!”
        杨排风响亮地答应一声。
        焦赞好丢脸:“真真的晦气呀!”
        杨元帅命令:“后帐排宴,与排风接风。好好歇息,明日大战韩昌。”
        不用说,那韩昌也必然成为杨排风的手下败将。
        过去有四大名旦,也有四小名旦。四小名旦中有个宋德珠,这像女性的名字,但四大名旦和四小名旦全是男性。——在这里我们要稍微说一说,“旦”是戏台上的女性,为什么要由男人来演女人呢?
        我们现在到土耳其去,你会发现,无论在飞机上还是餐馆里,基本上找不到女服务员。中国以前也是这样,养家活口是男人的事,女人做好家务就行了,所以戏台上的女角都由男人扮演。后来有了女演员了,但大家发现男人扮的女人比女人扮的女人更美,更像女人。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据说男人更知道女人美在哪里,所以让男人来表现女人的美就成了一门艺术,女演员也得向男演员学习怎样演女人。于是,当报社发动读者来选“四大名旦”、“四小名旦”时,得票最多的就都是男演员了。
        我们再来说那个宋德珠。京剧旦行里专演端庄女性的叫青衣,专演活泼少女的叫花旦,专演杨排风这样的叫武旦。宋德珠是武旦,所以他带领的那个戏班得有些武旦的大戏。在原来的武旦戏里有《打孟良》和《打焦赞》,如果把这两出戏连起来演就叫《演火棍》。据说杨排风的那根棍子是青龙变的,杨排风是战胜了、征服了青龙,青龙才变成这根伴随杨排风、既能烧火也能打仗的棍子。宋德珠就在《打孟良》、《打焦赞》前面编了一出《打青龙》,在后面编了《打韩昌》和《打耶律休哥》,成了“五打”,总名就叫《杨排风》。这“五打”有着各种打法,互不雷同。
        宋德珠的女儿叫宋丹菊,继承了父亲的武旦艺术,得过全国戏曲梅花奖。我知道有些戏曲演员因为学戏辛苦而不愿让子女学戏,但也有些演员的子女明知学戏辛苦却偏要学戏。这样中国的戏曲才会有更多的希望。
        从这出戏忽然想到一件事。1978年,我在汉口海员文化宫当《海员文艺》的编辑时,有一天文化宫里有演出。演员是一群10岁左右的孩子,应该是戏曲学校的吧。演的就是这出《演火棍》。不过不是京剧,是楚剧,说的是武汉话。我还记得,孟良坐着看书,杨排风来逗他:“二爷看的是么事书?”“书”是念成“虚”的。孟良回答:“二爷看的是《兵论》。”杨排风就摸摸孟良的手:“二爷怎么一点也不冰冷?”武汉话里“兵论”和“冰冷”听起来是一样的。那场演出使我挺感慨,因为这是从1964年以后,我第一次看到恢复演出的传统戏曲,而且又是孩子演的。这让我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写完这篇文字,发给朋友看。一个朋友告诉我,她小时候看过一本小说,里面说的就是一群京剧团的小演员怎样排练《杨排风》的。她还记得,杨排风让孟良拿她的烧火棍,孟良拿不起来,原来这棍被杨排风踩住了,有趣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