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鸟瞰富连成[续](十四)|吴小如

(2022-10-07 22:19:59)
分类: 图文:菊坛轶事
鸟瞰富连成[续](十四)|吴小如
《野猪林》
孙盛武饰高衙内

        “盛”字科丑行纪盛
        前面已把叶盛章、许盛奎、李盛佐三位单独提出,略加评述。本节则拟将“盛”字科每位丑角(主要是文丑)的艺术特点逐一介绍,做鸟瞰式的说明。并非这些位没有立专章专节的必要,实缘篇幅有限,只能屈尊他们一些了。
        根据个人的看法,“盛”字科丑行演员除上述三人外还可分为三个档次。孙盛武、贯盛籍、萧盛萱为一个档次;罗盛公(亦写作“功”)、王盛如次之;董盛村、全盛福再次之。而在孙、贯、萧三人中,自以盛武成就最高。惜晚年入中国京剧院,虽与李少春、叶盛兰等合作,实未尽展所长。盛武生前,我是他忠实观众;且曾见过他的几位公子。及其身后,他的高足和公子又亲到寒斋,殷殷以撰文彰其先德相托。我虽慨然承诺,却一直未付诸行动。今借此机会,略陈我对盛武表演艺术的点滴看法。
        先说盛武不足处。一是嗓音不够亮,二是个头不够高。但富连成出身的丑行演员,能有马富禄、高富权那样响亮嗓音者并不多,此似不足为盛武病。至于身材稍瘦小,此限于天赋,更不宜苛求。其实盛武出科后曾搭过不少班社,有些戏在科里并未演过,后来也钻锅上演。如荀派名剧《香罗带》,吴素秋即尝演出。吴自饰林氏,李宝奎唐通,高维廉陆世科,盛武演表弟杜某。“法场”一场,盛武仿高庆奎《逍遥津》唱闷帘二黄导板,满宫满调,神完气足。台下竟不知是何人所唱。及盛武出场,台下彩声轰然雷动。可见盛武冰雪聪明,能使嗓音运用自如,居然唱出高派长腔,出人意料之外。因知说盛武之嗓音不够浏亮云云,亦相对而言,不宜一笔抹杀也。
        从我个人看戏经历言之,我以为盛武之艺术特色有四点可言。一曰擅演“乱弹”戏。……二曰方巾丑步萧长华先生后尘,可称具体而微。……三曰在台上角色不论大小,始终全神贯注。……四曰临时抓哏,现场发挥,亦具萧派韵趣。……
        盛武之外,贯盛籍之冷隽脱俗,如美帼老笑星巴斯祁登号称“冰面人”者差堪媲美,亦一极难得之人才。盛籍在科班时,多演方巾丑,走郭春山路子,而自具特色。后傍言慧珠,演“三小戏”举重若轻,一方面是“你笑我不笑”,另一方面又是“皮笑肉不笑”,加上嗓音特别,音色与节奏皆与众不同,于丑行中有独树一帜之势。我最后听到盛籍的音响资料,是他配演程砚秋修改本《锁麟囊》的实况录音,台下反应热烈,其隽永幽默依旧,而圆融老练远胜昔年。惜天不永年。六十年代初询及贯涌同志(盛籍是贯涌生父),知已病故矣。而今硕果仅存者,乃年逾八十之萧盛萱。盛萱为萧老哲嗣,长期在科班效力。科班报散,盛萱始搭班演戏。盛萱之优点有三:一曰武工底子好,如前已谈及彼演《海慧寺》之甘子千;二曰戏多,举凡丑行应工的戏,无论主角、配角,活儿多活儿少,盛萱全拿得起来。至其拿手戏,除甘子千外,一为《出塞》之王龙,一为《双合印》之李虎。以其有武工功底,故不惮身段繁复,而腿脚功夫尤不同凡响。王龙、李虎两角,表演时除步下干净利落外,还须浑身有戏,在盛萱则应付裕如;三曰有些戏本属萧老绝活,萧老晚年不再上演,而盛萱均优为之。人们从他身上可以看到萧老当年的精彩表演和舞台形象。最典型的一出即《五人义》中念苏白之差役。萧老晚年曾有此戏之片段录音,而我在剧场则屡睹盛萱台上之风采。此外,盛萱婆子戏亦有准谱,如《六月雪》禁婆、《氆球山》窦氏、《辛安驿》妈妈、《玉玲珑》梁母、《天河配》嘎氏等。犹忆一九八八年纪念杨小楼百岁诞辰时,于会场晤盛萱与叶盛长兄(原名世长),曾谈及自盛兰之殁,《南界关·战寿春》已濒于失传。盛长谓:如果由他和盛萱二人进行全面回忆,尚能默写出此戏总讲。时中国戏曲学院院长俞琳先生在座,我当即向俞琳先生呼吁,希望抓紧整理传统老戏。不久俞琳先生积劳而猝归道山,转瞬又十馀年。今萧、叶两位皆年高多病,此事恐终难实现,抢救云乎哉!发展云乎哉!
        上述三位名丑之外,“盛”字科尚有王盛如与罗盛公(功),在当时亦知名。我开始看富连成科班演出时,王盛如已出科搭班(盛如是王盛意之兄),我曾于章遏云、言菊朋诸班中见过王盛如演的戏。平心而论,王盛如功底不弱,但失之伧俗与过火。罗盛公为当年著名丑角罗百岁之孙,在科班中每演二路丑角,如《奇冤报》之赵大、《樊江关》之中军等,皆能为全剧增色。四十年代,《大劈棺》突然走红,坤旦如吴素秋、童芷苓等竞相上演,而毛世来本小(翠花)派传人,自亦不甘示弱。当时在上海,演《大劈棺》之二百五,刘斌昆乃斫轮老手,其红紫程度殆远远超过扮主角田氏之女演员。而这些女演员到北方来,包括长期在北京演出的毛世来,如演《大劈棺》,势不能把刘斌昆搬到北方。于是罗盛公的二百五亦红极一时,忙极一时。我曾屡见之,虽无刘斌昆之火候,但以其幼工不弱,卒能使全剧增色。此亦缘罗天资聪颖,善于模仿,亦属于“酒有别肠”之类。当时上海张古愚先生以罗与刘相比,而斥罗之艺太差,诚不免求之过苛也。
        “盛”字科丑角,尚有董盛村与全盛福。这两位堪称“戏包袱”,不少戏中扫边丑角,多由他们二位应工,观众虽不予重视,而后台却缺不了他们。盛村当时多配盛章演出,武戏如《生辰纲》,文戏如《金瓶女》(盛章此戏演土地,盛村扮土地奶奶),皆与盛章有唱有和,有主有次,配演得严丝合缝。全盛福则多演南蛮[插图]舌之人物,如《打面缸》之书吏,《五人义》之秀才,涂一红鼻头形象亦颇引人一噱。盛村后到台湾,盛福则不知所终。

        补遗
        在里子老生中,漏述张盛利。此人能戏甚多,且长期搭梅、程及李世芳班,在台上颇能应变。一九五七年伊始,中秧人民广播电台首播程砚秋、萧长华、雷喜福《审头刺汤》之全剧录音,其中扮戚继光者,即张盛利也。
        又“盛”字科老旦除张盛馀兼演里子老生外,尚有李盛泉与何盛清。盛泉嗓好时学李多奎,一度甚受欢迎,后到沪上一度傍黄桂秋,惜嗓已塌中。何盛清专演二路老旦,乍看去似松松垮垮,实则能戏多而经验丰富,在台上始终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态度,不抢戏做,不出风头,故各班社之挑大梁者反乐于邀他当配角。惟有时亦演正工老旦,则不免强弩之末矣。
        写到这里,所谈之内容,勉强算是把“盛”字科的主要演员如点花名册一般大致点过一遍,而“世”字科的主要人物根本还没有来得及评述,看来只能等以后再说。这样,此本拙著的书名依然言过其实,近于空头支票。这只有请亲爱的读者们多多原谅了。
        由于上一本《鸟瞰富连成》仓促交卷,中间出了不少“硬伤”。承钮骠同志厚爱,逐条指出,写信给我以匡不逮。现将钮骠同志原信作为“附录”著于本书篇末,不仅给我一个修正错误的机会,而且也对广大读者表示歉意,算是一种负责的态度吧。我一向反对文过饰非,何况“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有改正错误的机会总是好事,要比强词夺理或仗势欺人的护短态度好得多。这一点,我想读者是会理解的。
        一九九九年九月在北京写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