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梦笔山人
梦笔山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28,639
  • 关注人气:1,06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民间笑话(节录5)|祁连休

(2022-10-31 21:46:26)
分类: 图文:现代诗文
        《笑倒》“虱子”:
        一人在朋友面前捉着一虱,欲装体面,故丢下地,啐曰:“我只道是个虱子。”其友从容拾起来看,曰:“我只道不是个虱子。”
        这一则笑话的笑料是由前后对比造成的。其中的某人爱面子,他扔掉虱子并且予以否认,与友人拾起虱子并且予以确认形成鲜明对比,因而引人发笑,也相当风趣。
        《嘻谈初录》卷上“粗心”
        一粗心人过年,门前横批上写“春光明媚”四字。随后完婚,又写“五世其昌”四字,贴于其上。因纸裁小,尽前一贴,露出“媚”前“女”旁,凑成了“五世其娼”四字,贻笑大方。粗心人往往如此。
        这一则笑话由巧合构成笑料,其中的粗心人贴对联时,因为横批重叠不严,致使后一副对联的横批多了一个“女”字的偏旁,恰恰成为“五世其娼”,显得十分荒唐可笑,令人喷饭。(旧时对联的横批,书写都是从右到左,与今天的写法相反,所以才有这样的笑话出现。)
        《新镌笑林广记》卷三“要尺”:
        一裁缝上厕坑,以尺插墙上,便完忘记而去。随有一满洲人登厕,偶见尺,将腰刀挂在上面。少顷,裁缝转来取尺,见有满人,畏而不前,观望良久。满人曰:“蛮子,你要甚么?”答曰:“小的要尺。”满人曰:“咱囚攮的(骂人的粗话),屙也没有屙完,你就要吃(尺)!”
        这一则笑话,以“吃”与“尺”同音构成笑料,造成逗乐的效果,让人忍不住捧腹大笑。
        《嘻谈续录》卷上“问猴”:
        一县官谒见大宪,谈毕公事,大宪闲谈,问曰:“闻得贵县出猴子,不知都有多大?”答曰:“大的有大人那么大。”既而觉其失言,乃惶悚欠身而复言曰:“小的有卑职那么大。”
        这一则笑话以出其不意的话构成笑料,即县官在巡抚问及猴子时,一再作愚蠢可笑的回答,因而产生逗乐的艺术效果,令读者、听众乐不可支。
        《嘻谈续录》卷下“读白字”:
        一监生爱读白字,而最喜看书。一日,看《水浒》,适有友人来访,见而问之曰,“兄看何书?”答曰:“《木许》。”友人诧异,说:“书亦甚多,《木许》一书,实所未见。请教书中所载,均是何人?”答曰:“有一季达(李逵)。”友人曰:“更奇了,古人名亦甚多,从未闻有名季达者。请问季达是何样人?”答曰:“手使两把大爹(斧),有万夫不当之男(勇)。”
        这一笑话,以别字构成笑料。念别字者认字的能力实在太差,一错再错,竟闹出一连串的笑话,差一点让人笑掉大牙。
        《嘻谈初录》卷下“瞎子吃鱼”:
        众瞎子打平伙吃鱼,钱少鱼小,鱼少人多,只好用大锅濽(熬)汤,大家尝尝鲜味而已。瞎子没吃过鱼,活的就往锅里扔,小鱼蹦在锅外,而众瞎子不知也。大家围在锅前,齐声赞曰:“好鲜汤!好鲜汤!”谁知,那鱼在地上蹦,蹦在瞎子脚上,呼曰:“鱼没在锅里!”众瞎叹曰:“阿弥陀佛!亏得鱼在锅外,若在锅中,大家都要鲜死了。”
        这一则笑话,以故事主人公的自我解嘲来造成逗乐的效果。它通过自我解嘲,使一桩本来颇为尴尬的事情,变得潇洒有趣,也相当逗人发笑。

        现当代的民间笑话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云南卷》“只要一半价”(白族):
        有个贪官给太太买一对玉镯。他把卖玉器的传进家里,待看合意了一对,就问多少价,卖玉器的本是个奸商,卖的是假货,见买主是做官的,想趁机捞一笔,便说:“这对玉镯原本要卖四十两银子,现在既然大人喜爱,小民只要一半价就行了。”贪官问道:“这么说好!一半价,是不是?”奸商答道:“是是是,小人愿奉送一半。”贪官就拿了一只假玉镯,说:“好!既然你送我一半,本官就收一只,这一只还给你,不买了。”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陕西卷》“我是虚肿”:
        从前,有位县官,因衣柜不稳,便叫衙役找个棒子来垫一垫。衙役把“棒子”听成“胖子”,就把衙门口开馆子的王掌柜带进衙内,报告说:“胖子拿到。”县官生气地大声说:“用斧劈开!”衙役没听清,又问道:“老爷说什么?”县官说:“用斧头劈开!”门外的王掌柜一听不得了,急忙冲进房里跪倒说:“老爷,我不是胖子,是虚肿!”
        这两则笑话,都以县官为讽刺对象,艺术风格略有不同。前一则主要嘲笑县官的贪婪,由此人引出一个奸商来与其进行对比,描写他俩一个比一个贪心,一个比一个恶劣,对其给予无情的揭露和辛辣的嘲讽。后一则主要嘲笑县官的昏聩,以衙役和店掌柜作为陪衬,带有一些喜剧色彩,诙谐中透露出对于昏官的无比蔑视。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宁夏卷》“衙役见蛇”:
        从前,一个县官带着衙役外出游玩。走着,走着,县官惊叫一声:“有蛇!”衙役跟着附和说:“我看草动弹着呢。”县官再仔细一看:“看把人吓的,原来是条死蛇。”衙役赶紧说:“我闻着怎么臭的。”县官上前一看,说:“哈哈,原来是一根草绳。”衙役连忙随着说:“我知道这儿是没有蛇的。”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广东卷》“巴豆不可轻用”:
        有位江湖医生把一个病人给治死了,病人的儿子抓他找县衙治罪。县官问江湖医生:“你给死者用的是什么药?”江湖医生说:“巴豆。”县官问:“用了多少?”江湖医生说:“一斤。”县官问:“巴豆是毒药,你为什么敢用一斤?”江湖医生说:“老爷,药书上明明写着,巴豆不可轻用啊!”
        这两则笑话,均是嘲讽社会上的丑恶现象和卑劣风气的。前一则某些善于逢迎上司者如何见风使舵的丑态,并予以无情的奚落、讥刺。这种卑鄙小人,旧社会比比皆是,当今社会也没有绝迹;后一则主要讽刺杀人不见血的庸医如何冷酷与无耻,将其永远钉在耻辱柱上。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陕西卷》“糊辣汤”:
        “文阁”期间造反派的总司令被对立面打死了。造反派决定抬尸上街,示威游行。需要找一个嗓子洪亮的人喊口号。大家想来想去,想起了有个卖糊辣汤的人。这人虽然不识字,可嗓子非常洪亮,就让他喊口号。司令部专门指派一人跟在身边给他提词,特别强调要他记牢一句口号:“总司令的精神永远不死!”
        游行开始了,只听那人亮开大嗓门喊道:“总司令永远不死!”提词的赶忙说:“还有精神,还有精神!”那人一听又举手高喊:“还有精神!”提词的人又急又气地说:“算了,算了!还是喊你原来的吧。”那人马上大喊道:“糊辣汤!”
        这是一则当代笑话,流传于“文阁”期间,时代特征非常鲜明。此则笑话带有一些纪实性,从一个侧面揭露了当时“武斗”——被煽动起来的人们拿起武器互相厮杀的某些场景,对给国家、民众带来深重灾难的“文阁”予以辛辣的嘲讽。作品末尾处所抖的那个包袱,用得非常巧妙,很是出彩。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天津卷》“一指应命”:
        从前,有三个兄弟进京赶考,路遇算命先生师徒两个。三兄弟准备请算命先生算算他们能否考中。算命先生接过银子,闭一会眼睛才伸出一个手指。三个兄弟忙问:“这是什么意思?”算命先生说:“不要问,你们回来就明白了。”
        三个兄弟走后,在一旁的徒弟便问算命先生:“您为什么伸一个手指呢?”算命先生小声说道:“如果他们都考中了,就是一个不剩都考中;如果他两个考中了,那就是其中一个考不中;如果三个都考不中,就是一个也考不中。记住,这就是咱吃饭的诀窍——一指应命。”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河南卷》“老啃头儿”:
        有个老啃头儿(吝啬鬼)去朋友家喝酒,走到半路猛地想起家里的灯还没吹,赶紧又拐回来。走到屋门口,他隔着门喊:“哎,他娘,快把灯吹了!”他老婆要给他开门,他说:“别开门,多开一次门就多磨一次门脚啊!”他老婆说:“为这点事你来回跑,就不怕磨鞋底?”他说:“这你放心,鞋在我胳肢窝里夹着哩!”        
        这两则笑话取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见惯不惊的各种言行中发现令人深思的笑话题材。前一则笑话揭露、讥讽算命先生骗人的伎俩,让世人警醒。后一则奚落吝啬鬼如何精于算计,几乎每一件事都挖空心思去节省,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实在令人发笑。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黑龙江卷》“空城计”:
        从前有个人,一天看了京剧《空城计》。对诸葛亮非常敬佩。他想:要不是诸葛亮把城门大开,城一定被司马懿攻下来。他又想:自己每次出门还得锁门,小偷一看锁门就知道家里没有人,一定来偷东西。如果像诸葛亮那样把门大敞四开的,也会把小偷骗跑的。
        几天后他出门,故意把门窗打开了。谁知等他回来一看,屋里被翻得乱七八糟,值钱的东西都被偷走了。他特别后悔,心里说:“诸葛亮,你可把我坑苦了!”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西藏卷》“爱讲大话的木匠”(藏族):
        从前有个木匠,特别喜欢讲大话,总是对别人讲自己如何如何能干。有一天他给人家做门,当家的看到他用锛子挺危险的,就好心地说:“木匠,小心锛子砍在脚上啊!”木匠说:“我干木匠活已经有三年了,做过老爷的茶桌,也没挨过锛子。”可不一会儿工夫,木匠的脚上就挨了一锛子。他身不由己地双手抱着脚哭叫不休:“啊呀呀,痛死我了!怎么又砍在原来的伤疤上哟!”
        这两则笑话,讥刺的都是世人思想、言行方面的毛病。前一则嘲笑的是那些不考虑实际情况,只会一味盲目生搬硬套,把自己陷入荒唐可笑的境地;出了状况又不加反省,还去埋怨他人的人。后一则是藏族笑话,讥笑木匠不但喜欢吹牛,而且不听旁人提醒,竟现世现报,当场出丑,显得有些滑稽。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贵州卷》“搬家”:
        有个教书的老先生,每天都被邻居传来的“丁当”声吵得心神不安。原来他家左邻是桶匠,右邻是铁匠。老先生长叹道:“天啦!这两家要能够搬走,我情愿摆席请客。”铁匠和桶匠闻讯同时登门拜访,说他们明天搬家。
        老先生一听大喜,连忙摆了一桌丰盛的酒席为他们饯行。等他俩酒足饭饱后,老先生问:“二位搬到何处?”二人同时回答:“我搬到他家,他搬到我家。”老先生听了,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天津卷》“看火车”:
        甲乙二人第一次看火车,可开眼啦。甲说:“嘿!瞧哇,好大的个儿呀!”正说着,火车笛响啦,把俩人吓了一大跳。甲说:“火车笛真够响的。”乙歪着脖儿看了看响的地方,说:“嘿!那是从小头吹的,要是从大头吹,不得把耳朵给震聋喽哇!”
        这两则笑话,产生的时期不同,艺术效果也不一样,但都颇为风趣。前一则是由传统作品演化而来,因为误解产生逗乐的效果。教书先生整天被邻居的响声吵得头晕脑涨,心神不宁。当他一听说两位邻居要搬家,赶忙按事先的承诺摆酒席请客。谁知道他们所谓的“搬家”,竟是互换住处,而不是迁移到远处去,让这位老先生哭笑不得。后一则是现当代新出现的作品,也包含一些误解的成分。在甲乙二人对火车结构的误解当中,不但透露出惊诧,而且透露出喜悦,让读者受到感染,同样感到无比欢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