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京剧漫话(十七)|石呈祥

(2022-10-26 22:21:17)
分类: 图文:京艺论丛
        八、《钓金龟》百年唱不完
        如今重提孝道,京剧《钓金龟》(又名《钓龟》)是一部好教材。戏里的贫妇康氏有二子,长子张仁做了祥符县令,寄书接眷,其妻匿信不告,独自上任;次子张义钓鱼养母。一日,张义从孟津河钓得金龟一只,又得兄为县令消息,回家告母,并戏言“我哥哥做了官了,不养活您了,我也不养活您了”。康氏闻言,十分气愤,遂以古德贤孝子孝顺父母之事打动张义。此剧提倡孝道,鞭挞了封建社会中有些人一旦做了官,连父母都不相认的丑恶行为。康氏唱的一段[二黄原板]“叫张义我的儿听娘教训”传唱百年。
        这出戏是老旦行的重头戏,谭志道和名列“同光十三绝”的郝兰田都擅演。京剧老旦行早年大多由老生或丑行兼演,从谭志道、郝兰田开始以演老旦为主,他们是京剧老旦行的奠基人。从龚云甫开始,老旦成为一个独立的行当。
        龚云甫原学玉器手艺,因酷爱京剧,学老生,后受孙菊仙提携,入四喜班,改唱老旦。他对老旦行的唱、念、做均有革新,使之逐渐规范化,其功绩不下于须生行的谭鑫培。他善于吸收创新而自成一派,世称“龚派”。龚派艺术的主要特点是唱腔新颖,做工细腻。龚云甫把青衣的唱腔融入老旦唱腔中,使唱腔女性化,变得委婉多姿。
        《钓金龟》是龚派代表剧目,龚云甫在这出戏上下的功夫不小。比如剧中[二黄慢板]头两句“老天爷睁开了三分眼,母子们离却了那鬼门关”的大腔起落反复,悠扬婉转,一唱三叹,柔美动听,这是龚云甫创造的新腔。剧中康氏出窑、进窑的身段也是龚云甫吸收青衣、花衫的表演,经过变化而成的,这种演法一直延续至今。
        继龚云甫之后,影响最大的老旦演员当属李多奎。李多奎学过老生,倒仓后改学胡琴,20世纪20年代初改学老旦,拜罗福山为师,私淑龚云甫。李与龚是近邻,往来甚密,经常向龚云甫请教,并得到龚云甫之琴师陆彦廷真传。至20世纪30年代,李多奎大红特红,登上老旦行当之首座,成为唱工老旦代表人物。至20世纪40年代,李多奎在继承龚云甫、谢宝云、罗福山三家艺术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条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李派”。
        李多奎以唱功见长。李派唱腔韵味醇厚,古朴苍劲。李多奎的嗓音高亢嘹亮,既有雌音,又有衰音。他的演唱神完气足,听起来荡气回肠,有绕梁三日之感。名净金少山称赞李的嗓音是“中锋嗓子,亮堂音”,说他的唱腔是“蜂蜜滋味秋凉韵”(“秋凉”即蝉,其声悠扬飘逸,若断若续,声闻数里)。
        《钓金龟》是李多奎的代表作,1923年,李多奎搭程砚秋的和声社,在北平中和园首演《钓金龟》,一举成名,红透京城。“叫张义我的儿听娘教训”一段,李多奎采用“镶嵌句”的特殊唱法,更吃功夫,被誉为“三做鲤鱼”(即手艺高明的厨师用活鲤鱼的头、腹、尾做成的三碗美味佳肴),曾风靡一时。
        李多奎的代表剧目还有《行路哭灵》(可与《钓金龟》连演)、《遇皇后》、《打龙袍》、《太君辞朝》、《望儿楼》、《徐母骂曹》等。他与金少山合演的《打龙袍》功力悉敌,珠辉玉琅,时称“双绝”。此剧演宋仁宗之母李后被屈含冤,在寒窑受苦二十余年之后重返皇宫的故事,李后还朝时唱的大段西皮唱腔和李后斥责宋仁宗,向儿子倾诉其不幸遭遇时所唱的大段[西皮流水板]“一见皇儿跪埃尘”,都是李派名段。
        1961年5月,李多奎与裘盛戎合作首演《赤桑镇》,裘盛戎扮演包拯,年过花甲的李多奎扮演吴妙贞。这是李多奎晚年最后上演的一出新戏,唱工吃重。此剧演的是包拯大义灭亲,铡死贪赃枉法的侄儿包勉,包勉之母吴妙贞对包拯有养育之恩,闻讯痛不欲生,往赤桑镇馆驿责问包拯。包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说服了吴妙贞,叔嫂和好如初。
        此戏是为“七一”献礼赶排的,创腔与排练不过半月,却一炮打响,大放异彩。当时李多奎患高血压症,他抱病上阵,全力以赴,闭门谢客,不分昼夜,只用了七天便完成了吴妙贞的全部唱腔设计。两位大艺术家共同研究,精心设计了很多精到、贴切的唱腔,使这出仅有数十分钟的小戏成为花脸、老旦对儿戏的精品,成为保留剧目,至今仍在上演,而李多奎所创立的李派也流传至今,此后大部分老旦演员均宗李派。
        九、京剧净行曾经辉煌
        如今的净行学裘(盛戎)派者居多,经常唱的不外乎《铡美案》《赵氏孤儿》《赤桑镇》那么几出。殊不知裘盛戎一生演过的剧目远不止这几出戏,花脸行当也不仅仅就一个裘派,京剧净行也有辉煌的往昔。
        在京剧史上,净行也是人才辈出,清同光时期有何桂山、穆凤山、刘永春、徐宝成、庆春圃、金秀山(金少山之父)、裘桂仙(裘盛戎之父)等,都有杰出的艺术成就。清末以后,出现了以铜锤花脸为主的“金(少山)派”和架子花脸的黄(润甫)派”。
        金少山天赋条件绝好,身材伟岸,嗓音洪亮,高、低、宽、亮、厚,五音俱全,唱念声震屋瓦。据当时报界介绍,20世纪30年代金少山在北京演出《草桥关》时,台下鸦雀无声,一句唱罢,梁上掉土。金少山是铜锤与架子并重的全才花脸,文武兼备,唱、念、表演俱佳,被誉为“十全大净”。著名剧作家翁偶虹说:“说金少山能集众家之美,萃于一身,是当之无愧的。”金派的艺术风格是雄浑朴厚,气势磅礴。金少山的演唱朴实无华,大处着墨,不事雕琢,颇有气势;念白凝重洗练,表演洒脱。他曾与梅兰芳合演《霸王别姬》,有“金霸王”之美誉。金派对京剧净行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民国以来,铜锤花脸无不学金派。
        黄润甫因行三,人称“黄三”,工架子花脸,是京剧架子花脸自成一派的第一人,他创立了“黄派”。黄润甫的唱与念多用炸音和沙音,表演洒脱细腻。他的戏路宽广,凡架子花脸扮演的角色,演来无不精彩,尤其擅演曹操戏,有“活曹操”的美誉。据冯叔鸾《慈禧秘记》记载:某日黄润甫入宫演《战宛城》,饰曹操,因其演技高超,慈禧“顾而乐之”,大声说:“此真活曹操也。”从此得“活曹操”之美名。据传,有一次,黄润甫入宫演出《逍遥津》,扮演曹操,在曹操逼宫、逼挟汉献帝的一场戏里,黄润甫把曹操的凶恶奸险演得栩栩若真,慈禧视之,赫然震怒,几欲下旨将台上的曹操处以刑法,当知是戏后,称赞说:“你是净行的谭鑫培。”
        继黄润甫之后,又有郝寿臣、侯喜瑞,二人都演架子花脸,都学黄润甫,并形成郝、侯两个流派。
        郝寿臣私淑黄润甫,并创立了“架子花脸铜锤唱”的独特风格,世称“郝派”。郝寿臣一生中演过220多个剧目,以演曹操戏最负盛名。他在17出戏里饰演了不同时期、不同境遇的曹操,各有特色。他有一定的文学修养,能通过分析剧本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准确地表现人物。他熟读《三国演义》,因此扮演的曹操活灵活现,既奸诈多疑,又有丞相、统帅风度,被誉为“活孟德”。
        侯喜瑞9岁入喜连成科班。出科后迷恋黄派艺术,为黄润甫的关门弟子。他师承黄润甫,融合各家之长,又根据个人条件,创立了“侯派”。侯派的艺术风格是豪迈、爽朗、矫健、细腻。侯喜瑞的嗓音沙哑,身材瘦小,他扬长避短,独辟蹊径,唱念也像他的师父那样常用炸音、沙音;在舞台上尽量使用大身段,来弥补身材之不足。他的做工细腻,刻画人物细致入微,扮演的曹操、窦尔墩、牛皋、李逵、马武、张飞等人物形象都很有气魄。
        侯喜瑞也有“活曹操”的美誉,他演的曹操随着年龄、身份、处境、心情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各显其妙。《战宛城》是侯喜瑞的拿手戏,演曹操征战宛城,因沉溺酒色而大败的故事。“马踏青苗”一场,曹操的战马受惊,踏坏田地禾苗,侯喜瑞扮演的曹操穿红蟒,左手抱令旗、宝剑,右手执马鞭,运用“趟马”的程式,走败步、蹉步、曲步,还用了三个“卧鱼”的身段,表示战马在麦田里狂奔时,突然前腿陷入泥坑,从泥坑中挣扎着起来,又掉在洼地里,台上无马,可给观众的感觉是有马。侯喜瑞的表演很有层次,动中有静,身上的东西一点儿也不乱。
        20世纪20年代以来,净行金、郝、侯三大流派形成鼎足之势。到了20世纪50年代,这三派都退出了京剧舞台,裘(盛戎)派在此时形成,净行成了裘派的一统天下。
        十、裘派——净行一代新风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这段名唱脍炙人口,连小学生也会哼唱,可谓空前普及。裘盛戎在《铡美案》中塑造的包拯被誉为“活包公”,看那扮相:黑蟒、乌纱、黑满,黑色脸谱,额头上勾一白月牙,白水袖、白靴底,黑白相映,形象威严凝重;首次出场,台步稳重,左手撩蟒,右手端带,目光平视,显出浩然正气,在九龙口一亮相,就有碰头好;接下来唱几句[流水板],又是满堂彩声。
        裘盛戎个子不高,脸型又小又窄,根本不像唱花脸的,可他演的包拯居然有那么大的气魄,与台下的裘盛戎判若两人,这是裘盛戎苦心钻研的结果。他善于藏拙扬优,避短扬长,采取多种措施来弥补身体条件的不足。他在脸谱、服装、舞台调度和表演上下了很大功夫,如把腮部的颜色涂得浅一些,增加靴底厚度,蟒袍在肩部绣花,把白护领改成棕色护领,在台上比同台演员向台口趋前一步,尽量避免用小动作,多用横步等。他在唱念做、刻画人物上狠下功夫,让观众入戏,把注意力集中在他身上,可谓用心良苦。
        裘盛戎在唱上下的功夫更大。著名剧作家汪曾祺用四个“很”字来评价裘盛戎的演唱,“很讲究,很细,很有韵味,很美”。裘盛戎在《群英会》中扮演老将黄盖,只有四句[西皮散板],却能要下三个“好”来。裘派唱腔为什么那么受欢迎?因为好听,像谭腔一样有韵味。
        裘派是净行的“韵味派”。京剧花脸直到金少山都是以气势取胜的,演唱实大声洪。裘盛戎继承家学,集金、郝、侯各派之长,又借鉴生、旦唱腔,形成了铜锤和架子花脸融为一体的新风格,创立了影响深远的裘派艺术。
        裘派唱腔韵味醇厚,以情取胜,在“刚”中增加了“柔”的成分,刚柔并济,听起来韵味十足,同时又不失净角的粗犷与豪放。裘派唱腔感情色彩浓郁,唱腔同人物、剧情紧密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裘盛戎的嗓音不像金少山那样声震屋瓦,但他很会唱,善于运用鼻腔、头腔、胸腔共鸣,娴熟地运用多种演唱技巧,对每段唱腔精雕细刻,因而演唱音色很美。
        裘盛戎铜锤花脸、架子花脸兼演,以铜锤为主;做工细腻,注重表达人物感情,所饰演的姚期、包拯、窦尔墩、单雄信等人物形象都有鲜明的个性。
        裘派名剧《姚期》最能代表裘盛戎的艺术风格。此剧是裘盛戎在传统剧目《草桥关》的基础上整理加工而成的,演的是东汉的老将、开国元勋姚期镇守草桥关,刘秀思念功臣,调姚期回朝,陪王伴驾。姚期之子姚刚打死国丈郭荣,刘秀酒醉,欲将姚期全家问斩,幸有大将马武搬兵回朝,逼刘秀写下赦诏,姚期父子得救,戴罪出征。此剧唱、念、做并重,裘盛戎在剧中扮演姚期,成功塑造了一个忠心耿耿的老臣形象。姚期出场时目光低垂,双肩稍向前扣,胸部微挺,右手微微撩起蟒袍,手臂微曲,亮左脚靴底,台步是高举近放,然后亮住,一望而知,这是一位威震边关的老将。
“闻报”一场,姚期下朝,骑马回府,在路上听到家人禀告:“启王爷,今有少公爷用太湖石将国丈压死了!”这时,裘盛戎没有大段的唱念,而是用了一个“马失前蹄”的身段,然后以极低、极慢的声音念出“回府”二字。裘盛戎用一连串的身段动作,表现姚期面对突如其来的事件,先是大惊失色,情绪失控,继而竭力地使自己镇定下来,裘盛戎的表演之细致、生动可见一斑。
        该剧中的几段名唱真正做到了以腔传情,唱出了裘派特色。“闻报”一场,姚期怒斥姚刚时唱的几句[二黄散板],裘盛戎运用滑音、颤音、哭音等润腔方法,细腻地表现出姚期惊、惧、恨、哀的复杂心情。“小奴才做事真胆大”一句,“小奴才”三字用高腔,犹如石破天惊,下一句“压死了国丈你犯王法”的“犯”字借用了麒派的哭腔唱法。
        裘盛戎的代表作除《姚期》外,还有《铡美案》《锁五龙》《除三害》《将相和》《赵氏孤儿》等。裘盛戎在《赵氏孤儿》中塑造了一位爱憎分明、疾恶如仇的老将军形象。他饰演的魏绛是晋国的大将军,他得知忠臣赵盾家的门客程婴贪图富贵,害死赵氏孤儿,怒火满腔,用皮鞭痛打程婴(故此场名曰“打婴”)。程婴吐露实言,魏绛如梦方醒,知道自己错打了舍子救孤的程婴,愧悔交加。这里魏绛唱的一段[汉调二黄]“我魏绛闻此言如梦方醒”,是裘盛戎借鉴老戏《七擒孟获》中的汉调唱腔,与琴师李慕良一起精心设计的。《七擒孟获》演诸葛亮南征蛮王孟获,七擒七纵,最终将其降服的故事。早年裘盛戎在上海看到这出戏时,那段表现孟获愧悔之情及其对诸葛亮敬佩之意的唱腔激越洒脱,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经年不忘。排《赵氏孤儿》的时候,他想到那段唱,觉得用那段唱腔来表现魏绛百感交集的心情正合适。魏绛的这段唱苍劲厚重,抒情性很强,裘盛戎唱得情真意切,痛快淋漓,再加上富有激情的表演,舞台上出现了一个小高潮,为全剧增加了一个亮点,也为裘派唱腔增加了一件新的精品,这段唱也成为裘派名段。
        翁偶虹先生说:裘盛戎的表演艺术“韵味浓郁,凌越前人”。裘盛戎的艺术成就超过了金少山,开了花脸一代新风,使京剧花脸艺术为之一振。裘盛戎所创立的“裘派”,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最有影响的流派。裘派弟子众多,如今“十净九裘”,“裘迷”更是数不胜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