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京剧戏文中某些典故的浅释(李梦东)

(2022-08-31 22:21:54)
分类: 图文:大千梨园
        京剧的所谓“雅”,是指其善于用典故,而致寓意深刻。在京剧《秦香莲》中,提到的“百里奚”及“糟糠”两个词,在《东周列国志》中均有所记载。说的是春秋时虞国亡,虞国大夫百里奚被晋俘去,作为陪嫁之臣送入秦国。途中逃走到楚国,在楚国替人看羊、看马。后来被秦穆公用五张黑羊皮将其赎回,重用为大夫,帮秦穆公建立霸业。某日百里奚在府中宴客,他早年失散的妻子杜氏作为乐工到席前弹唱与丈夫离别的情景,百里奚听后深为感动,当着堂上宾客与杜氏抱头大哭,夫妻团聚。“糟糠”乃指酒糟、米糠等粗劣的食物。《汉书·食货志上》载:庶人之富者累鉅万,而贫者食糟糠。后来演变成贫困时共患难的妻子为糟糠之妻,简称糟糠。
        在《四郎探母》中,杨延辉念道:“失落番邦十五年,雁过衡阳各一(异)天……”,用来描述自己的心情。因为雁是候鸟,每年秋分后飞往南方,次年春分后飞回北方。衡阳在南岳衡山以南,故而得名。据说衡山有个回雁峰,大雁飞不过去,至此而返,很难到达衡阳。戏文中说“雁过衡阳”是反其义而言,来描述自己处于另一世界的心情。古代文人描写雁和衡阳的诗句颇多,北宋范仲淹的《渔家傲》中反其义而写道:“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别是南宋杜范的诗句:“……穷壑生新态,寒梅带旧香。它年当记忆,有雁过衡阳。”把“雁过衡阳”这一奇特现象故意加以渲染。
        在京剧《华容道》中,关羽本不肯放曹操逃走,曹操哀求道:“君侯熟读《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呼?”
        这个故事出自《左传》,后经孟修改,见《孟子高娄下》。春秋时代,庾公之斯学射箭术是徒孙,子濯孺子是师爷。郑国命子濯孺子侵犯卫国,卫国派庾公之斯追杀,子濯孺子兵败。庾公之斯追上,见子濯孺子端坐不动,便问道:老师为何不拿弓发箭?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他表示不以公义废私恩,并思之:自己的徒弟尹公之他是个正派人,徒孙庾公之斯也一定是正派人。所以我不会死了!果然,庾公之斯叹道:“我不忍心以夫子之箭术反害夫子”,接着把箭头敲掉,射出四支无头之箭,表示不以私恩废公义。(注:“射出箭”表示不以私恩废公义;“无头箭”不会伤伤人,表示不以公义废私恩。)关羽是个义重如山的人,听了曹操的话,想起曹操当年对他的恩惠,乃长叹一声,摆开长蛇阵,将曹操放走。可以说这是“不以公义废私恩”的故事。
        在《法门寺》宋巧娇及《四郎探母》杨延辉的唱词中均有“结草衔环”一词,关于“结草”的典故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晋国大夫魏武子生病时,嘱咐儿子魏颗说:我死后,你一定把我的爱妾嫁出去!不久,魏武子病重,又对魏颗说:我死之后,一定要让她为我殉葬。等到魏武子死后,魏颗便把这个爱妾嫁给了别人,并说:人在病重时,神智是昏乱的,嫁出此女,乃父亲清醒时的嘱咐。公元前594年,桓公伐晋,魏颗与秦将杜回撕杀得难分难解之时,忽见一老人用编结的草绳套住杜回,魏颗全胜。当天夜里,魏颗在梦中见到那位结草绳的白发老人,老人说:我就是你把她嫁走而未把她殉葬的女子之父,我今天帮你擒拿杜回,是报你的大恩大德。
        “衔环”的故事见于《后汉书·杨震传》中的注引。杨震之父杨宝九岁时,在华阴山北见一黄雀被老鹰所伤,为蝼蚁所困。杨宝怜之,将黄雀带回,喂养百日后黄雀羽毛丰满并飞走。当夜,有一黄衣童子向杨宝拜谢道:我是西王母的使者,感谢拯救,赠白玉环四枚,此环可保佑君之子孙位列三公,为官清廉。后来,杨宝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玄孙杨彪四代皆官至太尉,刚正不阿,为政清廉。
        在《四郎探母》中,还唱到“秦楼楚馆”一词,这是指春秋时秦穆公之女弄玉善吹箫,有佳偶及男女欢会时所住的凤凰台,被后人称之为“秦楼”;楚灵王筑章华宫,选细腰美人居住,人称“楚馆”。后来把歌舞场所或妓院均称为“秦楼楚馆”。
        在《三堂会审》中,曾提到王金龙能否与郑元和老先生相比,此故事出自唐天宝年间。少年书生郑徽字符和,与妓女李娃(亚仙)热恋贻误考期,资财耗尽,流浪街头。其父郑仁仰官居常州刺史,见子不肖,将其毒打并逐出而沦为乞丐。李娃毅然赎身并与其同居,规劝郑元和发奋读书,终于考中状元。其父欣然认媳,父子和好。
        在《二进宫》里,李艳妃唱道:“昔日里有一个潘老丞相,李氏夫人替了皇娘……”,此故事出自明传奇《鹦鹉记》,传说春秋周懿王(或僖王)时,白牙国进贡了白鹦鹉、温凉盏、醒酒毡三宝。当时王妃苏英正有孕三月,晋升为正宫,掌管三宝。另一梅妃嫉妒,与其兄梅伦定计,借机损坏三宝,反诬苏妃失德,苏妃获罪被赐死,丞相潘葛知苏妃无辜蒙冤,潘妻李氏貌似苏妃,乃以李氏替死。苏妃在紫竹林内生下太子,托农家收养,十三年后母子团聚,致书潘葛,潘老丞相即陈请懿王,迎苏妃母子还朝,并传位太子。囚梅妃,斩梅伦。
        这些故事经历曲折,情节动人。弄清楚这些典故的来龙去脉,对于进一步理解剧情和欣赏表演很有帮助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