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要研究青京赛的副作用(孙焕英)

(2022-08-22 22:19:35)
分类: 图文:京艺论丛
【转载】要研究青京赛的副作用(孙焕英)

        “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已经举办六届了,对于它的副作用,也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和研究并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了,京剧是“国粹”,研究“青京赛”,当属于论证“国策”了吧!
        “青京赛”,在催生应赛教育。
        在第六届“青京赛”上,有的评委曾经明确地指出:当今的京剧学生,一入学,就树立起了一个目标:参加“青京赛”,拿到名次!这个信号也明确地告诉我们:“青京赛”,在催生应赛教育。为什么“青京赛”会催生“应赛教育”呢?这要归结为当今的文艺体制。当今的文艺体制,是奖而优、名而上体制。这实际上是一种变异的科举体制。这种体制,就会产生“龙门效应”——鱼跳过了“龙门”,就成了龙;鱼跳不过“龙门”,还是鱼。“青京赛”,就是一座人造的艺术“龙门”。青年京剧演员,在“青京赛”上获得了名次,得到了奖项,就等于跳过了“龙门”,就等于进入了“金陵十二钗”的正册,也就成了家。之后,他们每次出场,就可以披上耀眼夺目的“青京赛”名次花环,就可以亮出“青京赛”奖项头衔。而且,不仅是这些虚的,还有实惠的——过去的“四大名旦”“四大名生”之类,既未因“四”而晋级,亦未由“名”而加薪。他们的一切收益,还得靠他们的市场艺术和艺术市场,还得自己去奔波。这些评选,往往是民间的,与官方无干。因此,这些名次头衔,也仅仅是荣誉而已。如今的“青京赛”得名次获奖项者就不同啦:评职称,定级别,涨工资,分房子,出场费,走穴价……都会和“青京赛”的名次奖项挂钩;“青京赛”的奖杯,都成了利益游戏的硬件支持。而那些没有能够参加“青京赛”的和虽然参加了“青京赛”而未取得名次获得奖项的也就是没有跳过“龙门”的,那就靠边站吧!面对“青京赛”这样的“龙门”,有哪条鱼不跃跃欲试?面对“青京赛”这样赛事,有哪个青年不以身赴赛呢?面对“青京赛”这样的实惠诱惑,谁人能够无动于衷坐怀不乱?“青京赛”催生“应赛教育”或者称之为“应赛学习”,是一种逻辑,是一种必然。
        “青京赛”,又会催生京剧艺术上的实用主义短期行为。
        “青京赛”,参赛选手,不是京剧艺术造诣的系统展现全面呈示,每个参赛选手,不可能自由地占用比赛时间和任意地表演剧目。它不是个人的演出会。赛手们只能在规定的很短的时间内选取一个剧目的片段来参加比赛。也就是说,参赛选手,是用“这一个”来参加比赛夺取名次奖项的。既然是用“这一个”而不是用“每一个”,那么,参赛选手,乃至赛手的教师、赛手的单位、赛手的亲人……都会在“这一个”上下功夫,而不会在“每一个”上费精力。为了参赛节目出彩,会在“这一个”上手把手地教口对口地学。要快出效应,甚至要立竿见影。“这一个”之外的,与比赛得分无碍的,那就稍息吧!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实用主义短期行为。
        “青京赛”,还会导致青年京剧演员忽视素质和弱化基础。
        前面已经提到,“青京赛”的参赛剧目,是“这一个”而不是“每一个”。教师,就会围绕着“这一个”来教;学生,就会围绕着“这一个”来学;单位,就会围绕着“这一个”来帮;家庭,就会围绕着“这一个”来助……然而,“这一个”即参赛剧目,绝不可能包含京剧的全面功力和所有技能,如唱、念、做、打所谓“四功”;如手、眼、身、法、步所谓“五法”,等等。京剧艺术和歌唱艺术还不一样:歌唱艺术,属于单一艺术,一首参赛歌曲,基本上可以考察演唱者的总体水平,也就是说,一首参赛歌曲,基本上需要歌唱艺术全面的基本功。而京剧艺术,是综合艺术,从一个参赛剧目的片段上,很难考察演唱者的总体水平,也就是说,一个参赛剧目的片段,一般不需要京剧艺术全面的基本功。既然如此,“青京赛”,就必然导致青年忽视素质和弱化基础。
        “青京赛”,也会加剧剧目的萎缩。
        当今的整个京剧界,在剧目问题上,走的是“经典化”“代表化”的路子。在所有京剧剧目当中,只挑那些经典剧目;在各个流派当中,只挑那些代表剧目。据《京剧剧目词典》载,京剧剧目达五千三百之多(这当然远远不是京剧上演实践的全部)。而今的舞台上,常见的剧目,也就是其百分之一二。这实际上是京剧剧目在萎缩。而到了“青京赛”那里,更突出了京剧剧目的这种“经典化”和“代表化”。人们注意到,在“青京赛”当中,涉及的剧目,已经少得更可怜啦!就是在这很少数的参赛选手当中,也经常是参赛剧目重复。程派出台,“春秋亭外”;麒派上场,或《跑》或《追》;言派必病;奚派必疯……“青京赛”无疑是在京剧剧目萎缩反应当中又增加了催化剂,加快了京剧剧目的萎缩。
        “青京赛”,消解了京剧艺术的创新。
        这个道理很简单。参加“青京赛”,用老的流派老的剧目,第一,省力气,它们都是现成的,信手拿来就行了;第二,没风险,它们都是被大家承认了的,不会有争议。而要用哪个创新的流派创新的剧目,那就恰恰相反:第一,费力气,那得亲自去创造去实验,谈何容易!第二,有风险,不保险,因为,创新的东西,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有可能被承认,也有可能不被承认。用创新来参加“青京赛”,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有哪个参赛选手会去冒险干这种傻事情?青年京剧演员,本来是京剧艺术创新的先锋力量。如今,他们都钻进了“青京赛”的食古小吃部食古不辍,食古不厌,食古不化,这等于为京剧艺术创新作了釜底抽薪。
        “青京赛”,从微观上来看,是在推出新人;而从宏观上来看,则是在贻误新人。从暂时看,是推出新人;而从长远看,则是贻误新人。从表面看,是推出新人;而从深层看,则是贻误新人。“青京赛”程序的弊端,必然带来结果的弊端;制度的弊端,必然带来效应的弊端。
        关于这个结论,已经从上述诸多清楚地显现出来,用不着再重复了。
        “青京赛”,最终会导致应赛艺术
        “青京赛”已经成了青年京剧演员的艺术中心、追求中心和人生中心。他们一代人,从应赛教育、应赛学习,就要走向应赛艺术——整个京剧艺术都要围着赛事打转转,绕圈圈。到了那个时候,什么艺术为大众服务等等,都要等而下之了。不仅青年京剧演员连整个京剧艺术都成了比赛的店小二,那么,京剧艺术也就大麻烦了。
        在哲学上,有两个著名的命题:一个是要注意一种倾向掩盖着另一种倾向;一个是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即俗话说的有一利必有一弊。对于“青京赛”,人们也必须来这样认识。在一些人啧啧赞美“青京赛”的时候,千万不可忘记研究它的副作用。如果“青京赛”的副作用一旦成了第一作用,一旦出现了弊大于利,那么,就需要考虑对“青京赛”调整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