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谁斩了老蔡阳的头?
《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是“斩蔡阳兄弟释疑,会古城主臣释义”。这一回开头说的是关云长千里独行,五关斩将后,听说张飞在古城的消息,赶去相会。谁知张飞认定关羽已投降曹操,吼声如雷,要和关羽厮杀拼命。关公正有口难辩,恰好老蔡阳领一彪曹军追赶而来,一通鼓响,被关公斩于马下,一颗项上人头,做了关、张释疑相认的见面礼,避免了一场兄弟拼杀的悲剧。
但是,历史中真有关公擂鼓斩蔡阳这档子事吗?没有!
历史中是有蔡阳这人,但杀他的不是关羽,而是刘备。据《三国志·先生传》记载:绍(即袁绍)遣先主将本兵复至汝南,与贼龚都等合,众数千人。曹公遣蔡阳击之。为先主所杀。说得很清楚,蔡阳是刘备杀的。当时袁绍和曹操作战,派刘备去攻打汝南,曹操派蔡阳迎战,结果被刘备击败杀掉了。
那么,这时关羽又在什么地方?从《三国志·先主传》的记载来看,关羽在刘备攻打汝南之前已离开曹营,来寻找投奔刘备,但兄弟二人最终是在什么时候会合的,历史书中缺少明确记载。因此刘备斩蔡阳时,关羽是否也参加了这场战斗,就不得而知了。不过,《三国志·先主传》既然已经非常明白地指明,蔡阳为刘备所杀,那么斩蔡阳的功劳只能算在刘备账上。
但是后来创作三国故事的民间艺人,却把蔡阳头颅从刘备那借来,转送到关羽青龙刀下。元代《三国志平话》中,有“关公一鼓斩蔡阳”的故事,情节和后来《三国演义》中所写差不太多。此外,元初戏曲大作家关汉卿《关大王独赴单刀会》杂剧中,关羽也有“俺也曾挝鼓三冬斩蔡阳”的唱词。可见元代已有关公斩蔡阳故事流传。
再到后来,又经《三国演义》大力渲染和传播,这一故事的影响越来越大。一直到今天,在京剧、川剧、昆曲、徽剧、秦腔、滇剧、同州梆子等剧种中,都有《古城会》一出戏。戏中,斩蔡阳的全部是关羽,而历史中刘备杀蔡阳这一事实真相,却已没有多少人知道了。
孔明何曾借东风?
中国民间有句俗语,叫做“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它的意思是说,做一件事情,要同时具备几个条件,如果其中最关键的一个没有具备,事情就无法进行。
这句俗语大概是从《三国演义》里演化而来。《三国演义》里写道,孙、刘、曹赤壁鏖兵,周瑜、诸葛亮共同制定破曹之策,两人都在掌心中写一“火”字,可谓英雄所见略同。但周瑜又发现冬季经常刮的是西北风,火攻根本无法实施,一时间忧心如焚,竟口吐鲜血,卧床不起。最后靠诸葛亮施展神奇的法术,借来东南风,才使火攻计划顺利实施,大败曹军。
照《三国演义》这种写法,如果没有孔明借东风,赤壁之战根本就不可能取胜,孙权的江东八十一州也将最终成为曹操的囊中之物。因此可以说,是孔明借来的这一阵风,决定了孙、刘、曹三方的命运,奠定了后来大半个世纪的三国鼎立的局面。孔明真不愧为经纶天地、回转乾坤的英雄。
然而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时确实刮过东南风,据《三国志·周瑜传》注引《江表传》:
至战日,(黄)盖先取轻利舰十舫,载燥荻枯柴积其中,灌以鱼膏,赤幔覆之,建旌旗龙幡于舰上。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着前,中江举帆,……去北军(即曹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
可见,风助火威,使曹军损失惨重,但是这里并没有说诸葛亮和这阵风有什么联系。此外,裴松之在为《三国志贾诩传》作注时也说:
至于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
裴松之认为赤壁之战曹操打了败仗,纯粹是运气不好,一则瘟疫流行,使曹军战斗力削弱;一则冬天刮起了东南风,使周瑜火攻计划得以顺利实施。可见曹操赤壁之败,实在是天意,并不是人为的结果。
但是后来演说三国故事的民间艺人却不这样看,认为曹操败就应该败在孙、刘联军之手。于是天意变成了人为,偶然刮起的东风,变成了孔明借来的。
元代有一齣杂剧,叫《七星坛诸葛祭风》。现在已经看不到了,从它的题目可以推测,它写的就是孔明借东风的故事。
再有元杂剧《隔江斗智》中,诸葛亮上场时说:“贫道亲过江东,借他军马,在那祭风台上祭得三日三夜东风,只一把火将曹兵八十三万都烧死赤壁之下。”
《三国志平话》中说得更玄。《三国志平话》卷中“赤壁鏖兵”一节,说赤壁决战前,周瑜会集众将商议破曹之策,命众人各将己意写于掌心。众将和周瑜写的都是“火”字,只有诸葛亮写了个“风”字,说火攻须有风助,自己愿助一场大风。周瑜不信:“风雨者,天地阴阳造化,尔能起风?”诸葛亮说,有天地以来,只有三人会祭风,一个是帮助轩猿黄帝降伏蚩尤的风后,一个是帮助舜帝困住三苗的臬陶,再一个就是他诸葛亮,到时他愿助东南风一阵。几天后,到了决战之日,黄盖驾诈降船进发,点起火来。“诸葛上台,望见西北火起。却说诸葛披著黄衣,披头跣足,叩牙作法,其风大发”,结果自然是曹军大败。
可见在元代,诸葛亮祭风的传说就已流传很广,罗贯中正是在这些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加工,写出了《三国演义》里那一段神乎其神的借东风。
“华容放曹”有无此事?
华容放曹,是三国最有名的故事之一。《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中写到,孙、刘、曹赤壁鏖兵,周郎仗孔明所借东风之力,一把火将八十三万曹军烧得灰飞烟灭。曹操率残兵败将上岸奔逃被吴军与赵云、张飞屡屡截杀。最后好不容易窜逃到华容道上,正为逃得性命洋洋得意,笑周瑜、孔明不会用兵,一声炮响,关云长神威凛凛,领一彪军马拦住去路,只惊得曹军魂飞天外。曹操眼见性命不保,纵马上前,与关羽论起昔日之情,哀哀求告,关云长义重如山,想起旧日曹操的许多恩义及五关斩将之事,又见曹军惶惶,人皆垂泪,一时心中不忍,长叹一声,大刀一摆,将曹军尽数放过。
这就是《三国演义》里华容放曹的故事,也是全书最精彩、最富有戏剧性的一段。毛宗岗所说的“三绝”,都在这一段里有所表现:曹操老奸巨猾,号称奸绝,但却被诸葛亮算个正着,一路伏兵堪堪拦住去路,性命难保;诸葛亮运筹帷,派关云长一支兵马将曹操兜头截住,曹军尽成瓮中之鳖,不愧为智绝,但是关云长一个“义释曹操”便使他的“智算华容”付诸东流;最后单单成全了关羽一个义绝,大刀一摆,将囊中之物轻轻放过,为报旧恩,不惜违犯军令,拼上一死,真是其义可感,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写华容道上放曹操一节,则义勇之气可掬,如见其人”(《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用毛宗岗的话说,就是“拼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义名”。
但是关云长这段“致令千秋仰义名”的华容放曹,却是子虚乌有。《三国志》的《武帝纪》和《关羽传》里,都没提这件事。倒是《武帝纪》注引《山阳公载记》中,说到曹操从华容道逃走的经过,《载记》中说:
公(指曹操)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
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
从这条材料看,曹操倒确确实实是从华容道逃走的,
一路上不少病弱士卒死于沟壑,凄惨万状,而且差一点被刘备放火全部歼灭。大致经过就是如此,里面没提到关羽。
到了元代,华容道上截杀曹军的就由刘备换成关羽。朱凯所撰杂剧《刘玄德醉走黄鹤楼》中,写到华容道之事,关羽道:“某关云长奉军师将令,着某在华容道等曹操,不想乱阵间走了曹操
也。”诸葛亮道:“既是他走了,也不必追赶。”剧中在华容道上拦截曹操的是关羽,但他并没有放曹操,是曹操自己在乱阵间走脱的。
《三国志平话》中的华容道故事,和杂剧《刘玄德醉走黄鹤楼》中写的差不多:
曹公寻华容路去。行无二十里,见五百校刀手,关将拦住。曹相用美言告:“云长看操,亭侯有恩。”关公曰:“军师严令曹公撞阵。却说话间,面生尘雾,使曹公得脱。关公赶数里复回,东行无十五里,见玄德,军师曰:“走了曹贼,非关公之过也。”言使人遇着玄德。众问:“为何?”武侯曰:“关将仁德之人。往日蒙曹相恩,其此而脱矣。”关公闻言,忿然上马,告主公复追之。玄德曰:“吾弟性匪石,宁奈不倦。”军师言:“诸葛亦去,万无一失。”
同杂剧一样,《三国志平话》中伏兵华容道的也是关羽,同样,曹操也不是关羽有意放走,而是撞阵逃脱。而且当诸葛亮怀疑关羽有意放曹时,还惹得关羽大为愤怒,要上马追杀曹操,来洗刷自己。
到了《三国演义》,华容道这一段就变成关云长义释曹操。那么,《三国演义》为什么要这样写?也许可以这样来解释:罗贯中有意先让诸葛亮和曹操在这里直接斗一斗智,即推算曹军到底是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结果诸葛亮棋高一著,派关羽带一队人马将曹操逮了个正著,这样,诸葛亮的智算过人就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不过,写出诸葛亮的智后,又不能真的让曹操就此消灭,还得有一个人,来放他一条生路,而这人的最佳人选,无疑就是关羽。于是就有了《三国演义》里义释曹操那一幕,这样既解决了诸葛亮、曹操斗智后谁来放曹操的问题,又写出了关羽的义。关羽为报旧恩,不但放弃唾手可得的不世奇功,而且不惜赔上性命,真是义气干云,难怪毛宗岗要称赞他是“致令千秋仰义名”的义绝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