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里有众多清至民关于京剧的发展历程和民众观戏等景况的描写,可谓一部另类京剧史,也是考察清代民国北京民众娱乐生活的一面镜子。
一
“花、雅竞艳”的“乱弹诸腔”是京剧形成的基础,此时期的北京各地腔调和剧种交相辉映。最早由外地传入北京的唱腔是弋腔,但最早在北京广为流行的却是“百戏之祖”昆曲。明中叶昆曲传入北京,“万历朝,四斋和玉熙宫开始上演昆曲”,其优势也渐渐显现——
阳春院本记昆腔,南北相承宫谱双。
清客几人公瑾顾?空劳逐字水磨腔。
康熙时期因社会相对安定和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的喜爱,北方昆曲在京兴盛一时,出现了《桃花扇》《看花记》等名剧。对此清人得硕亭的《都门竹枝词》里均有提及——
公会筵开白昼间,嗷嘈丝管动欢颜。
新排一曲《桃花扇》,到处哄传四喜班。
同行业公会经常举行宴会,其间往往邀请戏班演戏以供观赏和消遣,四喜班是四大徽班之一,徽班是后来才进京的,但也在演昆曲剧种,可见昆剧在当时的影响之大和久远:
谱得燕兰韵事传,年年岁岁出新编。
听春新咏《看花记》,滥调浮词也卖钱。
《燕兰小谱》是清人吴长元于乾隆五年(1785年)写成的描写北京戏坛旦角演员的著作,其中有众多关于昆曲男演员的描绘,此首竹枝词里不仅可见昆剧的流传甚广还能窥见市民的商业意识。此外还有:
《牡丹亭》
春暖花楼酒未醒,新腔闻演《牡丹亭》。
通侯厂内观灯早,帽上新簪孔雀翎。
《叠断桥》
窄样春衫称细腰,蔚蓝首帕髻云飘。
霸王鞭舞金钱落,恼乱徐州《叠断桥》。
“乾隆以后,昆腔总的趋势是愈来愈衰落”了,紧随昆曲大范围盛行于京的剧种是弋腔,即弋阳腔,后来的京腔基本沿袭其格律故也称其为京腔,又因声调高所以后来也被称为高腔或京高腔,有竹枝词对此描绘道——
不用笙箫奏法筵,只闻锣逐鼓喧阗。
高腔曲子声如沸,赚得燕人笑语颠。
弋腔的特点是乾唱和帮腔,有打击乐无伴奏乐,声调高到令北京人不禁发笑了。
京腔韵何高,南曲韵何清。
城里诸年少,嫌他笙笛声。
当时北京大的戏园有查家楼、月明楼、太平园、富有园等十余所,而这些戏园里演唱的多为京腔,其中唱弋腔尤盛的是都门茶楼和广和楼,弋腔的高亢与昆曲的清韵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少年们嫌弃其笙笛之声:
查楼倚和几人同?高唱喧阗震耳聋。
正恐被他南部笑,红牙槌碎大江东。
唯恐被昆曲所压抑和耻笑,唱弋腔者多声调一高再高,震耳欲聋,而且一人唱还有数人和。
玲珑歌榭等吴[],乐部争新未肯降。
北客厌闻昆曲细,广和楼听弋阳腔。
任何一种声腔或者剧种都不可能受到所有人的喜爱,弋腔也不例外,正如前文所提有少年嫌弃其笙笛声一样——
青红五色旧衣裳,唱价声高老弋阳。
客子忍寒无不可,十分难忍这般腔。
其实乾隆以前清代北京剧坛可谓昆弋并存,弋腔与昆曲形成两相斗艳的局面——
昆曲京腔妙绝伦,奇忠奇孝总传真。
无端剧本翻花样,不演名人演鬼神。
只是自乾隆年间起弋腔渐渐超越昆曲了:
俏眼斜睃不自禁,先生也许订知音。
为郎爱听京腔调,不弄琵琶换月琴。
相比较于昆曲的典雅,更为市民化的弋腔还是较为深受民众喜爱的,加之戏园票价的低廉——
凌霄老圃竞开张,票价低廉顾客忙。
汉剧京腔花鼓戏,钟鸣十二始收场。
教坊新聘李龟年,半调京腔杂二弦。
不用千金能买笑,茶园官价两番钱。
看戏人往往看到深夜十二点才回家,为的就是买个乐子。
湖船花柳尚扬帮,不唱昆腔唱弋腔。
高鼓咙胡红涨脸,究嫌风格损秋娘。
船上女性多擅长昆曲,为赶时髦改唱弋腔而脸红耳赤,喉咙鼓起,如此看来对于女性唱弋腔在时人眼里还是有损形象的。
随着京人久听生厌的弋腔的由盛转衰,更为活泼、轻快的梆子腔即秦腔剧种,传入北京。以梆子击节形成一定的节拍是其一大特征。对此清人李声振在其《百戏竹枝词》里有过详细的描写:
耳热歌呼土语真,那须叩缶说先秦。
乌乌若听函关曙,认是鸡鸣抱柝人。
下注:“俗名梆子腔,以其击木若柝形者节歌也。声呜呜然,犹其土音乎?”
秦腔的另一大特征是“乱弹”,李声振也有所介绍:
渭城新谱说昆梆,雅俗如何占号双?
缦调谁听筝笛耳,任他击节乱弹腔。
且看下面三首竹枝词即可知秦腔在当时北京剧坛的风靡景况:
几处名班斗胜开,而今梆子压春台。
演完三出充场戏,绝色优伶始出来。
班中昆弋两蹉跎,新到秦腔粉戏多。
男女传情真恶态,野田草露竟如何?
江南乐总变秦风,想为知音不易逢。
可惜当时魏良辅,枉将曲律授吴侬。
北京剧坛大大小小剧班无数,以往都是弋腔剧种为压轴表演剧目,而今春台班演戏时则多选择以梆子腔压轴收场。第二首竹枝词中一方面作者写出了昆曲和弋腔的日落西山,秦腔将“昆弋同班”的局面给打破,另一方面也道出秦腔的流传和其初入京演时多男女爱情戏的状况,其中以魏长生的成名戏《滚楼》最为典型:
“滚楼”一出最多情,花鼓连相又打更。
谁品燕兰成小谱?耻居王后魏长生。
京剧形成的第二个阶段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即徽班的进京。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八月十三日弘历皇帝八旬之寿,以高朗亭领衔的扬州“三庆”徽班被征调进京祝寿,祝寿戏演完后他们并未南归而是留京在民间演出,名噪一时,直到五年后还有文人杨映昶吟到:
保和宜庆旧人非,又出名班三庆徽。
双凤遐岭新脚色,一双俊眼满园飞。
保和、宜庆都是京原有戏班,因徽班的进入而一蹶不振,此竹枝词里作者对徽班和徽戏的赞许之情寓于言表,之后北京戏坛便有了六徽班、四徽班,徽戏从此在北京扎根成长最后雄踞京坛。竹枝词中有诸多关于徽班发展壮大乃至影响深远的景况描绘,现兹列举以下竹枝词足以观其全貌:
卖座
时兴小戏得人和
,四大徽班势倒戈。
虽是园中不上座
,原图堂会彩钱多。
嵩祝班
时兴嵩祝戏新鲜,都下传闻数十年。
永庆徽班刚卖座,如何卖票就抽钱?
彩戏
堂会虽然有彩钱,朝朝俗剧不新鲜。
而今都爱观灯晚,四喜新排戏目莲。
彩戏即古代中国曲艺表演艺人的变戏法,相当于今天的小魔术,而彩钱为观众对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物质奖赏,通俗而言即小费。小戏是反映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不成规模的戏曲,一般只有小丑和小旦两个角色,是相对于昆曲、豫剧、徽戏等大戏而言的,尽管小戏“得人和”深受民众热爱,因徽班的强势也因此而“不上座”了。
嵩祝班是道光初年成立于北京的戏曲班社,专演京剧,与同时活跃于北京的三庆、四喜、永庆等徽班戏社交相争辉。
第三首竹枝词中的四喜班即四大徽班之一。
京剧形成的第三个阶段是汉调的进京和徽汉等声腔和剧种的有机融合与提高。汉调声腔以西皮、二簧为主,是中国皮、簧声腔发展的顶峰。“汉调艺人约在乾隆末叶即已在京献艺”,汉调的入京使得徽班的演奏曲调更为丰富多彩,竹枝词对此有所描绘。
时尚黄腔喊似雷,当年昆弋话无媒。
而今特重余三胜,年少争传张二奎。
黄腔即皮簧腔,皮簧腔成为时尚后,昆、弋两腔在京戏坛随即暗淡。余三胜是汉调著名的末角演员,进京后搭徽班演唱,以嗓音醇厚、声调优美而著称,道光中期以后,与程长庚、张二奎齐名,有“老生三杰”、“三鼎甲”之称,而张二奎的唱腔则京腔和梆子腔色彩浓重,可见徽汉此时已同台竞演。
二奎今日已沦亡,三胜由来没准常。
若向词场推巨擘,个中还让四箴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