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连戏是演述目连救母故事的戏曲剧目,而目连救母的故事则源自于晋代流传的佛经《佛说盂兰盆经》。
《佛说盂兰盆经》问世不久,民间就根据经中提倡的“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盆灌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命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而举行旨在救拔被打入地狱中的先祖亲人的盂兰盆会风俗活动。盂兰盆(ULLambana),梵语,又译作乌蓝婆孥,意为孝顺、供养、恩德、救倒悬。在现存历史文献中,关于盂兰盆会风俗活动的最早记载,当是晋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日:
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佛。按《盂兰盆经》云……故后人因此广为华饰,乃至刻木割竹,饴蜡剪彩,横花叶之形,极工巧之妙。
这项风俗活动,后来演变为“中元节”这一延续至今的重要节日,并在朝xian半岛、Ri本以及南洋诸国施行。因它有从地狱中救拔遭受苦刑鬼魂的功能,所以,该活动具有严密而繁琐的仪轨。唐代僧人宗密在《佛说盂兰盆经疏》中,对仪轨作了详细的记录,何时开始,何人参与,做什么,念什么,吟唱什么.都有说明。看它的内容,就像一部演出的脚本。
到了唐代元和年间,佛教僧人发明了“俗讲”这一艺术的宣道形式,用有关佛教人物或世俗人物的故事,来宣传佛教的教义,其文被称之为“变文”。目连救母的故事既表现了因果报应的思想,又吻合了中国人的孝道观念,自然就成了“俗讲”的主要内容。现存的目连变文有《目连缘起》《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目连变文》等11种。目连变文新添的内容有三大块:一是目连劝母施舍,母未听而下地狱:二是目连至地狱中寻母,经过“奈河”“五道将军坐所”“刀山剑树地狱”“铜床铁柱地狱”“阿鼻地狱”,以及许多不知名的地狱,亲眼见到了地狱中种种酷刑与受刑之鬼的惨状;三是举行超度仪式之后,目连母虽从地狱中被拯救出来,然仍因业孽太重,只能先托身为狗,最后才升入天堂。变文突出了目连佛家式的孝行品质:“皆是目连行孝顺,慈亲便得上天堂。将知目连行孝,慈亲便离三途。千般百计虔诚,二种方圆救济。奉劝座下弟子,孝顺学取目连。”(《目连缘起》)通观整个目连救母故事的发展演变史,目连变文实在是一大里程碑,而后来故事的扩充,基本上没有跳出它的框架。
宋代的杂剧,也就是戏曲的第一个表现形式产生之后,艺人们便开始用它搬演目连救母的故事,《目连救母》便也成为了我国早期被文献述名的宋杂剧剧目之一。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中元节”条目云:
七月十五日中元节,……耍闹处亦卖果食种花生果之类,及印卖《尊胜目连经》又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钱在上焚之。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增倍。
其演出时间有两说:一说是从七月七日演至七月十五日,用七天时间演述一个《目连救母》杂剧:另一说是七天内,每天重复演出这一剧目。即便就是演出一天,其故事与音乐内容也是相当丰富的,而这无疑与它是以目连变文为剧目的基础有着很大的关系。
北宋灭亡之后,金人入主中原,北方的杂剧嬗变为院本。目连戏则以金院本的形式被搬上了舞台,名为《打青提》,此剧目为元陶宗仪《辍耕录》记载,入于“拴搐艳段”条下。
宋金之交,目连戏随着部分汴京艺人向南方逃难而转移到了南方,稍后,它便依附干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南戏,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因受到人们热烈的欢迎,它很快便成了南戏以及南戏裔氏剧种如弋阳腔流传到外埠的重要载体。许多古老的剧种都说目连戏是它们最早的剧目,如湖南的辰河右村殿志穿戴烩兕棋藏此褫高腔称目连戏为“戏祖”“戏娘”。辰河高腔是由弋阳腔嬗变而成的,那也就是说,弋阳腔是通过目连戏这一剧目而进入湖南的。福建的莆仙戏是宋代南戏的一个支脉,目连戏也是它早期演出的剧目之一,不过它是从目连的曾祖父傅天斗演起,直到目连救母止。就现存的莆仙戏《目连救母》来看,依然留存有许多宋杂剧的痕迹,不仅角色穿关打扮与音乐曲调同干宋杂剧,剧中的许多折子戏,也是宋杂剧的遗存。除了莆仙戏《目连救母》之外。流传至今的早期目连戏,还有泉州的打城戏《目连救母》、闽东目连法事戏、龙岩的道士法事戏《破狱》、江西弋阳腔《目连传》、江西青阳腔《目连救母》、川剧目连戏、浙江绍剧《救母记》、新昌高腔《目连救母记》等。
随着弋阳腔的广泛传播,目连戏在明、清两代,成为演出频率最高、受众最多、演出地域最广的一个剧目。尤其是在明万历年间,皖南祁门秀才郑之珍将民间的目连戏整理成上、中、下三本的《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后,其演出更是遍及大江南北。在苏皖等地,许多戏班因邀约不断,几乎是终年只演目连戏,以致形成了仅演一个剧目的剧种“阳腔目连戏”。
目连戏在清代宫廷亦有演出,名为《劝善金科》。清人昭裢《啸亭杂录》卷一“大戏节戏”条道:
乾隆初,纯皇帝以海内升平,命张文敏制诸院本进呈,以备乐部演习。……又演目犍连尊者救母事,折为十本,谓之《劝善金科》,于岁暮奏之,以其鬼魅杂出,以代古人傩祓之意。
在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左右,宫廷就有名为《劝善金科》的大戏,张文敏是在此基础上整理加工而成,但仍依旧名。张文敏,名照,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进士,他所整理加工的《劝善金科》有240出、40余万言,是我国戏剧史上最长的剧本。
戏曲花部兴起之后,许多剧种亦演目连戏。京剧所演的多是折子戏,如《刘氏望乡》《罗卜行路》《思凡》《定计化缘》《六殿》《滑油山》《盂兰会》等:川剧《打刘氏》《刘氏回煞》《益利扫松》;浙江永康醒感戏《断箱缘》;泉州木偶戏《良女试雷有声》;北京东派影戏《忠孝节义》;川北灯戏《刘氏回煞》等等。
京剧目连戏《游六殿》
不仅娱人的剧种搬演目连戏,以祀神、娱神为主要目的的傩戏也热衷于目连戏。许多傩戏或嵌入目连戏的折子戏,或演唱目连戏中的曲调“十月怀胎歌”与“娘亲育儿歌”,如广东湛江的傩戏中便有《罗卜戏》和“娘亲育儿歌”。罗卜是目连未出家时的俗名,《罗卜戏》是目连戏中的一折,写的是目连往西天救母的路上,观音为试验他是否有诚心,用女色引诱和猛兽威吓他,但他志诚如一。“娘亲育儿歌”为目连母亲在地狱中所唱的一段,诉说母亲对孩子养育的艰难过程:“儿在肚中团团转,阵阵痛裂娘心肝。……口口食娘身上血,见母饥瘦面皮黄。貌丑面黄皆因子,几多辛苦无人知。”
不仅内地在搬演目连戏,边远地区也常上演此剧。青海省民和县的大龙山能仁寺.在建国前就常常为了配合祭祀地藏王菩萨,而演出名为《目连宝卷》的目连戏。甘肃永靖傩戏《目连救母》中的角色有佛、目连僧、青提夫人、红绿二鬼、牛头马面、小鬼等.该剧演述这样的内容:佛祖端坐干莲花座上,手捻佛珠闭目诵经。目连向佛祖三拜九叩,虔诚祈求,终得指引救母的途径。目连寻母至地狱,经过千难万阻,终于救得母亲,该剧由招魂、赶鬼、超度、祈福等段落组成。贵卅省道真县仫佬族所演的《破盆》也是目连戏,“破盆”实为打破六座地狱——血盆、血山、血海、血河、血湖、血池等。戏写孝子目连下地狱救拔母亲刘氏四娘,后母亲被转轮大王安排到王员外家投胎成为一只白犬。目连找到后,挑着经文和白犬,去参拜佛祖。佛祖为其孝心感动,将他封为地藏菩萨,同时赦其母亲。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一直到七十年代末,因目连戏所宣扬的思想与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相抵牾,目连戏长期处于蛰伏的状态。新时期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与传统文化重新得到重视,许多地方的目连戏被重新搬上舞台。不仅如此,戏剧界还用当代的思想和美学趣味改编传统目连戏,影响较大的有齐致翔、杨晓雄以《滑油山》为素材而创作的京剧《目连救母》,萧赛剑创作的神话川剧《目连救母传奇》,张传强编创的粤剧《目连救母》等。
目连戏之所以能够常演不衰,成为历时千年、几乎遍及全国各地的、生命力极为旺盛的一部剧目,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
一是它被赋予了超度先祖亡灵与一切孤魂野鬼和保平安的功能。在湖南,人们称之为“万人缘”,认为任何人看了目连戏,都会得到目连的佑护。死去而被打入地狱的人们会得到解救,活着的人们会获得福祉。乡民们认为,目连戏演出能使一个村庄或一户人家不再有天灾人祸,使五谷丰收、六畜兴旺。若有野鬼凶神作祟,目连戏的演出还可以将它们赶跑。所以,人们又称目连戏为“愿戏”“平安大戏”。既然目连戏在人们的生活中如此重要,那每个村庄过一年或过两至三年就要演出一次。
二是戏中人物的道德品行,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明代的郑之珍将旧本目连戏改编之后,重新起名为《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或简称《劝善记》,突出其劝善剧旨。他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将戏中的“好人”当作学习的榜样,而把戏中的“坏人”视为反面教材,“感傅相之登仙则劝于施布矣,感四真(目连母)之幽囚则劝于悲慈矣,感益利之报主则劝于忠勤矣,感曹娥之洁身则劝于烈节矣,感罗卜之孺慕则劝于孝思矣。”当然,各地非郑本的目连戏也有着同样的道德教化功能,它们也都受到了高度重视道德修养的中国社会的普遍欢迎。
三是目连戏本身也具有高超、独特的戏剧艺术性。兼收并蓄的内容构成、多元的音乐组合、丰富的表演形态等,使得目连戏具有了和其他戏剧不一样的艺术形式;而更不同的是,在它的许多戏剧场景中,观众并不仅仅是被动的观赏者,而是积极的参演者。他们常常会进入到戏剧营造的环境中,帮助神祗们捉鬼,到戏中傅家的婚礼中去吃喜酒,请求目连将自己亡故的父母也一起从地狱中超拔出来等等。
这种将台上台下打成一片、将演员与观众融为一体的演出方式,使得戏剧的情境进入了一个绝大多数观众都误以为是真实生活的境地,从而全身心地去感受戏剧所表现的社会气息,并进入到日常真实生活所无法进入的神与鬼活动的宗教环境中去。这些艺术方式对观众情绪的激扬,也是无与伦比的,在那万人呐喊的喧闹时刻,观众一定会兴奋得每个神经细胞都在跳动,享受着那些被动接受性的观演中决不可能体验到的、难以言表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