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天人感应的神话——《窦娥冤》(郭建)

(2022-06-04 08:25:05)
分类: 图文:大千梨园
【转载】天人感应的神话——《窦娥冤》(郭建)
        
        历史悠久的悲剧
        中国传统戏曲中最著名的悲剧可以说是《窦娥冤》。这部名剧由元代作家关汉卿创作,剧目名称为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故事梗概是这样的:书生窦天章,因无力偿还蔡婆的高利贷,把七岁的女儿窦娥送给蔡婆当童养媳来抵债。窦娥长大后与蔡婆儿子成婚,婚后两年蔡子病死。后来蔡婆向赛卢医索债,被赛卢医骗至郊外企图谋害,正好被流氓张驴儿父子撞见。赛卢医受惊逃走,张驴儿父子强迫蔡婆与窦娥招他父子入赘,窦娥坚决反抗。张驴儿把毒药倾在羊肚儿汤,原想毒死蔡婆,可以逼窦娥成婚。不料蔡婆将羊肚汤让给张驴儿的老子吃,把他老子毒死了。张驴儿即以“药死公公”为名告到官府。昏官桃杌横加迫害,窦娥怕蔡婆受不了刑讯,只好认罪。窦娥被冤杀前发愿:血溅丈二白练、伏天六月飘雪、楚州三年不雨。后来窦天章考取进士,官至肃政廉访使。窦娥鬼魂托梦向窦天章诉冤,窦天章查明事实,为窦娥昭雪冤案。
        明代作家叶宪祖又将《感天动地窦娥冤》改编为传奇()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来演唱南曲为主的戏曲种类)《金锁记》,清代秦腔、昆曲等剧种传演,改名《六月雪》。近代京剧一般也以《金锁记》为底本,剧名也叫《六月雪》,或者叫《斩窦娥》、《羊肚汤》。1949年后再由程砚秋先生改编,仍名《窦娥冤》。这也是现在主要的演出本。
        现在的京剧《窦娥冤》演出本,故事基本情节仍然来自于传奇《金锁记》、昆曲《六月雪》,与关汉卿的《感天动地窦娥冤》有所不同。说的故事是:秀才蔡昌宗上京赶考,蔡家有佣妇张氏,张氏的儿子张驴儿想图谋霸占蔡昌宗的妻子窦娥,在伴随蔡昌宗上京赶考途中,将蔡昌宗推入淮河淹死。回家报称蔡昌宗失足落水而死。蔡母悲痛成病,想吃羊肚汤暖腹,张驴儿又在汤内暗放毒药企图谋害蔡母,不料羊肚汤误被张驴儿母亲吃下,当即身亡。张驴儿趁机讹诈,想强占窦娥,遭到拒绝后告到官府。县官用严刑逼供蔡母;窦娥不忍婆婆受苦,挺身含冤屈供,被判斩刑。行刑时正值六月,忽然天降大雪,县官惊惧异常。窦娥之父窦天章,身为八府巡按,来楚州一带巡查,因遇乡民替窦娥喊冤,随即将张驴儿抓来,问明了此案。但当他赶去搭救窦娥时,窦娥已被处死。
        在原来《金锁记》剧本中,结尾的悲剧色彩没有这般浓重,窦天章及时赶到,停止行刑,将案件重新审理,父女得以团聚。而昆曲及原来的京剧一般只演《探监》、《法场》两折,故事并不完整。程砚秋的改编本是依照《感天动地窦娥冤》重新恢复悲剧面目。
        窦娥代婆母顶罪
        窦娥悲剧之所以能够感动千年以来无数的观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的自我牺牲精神,她不忍心婆母遭到刑讯毒打,自愿为婆母顶这个冤枉罪名。
        关汉卿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中,昏官桃杌逼窦娥认罪,以毒打蔡婆威胁,窦娥赶紧说:“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是我药死公公来。”窦娥唱词:“想人心不可欺,冤枉事天地知,争到头,竞到底,到如今待怎的?情愿认药杀公公,与了招罪。婆婆也,我若是不死呵,如何救得你?”
        在京剧《窦娥冤》里,县官动用大刑,逼蔡婆招供。窦娥急上,“害死张妈妈之事,我婆婆实不知情,都是犯妇一人所为”。县官明知她是冤枉的,还是说:“罢了,老爷还真佩服你!教她画了供。”窦娥说:“慢来慢来,将我婆婆放了下来,我自然画供。”
        中国古代极力提倡孝道,子孙晚辈为父祖长辈顶罪,或者在父祖长辈已被判刑时请求“代刑”(由自己代替长辈服刑)是属于孝道的一种,往往会因此得到朝廷司法部门的宽大处分。明初,山阳县有个百姓触犯杖刑,在行刑时,他的儿子哭泣请求顶替父亲受刑,朱元璋听说这事,说“朕为孝子屈法以激劝天下”,下令赦免。当时有很多这样的案例,明朝人祝允明在他的《野记》一书里曾说,明初凡是犯死罪而罪犯子孙晚辈请求“代刑”的,大多都会被朱元璋赦免,苏州一地,就有多起儿子代父、媳妇代公公等“代刑”被赦免案例。
        在这样的法律文化背景下,窦娥顶罪受冤并被处死,确实是冤上加冤。因此关汉卿在《感天动地窦娥冤》中为窦娥设计的唱词极其悲愤:“没来由犯王法,不堤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天人感应的神话
        窦娥冤案引发一连串灵异事件中,三年大旱算是最“正常”的,因为这是中国古代社会普遍被接受的观念。
        西汉时就已有冤案引发长期干旱的故事。东海郡(现在山东省东部地区)有个“于公”,他长期担任帮助郡守处理审判事务的“掾吏”,谨慎小心,经他承办的案件,被处罚的人都心服口服,从来不会记恨,被家乡人民尊称为“于公”。有一次东海郡出了一件疑案,有个孝妇,在自己丈夫死后依旧一心侍奉婆婆,不愿改嫁。婆婆很感动,对人说:“媳妇如此辛苦,我一个要死的人还要连累年轻人干什么?”婆婆就在一天夜里上吊自杀了。那户人家的姑娘一口咬定是孝妇逼死了婆婆,孝妇被抓起来,屈打成招,承认杀死婆婆的罪名。于公知道了这件案子,再三向郡守说明要平反这件冤案,郡守不听。于公只得抱着卷宗在郡守的门前痛哭一场,辞职回家。那个孝妇被处死后,东海郡连着三年遭到旱灾。于公说,这就是那个孝妇被冤杀的缘故了。他杀了一头牛,亲自到孝妇的坟前祭扫。果然天降甘霖,旱情消除。全郡的人都对于公感激不尽,为他创立生祠纪念,号为“于公祠”。有一次于公家里的院墙门坏了,众乡邻纷纷前来帮忙修理,于公说:“请大家把大门修得高一点、阔一点,可以让达官贵人坐的高盖车通过。我一生办理诉讼事务都注意积下阴德,从来不曾冤枉人,子孙一定会有做到大官的。”果然后来他的儿子于定国官至丞相,封为西平侯;他的孙子于永后来也官至御史大夫。
        按照战国时代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司法审判属于“阴事”,在五行里对应的是“水”,相应的方位是北方。如果司法不公、冤案堆积,阴气郁结,天地间阴阳不能协调,就会阳气过盛,导致亢旱连连。后来作为朝廷正统官方哲学的儒家学说,在秦汉之间接受了大量的阴阳五行学的观念和术语。因此冤案会导致大旱的观念也就长久流传,成为对官府擅断、司法专制的一种潜在的制约,并形成了很多的制度,比如某地发生干旱,朝廷就要派员前往视察、主持各类大案的复审、平反冤案;每当暑热季节,上级要突击检查下属的司法审判。《窦娥冤》的故事,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很“正常”了。
        窦天章的官职
        关汉卿在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中,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在离开窦娥十六年后,官拜参知政事。
        关汉卿描述的窦天章的官职,除了没有那个有权“先斩后奏”的“上方宝剑”,其他都是非常的真实。
        元朝的肃政廉访使所到之处,有权复审任何案件, 也有权对当地官吏进行行政处罚。 在关汉卿的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结尾,窦天章唱道:“从今后把金牌势剑从头摆,将滥官污吏都杀坏, 与天子分忧,万民除害。”但是关汉卿也明白,窦天章只能平反冤案、判决一般的百姓,并不能判处昏官死刑。因此最后对一干人犯的发落是:“张驴儿毒杀亲爷,谋占寡妇,合拟凌迟,押付市曹中,钉上木驴,剐一百二十刀处死。升任州守桃杌并该房吏典,刑名违错,各杖一百,永不叙用。赛卢医不合赖钱,勒死平民,又不合修合毒药,致伤人命,发烟瘴地面,永远充军。”昏官桃杌只是被罢官、永远不得再做官。
        而在程砚秋先生的剧本中,却直接赋予了窦天章诛杀官员的权力。京剧《窦娥冤》最后,窦天章训斥枉判窦娥的县官:“呀呀呸!想这为官之人,吃的百姓的钱粮,国家的俸禄,你就该与民伸冤的才是。怎么羊肚汤一案,问的不清不明,有罪之人逍遥法外,无罪之人斩首山阳,今日若不将你问斩,不知还要屈死多少好人。中军!将山阳县与张驴儿一齐择日问斩。”这虽然是大快人心的情节,只是完全不符合古代的法制。
        (摘自《金龙难娶玉堂春——中国传统戏曲的法眼解读》,作者郭建,复旦大学教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