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汉卿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中,昏官桃杌逼窦娥认罪,以毒打蔡婆威胁,窦娥赶紧说:“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是我药死公公来。”窦娥唱词:“想人心不可欺,冤枉事天地知,争到头,竞到底,到如今待怎的?情愿认药杀公公,与了招罪。婆婆也,我若是不死呵,如何救得你?”
在京剧《窦娥冤》里,县官动用大刑,逼蔡婆招供。窦娥急上,“害死张妈妈之事,我婆婆实不知情,都是犯妇一人所为”。县官明知她是冤枉的,还是说:“罢了,老爷还真佩服你!教她画了供。”窦娥说:“慢来慢来,将我婆婆放了下来,我自然画供。”
中国古代极力提倡孝道,子孙晚辈为父祖长辈顶罪,或者在父祖长辈已被判刑时请求“代刑”(由自己代替长辈服刑)是属于孝道的一种,往往会因此得到朝廷司法部门的宽大处分。明初,山阳县有个百姓触犯杖刑,在行刑时,他的儿子哭泣请求顶替父亲受刑,朱元璋听说这事,说“朕为孝子屈法以激劝天下”,下令赦免。当时有很多这样的案例,明朝人祝允明在他的《野记》一书里曾说,明初凡是犯死罪而罪犯子孙晚辈请求“代刑”的,大多都会被朱元璋赦免,苏州一地,就有多起儿子代父、媳妇代公公等“代刑”被赦免案例。
在这样的法律文化背景下,窦娥顶罪受冤并被处死,确实是冤上加冤。因此关汉卿在《感天动地窦娥冤》中为窦娥设计的唱词极其悲愤:“没来由犯王法,不堤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天人感应的神话
窦娥冤案引发一连串灵异事件中,三年大旱算是最“正常”的,因为这是中国古代社会普遍被接受的观念。
西汉时就已有冤案引发长期干旱的故事。东海郡(现在山东省东部地区)有个“于公”,他长期担任帮助郡守处理审判事务的“掾吏”,谨慎小心,经他承办的案件,被处罚的人都心服口服,从来不会记恨,被家乡人民尊称为“于公”。有一次东海郡出了一件疑案,有个孝妇,在自己丈夫死后依旧一心侍奉婆婆,不愿改嫁。婆婆很感动,对人说:“媳妇如此辛苦,我一个要死的人还要连累年轻人干什么?”婆婆就在一天夜里上吊自杀了。那户人家的姑娘一口咬定是孝妇逼死了婆婆,孝妇被抓起来,屈打成招,承认杀死婆婆的罪名。于公知道了这件案子,再三向郡守说明要平反这件冤案,郡守不听。于公只得抱着卷宗在郡守的门前痛哭一场,辞职回家。那个孝妇被处死后,东海郡连着三年遭到旱灾。于公说,这就是那个孝妇被冤杀的缘故了。他杀了一头牛,亲自到孝妇的坟前祭扫。果然天降甘霖,旱情消除。全郡的人都对于公感激不尽,为他创立生祠纪念,号为“于公祠”。有一次于公家里的院墙门坏了,众乡邻纷纷前来帮忙修理,于公说:“请大家把大门修得高一点、阔一点,可以让达官贵人坐的高盖车通过。我一生办理诉讼事务都注意积下阴德,从来不曾冤枉人,子孙一定会有做到大官的。”果然后来他的儿子于定国官至丞相,封为西平侯;他的孙子于永后来也官至御史大夫。
按照战国时代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司法审判属于“阴事”,在五行里对应的是“水”,相应的方位是北方。如果司法不公、冤案堆积,阴气郁结,天地间阴阳不能协调,就会阳气过盛,导致亢旱连连。后来作为朝廷正统官方哲学的儒家学说,在秦汉之间接受了大量的阴阳五行学的观念和术语。因此冤案会导致大旱的观念也就长久流传,成为对官府擅断、司法专制的一种潜在的制约,并形成了很多的制度,比如某地发生干旱,朝廷就要派员前往视察、主持各类大案的复审、平反冤案;每当暑热季节,上级要突击检查下属的司法审判。《窦娥冤》的故事,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很“正常”了。
窦天章的官职
关汉卿在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中,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在离开窦娥十六年后,官拜参知政事。
关汉卿描述的窦天章的官职,除了没有那个有权“先斩后奏”的“上方宝剑”,其他都是非常的真实。
元朝的肃政廉访使所到之处,有权复审任何案件, 也有权对当地官吏进行行政处罚。
在关汉卿的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结尾,窦天章唱道:“从今后把金牌势剑从头摆,将滥官污吏都杀坏,
与天子分忧,万民除害。”但是关汉卿也明白,窦天章只能平反冤案、判决一般的百姓,并不能判处昏官死刑。因此最后对一干人犯的发落是:“张驴儿毒杀亲爷,谋占寡妇,合拟凌迟,押付市曹中,钉上木驴,剐一百二十刀处死。升任州守桃杌并该房吏典,刑名违错,各杖一百,永不叙用。赛卢医不合赖钱,勒死平民,又不合修合毒药,致伤人命,发烟瘴地面,永远充军。”昏官桃杌只是被罢官、永远不得再做官。
而在程砚秋先生的剧本中,却直接赋予了窦天章诛杀官员的权力。京剧《窦娥冤》最后,窦天章训斥枉判窦娥的县官:“呀呀呸!想这为官之人,吃的百姓的钱粮,国家的俸禄,你就该与民伸冤的才是。怎么羊肚汤一案,问的不清不明,有罪之人逍遥法外,无罪之人斩首山阳,今日若不将你问斩,不知还要屈死多少好人。中军!将山阳县与张驴儿一齐择日问斩。”这虽然是大快人心的情节,只是完全不符合古代的法制。
(摘自《金龙难娶玉堂春——中国传统戏曲的法眼解读》,作者郭建,复旦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