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梅韵犹香忆前贤-纪念京剧表演艺术家丁至云百年诞辰|甄光俊

(2023-03-23 21:43:31)
分类: 图文:粉墨人生
梅韵犹香忆前贤-纪念京剧表演艺术家丁至云百年诞辰|甄光俊
丁至云(1920-1989)

        自京剧形成以来,天津的京剧演员队伍有一个特点——诸如刘赶三孙菊仙周春奎李宗义童芷苓、齐啸云等众多成就卓著的一代代名家,都不是科班出身,而是从票房里涌现出来的佼佼者。自1956年天津市京剧团成立便担任旦角主演兼任副团长职务的丁至云先生,也是先在票界大红大紫,下海做了专业演员后,成为享誉南北的著名京剧表 演艺术家。
        1984年,我奉《剧坛》路工主编所差,几次登门采访丁至云先生。此后,我成为丁先生家的常客,对于她的成长经历、艺术成就有了较多的了解。今年适逢丁先生百年诞辰,草成小文谨作纪念。
        票友比赛声名鹊起
        丁至云原名学秋,生于1920年,原籍河北省武清县,世居天津。其父是本分的普通工人,唯一的嗜好就是听戏。这一爱好直接影响到他的儿女,丁至云和她的弟弟、妹妹,也都从小就爱上了唱戏,家里的一台“电匣子”是全家人的最爱,丁至云少时所会的不少出戏里的唱段,都是从“电匣子”里学到的。丁至云痴迷京剧梅派,一心想学,盼望日后成为演员。她父亲虽是戏迷,但受世俗观念影响,他不反对儿女唱着玩,却不让他们吃开口饭。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丁至云的父母做主,把17岁的女儿嫁给了一位年长她31岁的赵律师做续弦。老夫对少妻格外宠爱,不惜花费重金支持她学戏。于是丁至云19岁时加入天津渔阳国剧社(社址在泰康商场三楼,票房拥有文武场面和专职教师),在王庾生、王云卿、金碧艳等人的辅导下进步很快,学会了几出开蒙戏,还经常有机会粉墨登台。1938年,经人介绍,丁至云有幸到北平,向王瑶卿、徐兰沅请益,深造梅派艺术。
        丁至云在剧坛脱颖而出,得益于一次城际间票友大赛。那是1942年夏末,由北平广播学会会长周大文发起,联合国剧学会的部分成员,举办过一次范围比较广泛的票友清唱比赛,北平、天津、唐山、保定等地的名票争相报名。比赛先进行分组预赛,从众多参赛者中选出生、旦组前十名,然后再通过决赛选出每组的前三名。应邀担任评委的谭小培、时慧宝、雷喜福、王瑶卿、尚小云、荀慧生、徐兰沅等京剧名家与周大文等经办人议定,每位选手各唱三段。前两段为选手必唱的同一选段,西皮、二黄各一段,老生组为《武家坡》的 [西皮导板] “一马离了西凉界”和《二堂舍子》的[二黄快三眼]“昔日里有一个孤竹君”,青衣组为《武家坡》的[西皮导板]“多蒙邻居对我言”和《二堂舍子》的[二黄导板]接[回龙]转[慢板]“忽听得二娇儿一声请”。唱完两段后,第三段由参赛者自选。
        决赛时,参赛者自带琴师,进入电台直播间临时抓号,演唱时只报抓到的序号,以号代名。评委们坐在各自家里的收音机旁,由经办单位派来的两名工作人员陪同,收听选手清唱,对参赛者临场的嗓音、韵味和板眼进行打分。全部听完后将写有打分情况的报表交由陪听人员带回,周大文与几位经办者汇总评委的打分,依据选手得分排出名次。结果,老生组第一名由唐山开溁矿务局票友马雄获得,第二名是北京的女票友黄某,第三名是天津的女票友解宗葵。青衣组第一名是赵学芳,她以清亮的嗓音、甜圆的韵味和稳准的板眼获此殊荣,奖品是一块银盾和若干现金。直到颁奖时人们才得知,原来赵学芳就是22岁的天津女票友丁至云。因为她曾跟王瑶卿、徐兰沅两位负责打分的评委学戏,为避嫌而改用别名赵学芳参赛。
        颁奖那天,北平广播学会在长安戏院组织获奖者彩唱联演。前边一出《武家坡》,由老生组第二名黄女士与青衣组第二名张岚合演。后边一出《二堂舍子》,本该由青衣组第一名丁至云与老生组第一名马雄合演,因为马雄不擅彩唱而借故推辞,刘彦昌改由老生组第三名解宗葵出演。从此,丁至云在京、津一带声名鹊起,王庾生、从鸿逵、朱作舟、包丹庭等名票,以及金少山、谭富英、杨宝森、李多奎等名伶,都经常跟她合作露演。这次票友比赛显露峥嵘和事后的骄人成绩,成为丁至云日后拜梅兰芳为师的有效资本。
        梅华诗屋学艺受教
        1948年,丁至云赴上海拜梅兰芳为师。为方便教学,梅先生留她住在马斯南路的梅华诗屋,一连三个多月食宿全包,不收她一分钱。梅先生演戏时带她到剧场观摩,不演戏时为她教唱说戏,太忙不能分身时,便委托王少卿、魏莲芳代教,过后再由梅先生归整。丁至云后来所演《玉堂春》《凤还巢》《太真外传》《西施》《奇双会》《生死恨》《宇宙锋》《四郎探母》《贵妃醉酒》《红鬃烈马》《霸王别姬》《宝莲灯》等剧目,均于此期间得到过梅先生的加工、辅导。
        梅华诗屋是当年梅先生在上海寓所的斋名。抗日战争期间,梅先生出于爱国热忱,蓄须明志,息影舞台,在诗屋里挥毫作画。丁至云初进梅华诗屋向梅先生问艺时,见到诗屋四壁布满花丼、翎毛、佛像、仕女之类画稿,其中一幅梅先生精心绘制的《美女簪花图》,看上去格外清丽、隽秀,但画面上的美女却没有画眼睛,她不解缘由,便向乃师请教。梅先生告诉她,眼为心之苗,眼睛的功能,往往是语言难以替代的。绘画如同演员在台上演戏,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角色内心喜、怒、哀、乐、悲、恐、惊等纷繁的情绪,都要通过眼神的变化传递给观众。所以,在没有把握准情绪的时候,需要花费心血去构思。晋朝大画家顾恺之对画眼睛的态度就极为审慎,每画成一幅美女图,常有数年不点眼睛的情况。
        当年梅先生在梅华诗屋向丁至云授业,常结合绘画理论对她进行启蒙。如用齐白石老人关于绘画应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的经验之谈,启发弟子演戏要讲究含蓄美,做到戏外有戏,戏外生情。他说,演《贵妃醉酒》,若在台上把杨玉环精神的空虚、心里的苦闷宣泄无遗,观众就会感到索然无味。
        丁至云说,梅先生之所以能够成为京剧大师,同他在戏外所下的功夫有直接关系。梅先生从绘画艺术中引申出的精辟见解,蕴含着各种艺术之间互相借鉴、互为补充的道理。他在研究了古画《散花图》之后,被画面上那风带飘逸、体态轻盈的天女形象激发出强烈的创作欲望,随后编演了古装新戏《天女散花》,他从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获得灵感,创造出“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形象;他还从《寒灯课子图》的意境中,揣摩出《生死恨·夜诉》里韩玉娘的人物情绪。其他如《奔月》《葬花》等剧,从化妆、服饰到身段、亮相,无一不从绘画中获得启示。
        丁至云把从乃师那里领悟到的作艺之道,运用到她后来的舞台实践与艺术创作中,终生受用。并且,若干年后,当她课徒传艺时,她又将这些宝贵经验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丁至云不仅跟梅先生学戏,还从多方面受到梅先生的影响。她学习梅先生对绘画的研究,梅、兰、竹、菊和牡丹等花卉都画得很不错。尤其是她学习梅先生为人处事的修养,多年后,她像梅先生教她时那样,不管是谁,只要找她求学问艺,她总是来者不拒,把自己所知所会倾囊相授。那些年,她指教过的后学,已记不清有多少位,有的甚至连名字也叫不上来。
        山东的京剧演员曲延华到天津跟丁至云学艺,丁至云把梅派名剧《凤还巢》《宇宙锋》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丁至云不仅教曲延华唱、念、表演,而且教导她,演员每唱一出戏都要做到三懂:懂戏文,懂戏词,懂戏理。只有做到这三懂,才能把握梅派的意韵,演出梅派的神采。曲延华每次到天津,丁至云都热情地留她住在自已家里,食宿全包,不收分文。
        1986年,天津市成立表演艺术咨询委员会,丁至云成为终身委员。从那以后,她主动肩负起向青年演员传授技艺的责任。凡是青年演员愿意跟她学戏,不管是哪个剧团的,想学哪出她教哪出,想学哪段她教哪段,一点架子都没有。学生们每次登门,她都拿出好烟、好茶招待,人们说她是“搭米的厨师”。天津的张芝兰、王玳玮,唐山的郭芷华等后起之秀,当年都跟丁至云学过戏。

梅韵犹香忆前贤-纪念京剧表演艺术家丁至云百年诞辰|甄光俊

        登台献艺不为名利
        1950年,丁至云在天津组建丁至云剧团,正式“下海”成了专业演员。她率领剧团到北京、南京、上海、武汉、南昌、哈尔滨等地巡演,观众对她的艺术造诣有口皆碑,一时间,京、津、沪的京剧界传出“北丁南言”之说(北有丁至云,南有言慧珠),可见其影响之广泛。
        1956年天津市京剧团成立,丁至云成为与杨宝森合作配戏的头牌青衣。那时天津戏曲学校的学生可以免费进剧场看戏,正在求学的我没少看京剧团的演出。记得丁至云先生演过《凤还巢》《宇宙锋》《玉堂春》《生死恨》《贵妃醉酒》《西施》《穆桂英挂帅》等戏,她的嗓音宽亮,唱出腔来圆润甜糯,她的念白抑扬顿挫,句读分明,韵味醇厚,她的台风凝重大方,表演细腻传神,或唱或念或做或舞,无不规规矩矩,尽显梅派之雍容华贵。
        丁至云不仅演传统戏,也演新戏。1960年她与厉慧良合作,在《关汉卿》里扮演珠帘秀,那段“歌衫舞袖二十年”的唱,梅味十足,悠扬动人。在现代戏《夺印》里,她扮演女青年胡素芳,那时她已经40多岁,但扮出戏来依然清丽可人。她还跟周啸天、张文轩、李荣威等名角合作,演出了现代戏《赤胆红心》,她在戏里举手投足的姿态,仿佛犹在眼前。
        1962年梅兰芳先生逝世一周年时,天津京剧界举办纪念专场,丁至云演出了《奇双会》《玉堂春》等梅派名剧,姜妙香先生赶到天津与她合演。
        1978年,丁至云调回京剧团。她重新登上中国大戏院的舞台,演出《凤还巢》,哈宝山饰演程浦,李荣威饰演周公公,张文轩饰演洪功,赵春亮饰演程雪雁。由于丁至云坚持踢腿、下腰、走台步,她的做派居然不减当年。观众聆听她那珠圆玉润、清丽委婉的唱腔,欣赏她那凝重大方、细腻传神的表演,无不佩服这位年届花甲的老人。可谁能想象,这荣耀的背后她得付出多少汗水和心血呀!
        丁至云登台献艺,不是为名为利,她想的是,传统剧目被禁多年,现在人民群众急切要看,可老演员有的已然作古,有的多病体衰,青年演员会的有限,一时尚难挑班,自己还能演能唱,理应多为群众登台表演,一来可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二来可为青年演员做示范。出于这种动机,丁至云不知疲倦地拼命工作,在大城市演出她演,在中小城市巡回演出她演,在农村土台演出她也演,只要剧团安排,她二话不说,让演什么演什么,不讲任何条件。一次,剧团即将外出,偏巧丁至云生了病,她本可以因此不去,但她这根台柱子若不去,剧团的演出肯定要受影响。团里领导征求丁至云的意见,她二话不说:“去。”她让女儿随团照顾她在外地的生活,但拒绝剧团的一切补助。丁至云外出几十天,女儿的车票、食宿费等所有开支,全部是她自己掏的腰包,没花剧团一分钱。
        日常生活或是排戏、演出,大伙都对丁至云给予照顾,可她说什么也不肯接受。剧团去外地演出,她不坐软座,总是跟大家一样坐硬座;她不住宾馆,而跟大家一道住在剧场后台,认为这样做同志关系更融洽。一次在营口,散戏后,观众在剧场外面等候看望丁至云,可却不见她出来,一打听才知道她没有住宾馆,而是住在剧场后面一间没有桌子椅子,用块黑布遮挡着窗户的木工房里。消息传出,当地群众大为感动。
        美好声名存留世间
        丁至云的婆家经济条件较一般人家优越,是丁至云参与票戏活动的坚强后盾。但老夫少妻,生活中缺少共同语言。丁至云下海做了职业演员,成为公众人物后,她的丈夫自觉在某些方面与她不够般配,为了丁至云精神上享受幸福,经双方慎重考虑后协议离婚。婚姻上获得了自由的丁至云,感念丈夫曾经不惜重金支持她四处票戏、拜师学艺的恩情,离婚后像对待亲人一样,在生活方面尽心照顾他,供他养老,直到去世。
        过了一些年,丁至云重新组建了家庭。她不图名利、地位,只求年貌相当,在一起过日子的伴侣。岂料,不久,新婚的丈夫匆匆离她而去,从此,她孤身多年。
        1982年,经亲友撮合,丁至云与北京人艺的梅阡喜结良缘。……
        没想到,七年后的1989年5月21日,丁至云溘然离去。人们得知她逝世的消息,无不扼腕痛惜。天津戏曲圈的人每提及丁至云,无不异口同声地说:“这人太仁义了。”熟悉她的人总能滔滔不绝地讲述一连串有关她的感人事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