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8】姥姥语录|倪萍著

(2022-05-20 08:39:08)
分类: 图文:现代诗文
【转载8】姥姥语录|倪萍著

        第二章:遗憾就是专门留下的

        姥姥挣钱了

        眼看着姥姥老了。
        我从来没想过姥姥也会有老的那一天。从我记事起姥姥就是个梳着小纂儿的老太太,几十年了不曾年轻也不曾衰老,直到有一天哥哥从泰山给姥姥买回来一根写满寿字的拐杖,姥姥如获至宝,我这才意识到——姥姥老了。
        老了的姥姥盘腿儿坐在床上说着说着话就睡着了。宽大的落地窗下,太阳一照就是一整天。下班回来,我经常逗姥姥:“又搂着太阳睡了一天吧?”姥姥的脑子没老:“是它搂着我睡了一天,不是我搂着它。”
        “人家太阳那么大的官儿会主动搂着你这么个普通百姓?”
        “这就是太阳的好哇,管谁都赶不上它公平,不偏不向,不歪不斜,对谁都一样,给你多少就给他多少。”
        担心月亮出来姥姥不困了,结果姥姥又陪月亮结结实实睡了一晚上。
        这么连轴地睡,还不很快就睡过去呀?我害怕了。于是我给她分配了工作。
        我家订了三份报纸,我跟姥姥说这三家报社回收旧报,凡是看过的,你按大、小张和有图片、没图片的分类叠整齐。
        “每天的工资是15块钱,你做不做?”
        姥姥想都没想:“做,做!闲着也是闲着。”
        这是姥姥一生做的第一份拿工资的工作,97岁的姥姥开始挣钱了。每天15块,一个月450块,姥姥的欢喜不亚于我挣四万五。
        有了自己挣的钱,看着阿姨去买菜,姥姥顺手掏出10块、20块的塞给她,“捎个西瓜回来,拣个大个儿的”、“买点排骨吧”。姥姥想用她自己的钱帮我拉扯这个家,从前我们给她的钱现如今都变成日元了,有多少好像也不值钱。
        这是姥姥一辈子的心愿和纠结呀,她多想用她的钱帮帮我,她多想用她的钱帮帮她要帮的那些人呀。我怎么早没想到这些?只想给她大把的钱她就高兴了。自己挣的钱和别人给的钱多么不一样啊,450块钱换来了多少快乐啊。我真聪明!
       可惜这份聪明晚了。
        姥姥越来越糊涂了,有时把这份报叠进那份报里,又把那份报混进另一份报里。
        我吓唬她:“有你这么不认真的员工啊?你这是上班,又不是家庭妇女干家务活,要严格要求自己。”
        姥姥真是个好同志,从那以后再也没错过。她的办法是数大字,五个大字的,四个大字的,三个大字的。
        批评了姥姥我又心疼,多么坏的外甥女啊,变着法儿不让姥姥老。
       可是姥姥还是老了。
       她也不想想, 一份新报纸才多少钱啊? 废报纸这么值钱?
        那一年多的时间里,姥姥每天把全家翻得乱七八糟的报纸一张张地分类叠好,晚上交给我。有时我故意把叠好的报纸再翻乱了,她就仔细地又整理一遍,不厌其烦。每月的三十号,我这个三家报纸的“老总”都准时地给姥姥发四百五十块钱。每次我都把钱换成新的,姥姥一张一张地数好放进她的手绢里包好,再放进她的抽屉里。
        记得第一次把这份工资交到她手里的时候,姥姥不接:“你留着吧,买个菜啥的。”
        “这哪行啊?你的工资呀,你的劳动所得呀!我拿了你的工资,这不成了剥削劳动力吗?”
        姥姥拿着工资的那份激动我是真看出来了。你想啊,姥姥在家工作了一辈子,没以自己的名字领过一分钱。年轻的时候孩子多,她没下过一天地。年纪大了,孩子都有出息能挣钱了,她拿的也不过是孩子孝敬她的钱。
        姥姥这是第一次尝到了自己挣钱的快乐,喜悦无以言表,那天晚上几次拿出钱来要给我。姥姥的欢喜让我想哭,咱早就不差钱了呀,姥姥。
       姥姥还是老了,报纸叠着叠着也挡不住昏睡了。
        我吓唬她:“人家要是知道你是个这么不努力不认真的员工,就得开除你,怎么工作着能睡觉呀?”
        后来听阿姨说,姥姥害怕了,嘱咐阿姨:“我要是睡着了,你就推醒我。现在下岗职工这么多,要不是你阿姨有面子,咱这份工作早就让人收了。”哈,老太太坐在家里还知道下岗职工多。
        是啊,姥姥叠报纸,阿姨念报纸,常常是念报纸的人念了错字,听报纸的人也听不出个错,还是在一旁玩的儿子纠正她们。三个人的学历加一块儿都上不了中学,这曾经是我们家的一景儿。
       叠报纸也挡不住姥姥打瞌睡,我又布置了新工作。
        “姥姥,我们单位回收瓜子仁,出口欧洲。质量要求严,不能用嘴嗑啊,要用手剥。仁要完整的,不能碎。剥一小瓶(普通的玻璃杯)15块钱,你做不做?”
       姥姥真是见钱眼开:“做,做!闲着也是闲着。”
       第二天我就去买了五斤葵花子交给了姥姥。
        葵花是姥姥心中的那一片向阳花,过去姥姥家院子里最醒目的就属院墙周围那十几棵向日葵了,它们在我心里是那样的高大粗壮。秋天果实最饱满的时候,它们也从未骄傲过,总是低着头弯着腰,一副羞答答的样子。
        我和姥姥都喜欢向日葵,刮风的秋天,我们俩就趴在玻璃窗上看着它们在风中跳舞。姥姥说:“看它们嬉皮笑脸的样儿,鬼精鬼精的,不会说话,脑子可都有数哇!”脑子是指葵花里的瓜子,有数是指饱满。
       “有数最后也得让咱吃掉啊!”
        “这就是向日葵的本事,它就是让你吃的,你吃了它你就成有数的人了。”姥姥认定葵花子吃了对人的脑子好,认定这个世界上就有奉献和索取之分。
       姥姥又开始做第二项工作了。
        天哪,那些日子家里弄得到处都是瓜子皮,尘土飞扬的。姥姥一整天啥也不干,除了吃饭就是剥瓜子,五斤一天就全剥出来了。
        看着一大杯满满的瓜子仁放在我的屋子里,我又掉泪了。以这样的方式还能让姥姥活多久?九十七了。
        姥姥做事认真诚信的本性让我感动。透明的杯子里能看见的瓜子一个是一个,想找个半拉的破碎的都很困难,姥姥是拣了又拣,查了又查,凡是不合格的都挑了出来。
        晚上睡不着,起来看着这杯一粒一粒的瓜子仁。我把它们倒在桌子上,再一粒一粒地捡回去,偶尔放进嘴里嚼一嚼,咽下去的却是滚烫的泪水。
        五十年了,心跟着姥姥一起走。小时候是她扯着我,长大了是我扯着她。我怎么从来没想到终有一天我是扯不住姥姥的,不是我撒手,是姥姥先撒手啊!
        多少个艰难的时刻,都是姥姥用她那大白话点拨着我,支撑着我;多少个想不开的问题,都是姥姥一个个鸡毛蒜皮的比喻让我豁然开朗。姥姥的宽容、姥姥的良善,不断地修正着我的缺点,改正着我的错误,姥姥的智慧、姥姥的光亮始终照耀着我,温暖着我。可是姥姥要走了,这一切她会带走吗?即使都会留下,我怎么还是那么无助、那么害怕呀?
        瓜子,这个小得不能再小的食物把我的心填满了,满得再也盛不下任何东西。是种子就能发芽吗?
        当年给生产队剥花生种子的时候,聪明的人家常把自己家的瘪花生偷偷地换给生产队,留下的是公家的好花生。姥姥从不做这种“聪明”事。
        长大了我问姥姥:“你是咋想的?”
        姥姥说:“大花生、小花生吃到肚子里都得嚼碎了,种在地里可就不一样了。好种子结好花生,孬种子结小花生。孩子也是这样,你们都在跟前看着。我要是做那‘聪明’事儿,你们长大了就不聪明了。种下什么种子就长出什么果。”
        我被姥姥震撼了。她想到了从道德上去影响我们,去规范我们。“不坑公家,不占便宜”是姥姥的家法。
        多少种瓜子啊,我怎么偏偏说向日葵呀?
        姥姥说:“洋鬼子真会吃,向日葵是个最好的东西,太阳晒哪儿它的头就转向哪儿。”
        做梦也想不到晚年姥姥的最后一份工作是剥向日葵瓜子。
        那一年多,我家大瓶子、小罐子都装着姥姥“给欧洲出口”剥的瓜子仁。每天我出门前都上她屋带上她的产品,转手又放回我屋的冰箱里。那段时间凡是上我家的朋友走的时候都要带上一瓶瓜子仁。帮着吃呀,要不时间长了就哈拉走油了。开始我儿子、倪妮(我的侄女,我哥的女儿)他们还抢着吃,后来一家人都是见了瓜子就跑了。
        姥姥依然每天三五斤地剥着瓜子,家里地上、床上、桌子上到处都是瓜子皮,姥姥屋里像个瓜子加工厂。我们成包成袋地往家进着货。有时看姥姥太累了,就说这几天单位清点货停工,你先歇两天。
        吃够了熟的,我们就买生瓜子,托人从东北进那种正宗的颗粒大的好瓜子。我们几个晚辈常聚在一块儿商量,这么剥下去也不是个办法啊,工作量太大了。我们又规定姥姥周五至周日三天休息,说这是国wu院规定的,但工资照发。这样,姥姥一周只工作四天。姥姥歇着手,我们歇着心。
        姥姥两只手的大拇指二拇指的皮都剥硬了,我心里依然高兴。工作者是美丽的,姥姥不瞌睡了,饭量也大了,人也精神了。年底我们还打算给她颁个先进工作者奖状,我说我们台长在大会上点名表扬她了,姥姥真的相信了。姥姥真是老了,我们单位是干嘛的?还管出口欧洲的瓜子啊?
        姥姥晚年的这两份工作让她挣了不少钱。一月九百,每月底我们都按时发她工资。后来都发展到我们从邮局拿了汇款单让姥姥盖章,说是单位规定必须让她自己签收。
        看着姥姥往汇款单上盖章的那份认真、那份喜悦,我心里真是爽啊,给姥姥哪怕一丝的快乐对我来说都是莫大的安慰,因为姥姥的日子不多了。
        在姥姥屋里离她最近的地方,我们总是在新年的时候挂上一个大字的日历牌。一天撕去一张是姥姥每天顺手干的事儿,不认字的姥姥日历牌上的字可全认识。按着日历上的日子,大、小节日我们都跟着姥姥过,哪天吃饺子,哪天吃面条都是有说头儿的。大节大过,小节小过,富裕了以后的姥姥也从不慢待节日。姥姥说:“穷的时候,节给咱多少欢乐呀。”每年过端午节我们都劝姥姥别费劲包粽子了,倪妮的姥姥每年都包最好的粽子捎给姥姥,市场上也什么样的都有。姥姥依然买了粽叶子一片一片地洗,一锅一锅地蒸。每回蒸粽子的时候我都有说不出的辛酸,总是想起小时候姥姥家端午节的那口大锅,满锅的粽子、满锅的鸡蛋。从早上姥姥就烧上柴禾煮,一直煮到晚上太阳落山,锅里的粽子还不熟。粽香飘了一天了,姥姥也不掀锅,锅盖上压着两块大石头,姥姥说粽子得焖一夜才进粽叶味儿。这一天把我急得呀,围着锅台转了二十圈也吃不上一口粽子,但是心里那快乐,不比吃上粽子少。这可能就是懂事以后的“盼望”吧,盼望就是心里升腾着希望,有希望就有盼头。那些年的端午节我都是搂着粽香入睡的。
        端午节的早上,一醒来姥姥就领着我去河边砍上一把艾蒿,用艾蒿上的露水洗洗眼睛,姥姥说这样心明眼亮。回到家再把艾蒿插到门槛上,这一年任何邪物都进不了家。
        待这一切办完了,姥姥的锅才打开。糖罐里妈妈从青岛捎来的白砂糖那个甜呀,和粽子睡了一宿的鸡蛋那个香啊。五岁的我吃五个,五十多岁的姥姥吃一个,吃一个粽子的姥姥领着吃了五个粽子的我满山遍野地走,“别积了食呀,孩子” 。
        现在的粽子香味都跑哪儿去了?
        今年端午节,姥姥不在了。大姨特意从邮局快递过来一箱子我们小时候爱吃的粘高粱米粽子。儿子说:“太好吃了!妈妈你们小时候天天吃这样的粽子吧?”“对,天天吃,五个粽子香甜一年,这不就是天天吃吗?”
        真的,姥姥端午节那一顿粽子留在我记忆中的就是“天天吃”。
        我们全家努力地不让姥姥老去。从海参十几块钱的时候我们就给她吃,三十几年,海参涨到几千块钱一斤了,我们也从没断过供应。那年代表魅力城市荣成做主题演讲的时候,我还在电视上介绍过姥姥吃海参,吃荣成的海参,所以姥姥长寿,姥姥的两个妹妹因为生活在海边也都活到快九十了。那天陈逸飞代表昆山做主题演讲,下来他还问我,姥姥真是吃海参长寿的吗?我说是呀。只是晚年的姥姥一直以为海参十几块钱一斤。
        姥姥自己挣钱了,那份慷慨和往日的慷慨不一样了。回趟老家,得意地跟我说,她给了谁谁一百块钱,又给谁谁买了啥。自己挣的钱和别人给的钱真是不一样啊,即使自己孩子给的也不行。
        我过去常对我妈和姥姥说,你们使劲地花钱,我存折上所有的钱都是你们的钱。打从姥姥挣工资开始,我就不再这么说了,我要做的就是把一大摞现钱放到妈妈和姥姥手里,她们自己存与花是她们的事。
        我怎么早没想到这个再普通不过的理儿呢?人啊人,怎么就这么想不明白啊。是不是好强的人天生不能花别人的钱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