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蓉丽娟(1912-2006)
她是一位成名较早、造诣较深、影响较大,一生有着许多精彩故事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作为京剧旦角演员,她曾与京剧老生中有着“南麒、北马、关外唐”美誉的麒、马、唐派创始人周信芳、马连良、唐韵笙同台演过戏;她不到18岁就灌制过唱片《四郎探母》、《连环计》,在无声电影《梨园外史》中担任过女主角(当时中国有声电影还没问世);荀慧生是她的好朋友,方荣翔喊她义母,言慧珠与她姐妹相称,童芷苓第一次演出穿的是她的宫装;她给少帅张学良唱过戏、随李先念同志出访过蒙古国……
她就是京剧界为数不多的蒙古族著名表演艺术家、教育家——蓉丽娟。
我与蓉丽娟相识近40年。2006年6月,她参加大连市委、市政府以及全国各地弟子为她举办的94岁庆宴后我们有一次长谈,并相约再见。不料9月23日突然传来噩耗,她因病离我们而去。
时光如梭、岁月如歌。94年,在人生中长,在历史中短,长短映衬,演绎出的是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留下的是命运的轨迹、春秋的印痕。
谋生路,名臣之后踏入梨园
一提起蓉丽娟这个名字,京、津、沪及江浙、东北地区的老京剧戏迷并不陌生。1926年她在京津地区暂露头角,1929年便以《虹霓关》、《玉堂春》、《四郎探母》在上海一炮打响,独占当时上海五大舞台之一的丹桂第一台。此后北京的华北戏院、天津的东天仙戏院、哈尔滨的新舞台、沈阳的共益舞台、大连的同乐舞台、长春的新民大戏院等名家荟萃的剧场她都挂牌演出过。
蓉丽娟是老人的艺名,她的本名叫杨秋雯,1912年生于北京。她家是蒙古族正蓝旗人,祖姓巴鲁特,曾祖父曾是道光、咸丰年问的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1858年其曾祖父因科场舞弊案被清朝廷在菜市口问罪斩首,即有名的咸丰八年戊午科场案。从此这个钟鸣鼎食之家很快败落下去,虽然辛酉之变后,朝廷为其曾祖父平了反,家境也未能再好起来。
清末民初时,北京旗人爱好京剧者很多,像光绪皇帝的亲弟弟载涛,学杨小楼,武生戏演得很好,《长坂坡》、《安天会》尤为拿手,人称涛七爷。李万春、曹艺斌等京剧名家早期都向他学习过;溥仪的堂兄溥侗,曾受封辅国将军,自称红豆馆主,生、旦、净、丑无一不精,连一些内行都望尘莫及;以后成为京剧大家的程砚秋、汪笑侬、言菊朋等都是旗人,言菊朋和蓉丽娟家还是亲戚。或许受环境的影响,蓉丽娟自小就喜欢京剧,经常和哥哥一起跑到当时的北京城南游艺园看戏。对于城南游艺园,老北京们再熟悉不过了。里面曲艺、杂耍、戏曲什么演出都有。蓉丽娟每次去专看京剧,她在这里第一次看的戏就是张君秋先生的夫人谢虹雯之母——碧云霞演的《狸猫换太子》。后来家境日趋困难,父母看她喜欢京剧,而且嗓音也不错,就将她送去学戏,算是为她谋了一条出路。
蓉丽娟正式踏入梨园是1925年,拜琴师牟芝田先生为师,艺名就是牟先生给起的。牟芝田先生是前辈琴师蔡占奎老先生的学生,京胡拉的相当好。拜师后蓉丽娟专攻青衣和刀马花旦,唱腔由师傅亲授,练功则由北京女科班崇雅社武旦出身的师娘教习。
师傅和师娘对她既疼爱又严格,为了给她打下坚实的基础,他们让她跟男孩儿们一起练功。跑圆场:男孩儿跑多少圈,她就得跑多少圈,不仅如此,只要台上还有一个人在跑,就不许她下来;打快抢:让她和十个男孩一起练,每人一套,人家打多快她就得打多快,连打十套才能告一段落。男孩儿和女孩儿在生理上毕竟是有差异的,这些训练对于一个年仅13岁的小姑娘来说是几近残酷的,已很难用恰当的语言来描述,但蓉丽娟人小志高,从不偷懒。为了把握好师傅教过的要领,她时常想起来就比划两下。一次到商店买东西,走在路上突然想起师傅新教的一个程式动作,抬胳膊就练,结果“啪”的一声打在旁边一位男人的身上,招来一顿呵斥。她好一顿鞠躬作揖、赔礼道歉才算完事。
天道酬勤,与大师们同台共舞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由于天资聪慧加上吃苦好学,蓉丽娟拜师后很快就学会了《彩楼配》、《浣沙记》、《宝蟾送酒》等戏,当年就能登台演戏,15岁便在天津、北京挂头牌演出,17岁则在名角如云的上海滩红极一时,并应当时上海百代公司之邀灌制了唱片《四郎探母》、《连环记》等。更难能可贵的是1929年春天她被上海龙马电影公司看好,参加了电影《梨园外史》的拍摄,这在当年的京剧演员中是不多见的。如今,中国电影已走过百年历程,国内参加过早期无声电影拍摄的演员已经是凤毛麟角了。《梨园外史》拍成后,电影公司在上海的《罗宾汉》等多家媒体上登广告、做宣传,热闹了好一阵子,票房收入也不错。从此,蓉丽娟更加走红。
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蓉丽娟虚心好学是出了名的,她很少门户之见,非常注重博采众长。她与梅兰芳、荀慧生、马连良、周信芳、言菊朋、
金少山、唐韵生等京剧大师交往颇深,十分注意从他们身上吸取艺术营养,丰富自己的演技,大师们对她的表演也都赞赏有加。50年代初荀慧生先生到大连演出,蓉丽娟设家宴款待他。席间荀先生提起1936年在北京看蓉丽娟演《天雨花》的一段往事时还对大家说:“那次丽娟进北京可真不含糊,头一天光内行就去了不少,捧场的有,挑眼的也有,结果看了戏都说不错,她唱的那段‘四平调’听着真提神,我在《红娘》中唱的‘反四平’可比她晚了不少。”
蓉丽娟在与大师同台演出中留下了许多梨园佳话,其中最令人难忘的是1930年在上海演出的《大观园》。当时蓉丽娟在戏中饰演贾元春,而周信芳先生则和一大批名角儿给她当配角跑龙套。头一场,“贾元春”在后台唱完“导板”后,随着乐队的“长锤”声,一对儿一对儿“太监”先相随登场,头一对儿就是周信芳和赵如泉扮演的,接着是何月山、王虎辰、高雪樵、盖玉亭等上海的名老生、名武生,共十对。每上一对儿,台下就响起雷鸣般的“碰头好”。等到蓉丽娟身着拖地的红宫装,头戴经过改良的新凤冠上场时,剧场里立即沸腾起来,她6句“西皮慢板”,句句博得满堂好。另一场戏里,小杨月楼、刘筱衡、黄玉麟、刘玉琴等大旦角又给她当配角,扮做官女随她在场上舞蹈,再次赢得掌声齐鸣。这场戏堪称京剧演出史上的绝版佳作。
激扬正气,为抗m援c义演募捐
蓉丽娟不但在京剧表演上造诣很深,做人也一身正气。1947年她正在沈阳演出,农历年三十,国民D东北“剿总”的官兵为了寻欢作乐,把在沈阳演出的京剧演员,特别是女演员都找了去,他们一边喝酒划拳,一边要演员们给他们演戏,有的还要女演员陪他们跳舞,因不满国民D当局对艺人的凌辱,蓉丽娟以辞演抗争,在她艺术生命的黄金时期愤然退出舞台。
蓉丽娟的一身正气,还表现在对祖国的满腔热爱上。当祖国需要的时候,她能抛开一切个人得失,挺身向前。
1951年春,曹艺斌应邀参加哈尔滨京剧团的演出,蓉丽娟陪丈夫来到哈尔滨。此时抗m援c战争已经爆发,全国人民正在掀起一股捐献飞机、大炮,支援中g人m志y军保家卫国的热潮。哈尔滨人民的热情很高,耳濡目染,蓉丽娟热血沸腾,觉得自己也应该为国家做点什么。正好当时哈尔滨的戏迷听说她到了哈尔滨,纷纷找剧场要求看她的戏。于是已多年退出舞台的蓉丽娟决定义演三天,收入全部捐献,这样自己不是商业演出,既不食言,又为国家尽了绵薄之力。蓉丽娟准备上演自己的拿手戏《穆柯寨》、《貂婵》、《天雨花》。海报一贴出去,立即引起轰动,三天的票,一会儿就全部卖光了。蓉丽娟精湛的技艺再一次令哈尔滨观众折服,赢得了阵阵热烈的掌声。演出结束后,蓉丽娟激动的说:“哈尔滨观众们的掌声,一方面是对我演出的鼓励,更主要的是对我爱国热情的肯定和支持,我终生难忘!”
义演结束后,蓉丽娟又与曹艺斌商量,让他也搞几场义演,为国出力。正好此时李少春、袁世海等所在的北京实验京剧团也到哈尔滨演出。蓉丽娟、曹艺斌和他们几个是老朋友,就在道外“新宾楼”为他们接风,当提到募捐义演之事,大家不谋而合。于是决定在商业演出的同时,北京、哈尔滨两个剧团合起来排几出好戏共同义演。
蓉丽娟成名早,大家都很尊重她,经过反复斟酌,最后确定了强大的演出阵容,压轴大戏是《生死桃园》,李少春前饰刘备后饰赵云、袁世海饰张飞、曹艺斌饰关羽。义演的广告一打出,立即受到热烈响应,门票很快销售一空。
这场义演选在哈尔滨中央大舞台进行,剧场里三层楼座无虚席。两个剧团的演员、乐队都“卯足了劲”。曹艺斌“老爷戏”很拿手,《走麦城》中关羽的每个程式性动作一亮相,都赢得一阵满堂好。紧接着是袁世海的《造白袍》,那时演出还有关羽给张飞托兆的戏。袁世海善演激情戏是有名的,曹艺斌钻研麒派多年,做功上很有造诣,张飞和关羽的阴魂一“见面”,两个人的戏就来了,“连喊”带“哆嗦”,加上脸上惟妙惟肖的表情和干净利落的文武场,观众的情绪一下就调动起来了,剧场里掌声一片,侧幕中的蓉丽情不自禁的带头为他们叫好。李少春的《哭灵牌》,纯正的余派唱法,舒畅、含蓄,韵味醇厚,观众听的如痴如醉。到《连营寨》他改扮赵云,一出场,气宇轩昂,八面威风,将赵云的大将风度表演的活灵活现、入木三分,地道的杨派意味。李少春的表演将演出推向了高潮,引得剧场里掌声、叫好声尤如雷鸣一般,的确不愧为文武双全的艺术家。演出结束后,观众意犹未尽,久久不愿离去,演员们在震耳欲聋的掌声中一次次挥汗谢幕也无济于事,最后李少春、曹艺斌只得摘了髯口,拉起手和大家一起向观众连连鞠躬致意……
现在几位艺术大师都已相继离我们而去,但他们用一腔爱国热忱书就的梨园佳话,依然留在人们的心中。
“国家征用”,栽桃育李几十秋
1956年,蓉丽娟又粉墨登场,踏上了阔别多年的舞台。
蓉丽娟的复出与她当“临时工”的一段特殊经历有很大关系。……一天,大连京剧团的领导突然登门来找蓉丽娟,非常郑重的对她说:组织上有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要交给你,请你马上赶到北京参加中国大连艺术团,准备出国演出。蓉丽娟虽然已退出京剧舞台赋闲在家,但她思想还是很进步的,一听说是政治任务,二话没说,简单整理了一下行装就赶到北京报到,以一位“个体户”的身份接受“国家征用”,成了艺术团里的“临时工”。在乌兰巴托她主演的《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青衣大戏很受欢迎,当地的华侨看后意犹未尽,觉得还不过瘾,要求再加演别的戏,为了满足侨胞们的愿望,蓉丽娟又饰穆桂英,担纲主演了《穆柯寨》,她唱、念、做、打俱佳的表演,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1960年大连戏校成立,组织上请她任教,从此她投身京剧教育事业,精心栽桃育李,哺育京剧新苗,为各京剧院团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北京战友京剧团和大连京剧团的国家一级演员、戏剧梅花奖得主王玉兰、李萍,都是她晚年的学生。由于成绩卓著,她被推选为大连市……,在大连文艺界很有声望。组织上对她的方方面面都很关心。前年,辽宁省省长又特批给她一份津贴,以保证这位老艺术家晚年生活幸福、愉快。
蓉丽娟一生为京剧事业奋斗,退休后依然关心下一代的培养,对慕名而来的青年演员有求必应,亲自示范,悉心辅导,一腔一韵、一招一式从不马虎,90多岁了还在发挥着余热,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