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京剧鼓师白登云
戏曲鼓师俗称“鼓佬”、“打鼓佬”又别称“司鼓”,是戏曲乐队中主要演奏者兼指挥者,在戏曲乐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与此同时,在整个戏曲艺术中,也具有重要地位。所有这些重要地位与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大方面——
一、乐队的主奏兼指挥
艺谚云:“板小乾坤大,鼓小掌万军。”说的就是戏曲鼓师的重要地位与作用。鼓师是整个戏曲乐队中的主奏者兼指挥者,西洋乐队有专职指挥,主要用手势指挥全乐队的演奏;而戏曲乐队的鼓师,则不仅用手势,而且通过对板鼓与檀板两件乐器的演奏来对全乐队的演奏进行指挥。指挥时,鼓师左手敲击檀板,右手用鼓楗击板鼓(也称“班鼓”、“单皮鼓”),有时两手均执鼓楗,交替击鼓,并配合动作、态势、表情等,运用固定的程式化的“锣鼓点子”(“锣鼓经”),通过手势的指、撇、捺、扬、边等,对打击乐与管弦乐的起止、快慢、轻重、情感、情绪、风格、韵味等,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指挥。
二、表演的主奏兼指挥
鼓师“三军司令”的地位与作用,不仅体现在全乐队中,而且体现在整个戏曲演出全程中。他对演员的表演、全剧的进行、节奏的起伏、气氛的营造、效果的制造等等,都起着“幕后指挥”作用与主奏作用。
首先是配合演员的表演。每一位演员的唱、念、做、打,都在“锣鼓经”中进行,也都由鼓师指挥。唱腔中的起止、快慢、强弱以及各种板式、声腔的变化,全由鼓师掌握;念白的节奏,如“扑灯蛾”、“数板”等,也由鼓师掌握;做功中的一招一式,也都由鼓师掌握,如“亮相”奏〔四击头〕、“开打”奏〔急急风〕等,皆由鼓师指挥演奏。最典型最精彩的例子是京剧《三岔口》,几乎没有道白,更没有唱腔,主要是演员在打击乐的伴奏下进行“哑剧式”的武打表演。剧中人物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暗室中格斗、厮杀、摸抓、翻打、寻觅、碰撞,各种动作,均由鼓师指挥“武场”演奏员用打击乐演奏各种固定规范的“锣鼓经”予以配合,与演员的表演珠联璧合、相映生辉。
其次是表现人物的情感情绪。不同的“锣鼓经”,表现不同的情感情绪,何时何处演奏何种“锣鼓经”,均由鼓师根据剧情和人物特定情境的特定情感情绪的要求,指挥打击乐演奏。例如〔乱锤〕表现情绪焦急、烦躁、紊乱情绪;〔紧锤〕表现情绪急迫;〔搓锤〕表现情绪焦急;〔叫头〕表现情绪激动时的呼号、控诉;〔哭头〕表现情绪悲伤的哭泣……如此等等,皆由鼓师指挥演奏。
三、舞台气氛制造的指挥者
戏曲舞台气氛的制造,主要由乐队中的打击乐(“武场”)承担,其指挥者也是鼓师。大至翻江倒海、刀光剑影的战斗场面,小至鸟叫虫鸣、风吹雪落的恬静氛围,以及场次的起承转合,时空的自由转换,均由鼓师指挥打击乐演奏各种不同的“锣鼓经”来营造。
有时,鼓师还指挥全乐队演奏各种曲牌,以营造不同的舞台气氛。例如〔小开门〕,表现更衣、写信、行路、拜贺时的气氛;〔工尺上〕表现迎接贵宾的气氛;〔水龙吟〕表现高官或元帅升帐时的声感……如此等等,
不胜枚举。
四、主角的左膀右臂
鼓师与琴师,是戏曲主角的左膀右臂,许多戏曲表演艺术家,都精心选择高明优秀的鼓师与琴师来“傍”自己。所谓“傍角儿”,乃辅佐帮衬之意。例如著名京剧老生谭鑫培,就有鼓师李五、刘顺与之合作;著名京剧老生杨宝森,也有鼓师杭子和与之合作;著名鼓师白登云,鼓艺超群,被誉为“白派”,曾为杨小楼、余叔岩、梅兰芳、王凤卿、郝寿臣、孟小冬等名角司鼓,1934年以后成为程砚秋的专职鼓师。
在“傍角儿”的艺术践中,鼓师还成为戏曲流派的创造者之一。例如在“梅(兰芳)派”、“程(砚秋)派”的形成与创造中,鼓师都功不可没。
五、全剧院(团)的“说戏”者
鼓师还往往是全剧院(团)的“说戏”者,“说戏”包括两层内涵:其一是教戏;其二是导戏。有时是连教带导。鼓师肚囊宽,会戏多,有的能说单出,有的能说主角,有的能说多出,有的能说“全堂”(所有角色)。
总而言之,戏曲鼓师的地位与作用不可小视,他们在戏曲艺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要想做一名称职乃至出色的戏曲鼓师,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之事。这需要广收博采,勤学苦练。要做大鼓师,需有大文化,要做好鼓师,要有好功力。文化与功力从何而来?来自艺术实践,来自钻研,来自探索,来自创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