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傩舞遗韵传千秋(傅宜强)

(2022-03-28 08:34:40)
分类: 图文:大千梨园
【转载】傩舞遗韵传千秋(傅宜强)

        傩舞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大傩祭奠中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祈福免灾、表示安庆的舞蹈,是我国古代原始图腾崇拜宗教活动仪式。
        傩舞又称鬼戏。从有文字记载始,就有了关于傩的记录,周朝叫傩。在远古“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中,就产生了原始傩。它直接产生于劳动过程,与音乐、舞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最早见于史册的傩舞,是原始的傩舞的雏形。
        周朝不仅有乡人傩,周天子和诸侯国还举行“大傩”、“国傩”。《周礼·夏官》说,傩祭时,方相氏身披熊皮,戴着有四只眼睛的面具,一手执戈,一手扬盾,率领戴面具、披毛顶角的“十二兽”及大队“子”(由少年儿童扮演)到宫室各处跳跃呼号,并合唱充满巫术咒语味道的祭歌,以驱逐“疫鬼”。北宋时,宫廷傩舞中已没有方相氏、十二兽、子等角色,却出现了由伶人装扮的将军、门神、判官等人物。从人物的搭配看,表演已可能有一定情节,并向着娱乐的方向发展。
        古时每逢打酿、新春都跳傩舞,目的是祈福禳灾,自娱自乐,寄托了先民的美好愿望。
        “傩”原始古朴,扎根于群众土壤之中,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虽然夹杂着一些迷信色彩,却无损于其艺术灵气。

【转载】傩舞遗韵传千秋(傅宜强)

        江西傩舞
        江西傩(俗称“赣傩”)始于汉初,具有中国傩共有的特征,是中国傩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明代初叶就有婺源傩舞外出表演的记载。赣傩以其历史久远,形态原始,种类丰富,且自成文化体系而饮誉海内外,被称为研究中国乃至人类文明发展的“活化石”。
        傩舞是一种古典舞蹈与彩绘木雕相结合的艺术。傩面具是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于傩仪、傩舞、傩戏。江西南丰和上栗两地的傩面具种类繁多,造型各异,均为杨柳木和香樟木所雕,然后敷彩上漆,粗犷朴拙,庄典华丽。
        两千多年来,傩风曾经遍及江西各地,尤以南丰、上栗、婺源、宁都等地为盛。目前相对集中在东起婺源西达萍乡这个半月形地带,其中抚河流域的南丰、乐安、广昌又是赣傩最为集中的地区。修水、万载、彭泽、萍乡、南丰各地的傩神庙,应时而祀,颇不寂寞。
        从其性质而言,有傩祭、傩艺之分;从表现形式而言,有“开口傩”、“闭口傩”,“文傩”、“武傩”之别;从艺术表现上看,“傩戏”、“傩舞”相辅相成。
        上栗县自古素有“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神”之称,现保存明清时期古傩庙二十多座,承古典傩舞50余折,有古傩面具400余种,面具雕刻艺人20余名。南丰傩舞塑造的我国神话中开天辟地、无所畏惧、勇于开拓的《开山》、《治水》、《填海》等,就是脱胎于“盘古开天地”、“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神话传说。
        据统计,清末至今,南丰县有傩班150多个,不仅留存了明代傩神庙、古老的傩祭仪式,而且流传着80余个传统节目和傩面具百余种2000余只,并有傩艺人2000余名。
        萍乡傩舞,是从南丰流传过去的。北宋后期,由于受到王安石变法的株连,曾巩、普布、曾纡等为司马光、蔡京所贬,曾被贬到湖南永州蛮荒之地今萍乡古永州境服役,并殁于永州,南丰亲友移枢回乡,傩舞始落萍乡。萍乡不但保存了完整的傩庙50多处,傩面具500多具,还有全面表现傩文化深刻内涵的傩舞及其服装、傩兵器、傩轿、傩符、傩签、傩卦和一脉秘传的口诀、歌词、法水等。萍乡作为“中国文化之乡”所产生的文化,是其他各地所难以比拟的。
       面具有50多种,以木头雕做,工艺精致,手法夸张,神气活现,其忠奸优劣,老少妍陋无不神似。旧时乡民把面具奉为“神灵”,开橱和封存面具还有一套尊祀的仪式。婺源舞由于受到明末盛行的目连戏的影响,有的节目逐渐发展为戏曲形式,除用锣鼓伴奏外,还增加了弦乐和高腔曲调,别具特色。
        另外,赣还较完整地保存了原始的古代祭仪式。南丰县石邮村的“跳”是中国现今极为罕有的古代祭仪式的遗存。除了规模宏大之外,它与《汉书·艺文志》所载汉代宫基本方面相似得令人膛目。彭泽县老屋湾的“打野猫”充溢着古代乡人的意蕴,是一种充满宗教意义的逐疫仪式,在当今中国傩文化中实属鲜见。
        宁都舞是赣南仅存的舞,其所在地为江西宁都南部的黄石乡中村。这个村的祖先是从中原迁徙来的郭姓客家人,自明代洪武年间建村,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宁都中村的舞表演一般在每年两次的“禳神”期间进行。一次是农历正月初二至十六,另一次是农历九月十一至十七。两次“禳神”历时22天,游历100多个自然村,行程数百里。禳神时把福主华光菩萨抬到附近的村里去巡游,其他菩萨用箩筐挑着同行。每到一村,把菩萨摆到众厅里或屋场坪中,让村民装香点烛虔诚供奉。“神”到之处,舞即起。表演完《打安乐》等节目后,带着钟馗面具的还要到各厅堂走一圈,有的家里也会请去走一走,以示驱邪逐疫。凡禳神之时,比过年还热闹。有的人家把小孩的满月、周岁及老人生辰寿诞都放在这天庆贺,把所有的亲戚请来热闹。
        有的还以家里的客人多为荣耀,以至有人还把外来看戏的陌生人也请入宴席,同饮同乐这种变庙会为“村会”的奇特形式,惟宁都所独有,深受百姓欢迎。

【转载】傩舞遗韵传千秋(傅宜强)

        江西
       舞的逐渐发展,已成为娱乐性的民间舞蹈,广泛流行于国内的许多地区,并有了不同的名称:鬼舞、跳戏等,也有名之为跳神的。它们独立于以士大夫文化为主的主流文化之外,属于底层的、民间的、边缘的文化形态,越是偏远地区,它们越是充满生机和活力。
       文化主要包括庙、神面具、舞、戏、符、服饰、兵器等,组成了一个复杂整体,涉及了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戏剧学等许多方面的内容。
        在中华戏曲的大家庭里,戏是在舞的基础之上发展形成的戏剧形式,是民俗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傩舞的发展对中国的地方戏曲有影响,在某些地区,舞本身已发展成傩戏。傩戏表演的主要特点是角色都戴不同假面具,具体地反映了中国表演艺术由歌舞向戏剧形式发展进程中一定阶段的面貌。
        现在保留的舞、戏,是由“大”发展变化而成的。史籍记载,西周时期“大”一般由王室和诸侯代表国家在岁终举行。祭在周代王宫中规定每年举行三次,有专任祭的中心人物叫方相氏。他戴着面具,身披熊皮,黑上衣,红裤子,一手持戈,一手扬盾,口中喊着!”、“!”率领众“神兽”等大队人马到宫廷各角落跳跃呼号。后来,这种活动逐渐流传至民间。传说,孔夫子就曾身穿朝服,毕恭毕敬地站在家庙前观看过民间的“乡人”。
        现在,这些戏节目,多为表现神话和民间传说故事,表演古朴、粗犷、夸张、简练。如《开天辟地》,舞者头戴“盘古氏”面具,手持大斧,四面砍劈,表现出开创乾坤的盘古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英雄气概。《判官醉酒》表现判官与小鬼嬉耍斗酒的酩酊醉态,人物性格鲜明,饶有生活情趣。《舞花》则是一组大型舞剧,表现秦二世胡亥篡夺皇位的历史故事,气势磅礴。
       在历时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适应时代发展,不断从释、儒、道三教中汲取营养,文化积淀不断增加,形成了包括信仰、祭祀仪式、民间习俗、文化活动等内容的文化体系。目前,南丰和上栗两县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舞艺术)”。2000年,南丰石邮和萍乡班又分赴ri本和中国台W表演,并在香G举办了赣展示活动。
        中国傩经过几千年世俗化、娱人化,有相当一部分业已消亡,还有一部分转化为蕴含化遗韵的文化形态,流传至今,已然成为重要民俗文化。傩因其保持以面具为一切活动核心这一传统,无疑在民俗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