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答客问——续议京剧《杨门女将》(宋光祖)

(2022-04-08 08:53:31)
分类: 图文:京艺论丛
【转载】答客问——续议京剧《杨门女将》(宋光祖)
京剧《杨门女将》

        客:宋先生,读了尊文《<百岁挂帅>与<杨门女将>比较研究》,我赞同您的见解。自从京剧《杨门女将》于1960年初问世以来,说它好于扬剧《百岁挂帅》的评价几乎已成定论。独有您在两剧的比较中充分肯定《百岁挂帅》的价值,您为此剧第三、四场作了有力的辩护;您还指出《杨门女将》的不足之处,它前强后弱,下半本明显逊色。俗话说“好戏在后头”,观众看一出戏,总是期待它渐入佳境,才能得到欣赏的满足。与其前强后弱,不如前弱后强。所以一出戏的下半本逊色当是个不小的缺憾。据此判断,是《百岁挂帅》好于《杨门女将》而不是相反。可是您在篇末却说“它们都是优秀保留剧目,是戏曲园地上两朵并蒂花,永久鲜艳芬芳”。请问此说是否言过实?
        主:您仔细地读过拙文,赞同我的见解,我很欣慰。不过我今天仍然以为《杨门女将》不可加以贬低。
        客:是瑕不掩瑜之故?
        主:是的。但不止于此。
        客:愿闻其详。
        主:您有兴趣同我讨论,就让我们一起回到《杨门女将》下半本,寻找它之所以逊色的原因,也许答案就在其中。
        客:我喜欢从具体分析入手。
        主:请允许我先引用旧文中有关的一段论述:
        “下半本也有悲壮的场面,如太君派遣桂英一行去探谷,命文广骑上他父亲生前的坐骑白龙马,那段誓师的戏与扬剧祭刀有异曲同工之妙。《探谷》中,桂英率队踏着亡夫的足迹前行,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很有前仆后继的意境和丰富的程式表演。但是,总的说来,下半本只是铺叙了一个战役,安排了京剧擅长的武戏,没有进一步描写主要人物太君和桂英等的心理和性格。比如《探谷》只是一般地表现桂英的英勇,没有表现她身临宗保殉国的葫芦谷时异常强烈的情感反应。而桂英的英勇在《比武》中已经展示过了。太君和桂英识破敌将王文绝谷诱兵计的情节没有得到生动的描写,她们的智谋也就没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个整本戏有精彩部分,也有逊色部分,本来是常事,无须求全。这里把它提出来,是因为以前少有论及,更是因为京剧本特意加强后半部,要在对敌斗争中描写女将们刚毅坚强、机智勇敢的性格,使‘一门忠烈’的英雄形象更为动人,这个改编初衷没有充分实现,其原因需要加以研讨。”
        客:我正是想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主:如仅就下半本而言,是没有深入开掘矛盾之故。试与《百岁挂帅》(修改本)破敌一场对照——我们仍旧采用比较法。扬剧作者在西夏军“以逸待劳据险守”而宋军欲求速战的态势下,着重描写宋营内部矛盾。其中有七夫人率部擅自夜袭敌营,被围中箭的乱子;有杨文广请令上阵而不得的焦躁;更有先行官穆桂英在宋军屡败时不能赴敌,被太君留住下棋的忐忑不安等等。而在京剧中,太君和桂英在制订破敌之策时,在识穿敌人的诱兵之计时,都是不谋而合;探谷途中,只有行军的艰苦和寻路的困难,桂英与七娘、文广等人的步调都是一致的,何来矛盾……
        客:我记起来了。尊文有这样一段话。您说“把桂英和太君决战中的行动直接进行对比,从而揭示她们性格中新的侧面,是改好扬剧第六场的主要原因。京剧下半本缺少人物之间的对比和冲突,必然难以进一步刻画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宋营内部已经没有什么矛盾了;敌我斗争虽然尖锐,却并不是性格冲突。王文是一个概念化人物,他不能起到陪衬主要人物的作用。”
        主:旧文已经接触到京剧下半本没有深入开掘矛盾的问题了。现在需要补充的是,产生这种状况不是偶然的。
        客:何以见得?
        主:为京剧改编者所称道的扬剧《百岁挂帅·寿堂》的创作经验,一是选择不一般的境遇,二是深入开掘矛盾。我读过改编者所写《情节——<杨门女将>写作札记》。好像文中没有提及矛盾的开掘。

【转载】答客问——续议京剧《杨门女将》(宋光祖)
扬剧《百岁挂帅》

        主:《札记》是这样说的:“……一开端就造成一个喜宴与噩耗、庆寿与殉国尖锐对立的不一般的境遇,把人物急遽地推向矛盾尖端,这种充满矛盾的处境,必然激起穆桂英和柴郡主那种难以承担丧夫、失子之痛,然而又必须承担起来强作欢颜瞒太君的更加激烈的内心冲突。”《札记》是提及了矛盾的,不过作者以为造成了不一般的境遇,就“必然激起穆桂英和柴郡主的内心突”。把境遇选择与矛盾开掘当作一回事,是一种误解。
        客:请您略作解释。
        主:造成了不一般的境遇,不是必然开掘了矛盾。豫剧《十二寡妇征西》也有《寿堂》一场,叙天波府正在庆贺佘太君一百零七岁诞辰时,边将刘青归报三关统帅杨文广被入侵之敌围困在黑风山的消息,阖府震惊,太君急忙进宫启奏。豫剧虽然有一个与扬剧相似的境遇,却没有“必然地”产生出桂英和郡主的内心冲突。因为它没有如扬剧那样作出特别安排,让桂英和郡主得噩耗于前,隐瞒真相于后,开掘一场以喜衬悲的好戏。
        客:京剧作者重视境遇选择而忽视矛盾开掘,使《杨门女将》下半本仅仅有一个绝谷诱兵的境遇,没有继之以矛盾纠葛,岂能写出人物新的风采,是不是这样?
        主:是的,您紧跟了我的思路。
        客:以上仅就下半本而言。就全本而言又将如何?
        主:我们从改编的整体构思上寻找下半本逊色的根子吧。
        客:好主意。我得继续紧跟您的思路。
        主:在改编的整体构思上,以杨家与王辉之间和、战之争代替原作杨家众女出兵之争,把门女将对敌斗争作为人物主要的行动,由此形成全剧主线。
        议和或是抗战,固然是宋朝廷面对的重大抉择,值得加以反映。但是把它用于十二寡妇征西故事中,由于杨家全体是铁杆主战派,便不能从和、战矛盾中区别和刻画不同的人物。而扬剧本在宗保为国捐躯,杨家壮男死亡殆尽,朝廷竟然漠不关心的情势下,杨家还要不要出兵便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故能由此设计柴郡主抱怨朝廷而拒不出兵(但她不是一般地的反对抗敌),穆桂英母子急于出兵,以及佘太君又讽谏仁宗又慨然出兵这样三种不同态度,人物各自的面目便清晰了。
        客:既然杨家是铁板一块,便另立主和派代表人物王辉。
        主:杨家与王辉的和、战之争尽管有一般化之嫌,毕竟还有内部矛盾。加上《寿堂》、《比武》两场好戏,使上半本内容丰富扎实,及至大军出征,一切内部纠纷便告结束,只剩下对敌斗争了。
        客:《杨门女将》下半本的单薄就这样造成了。作者为何要削弱内部矛盾?
        主:这与作者要塑造什么样的人物有关。
        客:开掘矛盾啦,整体构思啦,都要归结到塑造人物。《杨门女将》作者要塑造什么样的人物?
        主:他们要塑造一群英雄人物。作者强调十二寡妇征西故事“是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英雄传奇”,应当表现天波府“一门忠烈”。这群英雄人物是纯粹的人、理想的人。她们情操高尚,武艺也高超,无往而不胜。曾经有人主张在女将之中有些牺牲,把戏写得壮烈些。敌人是强悍狡诈的。要表现女将的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也要表现战争的艰苦和残酷。然而作者没有采纳这项张,他们确定全剧的基调是明快而不是壮烈。
        客:下半本除了宋营无矛盾以外,破敌也顺利。明快固然是明快了,戏味却淡薄了。
        主:是啊!
        客:既然如此,这个戏为何还得到很高评价?
        主:正如您所言:瑕不掩瑜。京剧《杨门女将》的成就有目共睹。它的爱国情怀和豪壮气势具有极大的感奋力。它的问世也适时。六十年代初正值我们国家的艰苦岁月,人民群众需要高昂的战歌来鼓舞自己的斗志,它便应运而生。
        客:也有文艺方面的背景吧?
        主:有哇。当时在文艺上提倡塑造英雄人物,提倡“两结合”创作方法。虽说“两结合”以革命现实主义为基础,但在实践中侧重于浪漫主义,《杨门女将》正是一个用浪漫主义方法塑造英雄人物的作品。再说它的形式完美,是个艺术精品,当然会给予高度评价。至于它的某些不足,恐怕是浪漫主义创作的通病。短处和长处往往是共生的呀。若要弥补其不足,须在创作中增加写实的成分,注重矛盾的提炼和开掘,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心理的描写。就如《百岁挂帅》那样。
        客:现时艺术崇尚写实。《杨门女将》不再适时了吧?
        主:《杨门女将》的艺术魅力尚存。它仍然是当代戏曲杰作。我以为在崇尚写实艺术的时候,不要去贬抑浪漫主义。艺术风格总是多样一些的好。所以我才同样赞美《百岁挂帅》和《杨门将》两剧。
        客:谢谢您给我满意的解答。
        主:一 点心得体会而已。若有不妥之处,有机会时再讨论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