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摘】叶少兰:我导演京剧《谢瑶环》的心得体会

(2022-03-19 08:32:19)
分类: 图文:京艺论丛
【文摘】叶少兰:我导演京剧《谢瑶环》的心得体会
叶少兰(右二)与部分主创人员合影

        2016年我参加了京剧精品大戏电影工程《谢瑶环》的导演工作。
        根据京剧电影工程领导小组的部署和安排,我本人根据田汉先生《谢瑶环》的原创版和杜近芳先生的演出本,带着谦卑与无限敬畏的心情,进行了仔细且慎重的整理改编,原则上充分尊重和体现田汉先生的原创意图。
        《谢瑶环》这个戏不同于《龙凤呈祥》这样的传统戏,也不同于一般的戏剧电影。它不存在上下场、抖袖整冠、打引子、定场诗、自报家门、起霸趟马等这些程式套路或是过场戏,没有这些传统的老戏的表演内容。它是一个新编的历史京剧,所以就要按照新编历史京剧的形式,更合乎逻辑和经得起推敲地去组织技术安排和艺术表演。
        舞美上,我要求突出唐代特征,合乎逻辑。比如说武则天这个女皇帝,在那个朝代时不同于男性皇帝的“龙”,而是突出“凤”的形象展示。在色调上以“红、绿、黄”为主,这是唐代宫廷的特征,区别于其它朝代。另外,这出戏要突出苏州太湖的民间地域特色,包括苏州的察院和花园的环境特色。既是一个小地方,又是一个灾区,环境设置要非常准确。

【文摘】叶少兰:我导演京剧《谢瑶环》的心得体会
京剧《谢瑶环》剧照

        这次排《谢瑶环》,践行了这样五个指导思想:
        一、要践行京剧全梁上坝、艺术集体的理念。有时候,我们的艺术不成功,就是因为一盘散沙,艺术没有整体的效果。我觉得要排一个成功的戏,四梁四柱、边边沿沿,全得是合乎标准的艺术集体,要行当齐全,不能凑合。现在有的剧团,没小生拿老生抵,没有老旦用别的行当顶替。这是错误的,行当不齐就没有艺术质量。这次排戏,丁是丁,卯是卯,分工明确。你在艺术集体中是什么活就得是什么活的要求,比如大铠、校尉、太监、牢子手、衙役、女官、宫女等,身份不同,要求就不一样。无论是一戳一站,脚步走法等,应该是什么身段、表演,我们这次都一丝不苟地按照京剧本体去要求。所以,内外行反映整齐、好看,觉得不一样。实际上这是京剧本身就有的、就这么要求的,只是大家不太注意了、忽视了、丢掉了,甚至于不再要求了。那么,这一次排戏我突出地进行了要求,而且是各有章法,一丝不苟。无论是主演配演,龙套零碎,什么角色都要按规矩来、是什么要求就怎么做,以此来实现“一棵菜”的艺术精神。真正地去践行舞台上“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的艺术理念。我强调人物的个性意识,不只是主演,包括龙套。比如,押着谢瑶环上场的四个牢子手,非常有气势、造气氛,这次表现得非常好,因为反面如不凶,正面就不强。
        所以,我这次要求演员、乐队、舞美人员必须参加排戏,理解台词。这虽然是一出熟戏,但这次我用了好几天时间召集所有演职员,从重新坐下来念台词、读剧本开始,理解台词的含义、纠正语气,强调语气、重音。只有这些大家都明白了,乐队才能知道这句腔的感情,舞美才能根据情节的需要去进行配合,才能理解台词、理解人物,理解唱念做表的内在根据,演员才能知道为什么要唱大长腔、为什么有个高腔。我常说,语气对了,表演就出来了,否则怎么会有舞台的节奏呢?这次,我就是要求老戏新演,熟戏生演,要有激情、有神气。要践行对京剧艺术敬畏的、由衷的心态去排练,我每天在排练前都做一个艺术动员,要解决一些问题。要践行用“京剧”的艺术手段排出“京剧”的艺术精品。京剧的艺术手段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京剧的手段自己都没有好好地掌握,拿什么去创新?不充分学习运用京剧的艺术手段去创作,怎么能排出“京剧”的艺术精品?
        二、要践行理论阐述与艺术示范并重的导演规律。现在有些京剧作品的导演,不熟悉京剧,甚至不敬畏京剧,特别是不掌握京剧艺术本体的内容,怎么去调动京剧的艺术手段呢?这次排《谢瑶环》,大家普遍认为这是一出“京剧”的艺术精品。京剧的导演是要进行艺术示范的,光有理论的启发是不行的,也就是说,讲得再有道理,不做示范是不行的。因为京剧从始至终,基础教学上就是要示范教学。
        三、要践行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表演特色。所有的艺术设计、表演都要有根据,富有逻辑性,讲出道理来。
        四、要践行京剧载歌载舞,用歌舞讲故事的艺术特征。京剧是具有又写实、又写意、又虚拟、又夸张,程式舞蹈化的特征的一种舞台艺术。这次《谢瑶环》的舞台呈现,没有废身段,没有可有可无的内容,都是经过反复的推敲和选择。
        五、要践行京剧“四功五法”的充分发挥。让京剧各行当的“四功五法”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它有根据、有的放矢地为剧情和人物服务。这是我们京剧艺术本体特征的优势。在这次的排戏中,我千方百计地启发演员,做一个明白、理性、技艺精活的表演艺术家而不是一个刻板的艺匠。我曾多次说过,一个剧团有人就有戏,就是有角儿就有戏,有戏才能活。没有一个专业的艺术集体怎么能活呢?从《谢瑶环》一剧所有演员在舞台上的展现,是不是人才,一目了然。这次四个牢子手,从形象上、气氛上都非常好,这也是剧团所需要的人才。过去有句老话:“上下一条心,黄土变成金。”这也是京剧创作的优良传统,京剧就是这样创作的。要这样去继承和发扬,好戏就会更多。导演的天职,就是把京剧中最精、最美、最好、最强、最生动的艺术技巧挖掘出来,调动起来,教给并启发演员,高水平高质量地表现出来,达到最高的境界和标准,并给予进一步合理的、合乎逻辑的解释。
        京剧是一个讲“理”的艺术,无论唱念做打舞,一戳一站,都是综合成套,组合一起,处处都有表演根据,有内容章法。讲不出根据来,那只能是演技而不是演戏。一个戏好不好,精不精,是否看得明白、生动、精彩、过瘾,就要看你的戏是否讲“理”。京剧《谢瑶环》的表演、音乐、美术、化服道盔尽量发挥出高的水平,较完美的质量。第一艺“高”、第二讲“理”,经得起推敲,戏必然会精彩。京剧不是纸上谈兵,坐而论道,没有真功夫,什么也是讲不出来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