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京剧《玉堂春》的故事背景发生在明朝天启年间。京城名妓玉堂春(亦称苏三),色艺艳绝,名动京师。吏部尚书之三子王金龙慕名往晤一见倾心,两相爱慕,誓愿偕老。一年之后,金龙床头金尽,遂为鸨母逐出,流落街头,寄宿关王庙中。苏三获悉,径往庙中与之相会,赠银助其归里,劝其发奋求取功名。
鸨母贪财,又将苏三卖予山西洪洞县富商沈燕林,并骗其回籍。沈妻皮氏,性恶悍妒,素与赵监生通奸,定计在饭中投毒,欲害苏三,不意饭为沈燕林所食而死。皮氏遂诬告苏三谋害亲夫,县令受贿,严刑逼供,苏三屈打成招,被判死刑。王金龙返里刻苦攻读,高中进士实授八府巡按。途经洪洞察知苏三一案,乃调集有关人犯,至太原府亲审。
王金龙升堂审案,山西省布政、按察二司长官陪审。苏三哭诉冤情,王金龙认出情人,精神颇受刺激数度不能克制,二司长看出端倪,不免热嘲冷讥,王遂托病,求二司长代为审理。入夜,王金龙乔装探监,得悉全部案情真相,故请二司长官代为开脱。皮氏与赵监生同时伏法;王金龙与苏三喜得团圆。
京剧《玉堂春》中演出最多的是《苏三起解》和《三堂会审》这两段。其中《三堂会审》的唱段,是苏三诉说冤情,王金龙受刺激让她暂下堂时的心境表述。全段只有14句唱词,便将她在大堂上的遭遇、对主审大人的观察、猜想、试探和感慨全部表达出来。
“〔西皮二六〕这堂官司未动刑,玉堂春这里我就放了心。出得察院回头来看,这大人好似三舍人。是公子就该把我来认,〔流水板〕王法条条不徇情。上前去说几句知心的话,看他知情不知情。〔摇板〕玉堂春好比花中蕊,(王白)你把王公子比作何来?(苏三接唱)王公子好比采花的蜂。想当初花开多茂盛,他好比蜜蜂儿飞来飞去采花心。如今不见那公子面,我那三……
(王白) 三什么?(苏接唱)郎啊!〔摇板〕花谢时怎不见那蜜蜂儿行。”
由于表达的内容如此之多,这样在句式的组织上,完全突破了京剧唱词通常采用的五字(二三式)、七字(三四式)、或十字(三三四式)的结构,而采用九字、十一字、十三字等更灵活多变、不拘成规的句式。这样就提供了可以充分表达她的不幸遭遇和复杂心情的可能。如开首两句:“这堂官司未动刑,玉堂春这里我就放了心。”一方面表明,此前对她的审问,必曾是严刑拷打;另一方面表明,此番审问没有动刑,心中涌起何等庆幸与期待。于是她“出得察院回头看,这大人好似三舍人”。认出曾经以身相许、海誓山盟的情人,顿时唱出“是公子就该把我来认”。此时已控制不住感情,返身举步去呼唤自己的情人,站立两旁衙役的高声断喝,使她马上意识到“王法条条不徇情”,这难得的机会使她顾不得衙役们的凶悍,坚持“上前去说几句知心话,看他知情不知情”。她期望着情人能认出自己,更希望他能知道自己的冤情。接着唱了一句“玉堂春好比花中蕊”,来勾起王金龙的思绪。其实王金龙已认出苏三,当她唱完这一句,王金龙马上接问:“你把王公子他比作何来?”她用了最精练、彼此理解的语言,说唱道:“大人那,王公子好比采花蜂
……如今不见公子面,我那三……”唱到这里嘎然停止,她的害怕、害羞全部表现出来。王金龙又接问:“三什么?”这一问鼓起了苏三的勇气,脱口而出:“郎呀,花谢时怎不见那蜜蜂儿行”,伤感万分。此时的王金龙恨不得立刻给苏三昭雪,只因王命在身不能造次。只一句话:“你出院去吧”,便将他所想“尽一切办法替你昭雪”传递给苏三。14句唱词,包含了如此丰富的内容,表达了如此复杂的思想感情,几近于字字玑珠。
从唱腔设计上看,这一段唱词的曲腔与板式也颇具特色。整段唱腔全部采用西皮曲调,简约、明畅、抒情,毫无拖沓。板式的变化上也别具匠心,起首两句采用二六板式。隐约而有节制地表达了苏三“这堂官司未动刑”的欣慰之情,从她唱“放了心”这样的谱式,“放了”占了六拍,音阶是六级跨度,而“心”字,却只有一拍,音阶跨度只有一个,近乎是嘎然而止,有节制地将她窃喜的心理表达出来。
接下来,当她回头认出了主审大人原来就是自己朝思暮想的情人时,此时此地却是自己申冤的惟一机会,板式立刻转为1/4
节拍的流水板。她要让王金龙知道自己就是苏三,正在蒙受冤枉。之后,板式又突然一转变为缓慢、沉重,一字一音的摇板,唱出了“玉堂春好比花中蕊”最能击中王金龙心灵的一句,果然,王金龙脱口而问:“你把王公子他比作何来?”这时唱腔采用流水板式,只用了四句就描述了他们当年那一段生死不逾的情爱。而当苏三情不可抑,发自肺腑地呼唤“我那三郎啊”时,却在“三”字上突然打住,在大堂上显然她不愿冒失,也不愿被人视为轻薄。但当王金龙问到:三什么?苏三那自重的提防顿时崩溃,终于忍不住发自内心地回答道:“……郎……啊……”,在此前的流水板中基本是一字一板或是两字一板,速度几近快板,然而这一个“郎”唱腔就设计了整整20个节拍。当苏三高叫着“我那三”,被王金龙的“三什么”打断时,她的音调一下子由高降低、徐缓平静,充分地表达了对王金龙的无限爱意。情景与艺术在这一个字的唱腔中,达到完美的统一。当苏三又以摇板唱完“花谢时怎不见那蜜蜂行”,表达了自己的殷殷期望之后,王金龙便赶紧劝慰她:“你出院去吧。”使观众对王金龙如何为苏三昭雪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总之,14句唱词,采用了一次西皮二六,两次流水,两次摇板,变化多而且快,加之附以王金龙的两次插白,就使这段唱词妙趣横生,令人百听不厌。
二
《玉堂春》剧中的人和事,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在明朝万历之前,故事就已在民间传开,当时就有人根据苏三、王金龙的故事编写过一出《金钗记》传奇,只是由于格调不高,文字不雅。不久便湮没无闻。此后不久,著名文学家冯梦龙将这件事加工整理成文,收入了他编纂的《情史》。
之后,冯梦龙又据此改写成了白话小说《玉堂春落难逢夫》,收入他自己编纂的《警世通言》中。从此,苏三与王金龙这段艳馨凄婉、离合悲欢的爱情传奇故事,遂广为人知。于是说书、弹词、小说、戏剧等各种文学艺术形式,竞相以此作为题材,进行创作和表演。而京剧则以它自己特有的综合表演形式,由一批造诣极高的艺术家的精心加工,使《玉堂春》成为了一部戏曲经典。
三
据专家考证,在京剧的剧目中,被老一代的名旦、名丑、名生全部演出过的,惟有《玉堂春》这一出戏。曾经演出过《玉堂春》的名旦有: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张君秋,名丑有:萧长华、马富禄,名生有:叶盛兰、姜妙香等。令人惊叹的是,各名家在演出《玉堂春》时,虽唱腔、表演各有异同,但都受到观众的喜爱。由此也可看出这些艺术家们高超的艺术功底与创新意识。如:“出得察院回头看,这大人好似三舍人”这一句,四大名旦中其余三人都是唱的“这大人好似王金龙”。但程砚秋先生觉得,苏三此时是死刑犯人,王金龙则是巡按大人,不论从哪个人的身份考虑,直呼其名都不合适。经过反复斟酌之后,便成了“三舍人”。舍人之称最早始于周朝,是管理宫中谷粮的官员。到了秦朝,就专给太子设了一个“太子舍人”。魏晋南北朝,又设了中书舍人,负责给皇帝写诏书的工作,直到清朝才不设此职。宋朝之后人们对于显贵人家的子弟,也一律称为舍人,与公子的称呼并行,但更有尊敬之意。这样“三舍人”就较“王金龙”得体得多,也赋予苏三较高的文化素养,形象也更惹人爱怜。
总之,感人的历史故事、剧作家的丰富想像力、再加上京剧艺术家们精湛的艺术造诣和不断雕琢,才使得《玉堂春》历经百年,依然光彩感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