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京剧电影的发展历程(周传家)

(2023-02-05 22:05:49)
分类: 图文:菊坛轶事
京剧电影的发展历程(周传家)
中国第一部电影片——京剧默片《定军山》

        电影与中国京剧结缘相当早,迄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在风风雨雨的近百年历史中,据中国电影资料馆所不完全统计,共拍摄了京剧影片103部(集、折、出),台×、香×、澳×未计在内。中国第一部电影片是京剧默片《定军山》,中国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中便穿插了京剧《穆柯寨》、《四郎探母》、《拿高登》四出戏的唱段,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长片则是京剧影片《生死恨》,中国第一部在海外发行的影片是京剧影片《四杰村》……如此多的破天荒第一次,雄辩地展示出京剧电影的实绩。京剧电影大致经历了六个发展阶段。
        一、用电影手段记录京剧演出阶段(1905—1931)
        众所周知,电影迄今不过百余年历史,其初级形态无非是机械地复现生活现象的“活动相”。卢米埃尔兄弟以写实手法拍摄《工厂的大门》、《墙》便是代表。1895年12月28日,fa国实业家路易·卢米埃尔在巴li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印du沙龙内,正式放映了《墙》《水浇园丁》等几部世界上最早的“活动照相式”影片,标志着电影时代的开始。此后,fa国导演乔治·梅里爱以戏剧为媒介,做出了使电影与戏剧发生联系的最初尝试,将剧本、演员、服装、化装、布景、装置、表演、分幕分场等元素及内容引入电影,使电影艺术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1896年8月,外国人在上海徐园内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1902年7月,在北京前门打磨厂也放映了电影,这两次放映可以说是电影传入中国的开始。由此,中国人开始尝试拍摄电影,而且,一开始便与京剧结缘。这是因为京剧当时正处于繁盛时期,既是民族艺术的代表,又是流行艺术。
        1905年秋,沈阳籍留日学生任景丰回国后,在北京琉璃厂土地祠开设了一家丰泰照相馆,凭着在ri本学到的拍摄技术,自购一架fa国制造的木壳手摇摄影机和14卷胶片,首次拍摄了由“伶界大王”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内含“请缨”、“舞刀”、“交锋”等片断。因为当时没有灯光设备,为了利用自然光,只好露天拍摄。边演边拍,不分镜头,一气呵成。因为镜头不动,所以只有远景和全景,而无分镜头和特写。前后拍了三天,拍成三本,每本200尺,这是我国第一部默声片电影。接着,丰泰照相馆还拍摄了谭鑫培主演的《长坂坡》片断,名武生俞菊笙和朱文英合演的《青石山》、《艳阳楼》片断,俞振庭的《白水滩》、《金钱豹》片断,许德义的《收关胜》片断,统统都是默片。由于名伶们功力深厚,技艺精湛,虽然没有声音,仍然深受观众欢迎。这些影片在北京大栅栏大观楼影戏园和东安市场的吉祥戏园放映时,有万人空巷之势。
        1918年,上海商务印书馆鲍庆甲赴美考察印刷、电影事业归来,正式成立了“ 活动影剧部”,次年为当时声誉鹊起的梅郎拍了两部古装新戏《春香闹学》和《天女散花》。为了克服无声的缺陷,特地加强了动作性,如春香打秋千、扑蝴蝶、拍纸球等等,春香逛花园的暗场戏搬至明场表演,并使用字幕。不过,镜头语言仍很单调,多用全景、远景,但布景更讲究了一些,如表现天女御风而行时,画面上叠印了飘动的云彩。1921年,张謇创办的中国影戏制造公司首拍默片《四杰村》,由南通伶工学校演出。1923年,美一家电影公司来华,为梅兰芳拍摄了黑白片《上元夫人》。1924年,上海民新影片公司将梅兰芳演出的《西施》、《霸王别姬》、《上元夫人》、《木兰从军》、《黛玉葬花》等五出戏中的“羽舞”、“剑舞”、“拂尘舞”、“走边”、“葬花”等片断拍摄剪辑成一部戏曲短片。同年9月,梅兰芳到ri本演出 ,应ri本宝冢电影公司之邀 ,又拍摄了《廉锦枫》的“刺蚌”一场。
        粗略算来,默片时期的京剧电影片多达10余种。它们恪守着“银幕即舞台”的成规,把摄影机当成想象的观众,从乐队指挥位置去观看舞台演出,对传统京剧的演出样式几乎未作丝毫的改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仍然不过是“活动照相”而已。然而,正是这种默片保存了京剧艺术的宝贵资料,因而不必轻薄视之。事实上,这种拍摄方法存在于各个时期,至今仍有它的价值。
        二、初步电影化的有声黑白纪录片阶段(1931— 937)
        1927年,声电影出现,使电影发展成为声画合一的视听复合艺术。电影的表现力更加丰富了,不再像默片时期那样一成不变地照搬和模仿。不过,所遵循的仍然是戏剧演出的舞台逻辑和舞台结构,电影本身的潜在的表现力仍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此期拍摄的较有代表性的有:1931年中国第二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中穿插了京剧《玉堂春》、《穆柯寨》、《四郎探母》、《拿高登》等唱段,使观众第一次从银幕上欣赏到优美的京剧唱腔。同年,梅兰芳赴美演出,美派拉蒙电影公司为梅拍摄了有声片《刺虎》,比较充分地展示出戏曲表演的魅力,赢得很高赞誉。1933
年,由上海天一公司投资,拍摄了由有“女梅兰芳”之称并见筱翠花神韵的雪艳琴和著名老生谭富英主演的有声片《四郎探母》,片长10米,声音清晰。导演从电影审美特点出发,要求尽量仿真。花园、宫殿采用实景,连公主怀抱的娃娃也借用了一个刚满月的婴儿。真倒真矣,但写实的空间难以展示戏曲虚拟性表演,演员的手脚身段受到束缚,四郎扬鞭跨马等动作在实景中显得不伦不类,暴露出京剧与电影两种艺术样式之间难以克服的矛盾。
        1937年,联华公司拍摄了京剧长片《斩经堂》,由费穆编剧兼艺术指导,周信芳主演。这部京剧片在艺术处理上较之以前有所进步,利用电影特有的镜头转换和场景剪接方面,既基本保持了京剧艺术本身的特定要求,又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京剧艺术与电影艺术在时空推移和场面调度上的某些矛盾;既采用了关寨、桃林之类写实布景,又保留了不少京剧艺术的虚拟手法,被评议界誉为 “银色的光,给了旧舞台以新的生命”。
        此外,1934年3月,梅兰芳访问su联,演出结束后受莫si科电影制片厂邀请,拍摄了舞记录片《虹霓关·对枪》,由著名导演爱森斯坦亲自执导,比较注意镜头角度、远近的变换运用,乐队的位置也由专管录音的技师统一安排。

京剧电影的发展历程(周传家)
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长片——京剧影片《生死恨》

        三、京剧电影诞生并趋于成熟阶段(1937—1948)
        有声电影的出现提高了京剧电影的表现力,彩色电影使京剧更上一层楼。1948年6月,上海华艺公司投资拍摄了梅派名剧《生死恨》,由著名导演费穆执导,梅兰芳主演韩玉娘。尽管颜色有些走样,部分画面与声音不完全对位,部彩色舞台艺术片仍获得成功。此片将京剧虚拟表演与电影真实特性和谐地结合起来。特别是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波澜,通过眼神、身段、动作表现来,并作了很好的银幕技术处理。虽然采用了织布机等真实造具,并没有影响表演。从《定军山》开始,到《生死恨》出现,京剧电影走完了从默片——有声,从黑白——彩色的历程,标志着京剧电影走向成熟。
        四、京剧电影繁荣发展阶段(1950 —1966)
        纵观中国戏曲电影近百年发展史,三、四十年代可以说是诞生并趋于成熟期,五、六十年代则是繁荣发展期,标志有三:其一是涌现出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代表的戏曲艺术片杰作;其二是梅兰芳、周信芳、盖叫天等人的舞台艺术生活片纷纷问世。京剧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及其传人或其他流派生、旦、净、丑的代表作品不断被搬上银幕;其三是随着戏曲艺术片大量出现,形成了以崔嵬、陈怀恺为代表的京剧艺术片,和以陶金、徐苏灵为代表的戏曲艺术片两大风格流派的争荣秀,促进了京剧电影的繁荣。
        崔嵬和陈怀恺合作导演的京剧《杨门女将》、《野猪林》、《穆桂英大破洪州》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博得海内外观众的一致赞誉。崔嵬认为:京剧电影是京剧与电影的结合,这种结合不是谁代替谁的问题,而是互相依存、相互适应的关系。京剧电影应服从京剧,京剧电影必须建立在京剧程式之上,保持并发扬京剧艺术特征。京剧做不到的,电影应利用、发挥自己的特殊现手段,帮助京剧发挥自己的优势,如有些情境、人物表情就可运用特写来表现。崔嵬特别强调,拍摄京剧电时,绝不能让演员在真实的环境中表现趟马、走边、圆场、方步。京剧电影可以适当跳出舞台的限制,但不能没有舞台的概念,不能运用反打镜头,不能拍得故事片化。
        五、样板戏电影阶段(1970—1976)
        廿世纪六、七十年代,京剧为了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表现崭新的现代生活,编演了一批京剧现代戏,摸索、积累了运用古老艺术样式表现现代生活的经验。后来,林、 四为篡夺制造舆论,插手进来,攫取广大京剧文艺工作者的创造成果,将京剧改革纳入“阴谋文艺”的歧途。林、 四把几个京剧现代戏和ge命历史题材的剧目封为“样板戏”,并先后拍成电影,计有《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杜鹃山》、《龙江颂》、《平原作战》等。这些京剧电影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既留下帮风帮气的印记,又在京剧与电影的结合上总结、积累了一些经验,值得很好地批判、反思、研究。
        六、京剧电影创作新时期(1977—现在)
        文ge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京剧电影又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80年代以来,先后拍摄了《铁弓缘》、《姚期》、《盗御马》、《白蛇传》、《李慧娘》、《红娘》、《升官记》等京剧电影,它们在京剧与电影的结合上更加自然而纯熟。在保持京剧独特审美品格的前提下,电影艺术的表现语汇、表现手段的潜力得到进一步发挥,而且在风格样式的多样化上也有了新的进展。
        《铁弓缘》无论从内容到表现手段都对原来的舞台剧进行了加工提高。既源于舞台,又高于舞台。傅超伟导演、李炳淑主演的京剧电影《白蛇传》同样比较充分地发挥了电影艺术手段,创造性地运用了特技手段,营造出腾云驾雾、水漫金山的神奇氛围。京剧电影《李慧娘》则大量运用慢镜头和特技,表现出人与鬼、阳与阴、隐与显、文场与武场的差异,电影化处理很和谐。宋长荣主演的《红娘》和朱世慧主演的《升官记》也是各具特色,受到观众欢迎。
        纵观京剧电影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从无到有、从幼稚简单到成熟复杂,各种艺术样式(新兴的与古老的、舞台的与银幕的)和不同艺术观念(东方的与西方的)逐渐融合的历程。   
        (摘自周传家《京剧电影纵横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