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连载1】惊人艺从苦中来-京剧表演见闻录[二](潘侠风)

(2021-10-31 09:15:27)
分类: 图文:菊坛轶事
    我一生爱好京剧,曾从事戏曲编写工作。30年代及40年代,曾与友入在天津创办过《游艺画刊》和《旧剧集成》(戏考)。得工作之便常看戏,且与当年许多京剧演员过从甚密, 耳闻目睹诸多前辈名家学艺、献艺的奇闻轶事。今就记忆所及, 撰写本文, 不当之处, 尚希有以指正。

    徐小香能让“翎子” 说话

    清朝同治、光绪年间, 京剧表演团体三庆班每到年终封箱前, 总要公演一次36本连台的《三国志》。该剧主要演员的出色表演都深得当时观众们的赞赏, 分别博得了“活鲁肃”(程长庚)、“活
孔明”(卢胜奎)、“活赵云”(杨月楼)、“活张飞”(钱宝峰)……的称颂;该班著名小生徐小香也被称颂“活周瑜”。

【连载1】惊人艺从苦中来-京剧表演见闻录[二](潘侠风)

    徐小香不单被观众称为“活周瑜”,还被当时的画家沈蓉圃收进了其所绘《同光京剧名伶十三绝》一画中。一个栩栩如生的《群英会》周瑜列在诸名伶之中。
    徐小香究竟绝在哪里? 他绝就绝在“五子登科”: 徐小香的嗓子、扇子、褶子、把子和翎子各功都好, 是个昆乱不挡, 文武精通的全才小生。
    他嗓子好, 字音清, 韵味足, 沉重圆润, 不带脂粉气。演文生戏, 扇子、褶子都有不同一般的表演, 演《断桥》(昆曲)的许仙,“屁股座子’起得高, 落得稳。落的时候身上穿的褶子, 下摆要平平整整地铺在台毯上。“把子”功底深厚, 开打起来, 快慢有节, 疾徐合度,一下儿是一下儿, 手里准确。尽管头戴身穿零碎东西不少, 但不影响他“把子”的干净利落。他的“翎子功”更有绝妙之处。
    插在“盔头”上的“翎子”和“髯口”、“水袖”、“纱帽翅”也是舞台角色化妆的装饰品, 它既能增强人物形象的美观, 又能突出人物性格的气概。生、旦、净、丑各行都使用。《穆柯寨》的杨宗保《八大锤》的陆文龙《佘赛花》的佘赛花《三打白骨精》的白骨精《芦花河》的樊梨花、《盗御马》的窦尔墩、《挑滑车》的金兀术都插双翎。在表演上一般只有“单掏翎”、“双
掏翎”“衔翎”“绕翎”等等, 徐小香的翎子功,在一般演技之外还有绝活,他能让翎子说话, 能让翎子表达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他演《群英会》的周瑜,“苦肉计打黄盖”一场, 黄盖挨打之后,被阚泽搀出帐去,步履艰难,走至台口回头一看,和周瑜对上眼光,这时徐小香二目凝视,“盔头”上的双翎颤抖,用来表达痛惜情感。当周瑜看到在场的诸葛亮自斟自饮,旁无他顾,不禁怒满胸膛,这时他“盔头”上的双翎左右绕动,形成圆圈儿用来表示周瑜的怒不可遏。
    徐小香演《凤仪亭》的吕布,在“戏貂蝉”一场, 他能让“紫金冠”上插的两根翎子,一根动、一根不动;随后, 再让右边的这根翎子由貂蝉的脸上划过来, 经过自己的鼻子吸气一闻, 这招儿表演真可称为神乎其技。
    徐小香给王桂官(即王楞仙) 说戏的时曾这样说过:“会唱戏的演员, 要善于掌握身上的东西, 不论是头上戴的, 身上穿的, 都要做到得心应手, 指挥如意, 不能叫东西把人拿死。”
    徐小香怎么成了京剧界小生行的典范呢? 那是从苦练中获得的。他在成名前, 狠下私功, 每天在家自拉自唱, 练熟唱腔, 反复地研究字音字韵, 就是平常说话也常用舞台上的韵白。经常戴上插翎子的“盔头”晃头转颈, 练习翎子功;时哭时笑, 翻“吊毛”, 摔“抢背”, 简直如痴如醉!七八年如一日, 竟练出了出人头地的硬功夫

    何桂山练嗓儿 竹杆儿拄肚脐儿

    何桂山是京剧有史以来第一代的花脸演员之一,是铜锤花脸的奠基人。他出生在直隶(今河北省)大兴县一个艺人家庭, 原名宝庆, 排行第九, 世称“何九”。幼年进入保定金庆科班学艺。出科后, 跑帘外, 闯码头, 经过几年的舞台实践, 艺业有所成就, 进北京搭入三庆班, 应铜锤抱演架子花。

【连载1】惊人艺从苦中来-京剧表演见闻录[二](潘侠风)

    当时, 梨园界的行当,在生净、丑各行中,因演员所扮演的人物类型不同,又有所分工。
    铜锤和架子花虽同属花脸行, 但着重采用的艺术手段不同——铜锤以唱为主, 念、做为辅;架子花以做、念为主, 以唱为辅;表演风格就不一样。铜锤戏身段少, 是专重唱工的花脸, 嗓音要宏亮结实, 气度要沉着威严, 叫观众一望而知是个正派人物。架子花就不同了, 它所扮演的角色, 范围比较广泛, 比较复杂, 像绿林英雄骁勇猛将、残暴权奸以及土豪恶霸地头蛇。正派的反派的都有。这些角色的身段就比铜锤多了, 必须具备工架稳重、念白爽利,还要有相当的武功基础。所以,花脸演员各有所长,很少“两门抱”。
    “两门抱”是概括性的戏曲术语。它意味着在行当严格分工的情况下, 允许演员结合自己的条件, 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广阔地、充分地、完美地表现他所能表演的人物。
    《盗御马》的窦尔墩《法门寺》的刘瑾《群英会》的黄盖等都是“架子花”应工,“铜锤”
演员如能更好地表现这些人物, 也可以扮演。《八蜡庙》的费德功、《恶虎村》的濮天雕、《霸王庄》的黄龙基等也是“架子花”应工,但“武花脸”也可以抱演。
    梨园界过去有这么一句谚语: “铜锤怕黑,架子怕白”。“黑”指的是“黑头戏”,也就是以包公为主的一类唱工戏;“白”指的是“白脸戏”,就是那些勾“水白脸”的角色,如曹操、严嵩、顾读、欧阳芳等奸诈人物。意思是说这些角色演起来难度是比较大的。
    何桂山应铜锤, 兼架子花, 有嗓儿能唱;功底儿厚擅做, 他既不怕“黑”也不怕“白”。自幼练就了一条铁嗓子, 高亢宏亮, 声若铜钟。演铜锤戏唱时不使花腔, 具有早期京剧唱法浑厚朴实的特色。不用鼻音, 以丹田气结合膛音, 唱乙字调。演架子花戏, 膛音之外, 突出炸音, 加强花脸人物叱咤风云的气魄。
    何桂山昆乱不挡, 有极深厚的昆曲基础。擅演《钟馗嫁妹》、《醉打山门》、《北诈》、《火判》等剧, 用本嗓儿唱, 满宫满调, 没有虚音、假音。在三庆班与程长庚合演《龙虎斗》(程扮赵匡胤、何扮呼延赞), 唱“唢呐二黄”, 能盖着唢呐唱, 一时称为绝响。三庆班每届年终公演的连台36本《三国志》, 何桂山扮演曹操, 博有“活孟德”之称。
    当年, 何桂山傍着程长庚演过一出《白良关》, 程扮尉迟恭(大黑儿),何演尉迟宝林(小黑儿),更突出了他在演唱上的绝活。
    何桂山在这出《白良关》里扮演尉迟宝林, 他把唱法改变腔调音色唱得和尉迟恭要有区别, 从唱上叫观众听着这个小黑儿真像20岁上下的青年小伙子。
    可是,他自己唱《白良关》时扮演“大黑儿”(尉迟恭)的时候, 唱出来的味儿就和“小黑儿”
不同了,叫观众听着透出来那么沉着、苍老。这就是老何九的绝活。
    何桂山的嗓子, 为什么能够要哪儿有哪儿? 就是在练上下苦功夫。他学艺的时候,不论严寒酷暑,每天黎明前,拿着一根竹竿到城墙根喊嗓儿,把竹竿的一头儿拄着城墙,一头儿顶着自己的小肚子,提起丹田气,先喊后念,一念就是三四出戏的话白。
    功夫是不亏人的,久而久之,他练出了一条运用自如的铁嗓子。

    俞菊笙飞叉砸香头儿

    俞派表演艺术创始人俞菊笙(生于1838年,卒于1914年),虽然作古70多年了,在京剧界提起他那敢闯敢创的劲头,谁都得伸大拇指。

【连载1】惊人艺从苦中来-京剧表演见闻录[二](潘侠风)

    俞菊笙是同治、光绪年间的武生首座。他出生于戏曲艺人的家庭,父亲俞小霞是徽戏班著名旦角,先搭篙祝成,后转春台班,和乃师刘正祥之女阿瑛结婚后,生菊笙。
    俞菊笙童年时期被送进著名老生张二奎的忠恕堂学艺,与杨月楼是师兄弟,向大刀杨双喜(杨月楼之父)学武旦,艺名俞润仙。
    学艺期满后,搭班演唱,掌春台班多年。为人豪爽,脾气急躁,当时的梨园同业都叫他俞毛包。
    俞菊笙到了中年,身体发育得躯干雄伟,巨目隆准,从扮像上说不适合再演武旦,遂改演武生。
    当时武生的演法,仅以翻得冲、打得猛见长,不讲究造型,不注重表演。俞菊笙改演武生后,他的闯劲来了:在原来武生的翻、打技巧外,吸收了老生的表演,注意到人物形象的完美和表演动作舞蹈化,运用武功技巧来刻画人物的精神状态。丰富了武生的表演艺术,加强了武戏的表现力。这一创举确是京剧武生表演的一大发展、
    当时的社会习俗,戏班都是以生、旦为主,俞菊笙却一反常例,自己唱大轴子。武生挑班唱大轴子自俞菊笙开始,一时传为美谈。
    俞菊笙不墨守成规。他对《铁笼山》《艳阳楼》《状元印》《金钱豹》这几出戏很喜爱。于是就拿了过来自己扮演原为武花脸应工的姜维、高登、常遇春和豹子精。革新开打,增加俏头,每一出戏都有两手儿绝技,演出之后大受欢迎,从此开创了武生勾脸戏。
    《金钱豹》的飞叉是俞菊笙的绝技之一。《金钱豹》原名《红梅山》,是一出吹腔戏。俞菊笙把它纳入京剧的范畴,但场子武打都是重新设计的。这出戏自俞菊笙主演以来,剧名才开始改为《金钱豹》。
    俞菊笙演出的《金钱豹》,孙悟空接叉、摔“锞子”一场,异常惊险。“飞叉”的绝技至今还没见过有人这样表演:随着一阵急风骤雨般的锣鼓,孙悟空徒手由上场门跑上台来,忽地腾身跃起,双脚登空,脊背向下,朝前长冲,使了一个“跑马锞子”,要平平正正地落在舞台上预先设置的斜场桌上。在孙悟空的脊背尚未落稳的时候,空中掷来一杆飞叉,不歪不斜,对准孙悟虫的肚脐刺来——这就是追踪而至的豹子精从上场门扔过来的。这一精彩的惊险表演,难在叉扔得恰到好处。扔早了,就会碰着孙悟空的头;扔迟了,叫孙悟空躺在桌子上等叉,就谈不上精彩和惊险了!一定要不迟不早、不偏不斜,叉头稳稳当当池冲着孙格空肚脐刺来,绝就绝在一个准字上。
    俞菊笙扔叉称得起既稳又准,这种随心所欲的绝招儿是怎么练出来的呢? 说来是一种“幼儿功”。  
    原来俞菊年轻的时候,经常夜里练私功。他为了练好这手飞叉,每天在万籁俱寂的深夜,点着一柱香,插在院中的地上,自己站在比较远的一个角落,抖手扔叉砸香头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久而久之,信手一扔,叉头就能将香火儿砸灭。功夫练得纯到如此程度,用到舞台上怎能不艺惊四座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