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头马上》全名《裴少俊墙头马上》,主要写男女青年私自结合、私相奔走的自由婚姻的合理性。元杂剧中有所谓“四大爱情剧”,即:
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拜月亭》,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白朴的《墙头马上》。
《墙头马上》在表现男女青年自由爱情方面,有自己不同于其他爱情剧的显著特色,这就是它把女主人公李千金写成了一个在追求自由爱情上大胆泼辣的女性,极少拘谨羞涩的性格特征。李千金的父亲李世杰,前任京兆留守,因讥谏则天,谪降洛阳总管。李世杰曾与工部尚书裴行俭议结婚姻,后因宦路相左,地位下降,再未提及。裴行俭的儿子裴少俊,才貌双全,三岁能言,五岁识字,七岁草字如云,十岁吟书应口,可谓才子,京师人们呼为“少俊”。年当弱冠,未曾娶妻,不亲酒色;李千金年方十八,尤善女工,深通文墨,志量过人,容颜出世,可谓佳人。这两人本来是一对理想佳偶,但却因为李千金父亲被谪而搁浅。《墙头马上》一开始便作了如上这些情况的交代,以表明李千金与裴少俊自由结合的合理性,裴行俭从中设阻的可笑性,李千金裴少俊私奔的正当性。从戏剧结构看,这种交代也为最后的裴行俭认媳和团园结局预设伏线。剧中的主人公李千金和一切贵族小姐一样,平时被封建礼教禁锢在幽深的闺阁之中。但是男女爱情是一种自然的要求,并不是非份之想,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产生这种要求,禁锢只能使这种本能要求变得隐蔽,而绝不会使之泯灭。相反,人为的不合理的禁锢,往往会使男女青年追求爱情的愿望变得更为强烈。李千金正是如此。她于三月上已佳节和梅香观赏春天景致,面对画屏上的佳人才子,士女王孙,很有感慨:“这千金良夜,一刻春宵,谁管我衾单枕独数更长,则这半床锦褥枉呼做鸳鸯被”,“流落的男游别郡,耽阁的女怨深闺”。她对画屏上“往日夫妻,夙缘仙契,多才艺”的理想生活非常羡慕,希望能够“招得个风流女婿”。但是因为不能如愿以偿,虽然不曾染病,身体却越来越消瘦,每日贪睡,茶饭无心,说东忘西,“似舟中载倩女魂,天边盼织女期”。有人来说亲,“女孩羞答答说甚的”,其中有少女的羞涩,也有对包办婚姻的不信任。
如果说观画表现了李千金对理想爱情婚姻的向往,那么游园则进一步表现她追求这种理想爱情婚姻的紧迫感。游园赏景,本来为了悦心娱目,消愁解闷,可是眼前“粉悴胭憔”、“绿暗红稀”的暮春景象,却使她心中荡起阵阵波澜。“九十日春光如过隙,怕春归又早春归”。联想到自己的青春如同眼前春景一样转瞬即逝,不由得感慨万端。
柳暗青烟密,花残红雨飞。这人人和柳浑相类。花心吹得人心碎,柳眉不转蛾眉系。为甚西园陡恁景狼藉,正是东君不管人憔悴。
这支曲子写出了暮春园景的凄凉,幽闺少女的哀怨,春景人情融为一体。作者把花心和人心、柳眉和峨眉相连系,耐人回味。其中还有对禁锢青年女子爱情生活的封建礼教的不满和反抗心理,所谓“东君不管人憔悴”正是这种心理状态的集中表现,是李千金青春觉醒的鲜明标志。
正在这春去人愁、无可如何的时刻,尚书裴行俭的儿子裴少俊上场了。原来高宗即位仪凤三年,驾幸西御园,见花木狼籍,不堪游赏,命裴行俭前往洛阳,不问权豪势要之家,名园佳圃,选拣奇花异卉,和买花栽子,趁时栽接。裴行俭因年高力衰,便教儿子裴少俊承宣驰驿,代父前来洛阳。办事已毕,便于三月八日上已节令,与张千一起,出城观景玩赏,不意在花园中与李千金相遇。两人一见钟情,少俊称赞千金“一个好姐姐”,千金惊叹少俊“一个好秀才”。千金看少俊,“桥西
玉聪嘶,花映美容仪,乌靴挑宝镫,玉带束腰围,能骑高价马,会着及时衣”;裴少俭亦视李千金为“洞府神仙,非是人间艳冶”。李千金深埋在心中的爱情之火被点燃了,她“恨不的倚香腮左右偎”,“既待要偷期,咱先有意,爱别人可舍了自己”。
裴少俊这个“惟读诗书不通女色”的才子,也一下子被李千金紧紧地吸引住了。他诗兴大发,写一简帖云:
“只疑身在武陵游,流水桃花隔岸羞,咫尺刘郎肠已断,为谁含笑倚墙头”,命张千以买花栽子为由送给梅香,梅香送给千金。千金看后,情不自己,也写诗一首托梅香送少俊,诗云:
“深闺拘束暂闲游,手握青梅半掩羞。莫负后园今夜约,月移初上柳梢头”。张千出主意让少俊跳墙赴约。千金立即指给少俊花密墙低之处,并叮咛少俊休要负约,“等的那斗转星移”,“这后花园权做武陵溪”。乍看起来,李千金与裴少俊是“偶然间两相窥望”,“成就了墙头马上”,似乎有点轻率,缺乏相互之间应有的了解。但只要我们联系一下二人的身世、交往和李千金观画游园时的心理活动,不但不会觉得墙头马上结姻缘是轻率之举,反会感到这是符合人物性格和生活逻辑的必然行动了。李千金观画游园时只有情思而尚不知归宿。现在遇到裴少俊,爱情有了着落,她便不再是哀愁和幽怨,而是一心着意于和裴少俊的约会和私结了。“睡魔缠缴得谎,别恨禁持得煞。离魂随梦去,几时得好事奔人来。一见了多才,口儿里念心儿里爱,合是姻缘簿上该”。未见少俊之前她充满春情之怨,与少俊私约后又充满相思之苦。这也难怪,“天若知道和天也害”。她急切地盼望时光飞逝,日去月来。月亮既出,她又想道:
“月儿你本细如弓一半儿蟾蜍,却休明如镜,照三千世界,冷如冰浸十二瑶台,禁垆瑞霭,把剔团园明月深深拜,你方便我无碍,深拜你个嫦娥不妬色,你敢且半霎儿雾锁云埋”。她教梅香“就着这风送花香,云笼月色”去接少俊,梅英言说路直不怕迷道儿,她说:
“你道方径直如线,我道候门深似海”,“教你轻分翠竹,款步苍苔,休惊起庭鸦喧,邻犬吠,怕院公来”。她让梅香“等夫人烧罢夜香来,月色朦胧天色晚,鼓声才动角声
哀”,再请少俊来。这一系列曲词极富文采,把李千金约会前细微复杂的心理状态写得曲折逼真。裴少俊跳墙赴约,感谢千金不弃“寒儒”,表示“杀身难报”。千金叮咛少俊休要负心。两人就这样瞒着各自家长,私结秦晋。
李千金和裴少俊私奔后,在裴家后花园住了七年,“过了些不明白好天良夜”,生男端端,生女重阳,老院公伏侍,瞒着裴尚书。李千金虽然也感叹咨嗟,“甚日得离书舍”;但使她欣喜的是,与少俊由爱慕而结合的自由婚姻,胜过明媒正娶的包办婚姻,胜过先得官后结发的婚姻。可是好景不长,与老公公裴尚书的冲突终于发生了。这是一场卫道者和叛逆者面对面进行的十分险恶的冲突。因为是主子小姐,李千金对老嬷嬷还可以采取一些近乎“无理”的手段,使对方由反对到帮助,由不容到妥协。而对裴尚书这个身居高位、一家之长的老公公,她就只能采取据理力争的方法了。裴尚书先武断地认为千金是“娼优酒肆之家”出身,千金辨解说自己是官宦人家出身,不是下贱之人;裴尚书又逼少俊写休书,赶千金出门,理由是“败坏风俗”、“女嫁三夫”。李千金理直气壮地回答:
“我则是裴少俊一个”;裴尚书又以“女慕贞洁,男效才良,聘则为妻,奔则为妾” 为由赶她回家,她毫不妥协地回答说:
“这姻缘也是天赐的”。在与老嬷嬷的斗争中,少俊和千金尚能采取步调一致的行动。而在裴尚书这个庞然大物面前,裴少俊完全失去战斗力,答应写休书以求父亲宽恕。这样一来,李千金便只有一个人孤军奋战了。裴尚书看到讲理斗不过千金,便想出一
些无理办法刁难千金,一是要千金把玉簪磨成细针,一是用游丝系住银瓶汲水,如果簪折瓶坠,就要赶千金出门。千金明知这不是什么“仁至义尽”,而是理屈词穷,“毒肠狠切”。但她还是不放过一线希望,提心吊胆地磨簪,汲水。最后簪折瓶坠,希望破灭。李千金在“恶噷噷乖劣”的裴尚书、“软揣些些”的裴少俊和“叫丫丫似蝎蜇”的夫人面前,打了败仗。当她拿到裴少俊由于裴尚书逼迫而写的休书时,好不“痛杀”,儿哭女拦,也无济于事了。这一纸休书,坏了墙头马上传情简帖,拆开柳阴中莺燕蜂蝶。她对少俊关键时刻表现软弱不满,但又对他情义不绝,希望少俊送她一遭。
在与裴尚书面对面的斗争中,作者不但写出了李千金失败的经过,同时也突出地揭示了李千金大胆、泼辣的性格。不过这里的大胆泼辣与她和老嬷嬷斗争时的大胆泼辣表现形式很不相同,就在这不同中展现了李千金性格的丰富性。请看下面一段对话:
[尚书云]我便似八烈周公,俺夫人似三移孟母,都因为你个淫妇,枉坏了我少俊前程,辱没了我裴家上祖……呸!
你比无盐败坏风俗,做的个男游九郡,女嫁三夫。
[正旦云] 我则是裴少俊一个。
[尚书怒云]
可不道“女慕贞洁,男效才良”、“聘则为妻,奔则为妾”,你还不归家去!
[正旦云] 这姻缘也是天赐的。
裴尚书是长者、权势者、封建礼教维护者集于一身,气急败坏,引经据典,涛涛不绝,不可一世;而千金则无权无势,又是私奔来的儿媳,面对公公,她处于受审判受斥责的地位,所以答话很简短。但却不卑不亢,以一当十,坚持正义,毫不退让,不失为一个封建礼教叛逆者的身份。
李千金和裴尚书斗争时的一系列唱词,饱含感情,使人共鸣,如写其面对裴尚书游丝井底系银瓶,瓶坠改嫁,唱道:
“似陷入坑千丈穴,胜滚浪千堆雪”,“冰弦断便永离别”,“谁更待双轮辗四辙,恋酒色淫邪,那犯七出的应翻舍,享富贵豪奢,这守三从的谁似妾”。词意哀婉,动人心弦。作者特别突出地用许多唱词表现千金临别前对一双儿女和少俊的依恋不舍之情,裂人肝肠,又为后来千金认夫设下伏线。
李千金回到洛阳,父母双亡,留下遗产,享用不尽。只是想起儿夫,“好伤感人也”。她帘捲蝦须,窗户冷清,如居牢狱。家万里梦蝴蝶,月三更闻杜宇,“则兀那墙头马上引起欢娱,怎想有这场苦、苦”。少俊上朝取应,一举状元及第,就除洛阳县尹之职。少俊仍旧穿着秀才衣服来找千金,千金想起他当日的“软弱”“休妻”行为,嘲笑他“读五车书会写休书”,“兀的不笑杀相如”。少俊向她表示“依旧相好”、“重做夫妻”的愿望。千金不答应:
“我怕遭刑狱,我人心似
铁”,“你娘并无那子母情,你爷怎肯相怜顾”,“他道我更不贤达败坏风俗,怎做家无二长,男游九郡,女嫁三夫”。千金听说裴尚书致仕闲居,少俊现为洛阳令,特来寻她,认亲复婚,她气愤难平,嘲讽裴尚书:
“枉教他遥授着尚书,则好教管着那普天下姻缘簿”,“一个是八烈周公,一个是三移孟母,我本是好人家孩儿,不是娼人家妇女。也是行下春风望夏雨,待要做眷属。枉坏了少俊前程,辱没了你裴家上祖”,“恁母亲从来狠毒,恁父亲偏生嫉妒。治国忠直,操守廉能,你
可怎生做事糊涂。幸得个鸾凤交,琴瑟谐,夫妻和睦,不似你裴尚书替儿嫌妇”。少俊要在她家就居,她执意不从。裴尚书为她庆喜斟酒,她没有诚惶诚恐,感恩戴德,而用讥嘲的口气说:
“索甚擎壶执盏,又怕是定计铺谋”,“呀,只怕簪折瓶坠写休书”。裴尚书被她挖苦得羞愧难当。为了维护做公公的尊严,又用私奔为淫这张封建礼教的王牌为自己当初的蛮横无理做辩护。李千金对他并不客气,
“自古及今,则您孩儿私奔哩”,“只一个卓王孙气量捲江湖”,“怎将我墙头马上,偏输却沽酒当垆”。本来,裴尚书第一次为她斟酒时,她也准备“把认字儿许”。但她之所以不轻易相认,是为了叫公公认识一下封建礼教的可笑,证明自由爱情的合理。两个孩子苦苦哀求:“你若不认……我两个死了罢”。千金看见“一个儿,一个女,都一时啼哭”,毕竟“断不了子母肠肚”,只好认了公公婆婆。但她在参拜公婆时,还要提几句当初玉簪银瓶写休书之事;最后高唱普天下姻眷皆完
聚,这些都表现了一个胜利者得意喜悦的心情。
在元剧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的优秀剧作中,象李千金这种大胆泼辣的典型并不多见,因此也就特别引人注目。
(摘自《古代戏剧赏介辞典-元曲卷》,主编:王志武,转载有删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