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梦笔山人
梦笔山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46,113
  • 关注人气:1,06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追寻“李少春演剧学派”(魏子晨)

(2021-08-29 08:44:31)
分类: 图文:京艺论丛
【转载】追寻“李少春演剧学派”(魏子晨)

    l950年6月,在“起社”与“金升社”合二而一的基础上,新中国实验京剧团成立了。成立前夜,李少春、袁世海与叶盛章隆重推出翁偶虹(与王颉竹)新作《将相和》。作为奠基礼,它宣告了新中国“推陈出新”、创建既有民族特色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新京剧和为人民服务的最高宗旨。这幕新的历史剧奏响了它的序曲。未久,×××××领导下的“改革戏曲艺术的内容和形式、改造戏曲艺人的世界观、改革戏曲剧团的管理体制”(习称“三改”)工作全面铺开。该团成为新中国京剧界最早一个示范性的“共和班”,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获得双丰收。团长李少春对于创作,素怀热烈的希望,曾编《文天祥》、《野猪林》。现在,新中国鼓励了他。从事创造性的劳动化作了他生命的第一要素。 
    参加中国戏曲研究院,特别是l955年进入中国京剧院、对京剧改革肩负起实验示范的光荣使命 以后,李少春领导的三团、一团群体性地大放光彩,它与梨园前辈的“角儿”艺术显然相异,而向以编导演为中心的更高级“综合创造”转移。伴随着“整理改编传统剧、新编历史剧、现代剧”三者并举的戏曲剧目建设方针的逐渐成熟,《大闹天宫》(1955年)、《白毛女》(1958年)、《满江红》(1960年)等新作相继取得成功。李少春团在中国剧界树立了美好的形象,被誉为戏曲改革“实验示范”的一面旗帜。 
    而在1961年以后三年,国家正走出自然灾害的困境,艺术创作出现了一派生机。关于历史剧关于“演员的矛盾”、关于“戏剧”的艺术讨论递相展开,建立“中国戏剧学派”的重大课题历史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此间,京剧《野猪林》搬上银幕,其成就可谓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付排《战渭南》,李少春甘愿为新秀‘挎刀”,对塑造双重性格的背叛者进行探索;演出《红灯记》,标志着京剧现代戏走向成熟。与此同时,李少春发表多篇美学论文,其理论深度为梨园界所仅见。到这时候,也只有到这时候,一个“宁馨儿”经过十月怀胎,才最终呱呱落地了。
    这个“宁馨儿”应该叫做什么? 在跨入新世纪的历史时刻,我们终于想起追加一个名字,姑且名曰:“李少春演剧学派”。 
    按戏里老徐策的样子问一个:“你的爹姓甚? 你的娘姓甚? ”“李少春演剧学派”可以回答:“血娘”叫“史诗”品格 ;“爹”叫“绿色”改革,也叫“现代化”。 
    “史诗”原为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它以重大的历史事件为题材,以崇高的英雄业绩为中心,有瑰丽多姿的戏剧结构,有富于装饰性的历史语言。人类童年时代过去了。但“史诗”的精神生命,诸如传统的母题系列:征战复仇结义、抢婚……却仍在辐射。中国是一个诗国,诗与史的结合,不要说与欧洲几乎同时藏族已经产生了《格萨尔》、蒙族已经产生了《江格尔》……即在汉族,如果承认戏曲是所谓“剧诗”的话,那么,“史诗”在“剧诗”里也渐成气候。元杂剧《单刀会》、《赵氏孤儿》开其端,明清传奇便已具规模了,从《浣纱记》到《桃花扇》皆可作证。至清朝乾隆以后中国戏曲转型期京剧诞生,它以列国戏、三国戏、水浒戏、杨家将、岳家军、西游记作奠基。四十本连台戏《三国志》称得起其中杰出的代表。“史诗”的基本品格它都具备。京剧为什么被叫做“大戏”? 为什么被奉为“国剧”? 奥秘就在这里。 
    但是,在旧中国,这部“史诗”却“珠玉与泥沙混杂”。20世纪40年代,在延安曾经掀起了一场京剧改革,张庚叫做“旧剧现代化”。据他解释,其“中心”为:“去掉旧剧中根深蒂固的毒素,要完成保存了旧剧几千年来最优秀的东西,同时要把旧剧中用成了滥调的手法,重新赋予新意义,成为活的。”《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便是这个“旧剧现代化”的第一批成果,成为“旧剧革命的划时期的开端”。显然,作为一种心理态度、一种价值观念,由传统向现代因素转变的过程决非一个早晨所能奏效,因此,“现代化”的初级阶段常有若干幼稚病就自该宽容一二了。借用色彩美学,我们把这个“旧剧现代化”称作 “绿色”改革 。“绿色”代表草民,象征青春,显示生命力,它给古老的京剧带来了春天。新中国成立后,×××提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而“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成果也昭示了“绿色”改革是希望所在,是发展所依。 
    “绿色改革”见了“史诗品格”而“惊艳”,“史诗品格”见了绿色改革”而许身”。这样,一场“赠剑联姻”便在新中国文化史上出现了。其后的日子虽然也有过强暴”与沉沦”,但“李少春演剧学派”作为“天之骄子”,清新华贵,儒雅风流,赢得了全国性的青睐,全球性的颂扬。
    从某种程度上讲,“李少春演剧学派”的诞生,基本终结了传统意义上的个人流派史,使新中国最后完成的裘派”与“张派”成为“鲁殿灵光”,由此开徽班进京二百年来之先例,创造了京剧发展的一个新景观。 
    当年,“三庆班曾精英荟萃,“活孔明”卢胜奎、“活鲁肃”程长庚、“活周瑜”徐小香、“活赵云”杨月楼、“活曹操”黄润甫、“活张飞”钱宝峰、“活蒋干”刘赶三等辈皆躬逢其盛。而李少春演剧学派”则构建了比祖师爷阵容更为壮观的“花团锦簇”:
    它包括有:一个演出的“强力集团”:习称“李(少春)、袁(世海)、叶(盛兰)、杜(近芳)”。张云溪誉李少春为:“京剧界多少年来罕有的全才,文武技艺都达到当代颠峰的一流大师”,此外,其多篇艺术论文却不是任何一个京剧“大师所能写得出来的。总之,李少春的“全才”,传达了浓厚的文化气息。新中国把他由一个“齐鲁公学”的二年级小学生造就成如此身份,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一个有才气的组织者兼有思想的剧作家:马少波。一身而兼二任,特别在中外文化交流上建立了功勋。 
    一个最佳编剧群:由于对京剧文学创作的高度重视,它把创作上的“当行派”与“文采派”都囊括进来了。既以翁偶虹、范钧宏、吕瑞明为依靠,亦不时引进田汉、欧阳予倩的佳作名篇。 
    一个总导演:阿甲。如果把世界戏剧表演艺术分为体验与表现两派的话,那么,阿甲判断中国戏曲表演是在体验基础上的表现,属于表现派,有中国气派的表现派”。他认为:“戏曲演员应具有两种材料,一种是自己的情感,这是铸造角色的燃料;一种是基本的舞台技术,这是铸造角色 的钢材;演员在规定情景的熔炉中,燃烧自己的热情,将这些钢材熔化在角色之中……”由此确保了这个演出群向着“体验深刻、表现鲜明”的方向精进。李少春深入研究角色,便像话剧似的写角色自传,但又严格地凝缩于程式之中。 
    一个杰出的编曲群:刘吉典、鼓师赓金群、琴师沈玉才。他们创造了《野猪林》中“反二黄”的精品;引进了新音调、新形式、新手法,使《红灯记》等现代戏传唱不衰。 
    一个银幕上的导戏“大帅”:电影导演崔嵬。崔氏建立“中国戏曲电影”的宏伟构想在《野猪林》里得到精彩的体现。既尊重戏曲艺术的基本规律,又注意发挥电影特有的表现方法进行再创作。《野猪林》从舞台到银幕实为更上层楼。 
    一个边城里的“巾帼”:关肃霜。李少春对她“影响最大”,她折服于李少春的孙悟空林冲杨白劳的卓越表演,从而形成所谓“一着先”的理论。即演员某一点超越了前人形成独特的风格,且在这种风格的基础上演什么像什么。她的《白蛇传》、《谢瑶环》以至《铁弓缘》可以作证,关肃霜以后也落了一个“关神仙”的雅号。 
    一个文化秘书:高文澜。辅弼多多。《野猪林》的“大雪飘即出自他的手笔。
    可以看出,“李少春演剧学派”不是一个“大师演“独角戏”,而是一个集体唱“群英会”,它有强大的阵容结构起新中国京剧壮丽的形象,它有足够的力量规范着新中国京剧前进的航程。
    与个人流派相比,“李少春演剧学派”在美学思想建设上创立了自成系统的学说,传达了浓烈的文化气息: 
    首先是其“太极”论。l947年李少春赴上海演出期间,与好友石挥论到“太极”。石挥在《与李少春谈戏》一文中有所记录。何谓“太极”? 石挥解释说“太极”是:有一股力量……抓住了看客们的心! 这种力量叫做“电”。李少春从他所崇敬的杨小楼“悟道”,余叔岩参禅”中获得良好的文化教益,比较早地以太极”奠基,进入了高级的美学境界。其“赖腔”可以算作一种象征。
    其次有无理想的范本”的“新”论。l961年春,《人民日报》发表朱光潜《狄得罗的“演员的矛盾”》与司徒冰《论演员的矛盾》,引起一场讨论。李少春接受话剧、电影等姐妹艺术的有益影响,把周信芳“体验深刻、表现鲜明”的传统发扬光大,走了“写实写意大结合”之路,他发表了《新——关于表演问题的通信》,认为“一出戏的反复上演决不是机械重复,“每次表演都是一次再创作,甚至可以说是‘新’的创作。”即在程式固有的框架内,演员不断由新的体验与理解、新的思想境界、新探索到的角色的内心天地;从而使表演会有新”的发展。梅兰芳看了盖叫天的《武松打店》,称它是“理想的范本”。作为中国戏曲表演一种惯常传承方式,这也不足为奇。但这个“理想的范本”,在李少春说来,则不许存在。他就是在不断的“新”的体验中去努力改变它、发展它,以求个人表演有个“新”的面貌的。 
    再者有变“不是(这里事)”为“是(这里事)”的发展论。l962年广州“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召开。一年后,李少春发表《从“不是这里的事”说起》。因为他看到一种“梨园现象”,即:凡一见到新的创造,越过了老的、我的、定型的和我所偏爱的……便斥之为:“不是这里的事”,以此否定新的、别人的、正在发展的和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这种论调危害多多,由此引出一个问题:生活思想内容变了,表演方法和技术程式要不要变? 李少春认为:“‘这里的事’
的发展,首先是由反映重新评价过的历史生活和现实生活开始,生产思想内容变了,形式必须相应而变。老的技术、方法、程式不能满足新内容的要求,就必须发展,创造新的技术、方法、手段。
……经历一个‘不是这里的事’的阶段。而这些新的因素,经过多次锤炼,反复抉择,总会有很多被保存、被推广,从而丰富了京剧艺术,成为新的京剧的‘这里的事’。”这里可见李少春的美学思想:战胜“不是这里的事”的责难,对传统坚持正确的扬弃”观;创前人之所未创,确立把它发展为“是这里的事”的崇高责任感。 
    “太极”论、无“理想的范本”的新”论、变“不是这里事”为“是这里事”的发展论,构成了李少春演剧学派”之魂。×××××戏曲改革的“策划哲学”被这个学派”体现出来。优秀的文化底蕴与先进的美学精神结合得如此精彩,这在京剧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它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国家意志、代表了民族形象。翁偶虹称李少春为剧界一代“哲人”,是把话说到家了。 
    京剧在发展历史曾经出现过三个黄金时代:一为清末;一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为新中国建国后十几年间。如果说程长庚创造了“第一传统”、谭鑫培、梅兰芳创造了第二传统”的话,那么,奉献出了“第三传统”的正是“李少春演剧学派”。“李少春演剧学派”严守京剧艺术规律,破除“重继承而轻创作”的梨园意识,高度张扬了“综合创造”精神,特别汲取话剧、电影姐妹艺术的营养,确保了新中国“三并举”戏曲剧目建设方针的成功实验。其成功在于:它以新中国鲜活的新京剧形象而传世,而擒获未来,而留下了第三传统”,佼佼者进而成为“经典”。我们至少可以举出十出戏来:1.《将相和》(1950年);2.《白蛇传 》(1954年);3.《大闹天宫》(1955年);4.《赤壁之战》(1959年);5.《九江口》(1959年);6.《野猪林》(京剧艺术片)(1962年);7.《满江红 》(1960年);8.《谢瑶环》(1962年);9.《白毛女》(1958年);l0.《红灯记》 (1964年)。
    这里的整理改编传统剧坚持了整理改编也是创作的思路。而创作遵循了两个基本,一为程式思维”,一为“综合创造”,引进新的文化激素,奏起死复生”之效。特别以空前未有的创作态势对优秀传统戏打一场“攻坚战”,重建了中国京剧的“史诗”品格;在英雄主义美学一统天下 的时候,敢于强化“孤愤”、强化“痛感”、强化“英雄末路,把高度综合、高度程式化的民族形式发挥到了五彩缤纷的地步……这使《野猪林》一类“剧诗”放射了永恒之光。
    这里的新编历史剧极度关注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建设,诸如“爱国主义”、“为民请命”,它不以“表演流派”为本,而从“人物派”出发,去寻觅“民族魂”。但这种“寻觅”是在热情洋溢创作“观赏价值”的视境中进行的。这从根本上确保了:戏的“耐欣赏”、戏的生命力。与《海瑞罢官》刻板的“高台教化”有了根本区别。
    这里的现代戏经过了一个由重点突破到全面成功的苦难历程。利用旧程式并不困难,如白毛女》“抢背”、“僵尸”一类,难在:在韵白与京白的两极夹带中创造了以京音念韵白——“风搅雪”的念法。李少春的这个探索却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它明确宣告:京剧不应该从一个“湖广韵”而终,京剧要姓京(非高盛麟之意也)。如果说《白毛女》只是“重点突破”的话,那么《红灯记》则是“全面成功”了。一个民族,不能没有崇高。故,“李玉和”至今不死。当初人谓“这是第一流编剧、第一流导演、第一流演员的结晶”,历史冷静下来,仍被学者王季思称“京剧现代戏发展史上一个不可磨灭的里程碑”,这太不容易了。只就艺术而论,它精彩地表达了翁偶虹的编剧大法,全面体现了阿甲的导演理想,充分展示了李少春的创作天才……
    虽然应该慎称“经典”,这十出戏称作“经典”仍是当之无愧的。它们既是地道的京剧,更给人新鲜的感觉,是“突出民族特色,充满时代精神”的典型。它们的“程式思维”、“综合创造”超越前人,只要在《梅兰芳演出剧本选》稍加对比,即可看出“李少春演剧学派”在人物塑造、戏剧结构、程式运用、语言艺术诸方面前进了多少。新中国京剧的黄金时代造就了“李少春演剧学派”。因为有了这个“学派”,新中国京剧舞台才那么生气勃勃。
    作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古希腊戏剧消亡了,印du梵剧消亡了,中国戏曲何以硕果仅存,且焕发着青春的光芒?这是一个“东方之谜”。
    “李少春演剧学派”肩负着向世界传播中国京剧的光荣使命。李少春曾戏言:“现在一年倒有八个月伺候洋鬼子。”其得天独厚,类如“皇家剧院”,即诸多大家亦不及也。就中,以《大闹天宫》、《野猪林》、《白蛇传》影响最深。李少春被誉为中国“猴王”。他向印du“猴王”“取经”,从日B歌舞会里“捋叶子”,与阿G廷女作家共同探讨“美猴王”之创造。“东方学”是神秘的,“美猴王”更增添了它的浪漫主义气息。美洲人以一种“东方朝圣”的心态,至今保留着李少春“美猴王”的戏靴。他们从那些经典演出中认知了京剧的“全能”,称其为“青春常在的古老艺术”。而古老的京剧,在李少春宏伟的蓝图中要搬演“莎剧”。这个“东方之谜”该何以破解呢?
    中国艺术家富有儒家刚健自强的人文精神,他们不会抱着祖宗的“金饭碗”坐吃山空,他们始终把戏曲文化当作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在严守中国戏曲生生不息的精神原则下,创造性地推动了一个改革接一个改革,使戏曲愈变愈美。“李少春演剧学派”继承这一传统,为世界解破一个“东方之谜”。在它看来,“古今中外任何戏剧名著,只能成为‘文献’,不能当作‘定本’。”(范钧宏语),因此,即使到出类拔萃的清传奇《雷峰塔》那里也不是抵达顶峰,他们以越来越高级的“综合创造”,“十年磨一剑”地又“磨”出了《白蛇传》;即使到国剧宗师《野猪林·山神庙》那里也不是“叹为观止”,他们同样以越来越高级的“综合创造”,把《野猪林》搬上了银幕……“学派”的成员们毕一生之伟力、创一身之绝技,没有谁认为:京剧的发展已经终结。
    但是,在一次出国准备节目期间,李少春谈“美猴王不离美”的时候,也留下了预言:“……台上人是越演越爱演,台下人是越看越爱看。京剧魅力正在于此。你等到看不看都可以的演员一多,京剧的末日也就到了!”现在,我们便感受到了一种神圣的悲哀。《群·借·华》多好,但它被一群青年最佳演得那么“乏味”!不独如此,《徐九经升官记》多好,但它蔑视“玩意儿”;《西施归越》多好,但它否认“程式”;《风雨同仁堂》多好,但它没“功夫”理睬“耐欣赏”的建设……因此,我们热烈鼓欢“李少春旗帜”重新树立,深情呼唤“李少春演剧学派”魂兮归来。让我们告诉世界:“东方之谜”的继续破解将更加精彩,等待继续破解的“东方之谜”将愈发迷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