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浅析京胡的伴奏与演奏(宋婷婷)

(2021-06-13 08:21:34)
分类: 图文:表演与伴奏
【转载】浅析京胡的伴奏与演奏(宋婷婷)
本文作者:中国戏曲学院教师宋婷婷

  京胡是京剧声腔的首席乐器,也是京剧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伴奏为主要功能的京胡,在京剧音乐中承托着演员的唱腔、过门的衔接以及舞蹈动作。不仅于此,名师佳琴还会极大地影响着演员的表演艺术风格与个性的形成。梅兰芳之于徐兰沅;张君秋之于何顺信;杨宝森之于杨宝忠;马连良之于李慕良;裘盛戎之于汪本贞……可以说,每个京剧艺术行当的流派及艺术大师的身后都有着与之琴瑟和鸣、珠璧相彰的胡琴圣手。随着京剧艺术的不断发展,以音乐表演为主的京胡演奏也出现在舞台上。京胡以其极具穿透力的俊朗飘逸和如烟哀婉的音色,极大地感染着京剧人及京剧艺术爱好者。京胡独奏曲、协奏曲,大型京胡演奏会等渐成京剧音乐舞台的一道璀璨风景。
    京胡的伴奏与演奏,尽管发声乐器的主角都是京胡,但其功能属性与艺术内涵及表现形式却有着诸多不同。对琴师来说,只有明确“伴”与演”的不同特点,掌握其各自的演奏规律,才能烘托与创造出完美的京剧艺术形象和京剧音乐形象。
    伴奏,以烘托之法塑造形象
    京胡伴奏,突出的是个“伴”字。伴”就是陪、衬、傍,就是烘云托月。这是京胡伴奏不容许改变的属性和功能。京剧舞台,演员是表演中心,作为文场乐队纲”者的琴师,其包、随、衬、补、垫等一切手法都要服务于演员的表演,配合演员塑造完美的京剧艺术形象。是否能够随腔保调,与演员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是衡量一名琴师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倘若只顾自鸣弦音,无视演员唱腔,不贴不靠,即使技巧再娴熟,琴音再玄妙,也不能算是合格的琴师。可以说,烘云托月是京剧伴奏的艺术规律,容不得半点差池。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伴奏与演员演唱天衣无缝,水乳交融呢?
    会唱出好活,会唱”是会拉”的保障,是达到炉火纯青的伴奏水准的阶梯。历代的胡琴圣手与操琴大家心里往往装着上百出戏,成百上千段唱腔。琴师心中有戏,不仅可以让手中的琴音楚楚生情,而且更能够配合演员升华其艺术流派的特点、个性,把控唱腔的情绪和节奏,自如运用京胡伴奏中的包、随、衬、补、垫等技巧,共同塑造完美的京剧艺术形象。不会唱就无法脱谱,“照本宣科”势必僵化,不可能进入京胡伴奏的自由王国。典的伴奏手法无一不是能唱会拉的操琴大师演绎而出的。京剧《失空斩》是京胡专业学生的必修剧目,是极具代表性的京剧老生唱功戏,既是谭、余、马、杨等名家都擅长的骨子老戏,也是至今活跃在舞台上老生演员们的常演剧目。《空城计》的“西皮二六”是其核心唱段之一。“胡琴圣手”杨宝忠大师在伴奏此段“二六”时有的地方就是“耍”着拉的。谱面虽然与演员唱腔不太一致,但闻听来又与唱腔如影随形,十分贴切。这种“东拉西扯”式的伴奏形式与唱腔一经结合,有如燕燕颉颃,参差有致,给人一种意料之外的和谐美感,有效地突出了剧中人物诸葛亮的内心世界。试想一下,如果琴师心中无戏,又如何能设计出与演员唱腔音符不一样,却起到反相成,对立统一的意外效果的伴奏呢?  
    炫行须恰当。在京剧舞台上,唱腔的过门往往是琴师们行的地方。行要恰当,就是以不影响演员发挥和剧情需要为原则。恰当的行可以给观众视听上的额外享受。对“花过门”的处理,不同的琴师或流派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位琴师、同一个过门在不同舞台上也不会一成不变。这与舞台上的演出效果和观众的喜爱程度不无关系。受观众喜爱的琴师,往往会获得更多掌声和喝彩,与观众所产生的共鸣常常会激发琴师灵光乍现,其唱腔过门如同爵士乐中的即兴演奏一样,精彩美妙的花过门”就是这样从他们琴声中流淌出来的。花过门”伴奏从来属于胆大技高的琴师。杨宝忠先生的花过门”就极有特点:左手按音干净利落、骨力饱满;右手功力深厚,发音瓷实,运 弓平稳;其伴奏快而不乱、慢而不拖,稳中出奇,韵味十足。《空城计》中的西皮三眼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是脍炙人口的核心唱段,对伴奏的要求更高。除音准、节奏、时值准确外,流畅、劲头、韵味等特点也被杨大爷”演绎得出神入化。其中“散淡的人”的第一个落2的花过门”中的32分音符,是最出彩得好、也是最容易因拌蒜”而砸锅的地方。对于基本功不扎实的琴师和学生来说,一到双的、字多的地方,大都放慢了过门的节奏,生怕出现差池。节奏变了,氛围也就跟着弱化了。杨宝忠大师在伴奏这段过门时节奏不惊,弓法曼妙,字清味足,整个过门一气呵成,有如行云流水,由不得你不产生喝彩的冲动。恰如其分的“花过门”,无疑会给琴师赢得喝彩,为演员烘托气氛,也同时为剧情增添了特殊魅力。
    流派要统一。徽班进京两百多年来,京剧行当流派纷呈,且各具特色。京胡伴奏也要在继承老一代京胡大家的技巧和风格的基础上,努力保持京剧行当各流派的传统韵味。遗憾的是,在当下,京胡伴奏务须保持与行当流派特点和谐统一的原则,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少琴师的伴奏不辨人物,无论流派,全一个味,致使演唱和伴奏两张皮。殊不知,流派的不同,其伴奏的技巧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用恰当的处理手法来诠释人物。程派剧目《锁麟囊》是程砚秋先生的代表作。赠囊一折中的春秋亭外风雨暴的二六唱腔,开始“拉莱(62)两个音符,其伴奏处理是这样的:拉(6)音是“哆西拉(176)的掸音,“莱(2)”是“哆莱拉(126)的装饰音效果,这就与其他流派行当有区别;比如,老生二六开始“拉莱(62)”两个音,拉(6)”是西拉(76)”一指的掸音,并且“西(7)”是很快的掸音。莱(2)“是“咪(3)”做短暂的装饰音。同为二六,因流派与行当不同,艺术处理也不尽相同。“春秋亭外风雨暴”的二六唱腔如果不那样处理,就不足以表现程派艺术“深沉、委婉、坚韧、妩媚”的特点。
    掌纲领风范。京剧乐队分文场和武场。文场包括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中阮大阮等;武场包括板鼓、大锣、铙钹、小锣。板鼓是乐队指挥,京胡则是乐队首席。行内也称琴师为“掌纲”者。顾名思义,琴师是“文场”的领队,是整个乐队的中流砥柱。优秀的掌纲者可以引领风范,使乐队的伴奏始终处于最佳状态,配合演员共同塑造完美的京剧艺术形象。
    首先,琴师要确保定弦精准,因为乐队其他乐器多是以京胡的音高来定音的(多以京胡外弦为基准,确定里外弦音程关系)。琴师在定弦时,切不可以一味追求外弦音色明亮,而故意把外弦定得偏高,造成里外弦之间音程大于纯五度。这种俗称”阴阳弦”的调音方法极不科学。它不仅破坏了音乐的美感,也严重影响了伴奏的效果。除了定弦准外,琴师还要克服京胡乐器本身的局限性,比如,因伴奏环境的冷热干湿对蛇皮的影响进而引起音质音高的变化、因千斤的移动及琴轴的松紧变化而影响到的音准变化,在伴奏过程中都要寻找恰当时机不断调整之,以使乐队的伴奏始终处于和谐顺畅之中。
    其次,琴师要压得住台,即,稳控节奏,交代清晰。在板鼓的指挥下,琴师既要掌控唱腔伴奏的节奏和劲头,也要给京二胡、月琴、三弦等乐器伴奏者交代入转收、劲头,还要在有鼓套子的时候注意“抱点”,以保证伴奏唱腔和过门都要与鼓的节奏轻重相吻合。控制不住伴奏节奏,就会影响演员水平的发挥,交代不明乐队极可能出现“双眼皮儿”,即:伴奏乐器不在一个点上,从而引起混乱,影响演出效果。
    第三,琴师要端庄得体。作为伴奏者,即使坐在侧幕也要衣着得体,举止斯文,稳重大气。毕竟是伴奏而非独奏,所以,肢体动作应该以不刻意为原则。琴师的动作是在保证音准、音色、音量、音质的前提下,随着唱腔的韵律和人物情感的推动而自然发生的肢体行为。
    演奏,以创新之态升华传统
    京胡演奏,指的是京胡独奏和协奏,这种演奏形式多有比较庞大的中、西乐队与之合作。与伴奏不同的是,演奏主要突出京剧音乐和京胡乐器的独特艺术个性,对传统的京剧音乐艺术进行新的艺术探索和创新。
    更重技巧处理。京胡独奏的中心是京胡演奏者。与伴奏相比,演奏突出的是独奏演员的演奏技巧、演奏风格和演奏意境。这就对京胡独奏者在技巧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京胡独奏曲《京华气韵》中的第二把位(行内名曰“下把”)部分中的慢滑音下把,再慢滑音回到一把”,就非常考验演奏者的功力。   
    为了强调京胡独奏的音乐个性,演奏者需要将京胡伴奏时的“掸”、“打”、“抹”、“滑”等,以及力度、音头、弓速等技巧作不同的艺术处理。比如,《霸王别姬》南梆子开头“咪(3)的滑音,伴奏需要处理成“索咪(53)”的装饰音效果,且“索(5)”的装饰音短暂而有音头;而这段南梆子出现在京胡独奏《虞美人》组曲里时,“索咪(53)”的装饰音效果中的“索(5)”,其处理上则需要比伴奏时所占时值略长,不突出音头效果,并且右手弓速略慢。如此处理,京胡所表达的哀婉低回,柔肠寸断的音乐情绪和艺术美感被诠释得入木三分。
    更重协作配合。演奏京胡协奏曲需要与大乐队合作,其协作配合的力度往往超过京剧伴奏的文武场。独奏者既要关注指挥指尖上的起承转合,又要留意其他声部的配器和旋律行进。同时,乐队指挥和演奏员也需要寻觅到独奏者的细微变化,以造彩云托月之势。因此,独奏者的音乐语言与肢体语言交代得越清楚,获得乐队的帮助越大,演奏成功的概率也越高。
    更重情感共鸣。从伴奏变成演奏,京胡的属性发生了变化;从侧幕移至舞台中心,角色发生了变化。随之而变的一定是强化演奏的“表演”成分。独奏者直接面对观众用琴“演唱”,既要愉悦观众的听觉感官,也要让他们的视觉得到充分享受。美妙的琴声伴之以自然而富有激情的表演,往往最容易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以达到赏心悦目,陶冶情操的作用。
    更重自信气质。京胡演奏更需注重艺术家的风范。服装得体,神情自然,肢体动作不做作不张扬自始至终都要保持艺术家所特有的“精气神”。舞台上,演奏大家所表现出的超凡脱俗的气质,除了来自于深厚的功底和丰富的经验外,更重要的是自信。自信是达到忘我的艺术境界的桥梁,是演奏成功的有力保障。有了自信,就有了稳健的步伐,有了与观众的亲和,有了与指挥和乐队的默契,有了稳定的水平发挥,有了曲终后那刹那的情绪沉淀,,有了彬彬有礼的谢幕……最终才有可能得到“余音绕梁,气质芳华”的美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