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浅析张派《二进宫》之李艳妃(刘岿然)

(2021-06-03 08:50:56)
分类: 图文:京艺论丛
【转载】浅析张派《二进宫》之李艳妃(刘岿然)
京剧《二进宫》
张君秋饰李艳妃,谭富英饰杨波,裘盛戎饰徐延昭

    《二进宫》不仅是京剧的经典骨子老戏,更为秦腔、晋剧、汉调、河北梆子、豫剧、川剧等诸多剧种传唱,是中华戏曲剧目百花园中的一朵绚烂鲜葩。其剧情是,明穆宗驾崩,因太子年幼,太子生母李艳妃把国事交给其父李良掌管。李良企图篡位,锁了昭阳宫,使内外隔绝。杨波、杨波两位大臣二次进宫进谏。此时李妃已有所悔悟,遂以国事相托二人。
    京剧《二进宫》起始于李艳妃幡然悔悟,终止于徐、杨二人答应帮助李艳妃,太子重掌朝纲。在剧情故事上,该剧并没有很大的波折起伏,也没有一环扣一环摄人心魄的引人章节,但诸多前辈名家都曾联袂演出该剧,其原因不在于故事情节的跌宕,更在于京剧表演的艺术手法在剧中得到了完美体现。
    剧中李艳妃由青衣行当扮演,徐彦昭和杨波分别由铜锤花脸和老生扮演,生、旦、净三大主要行当以纯唱功的形式进行角逐,这类剧目在京剧舞台上很少见。全剧以 [二黄] 唱腔贯穿,除了人物的上下场用锣鼓经处理,其余地方都是在“唱”。这样的一种以歌唱的形式来表现人物、展现剧情的方式,对于演员的唱功自然是极大的考验。不仅如此,让观众能够静下心来听演员用声音塑造人物,一同去感受剧情变化,这对演员来说更是考验。由此可见《二进宫》的难度之大。
    一出好戏离不开矛盾线索的串联。《二进宫》这出戏,原本的矛盾主要在李艳妃、徐彦昭、杨波三人同李良之间,在李艳妃后悔后又转化成了徐彦昭、杨波要李艳妃正确对待他二人的忠奸问题。如此,李艳妃在剧中的作用就显得格外突出。再者,徐彦昭、杨波二家以各种理由拒绝李艳妃保太子登上龙位的求助,这是第二处矛盾,李艳妃依然起主导作用。两次矛盾点,恰恰有两层人物关系的变化。从徐彦昭、杨波被李艳妃认为是奸臣,到李艳妃肯定他们俩是忠臣,这个矛盾得以解决,三人关系有所缓和。紧接着面对江山马上就要易主,李艳妃急需徐、杨二人来力挽狂澜,两人却分别以年纪迈、官职小的理由拒绝了,最后李艳妃下跪哀求,矛盾得以解决。
    京剧舞台上演绎过很多女性形象,基本都是一人一面的,哪怕很多身份相近的,也还是存在着差异。甚至一个流派中也有类似的人物,当然,演员的处理方式是截然不同的。比如,同样怀抱太子忧愁满面被困绝境的不止李艳妃,张派名剧《楚宫恨》中的马昭仪也是这般境遇,但李艳妃绝不是马昭仪的复制品。第一,性格使然,这方面的差异注定了两个人物的不同。马昭仪性格刚烈,面对费无忌的威逼利诱,她刚开始是忠贞痛责,可最后还是妥协了,性格中的软弱决定着她做事会委曲求全。而李艳妃坚持主见,让其父代管江山,徐、杨二人轮番上奏均无效。但当在错误中越行越远的时候,她又会即时纠正;第二,李艳妃更有主见。马昭仪的所有行动都是在听任摆布,李艳妃则是已然把事情该如何处理想清楚,明面上是求助徐、杨二家,实际是让他二人在听从她的过程中逐一解决矛盾;第三,李艳妃最后有一个重掌江山的喜剧结果,而马昭仪则是以跳井自杀的悲剧方式结束生命。
    京剧艺术流派纷呈,塑造人物的方式也不单一。张君秋先生在京剧界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他以其浑然天成的嗓音特色、巧夺天工的唱腔处理手法,既传神又传情地塑造出柴郡主、崔莺莺、谭记儿、庄姬公主等张派独有人物,在《大·探·二》《玉堂春》《武家坡》等众多青衣前辈擅长的剧目中塑造出的人物形象也是别有特色。张派艺术在音乐、声音上独树一帜,借此对《二进宫》中的李艳妃这一角色进行塑造,自然有其独到之处。
    在开场锣鼓后,李艳妃在幕内念“先王啊”。这三个字不仅是“叫板”,更突显了李艳妃内心的焦虑、无助、困苦。在 [二黄慢板] 的过门中,李艳妃徐徐上场,明显思绪万千。接着起唱八句 [慢板],交代《大保国》以来,她让出江山后自己和太子的遭遇。唱腔虽然舒缓但不迂回婉转,用以表现李艳妃内心的重重忧虑和低落情绪。这一段唱腔止于徐彦昭、杨波进宫之时,不构成大段的自然终止,有种意犹未尽之感。此时,舞台交给徐、杨二人表演,李艳妃直到他们退下站立两厢,才开始另一段[慢板]“李艳妃坐昭阳”。
    第二段[二黄慢板]同样是在李艳妃“先王啊”的叫板声中起唱的。此时的她,除了忧闷以外,似乎有了一种改变朝局,脱离其父李良掌控的希望。所以她的这段唱,并不只是表现一种心情、一种忧愁的情绪,更是表达自己后悔驱除忠良的肺腑之声,她极其聪明地用女人的柔情、哭泣的可怜去拉拢徐、杨二人,以博得同情。如果徐、杨二人马上被她感动,以一种“救驾来迟”的方式去迎合李艳妃,那么不但剧情有所改变,李艳妃整个人物的基调也会变得不值一看。所以,这里开启了李艳妃和大臣之间的互相妥协之路。三个人开始以慢节奏各讲各的理,到李艳妃下跪求助节奏加快,不仅衬托出形势危急下的无奈,更是将全剧推到高潮。
    张派唱腔别具一格,板式运用灵活。即使是同一板式,在节奏上也变化多样,时而奔放激烈,时而低回婉转,时而似说似歌,时而如泣如诉,行腔如天马行空一般,却又不失细腻。这是张派唱腔的总体特色,也是吸引观众的生命力、感染力之所在。
    剧中李艳妃有两个独立唱段,以及一段同徐彦昭、杨波三人之间的对唱。唱段看似不多,却应有相应的风格和处理方式。张君秋先生从人物、剧情出发,合理创造,使李艳妃这一人物更为丰满,声情并茂地感染了观众。
    “自那日”这一段要用一种后悔、幽怨的基调去演绎。李艳妃走上后,开头两句“自那日与徐杨决裂以后,独坐在寒宫院闷闷忧忧”是她所思所想后的真实感受,想到在《大保国》的时候,由于不听徐、杨二人的劝诫,硬要自己的父亲李良掌权,导致与徐、杨二人决裂。李良掌权后将李妃囚禁在了昭阳宫,她才醒悟,感到后悔。演员在演唱时要直观的表达出来,所以没有开唱就要满面愁容、心事重重。声音的高低轻重尤其重要,声音太高、太重显得人物愤慨满怀,太轻、太低又有失太后的身份,演唱的技巧要随人物的情绪变化而变化。接着“先王爷晏驾后太子年幼,太师爷一心心想篡龙楼”两句加深了后悔度,并且伤感的程度也加深了。李艳妃想到自己的丈夫去世,看到自己的儿子还在襁褓中,思绪马上回到眼前,无人掌江山,自己又所托非人,让自己的父亲这个大奸似忠的伪君子给蒙蔽了,将他们孤儿寡母囚禁起来,全无骨肉亲情。虽然提起这些往事不堪回首,但在政治斗争的危急时刻,自己是唯一的主心骨,表面上依然要端庄稳重。演员要用音符将这些情感表现得恰到好处。演唱这段[慢板]以及后面那段“李艳妃坐昭阳”时都要带着反省和悔恨的心情,通过唱词唱腔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看似平静,但是内心的斗争还是比较激烈的。 
    后面生、旦、净的三人对唱“怀抱着”已然是京剧舞台上的经典唱段。前半段李艳妃是带着对自己父亲的怨恨以及对徐、杨二家重掌朝纲夺回江山的恳求去唱的,后半段面对对徐、杨二人的解释和请求,二人依然无动于衷,眼看山穷水尽,无奈之下李艳妃向二人下跪,一直到二人答应为止。唱到“他二人把话一样讲”时,要着重突出“话”字,不仅有高腔还运用拖腔,说明徐、杨二家袖手旁观的态度,那些搪塞的话让李艳妃不得不采取行动,内心波澜由此而起。这一段最后“哀家跪死在昭阳”的“家”字也用了拖腔,这里就要体现李艳妃的机智了,她不是简单地要同情,而是在唱“家”字的十几秒内,眼睛迅速转向徐、杨二人,才下定决心要“跪死昭阳”。如果这里李艳妃只有哀诉,没有这一看两看,那她就是个普通弱女子,同时也会失去戏的张力。《二进宫》李艳妃的最后一句“子子孙孙爵禄高”的第二个“孙”字用了一个高腔来处理,表现了李艳妃拼尽一切,用自己的权力,许诺给二人最高的位置、最高的待遇,唱这句时要将坚定果断的心情融入到唱腔里,为全剧喜剧的结尾增加一分余韵。
    京剧艺术博大精深,从张派艺术中即可窥见。对于京剧这样一门技术性与艺术性共存并且互为表里的艺术而言,我们似乎可以这样理解声情并茂:声靠技术处理,情是艺术范畴。只有声,没有情,在演唱上只是音符的堆砌、强调的串联;只有情,没有声,则完全失去了京剧作为一门艺术的观赏性。
    (作者单位:中国戏曲学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