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1】命中注定的缘分-记国家京剧院优秀演员王润菁(靳文泰)

(2021-02-10 09:57:13)
分类: 图文:粉墨人生
【转载1】命中注定的缘分-记国家京剧院优秀演员王润菁(靳文泰)

    可爱的女儿、成功的丈夫、优越的家庭环境,弄不明白王润菁是怀揣何种复杂的情感坚守在京剧舞台上。但我知道王润菁确实如一条默默的小河融汇进绵亘了200多年的京剧艺术长河,与这粉墨春秋的红氍毹发生了扯不断的情缘。是王润菁借助京剧来抒写艺术家的传奇,抑或京剧借助王润菁来延续自身的历史,这都无关宏旨;重要的是王润菁在与京剧的剧烈情感撞击中,她把外祖父张君秋的谭记儿、柴郡主、秦香莲、苏三,以及柯湘等一系列艺术宁馨儿,细腻而深情地搬演上当下舞台,受到青年观众的热烈追捧。京剧的典雅与王润菁的亮丽青春久久地滋润着我们,挥之不去。

    不是一见钟情,我们是日久生情

    水有源,树有根。王润菁从小就受到家庭的影响。外祖父是京剧艺术大师张派创始人张君秋先生,母亲是京剧演员张学敏。她自幼跟随父母辗转于剧场和排练厅之间。这种经历使她既受到生活上的锻练又得到艺术生活的薰陶。大约在四、五岁的时候,她已经在父母的教育下,做一些如压腿、下腰、拿顶等戏曲基本功的练习。这一切仿佛注定王润菁就应当继承家族传统,从事京剧艺术,但身材颀长的她并未对京剧“一见钟情”。1978年,中国戏曲学校和北京舞蹈学校同时招生。母亲建议她去参加戏校的考试。心中对舞蹈充满憧憬的她迟迟不能下定决心。她多次找母亲谈话,试图劝服母亲改变初衷,但母亲坚持认为舞蹈的艺术生命太短暂,希望王润菁学戏。虽再三坚持,但迫于家庭的压力,只得放弃心爱的舞蹈。报名那天,她在母亲的陪伴下来到了考场。报名的人非常多,王润菁回忆到“那时的场景绝不亚于如今北影、中戏的招生情景”。王润菁经过5轮考试最终被录取。年仅10岁的她是所有考生中年龄最小的。她的一段“西皮流水”唱得有板有眼。几位考官慧眼识金,一致认为这小家伙是学习旦角难得的好苗子。就这样,小王润菁顺利进入了中国戏曲学校。
    在这艺术的殿堂里,她有幸受到于玉衡、王小蓉老师的点化;尤其是王小蓉老师给予她深远影响。王老师非常重视艺术感受力的培养,启发弟子自觉地运用审美的眼光去发掘平凡世界里涵纳的诗意。《天女散花》作为开蒙戏,是每位学生在入学时都要学习的。虽是入门戏,但真是想要将其演好,并博得周围人的认可很难。王老师在传授弟子这出戏时,要求大家在舞绸子的时候放弃小木棍,完全靠自身的手腕来控制绸子。这点难度颇高。好强的王润菁为了能掌握舞绸子的技艺,主动向父母提出用排演首部儿童戏曲片《岳云》获得奖励的40元钱为自己买一个练功用的绸子。拿着喜爱的绸子,满心欢喜的王润菁天天来到练功厅舞绸子。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演的《天女散花》被公认为是当时那批学生中最好的,多次在接待外宾活动中演出。从前默默无闻的她,因此在学校一炮走红。《天女散花》的成功是王润菁人生——艺术道路上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她用辛勤换回了荣誉,也因此真正爱上了京剧艺术。

【转载1】命中注定的缘分-记国家京剧院优秀演员王润菁(靳文泰)
《状元媒》

    在黑土地播洒理想

    1988年戏校毕业后,本有留京的机会,但心高气傲的她一心想凭自己的实力干一番事业。正值黑龙江省文化厅发函请求支援边疆建设,她自愿报名去了哈尔滨市京剧院。家人得悉消息后,坚决反对。但她去意已决。离京那天,家里一个亲戚朋友也没来,她眼含热泪在同学们的送别声中登上了北去的列车。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父母呵护下的她第一次踏上了这神秘的黑土地。下车后,举目四望,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她当时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想家,想母亲,但天性倔强的她抑制住冲动,暗暗发誓一定要在黑土地上干出成绩,让父母为自己感到自豪。
    在哈市工作期间,她除了得到云燕铭老师以及各级领导的关心和爱护,先后在剧院与云燕铭老师合作演出了《四郎探母》、《玉堂春》、《望江亭》等戏,还向外祖父、母亲学习,揣磨张派艺术特有的“枣核型”的演唱风格和技巧运用,以顽强刻苦的学习韧劲悉心钻研,反复体会。有时为一句念白、一段唱腔,甚至一个音节不知苦练多少遍,在练声吊嗓,演出实践中不断摸索找气口,找发声位置,练出了圆润的后膛音和清柔的鼻音以及似断非断,收放沾连的张派“点唱法”。同时,她还借鉴了美声唱法的气息控制,共鸣位置,融汇贯通,练就了高低俯仰,一任驰骋的宽广音域,高而不尖,低而不沉,穿透力极强。
    王润菁在演出中对人物把握十分准确,细微处见真感情。如在《状元媒》中,柴郡主有一句唱“帝王家深宫院,似水流年”,听来犹如小桥流水,沁人心脾。当柴郡主见到八贤王和吕蒙正时有一句唱“事到此,顾不得含羞满面”。当唱到“面”字时,柴郡主的表演是看一眼八贤王,再看一眼吕蒙正。声音上似有似无,藕断丝连,细腻地表现出郡主害羞的心态。在《望江亭》“清庵观”一折里,她表演大气端庄,清秀俊雅,随着委婉优美的“四平调”和“南梆子”的唱腔旋律,诉说了谭记儿“独守空闱暗长叹,芳心寂寞有谁怜”的内心独白,把一个女性从“心绪撩乱”到“心中思念”的复杂心情变化,表达得细微传神,自然含蓄。事业的成功为她带来了荣耀,但她并未止步于此,反而更加渴望自己艺术的提升。她开始了新的追求,最终以优异成绩考入了中国戏曲学院优秀青年研究生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