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有许多流派,但是每个流派都不是尽善尽美的,都或多或少有欠缺的一方面,有些时候这些缺陷会被扬长避短,有些则成了特色将这些陋习传承了。
马派创始人马连良先生,唱腔婉约圆润,台风潇洒。但是马连良先生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大舌头”,戏曲演员俗称“包音”太重。这个是马连良天生的缺陷,当初因为家境贫寒才去科班学习京剧的,并不是什么喜爱和世家的原因,有一句话说的好“使我有洛阳二顷田,焉能配六国相印”,马先生或许也有过这样的无奈吧。但是科班第一天马连良先生就因为这个问题被人拒收,后来还是郭春山和萧长华两位名家的力荐才使得马连良留在科班继续学艺。
后来马连良先生凭借着《借东风》《空城计》等戏走红,并且开宗立派。传承至今其实马连良先生认为马派的精髓其实是在嗓音的醇厚和潇洒的台风,并不是那个让他想要摒弃的先天缺点“包音”过重。
时至今日我们这再看许多马派演员和戏迷唱几句名段,非得弄的含糊不清,许多评委也争相吹捧说其马派韵味十足,什么时候马派的韵味成了“大舌头”。
正是因为这种现象导致传承越来越偏,最初的扬长避短变成了扬短避长。例如马派名家朱宝光先生就有点故意模仿马连良先生的大舌头了,其实马连良先生的唱并没有这样很清楚,只是在念白上有一些“包音”过重。所以京剧的传承还是要谨慎。
(转自百度,作者:爱传统的少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