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被称为“伶界大王”的谭鑫培创立了第一个以姓氏命名的京剧表演艺术流派谭派,那么,谭派为什么会在那个时代形成?
换句话说,谭派的创立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到底是什么?
几乎所有研究谭派的人在谈到谭鑫培创立谭派的主要因素时都归结为谭鑫培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身条件,天生一条好嗓子,并且功底深厚;其次是由于他出身于梨园世家,长期的耳濡目染造就了他文武昆乱不挡的高超技艺,积累了丰厚的艺术经验。谭鑫培自身的条件真的十分优越吗?
1917年出版的穆辰公的《伶史》中记录了谭鑫培的师父程长庚的话,这是程长庚看到谭鑫培改演老生戏
的新发现,深感他的这位爱徒日后定能成角儿,前途不可限量。他言道:“子唱武小生所以不能得名者,以子貌寝而口大如猪喙也。今悬髯于吻,则疵瑕尽掩,无异易容。更佐以歌喉,当无往不利。惟子声太甘,近于柔靡,亡国之音也。我死后,子必独步,然吾恐中国从此无雄风也。”寝,丑陋也。喙,鸟也(喙,鸟兽的嘴——转载注)。“声太甘”,即声音有些甜,“近于柔靡”。这足以说明谭鑫培自身条件不是不理想,而是太差了。显然,自身条件并非他创立谭派的主要因素。
1840年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城下之盟,……国人绝望了,昔日那种“天朝大国”的优越感被击得粉碎,“中体西用”的理想完全破灭,能够拯救于民的英雄不再了,前方看不见希望的光亮,心中只有悲怆、凄凉、忧伤,这便是那个历史阶段的社会心理。
清末时代的社会心理决定了谭鑫培的艺术创造,也决定了广大观众的欣赏趣味,因此,谭鑫培的演唱自然与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随之出现“满城争说叫天儿”的盛况。关于社会心理的直接作用可以从谭鑫培的代表剧目中得到证实。谭鑫培代表剧目有:《空城计》、《击鼓骂曹》、《捉放曹》、《连营寨》、《定军山》、《战宛城》、《哭灵》、《桑园寄子》、《当锏卖马》、《武家坡》、《汾河湾》、《珠帘寨》、《南阳关》、《四郎探母》、《李陵碑》、《洪羊洞》、《坐楼杀惜》、《打渔杀家》、《八大锤》、《清风亭》、《琼林宴》、《战太平》、《胭脂褶》、《别母乱箭》、《南天门》等。以上剧目中,除了《清风亭》、《琼林宴》外,大都是英雄义士戏,诸如弥衡、陈宫、刘备、黄忠、张绣、邓伯道、秦琼、薛平贵、李克用、伍云昭、杨延辉、杨继业、杨延昭、宋江、萧恩、花云、周遇吉、曹福等,皆为失败或失意的英雄义士,他们在与命运、人生际遇奋起抗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惜牺牲,悲剧色彩浓重。谭鑫培所塑造的这些人物形象虽然失败却并不沉沦,不去刻意凸现人生之悲凉,而是注重一种悲壮的主体特征,表现英雄在实现人伦道德、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面对苦难厄运时的困惑与无奈。
在《当锏卖马》中,秦琼唱道:
店主东带过了黄骠马,不由得秦叔宝两泪如麻。
提起了此马来头大,兵部堂黄大人相赠与咱。
遭不幸困至在大堂下,还你的店房钱无奈何只得来卖它。
摆一摆手儿牵去了罢,但不知此马落谁家?
黄骠马在秦琼的心中是辉煌的记忆和美好憧憬的见证。然而,英雄落魄,困顿潦倒,不得不失去美好的憧憬,告别过去的辉煌,英雄气短,内心充满着苦涩与酸楚,最后一句“但不知此马落谁家?
”与其说担忧黄骠马的结局,不如说感叹自己的身世飘零,前途未卜,抒发着落魄英雄内心的哀伤,极大地唤起了当时观众失落、苍凉,甚至有些绝望的情感共鸣。“店主东”一段成为了那个时代最为流行的唱腔,传唱于大街小巷,百听不厌。
由此可见,谭鑫培的崛起和谭派的产生是时代的产物,直接的决定作用来自于当时的社会心理,既有偶然,又有必然。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对于当代戏曲艺术的发展和新的表演流派的诞生具有不可低估的借鉴意义。
(摘自贾志刚《近代戏曲关键问题的思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