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昭关”只一处,何以分“文”“武”?

(2020-09-13 09:53:17)
分类: 图文:京艺论丛
【转载】“昭关”只一处,何以分“文”“武”?
《文昭关》

                            雷长怡:不要让剧中人蒙羞

    2002年12月中央电视台八套播放二十二集电视剧《张学良》,第四集有这么一个细节: 张学良扣留×介石后,赵四小姐劝张学良说: “这两天你睡不好,看你头发都有白的了。”张答: “我不会像伍子胥那样,怕过不了文昭关愁得一夜之间须发变白了。”此段对白全打出字幕,“过不了文昭关”字样清晰地出现于屏幕。
    素喜京剧并能唱两口儿的张学良怎能把地名“昭关”混同于剧名“文昭关”? 怎能不知道“文 昭关”这个剧名中“文”字的含义? 《文昭关》的“文”是与另一出题材基本相同而出场人物、表 演方式有异的《武昭关》比照而言的。
    《武昭关》中的重要人物马昭仪,在《文昭关》中是没有的。马昭仪,使女身份,被偷梁换柱与楚平王之子成婚。原拟与平王之子成婚之女则被平王纳入后宫。《文昭关》伍子胥唱词中多次提到的“父纳子妻”即指此事。《武昭关》中的主要角色实际上是马昭仪。所以程砚秋演此戏时就改名为《马昭仪》,张君秋演此戏时则改名为《楚宫恨》。《武昭关》中的伍子胥扎靠带开打;《文昭关》中的伍子胥不扎靠、不开打。这就是在“昭关”二字前加“文”或“武”的缘由。戏迷张学良怎能说出“过不了文昭关”这样的话? 这不是让剧中人代编剧蒙羞吗?

【转载】“昭关”只一处,何以分“文”“武”?
《武昭关》
                          
    由此,笔者联想到几年前听评书演员单田芳说的评书《千古一功臣张学良》。这个节目在几个 电台先后播出,说到赵四小姐与张学良初识时,一次张送赵回家,临别时赵说“有时间到我府上坐 坐”。听罢就想: “府上”是对别人住所的尊称(尊称别人之家为“府上”,谦称自己住家为“舍 下”)。知书达礼的大家闺秀赵四小姐怎能不知此礼貌用语,称自己的家为“府上”? 这不是让剧中人蒙羞的又一实例吗? 巧得很,电视剧《张学良》十一集中,张学良派人请张大千时,他说:“把那个大胡子的人请到府上来! ”话中的“府上”是指张学良的官邸。他怎么也以“府上”称自己的家? 当然,以当时张学良的身份言,称自己的住所为“府”也未为不可,但应该说“请到府里来”,不应该说“请到府上来”。
    (转自《咬文嚼字》)
———————————————————————————————————————————

                           残荷说戏:《文昭关》和《武昭关》

    《鼎盛春秋》有“伍子胥一夜须白过昭关”的故事。演绎这段故事,有两出戏,即《文昭关》和《武昭关》。虽然说的是同一故事,处理方法是不同的。
    《文昭关》,伍员单人匹马,戴武公子巾,穿箭袖,遇东皋公、皇莆纳搭救,换儒巾,混出昭关。《文昭关》是一出唱功戏,过去,很多流派都演,特别是杨宝森、杨宝忠、杭子和三人的精彩合作,使之广为流传,久演不衰。《文昭关》常与《鼎盛春秋》后面诸折连演。
    《武昭关》又名《禅宇寺》,是一出靠把老生戏。伍员扎靠,上马昭仪,同避难于禅宇寺,马昭仪投井,伍员保幼主,反出昭关。不同于《文昭关》,《武昭关》经常单独演出。五十年代,谭富英、张君秋把《斩伍奢》、《战樊城》和《武昭关》连演,起名《楚宫恨》,现仍流行。类似的版本有程砚秋的《马昭仪》,于世文饰伍员,以青衣为主了。
    《文昭关》和《武昭关》都是汪(桂芬)派戏,王凤卿继承最佳,并留有唱片。20年代,王凤卿和梅兰芳初到上海,以戏幅不足一小时的《武昭关》打炮,轰动上海滩。老谭不唱《文、武昭关》。老余也跟着不唱。40年代,老余的传人杨宝森开发了“汪余合璧”的《文昭关》,大获成功;他的另一个传人谭富英,与张君秋合作,在50年代编演了《楚宫恨》。
    较之杨宝森的《文昭关》,谭先生的《武昭关》,就称不上很成功了。原因有三:
    一,《昭关》是汪派戏,谭先生原本不唱,不比杨先生,先学汪后学余,在宝忠先生的辅助下,对《文昭关》进行过深入研究和打造,成为他的“拿手戏”。即便如此,他也不贴《武昭关》。而谭先生的《武昭关》,就显得粗糙一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拿手戏”。《定军山》、《南阳关》就得看谭的了;
    二,《武昭关》伍员的唱腔,脱胎于“唢呐二黄”,属于“黄钟大吕”,还要开打,演员很吃力。当时谭先生已步入老年,身体也不太好,有些“勉为其难”了;
    三,《楚宫恨》中,张君秋先生饰马昭仪,很成功。当时,张先生正值壮年,新腔迭出,大耍其板,到了“无腔不张”的程度。至今“怀抱着年幼儿”那段“慢板”,仍为“典范”,而到处传唱。谭先生的“老腔老调”,与之不甚协调,渐渐被遗忘了。
    (转自京剧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