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连载6】休恋逝水|“一代青衣”顾正秋回忆录

(2020-09-12 07:55:35)
分类: 图文:粉墨人生
【连载6】休恋逝水|“一代青衣”顾正秋回忆录

    15.和我的师生之缘最为特殊

    在学戏的过程中,我一直很喜欢抄戏词。戏词里有剧情、有对白、有各种人物交织的各种故事
……抄着抄着,心就走入了故事之中,脑海里浮现的影像也越来越明晰了。
    京剧里的主题不外传统的忠孝节义,大多从古典文学或历史故事改编而来。十多岁的时候,我的生活经验还像一张白纸,却已在戏词之中领会了成人世界的种种悲欢离合,哀怨情仇;一步步学着揣摩剧中人物的心理。
    抄写过那么多的戏词,我觉得“缘”和“情”这两个字最耐人寻味,涵义无穷。特定的人,特定的时空,特定的事件,才能造就特定的缘分,产生曲折感人的情节。《白蛇传》的白素贞和许仙;《玉堂春》的苏三和王金龙;《锁麟囊》的薛湘灵和赵守贞,都是有缘相逢,因缘生情。同样的故事,舞台上演了又演,观众也看了又看,却为什么每一次看仍是感动落泪?不就是因为舞台上的人有缘,故事里的人有情吗?
    其实,舞台岂不就是人生的缩影?唱过了三四十出戏,走过了六十多年的生命之路,我始终珍惜的,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和情分。尤其是剧校六年,和同学、师长都是因戏结缘,这种缘分和情分,我至今念念不忘——没有他们的鼓励和指导,哪有我的艺术生命呢?
    “四小名旦”之首的张君秋先生,和我的师生之缘最为特殊。在戏剧上指导过我的名角,大多在一九四八年底我来台×之后就无缘相见;只有张先生,睽违四十二年,我竟有幸在纽×与他重逢!那种欣喜、感激和感动,实在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的。
    我第一次见到张先生,是一九四三年冬天,当时是他成名后首次组班南来,在中国大戏院演出。起先也许因为班底人数不够,并未贴演他的拿手杰作《汉明妃》。但上海滩戏院多,观众也挑剔,张先生认为还是得贴演《汉明妃》才能叫座。这出戏的《出塞》那一场需要十六对“竹马”,张先生的经理程先生就来向我们剧校借三十二个男学生。
    学校说,没问题,也不要报酬,条件只有一个:请张先生把《汉明妃》教给剧校的学生。
    程先生也说,没问题,条件只有一个:等张先生回北京之后,剧校才能搬演这出戏。
    程先生会提出这个条件,一定是他们到上海之后,听说了我们因《玉堂春》与荀慧生先生打对台有关。
    荀先生一九四一年三月到上海演出时,学校曾请他到学校参观,给学生说了些指导、鼓励的话。荀先生是“四大名旦”之一,到校指导,学校也很有面子。如此,荀先生也算是我们的老师啦。
    哪知道,两年之后,做学生的我们竟和这位名师“碰”上啦。那回荀先生又到黄金大戏院演出,晚场贴演全本《玉堂春》。我们学校呢,也早已向黄金大戏院租了两个月档期,每逢四、五、六下午演出日场戏,而且戏码就是排练了好几个月的全部《新玉堂春》。从嫖院、起解、会审到团圆,连演三天。我想这样演出法对荀先生是有点不敬的,可是董事长、校长是外行,不懂梨园规矩:在校长看来,学校早就准备了好几个月,怎能不演?荀先生演他的《玉堂春》,学校演学校的《新玉堂春》,和荀先生派别也不同啊。我们做学生的,怎敢讲话?没办法的哟!

    16.成了拐三个弯的小腔

    《新玉堂春》是由关鸿宾先生开蒙的。既然与荀先生对上,剧校也不能表现太差啊。
    关先生就找了琴师赵大刚和我——饰演苏三——共同琢磨出奇制胜之道。荀先生那时四十多岁,可能自觉体力稍差,《起解》那一折不唱吃力的反调,而把重点放在《嫖院》和《三堂会审》上。关先生、赵先生与我琢磨的结果,就决定把重点放在《起解》上——解差崇公道到洪桐县押解苏三赴太原府出庭会审。启程之后,满腹冤屈的苏三对着“狱神”唱了一段反调:“……崇老伯他说是冤枉能辩,想起了王金龙负义儿郎,想当初在院中何等眷恋,到如今恩爱情又在哪边?跪至在狱神殿叩首百念,尊一声狱神爷细听我言,保佑我与三郎重见一面,得生时修庙宇改换金颜。”
    出了狱门后,苏三又唱了一段西皮流水:“苏三离了洪桐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未曾开言心好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哪一位去往南京转,与我那三郎把信传。就说苏三福命短,破镜只怕难重圆。倘公子得见面,到来生变犬马结草衔环。”
    以前看过的演出,“苏三”这两个字的唱腔都是两个平音,关先生、赵先生指导我改为“苏~三”,成了拐三个弯的小腔。第一天出场,我这句与众不同的“苏~三”大受观众喝彩,学校就在第二天的海报上加了这么一行字:一句苏三惊四座。
    那次演出很成功,剧校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但也因此,荀先生“四大名旦”的气势多少受些影响,梨园界的人对剧校不免有微词。不过,由此我也看出,艺术的形式和内涵并非得完全固守传统;适度的创新不但能使艺术的生命更丰富活泼,也能与观众产生更强烈的共鸣。身段能改,唱词、口白也能改。例如苏三自叹遭遇乖离,唱词中有这么一句:“自古红颜多薄命,话不虚传果是真!”
    我看过的演出,都是平音直唱,没有什么变化。我演出时则在最后的三个字之间加顿号:“话不虚传果、是、真!”
    经此一改,苏三更抓得住观众的听觉,也凸显了中国人历来的宿命观。
    后来“苏~三”仿佛成了我的招牌。自己组团之后,不论到什么地方演出,登台的第一天一定贴演《起解》、《会审》,博得好头彩。
    回头再说向张君秋先生学《汉明妃》。因为学校已决定派我去向张先生学《汉明妃》,程先生也已把本子留给学校,所以张先生演出那天我当然仔细地观赏。张先生专攻青衣,嗓子嘹亮甜润,前面的几段二簧,把王昭君深锁冷宫的幽怨唱得丝丝入扣,柔肠寸断,我听得入了迷。等到《出塞》上了十六对竹马,舞台一片热闹,观众更是疯狂喝彩。
    过了两天,关鸿宾先生就领着我去拜访张先生,正式学习《汉明妃》。张先生当时二十三岁,皮肤很白,身材比梅先生高一些,又比梅先生清瘦些,穿件蓝布长衫,看起来很文静。他让我先跟他的琴师李德山抄写戏词及说腔,又叫他的“把场子”高富远和饰演王金龙的萧盛萱给我示范昆曲的身段。等我把整出戏学得差不多了,张先生再指导我一些气口的转换,以及行腔的抑扬顿挫。就只这些,我已受益很多,领略到张先生的唱腔也在许多地方有所创新。
    张先生不止文静,而且有些害羞。他教我戏的时候,声音很轻、很柔,一副好脾气的样子。他的母亲张秀琴原是唱河北梆子青衣,当时就坐在一旁,静静地看着。我感觉到这位身材高大、满头白发的张奶奶很有北方老太太的威严,张先生则是个乖顺的儿子。

    17.竟站起来摸摸我的头

    程砚秋先生,我并未实际向他拜师学戏,但他给我的艺术启发则受用不尽,影响深远。我唱的《锁麟囊》、《青霜剑》、《碧玉簪》,都是著名的“程派戏”。
    我第一次见程先生,是一九四年五月三日,他由北京到上海,学校特别请他到校参观,举行了一个简单的茶话会。那时进校未及半年,还在学一些基本功夫,戏剧常识不足,对于北京剧界的见闻很是贫乏。老师介绍程先生是“四大名旦”之一;但何谓“四大名旦”以及他们的特殊之处,当时的我是懵懂未解的。而且在那近二百人的场合,程先生与校长等人所坐之处,与我们学生有一段距离;可能心理上、空间上都觉得有一段遥远的距离吧?如今忆起,脑海里竟只有一片迷蒙!
    四年之后,我第二次看到程先生。那次程先生近在眼前,慈爱地摸着我的头,对一旁的吴富琴先生说了几句鼓励我的话。如今回想整个过程,仿佛历历如昨呢!
    吴富琴先生和程砚秋先生有着深切情谊。吴先生在剧校为我启蒙了《鸳鸯冢》、《碧玉簪》、《锁麟囊》等程派戏。一九四四年春天,程先生新出了《锁麟囊》唱片,我越听越着迷,正好他又到上海来了,有一天我就壮着胆子问吴先生:“可不可以带我去看看程先生?”剧校的先生一向是很疼爱我的,吴先生对于我的突发奇想满口答应。当时我尚未拜梅先生,能够去见程先生,小小心灵真是兴奋极了;很想拜他为师,但哪敢说出口呢?
    程先生是“四大名旦”之中年龄最小——我去拜见那年,他四十一岁。我见过的著名旦角,大多天生的皮肤白皙;程先生不止皮肤白,一排齐整的牙齿更是白得发亮,比好多女人的牙还精致。他身材高大,穿着灰色西服,头发中分,天庭饱满,言谈举止十分斯文,像个饱读经书的大学教授。他的双眉浓黑,两眼炯炯有神,和人说话时偶尔眼尾微睇,那单凤眼的神情真有说不出的妩媚。程先生初出道时,取名“艳秋”,大概和这风情万种的眼神有关吧?
    那天在程先生的暂居之处,还有程夫人,以及他的琴师周长华先生和暂居之处的女主人。吴先生领我进去介绍后,程先生就微笑着问我几岁啦?学过哪些戏啦……我当然是毕恭毕敬地回答。后来吴富琴先生热心地说道:“这孩子顶佩服您的玩艺儿了,我已经教了她《碧玉簪》,她有嗓子,能唱!她对《锁麟囊》迷得不得了,私底下买了您的唱片苦练,差不多的腔都能跟得上了。”
    程先生很高兴地看着我说:“是吗?”
    然后请周长华先生操琴,让我吊一段给他听听,我就唱了《锁麟囊》里的《春秋亭》。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真是人小胆大啊;只是听听程先生的唱片,竟敢厚着脸皮在他面前唱起来!哪想到程先生听我唱完竟站起来摸摸我的头,拍拍我的肩膀表示嘉许,并转脸对吴先生说:这孩子,扮相俊,噪子好,是块旦角材料,要好好打磨她成材!我赶紧向程先生深深地一鞠躬,欢喜地道了谢。程先生的夸奖也许只是长者的风范和礼数,听在我的小心灵里,却是多大的鼓励啊!
    程先生的夫人,气质高雅,不施脂粉,梳了个横S头,一看即知是个北方闺秀,和程先生的书卷气很是匹配。她笑容婉约地坐在一旁,我不自禁地想多瞄她两眼,觉得她和程先生的感情一定很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