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梦笔山人
梦笔山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57,399
  • 关注人气:1,06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2】《张生跳墙》的再认识-《王西厢》创作艺术探索之一(黄天骥)

(2020-09-03 09:09:16)
分类: 图文:大千梨园
【转载2】《张生跳墙》的再认识-《王西厢》创作艺术探索之一(黄天骥)

   
    蒋星煜先生的大文,认为张生解错了莺莺诗简中“疑是玉人来”的“玉人”一词。蒋先生指出“玉人”乃是女性的代指,亦即指莺莺,并征引古代诗文以及《王西厢》中许多以“玉人”比喻女性的词句为证。据此,“疑是玉人来”,应是指莺莺说自己前去幽会。后来莺莺“酬简”,便果然是和红娘“抱衾与裯”到书房送上门去了。
    蒋先生的意见自然能够给人以启发,不过,窃以为古人用“玉人”一词,既可指女性,也可指男性。在《王西厢》里,红娘说:“原来是玉人帽侧乌纱”;《董西厢》卷四〔双调·搅筝琶〕之〔尾〕张生唱:“快疾忙报与你姐姐,道门外玉人来也”。此二例所说的“玉人”,便不是指女性。可见,“玉人”的用法未必需要严分男女。至于莺莺后来私诣书房,那是已经知道不能再瞒住红娘,已经明确通知“明宵端的雨云来”,这和当初她千方百计想瞒住红娘的心情大不一样了。不可想象,莺莺在寄出“待月西厢下”那首诗后,一方面不想让红娘知道她有约会的意向,一方面当晚竟和红娘一起到后花园幽会去了。
    其实,诗无达诂。我国诗歌的创作,往往具有语言糊模或者意象朦胧的特点,它需要读者在接受时,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给予补充、解读,换言之,审美受体对审美主体往往需要进行再创造。这是以文字符号作为创作手段的诗歌所特具的魅力,也是接受者对诗歌的理解,往往不同于作者主观意图的原因。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也许诗人真的只是希望人们从楼的第二层爬上第三层,但读者又可把诗意理解得更周延,更深刻,审视出其中含有丰富的哲理。
    在《王西厢》里,张生作出跳墙的莽撞行为,问题就出在他对莺莺那首诗整体的理解,和莺莺原意大有出入。这样的处理,正是剧作者刻意的安排。至于张生解错哪一句,是把“玉人”一词理解为男还是为女,似也不必深究。
    请注意,《王西厢》是有意让莺莺原诗的意思,写得不那么直露显豁的。本来,在《会真记》和《董西厢》里,莺莺的诗题为《明月三五夜》。《会真记》写张生收到诗简时是“二月旬有四日”,于是“既望之夕,因梯其树而逾焉”,这与“三五夜”的时间对应。《董西厢》则把张生收到诗简的时间,设定在月之十五日,所以张生说:“今十五日,莺诗篇曰《明月三五夜》,则十五夜也。”(见卷四)张生遂据此而赴约,也是说得过去的。很明显,无论是《会真记》还是《董西厢》里的张生,都不存在解错诗的问题。至于这两部作品里的莺莺,也都翻了脸,那是它们所写的两个莺莺,各有各的心态。笔者于此不拟论述了。
    可是,在《王西厢》里,莺莺所写的诗,是没有诗题的,这一来,诗意显得比较模糊,莺莺虽然表达了约会的意向,却没有任何有关时间的暗示。而张生,竟然毫无根据地说:小姐“着我今夜里来,和他哩也波哩也哩”!这实在十分滑稽。为了强调这一点,《王西厢》还在红娘离开书房后,给张生设置了一段精彩的独白。写他由于认定幽会时间就在当日,他便焦急地等待太阳下山, 一会儿诅咒“今日颓天百般的难得晚”,一会儿催促太阳“疾下去波”,一会儿埋怨“太阳何苦又生根”,显然,《王西厢》一方面有意删去了故事原型的诗题,避免“三五夜”一词会使人产生误解,一方面却着重写张生一口咬定了约会的时间,反复渴望黑夜的来临,还一厢情愿地发挥他的性幻想,这一减一加两面下注的写法,使崔、张的矛盾冲突更具喜剧的色彩。
     在莺莺,《王西厢》写她当晚确是到花园里去了,但那是红娘请她去烧香,而并非她有意当晚就前去幽会。所以,作者写她一边赞美着月明风清,一边走进后花园,神态并没有什么异样。当然,在红娘眼中,小姐则心怀鬼胎,“打扮得身子儿诈,准备着云雨会巫峡”,但那是由于红娘接受了张生对诗的解释,先入为主,便戴着有色眼镜去观察莺莺的举止。如果我们把“酬简”一折,作者写莺莺明确通知张生“今宵端的雨云来”,准备前去幽会时扭扭捏捏的模样,与本折写她跟着红娘烧香时的神态,作一比较,便可知道她当晚确是没有赴约的心理准备。
    《王西厢》写莺莺的诗没有设定约会的时间,而张生则莫名其妙地认为是约他“今夜里来”,此其一。更严重的是,莺莺的诗没有着他跳墙,他却在给红娘解诗时,凭空生出个“跳”字,此其二。当他在晚上作“跳墙搂旦科”的时候,不把莺莺吓得半死,才怪呢!
    如果说,《王西厢》对张生误解约会时间的写法,还比较隐晦,那么,对张生误解约会的方式,便不惜多次点明。作品反复环绕着“跳”字,引导观众注意“跳墙”这一视点。它写张生首先得意洋洋地向红娘解说小姐“着他跳过墙来”,随后,忽然又害怕起来,担心“小生读书人,怎跳得那花园过也?”倒是红娘大力鼓励他跳,“怕墙高怎把龙门跳?嫌花密难将仙桂攀”,他才下定决心,排除万难。更有甚者,剧本写当晚在后花园里,红娘先打开了角门儿,走进墙的那边,和张生通了“赫赫赤赤”的暗号。张生以为她是小姐,一把搂住了她,红娘便骂:“禽兽,是我!”这时候,张生忘了跳墙的“吩咐”了,他已饿得个“穷神眼花”了;倒是红娘提醒他“休从门里去,则道我使你来,你跳过墙去”,他才回过神来,真的“手挽着垂杨跳过墙去”。
    无疑,《王西厢》让张生先搂红娘,乃是制造噱头,但它也表明张生实在急得忘乎所以。当观众看到他误搂红娘,为之忍俊不禁时,谁知道还引出更大的笑料。这傻角分明知道角门儿开着,可是一经红娘提醒他“休从门里去”,他才想起小姐是“着我跳过墙来”的,便真的过其门而不入,昏头昏脑地跳将过去。请看,《王西厢》为了凸现“张生跳墙”的行动,先写他兴高采烈地认为莺莺着他跳墙,跟着写他竟说害怕墙高,不敢去跳;等到晚上到了墙根,又忘了要跳;而角门儿开着,明摆着不用跳时,他却出人意外地奋力一跳。总之,跳还是不跳?跳时忘了跳,不用跳却跳,剧作者环绕着“跳”字,手法摇摇曳曳,最后点晴之笔,落在“末作跳墙搂旦科”的强烈动作中。当人们看到莺莺花容失色,惊呼“是谁”的时候,几百年来,无不为之喷饭。
    张生为什么要跳墙?这无非是他解错了诗。对此,有人怀疑:张生才华绝世,岂会有解错诗之理?其实,对坠入情网的人来说,爱情是他心中的暴君,使他理智不明,判断不清,一意孤行,不计后果往痴狂的方向飞奔;而愈聪明的人,愈会犯低级的错误,这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 《王西厢》抓住了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特定状态,来表现形象独特的个性,这使它能在戏曲创作中取得卓越的成就。
    我们毫不怀疑张生的才能,也不怀疑红娘的机敏,可是,为什么张生连诗也解错了?就客观情况看,是因为诗歌这一特定体裁本身可具语言模糊性;就主观的情况看,在张生,接到诗简时,是红娘对他发了一通脾气,拒绝再为他俩当“缝了口的撮合山”的时候,是他感到爱情已经绝望的时候。可是,当打开诗简一看,原来是小姐约他幽会!这时,像是从天上突然掉下了一块大馅饼,正饿得头脑昏花的他,大喜过望,头脑发热,于是聪明一世,懵懂一时,以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就是戏中人物所处的特定情景。而《王西厢》这样的处理,正是要表现聪明的志诚种至痴至呆的个性。至于红娘,由于怨恨小姐不信任自己,“颠倒的瞒着鱼雁”,立心要瞧破他,“看你个离魂倩女,怎发付掷果潘安”。她又不识字,自然相信了张生对诗简的解释。当晚,她便怂恿莺莺到后花园“烧香”,开了角门儿后,又怂恿张生跳墙。于是便发生了令人捧腹的笑话。
    只要我们仔细分析,又可以发现,《王西厢》为了让人们注意这匠心独运的处理,它是处处关照着观众,要留心张生的解诗并且猜错了问题的:
    一、当红娘问张生对解诗有没有把握,他回答:“俺是个猜诗谜的社家,风流隋何,浪子陆贾,我那里有差的勾当!”
    二、红娘离开了书房,张生又急又喜,独白云:“小生是猜诗谜的社家,风流隋何,浪子陆贾,到那里扢扎帮便倒地。”
    三、当晚,就在张生临跳之前,红娘再一次核实:“真个让你来哩?”他答:“小生猜诗谜社家,风流隋何,浪子陆贾,准定扢扎帮便倒地。”
    四、后来莺莺翻脸,红娘在旁边唱道:“却早禁住隋何,迷住陆贾。”
    五、莺莺发脾气后回去了,红娘便嘲笑张生:“羞也!羞也!却不风流隋何,浪子陆贾!”      六、跟着红娘唱〔离亭宴带歇拍煞〕:“猜诗谜的社家,? 拍了‘迎风户半开’,山障了‘隔墙花影动’。”
    同样意思的话,在有关“跳墙”的情节中竟反复出现六次之多,这并非行文累赘,而是剧作者紧紧抓住“猜诗谜的社家”解错了诗这一环,处处提醒人们注意。可见,《王西厢》处理张生为什么跳墙的艺术构思,用意是清楚的,只是后人不察,让这精警之笔反成了“千古疑案”。
    当晚,毫无思想准备的莺莺被张生一跳一搂,当然下意识地惊呼。后来虽然知道这家伙竟是张生,可是红娘在旁,怎能让张生那样胡搞?于是,少女的羞怯,传统思想的约束,身份的优越感,对红娘的猜忌情绪,霎时间一齐涌上心头,便立刻翻脸喊“贼”。再说,虽然莺莺也大胆追求爱情,但在这特定的情景中,突然碰上了张生轻狂冒失的举动,如果她不发作,那倒是咄咄怪事!
    《王西厢》是一部抒情性喜剧,我认为,作者对“张生跳墙”这一情节的处理,不仅有助于塑造张生、莺莺、红娘三个人物的性格,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渲染剧本的喜剧色彩,使它呈现出与其他崔、张故事不同的特质。
    (转载有删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