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戏曲与舞蹈--从宋元明清谈起(王娟)

(2020-09-10 08:11:14)
分类: 图文:大千梨园
    中国戏曲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戏曲用它特有的形式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由演员装扮人物;在一定场合当众作故事表演;通过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感染观众。而戏曲在故事表演当中,通过歌舞动作表现人物的某种情绪,来体现戏曲“唱、念、做、打”的艺术特点。王国维在《戏曲考原》中说道:“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此种说法,抓住了戏曲的基本特征。戏曲的舞蹈美贯穿在戏曲表演体系中被人们习称的“做”和“打”这两种功法之中。戏曲舞台上人物的一切行动都是舞蹈化了的,戏曲舞台上人物形象,可以说是舞蹈艺术的形象。戏曲舞蹈需要演员调动起自身肌体和精神的一切因素,实现美化和舞蹈化,而且服饰、道具等,也都参加了美化和舞蹈化的创造。戏曲演员手中拿的、头上戴的、腰上系的……都可以形成舞蹈化的身段组合,如羽扇舞、团扇舞、折扇舞、闭扇舞、双扇舞、方巾舞、马鞭舞、船桨舞、水旗舞等等,还有舞帽翅、舞鸾带、舞甩发、舞红绸等,任何一种生活用具一经纳入戏曲舞台而成为道具时,就会产生出精彩的舞姿,构成富有表现力的戏曲舞蹈。
    (1)宋代的戏曲与舞蹈
    宋杂剧的出现是中国戏曲渐趋成熟的标志。宋杂剧是继承了唐参军戏、歌舞戏的传统,又广泛地吸收了民间说唱、杂耍、武艺和唐宋大曲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歌舞与故事表演初步结合的艺术。因为当时还常与杂技、乐舞同时演出,故以杂剧称之。戏曲表演,特别是舞蹈化动作,是以角色行当为重要特征的,这种艺术化、规范化的性格类型的行当表演,是戏曲舞蹈的特色。比之唐代,戏曲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根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七《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记载:
    驾登宝津楼,诸军百戏,呈于楼下。先列鼓子十数辈,一人摇双鼓子,近前进致语,多唱“青春三月蓦山溪”也……乐部复动蛮牌令,数内两人出阵对舞,如击刺之状,一人作奋击之势,一人作僵仆……又爆仗一声,有假面长髯,殿裹绿袍靴简,如锺馗像者,傍一人以小锣相招和舞步,谓之“舞判”。继有二三瘦瘠、以粉涂身,金眼白面,如髑髅状,系锦绣围肚看带,手执软仗,各作魁谐趋跄,举止若排戏,谓之“哑杂剧”。又爆仗响,有烟火就涌出,人面不相睹,烟中有七人, 皆披发文身,着青纱短后之衣,锦绣围肚看带,内一人金花小帽执白旗,余皆头巾,执真刀,互相格斗击刺,作破面剖心之势,谓之“七圣刀”。忽有爆仗响,又复烟火。出散处以青幕围绕,列数十辈,皆假面异服,如祠庙中神鬼塑像,谓之“歇帐”。又爆仗响,卷退。次有一击小铜锣,引百余人,或巾裹,或双髻,各着杂色半臂,围肚看带,以黄白粉涂其面,谓之“抹跄”。各执木棹刀一口,成行列,击锣者指呼,各拜舞起居毕,喝喊变阵子数次,成一字阵,两两出阵格斗,作夺刀击刺这态百端讫,一人弃刀在地,就地掷身,背著地有声,谓之“板落”。如是数十对讫,复有一装田舍儿者入场,念诵言语讫,有一装村妇者入场,与村夫相值,各持棒杖互相击触,如相驱态。 其村夫者以杖背村妇出场毕,后部乐作,诸军缴队杂剧一段,继而露台弟子杂剧一段,是时弟子萧住儿、丁都赛、薛子大、薛子小、杨总惜、崔上寿之辈,后来者不足数。
    虽有“诸军缴队杂剧一段”,和“露台弟子杂剧一段”,但确是是各种伎艺的大综合,从记载可看到,更多描写的是舞蹈动作。
    宋人周密《武林旧事》卷十“官本杂剧段数”内所记之《眼药酸》:一人扮作眼科医生,头戴皂色奇特高帽和橙色大袖宽袍,前后挂满绘有眼睛的幌子,斜背的药袋面更有浓眉精眸的一只大眼。《眼药酸》的“酸”字一般指秀才士子,咬文嚼墨而却不太懂世情的腐儒行径,这位眼医明显是位青年士子。这位眼医沿街兜shou眼药时,碰上位市民,就指着别人的眼睛说其有病,结果由于不识时务,反被那人打了一顿棍子。此中调笑舞弄,配上他衣饰上的种种装饰,可能颇有舞趣。
   (2)元代的戏曲与舞蹈
    到了元代,戏曲发展到了成熟阶段,不仅故事情节完整,而且表现形式(唱、念、做、舞),演员艺术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南戏的科介,吸取了民间舞蹈动作,使戏剧性的舞台动作舞蹈化了。比如《琵琶记》中,赵五娘去义仓请粮,久久未归。蔡公在家凝望,与她见面时,“外跌介,旦扶,外虚打旦介”。这段舞台表演提示就是说,蔡公因年迈不慎跌倒,赵五娘连忙搀扶,却遭公公责打。一连串动作用用虚拟性的舞蹈表现了。元杂剧把身段舞蹈动作统称为“科”。包括人物的喜怒哀乐、待人接物、行走坐卧、乘船骑马等。如作吹打喧笑科、跳墙科、辞驾科、拥上科等。
    在流传至今的100多个元代杂剧剧本中,我们可以看到元代杂剧演出中的舞蹈活动,元杂剧演出中,常常要插入一段舞蹈表演。
    在白朴的《梧桐雨》楔子中描写到:“(安禄山起,谢云)谢主公不杀之恩。(做跳舞科)(正末云)这是甚么?(安禄山云)这是胡旋舞。(旦云)这人又矬矮,又会旋舞,留着解梦倒好。”虽然安禄山矮胖,但其跳的胡旋舞却疾转如风,赢得了同样喜欢跳舞的杨贵妃的喜爱。又在第二折中:“(高力士云)请娘娘登盘,演一回霓裳之舞。(正末云)依卿奏者。(正旦做舞、众乐撺掇科)……”霓裳羽衣舞悠扬曼妙,翩若惊鸿。
   (3)明代的戏曲与舞蹈
    明代梁伯龙的《浣溪记》当时非常有名,一方面因为它是第一部昆腔作品,声腔流丽动人,受到观众喜爱;另一方面是剧作本身具有现实主义精神,以春秋战国时代吴越兴亡盛衰的故事,揭示了昏君宠信权奸而误国的社会问题,而这正是明季中叶政坛要害。此外,梁氏善于排演,巧妙地运用舞蹈表演人物,也是该传奇名盛一时的重要原因。张岱在《陶庵梦忆》中曾描绘了该戏演出时豪华的舞蹈场面:“西施歌舞,对舞者五人,长袖绶带,绕身若环,曾挠摩地,扶旋婀娜,弱如秋药;女官内侍,执扇葆璇盖、金链、宝炬、执扇、宫灯,二十余人。光焰荧煌,锦绣纷迭,见者错愕”,这种宏大的舞蹈场面,引来众多人的观看,促进了戏曲的传播。
    李开先的《宝剑记》第三十七出《夜奔》中也有精彩的舞蹈场面。“[沽美酒]怀揣着雪刃刀,行一步哭号咷。拽长裾急急幕羊肠路绕,且喜这灿灿明星下照”,林冲当时的悲愤之情,都通过戏曲中的唱词和舞蹈动作一一展现了出来。据史料记载,明代戏曲中有“龙舞”“猴戏”“飞燕之舞”等插入其中,并能运用民间灯舞制造舞台效果;还有舞观音”“百丈旗“跳队子”等舞蹈节目。现存明代戏曲刊本《目莲救母劝善戏文》中,有“跳和合”“跳钟馗”“跳hu”“舞鹤”“跳八戒”“哑子背疯”等民间舞蹈,其中不少舞蹈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4)清代的戏曲与舞蹈
    清代是中华戏曲成熟的时期,继明代出现的昆山腔与弋阳诸腔的盛行、流布之后,戏曲艺术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形成了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这个局面的标志就是各式各样的民间地方戏的兴盛。据《中国大百科·戏曲曲艺》卷所附《中国戏曲剧种表》统计,在全部317种剧种中,形成于清代的汉族地方戏曲剧种就有近二百种,占三分之二。清代地方戏,继承完善了中国戏曲唱、做、念、打和手、眼、身、法、步四功五法的完整的载歌载舞的表演体系,戏曲舞蹈作为一个独特的舞蹈体系,在清代戏曲舞台上确立起来。
    清代焦循《剧说》卷六引《菊庄新话》里写陈明智堂会演出场景:陈明智表演《千金记》里的楚霸王项羽“起霸”,在地毯上龙腾hu跃,又耸喉高歌,震得“梁上尘土簌簌坠肴馔中”,而“座客皆屏息,颜如灰”。“起霸”是中国戏曲表演程式,是由一连串的舞蹈动作组合而成的。因首次用于明代传奇《千金记·起霸》一折而得名。是戏曲演员必练的基本功。分男、女霸,男霸由提甲出场式亮相、云手、踢腿、弓箭步、骑马蹲裆式、跨腿、整袖、正冠、紧甲等基本动作连贯组成; 女霸由出场式亮相、云手、蹋步、鹞子翻身、整袖、正冠、掏翎、紧甲等基本动作连贯组成,表现古代将士出征上阵前整盔束甲的情景。起霸又有单人、双人、多人之分,全套动作称整霸,只用半套动作叫半霸,背向观众倒退出场叫倒霸等。起霸在不同剧种中名称不一,动作组合也不尽相同。
    随着四大徽班的进京,一种新的戏曲剧种开始形成,那就是京剧。京剧史家把四大徽班进京的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左右至光绪六年(1880年)定为京剧孕育到成型的时期;1880年至1917年为京剧成熟期。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淘涿、润化、融化,京剧声腔和表演体系形成。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演员。在光绪初年,画家沈容圃为他所喜爱的演员作了一幅写生画,名为《同光名伶十三绝》,记录了这个时期十三位有名的京剧演员的舞蹈形象。这十三人分别为:郝兰田、张胜奎、梅巧玲、刘赶三、余紫云、程长庚、徐小香、时小富、杨鸣玉、卢胜奎、朱莲芬、谭鑫培、杨月楼。
    其中,谭鑫培最为著名,是京剧史上继往开来的艺术大师,是“文武昆乱不挡”的全才,他在许多戏里创造出了与人物性格相符的舞蹈动作。如《问樵闹府》,表现范仲禹因惊痛交进而致疯癫,把鞋甩落到头上;还有《连营寨》火烧一场的扑火、《打棍出箱》的踢鞋与tie板桥、《碰碑》的甩盔卸甲、《南天门》的甩罗帽等,种种技巧都举重若轻,而《mai马》的耍镜、《翠屏山》的耍六合刀、《定军山》、《珠帘寨》的刀花也都新颖别致,与众不同。谭鑫培以及前辈戏曲艺术家的辛勤劳动,以舞蹈美来解释舞台行动和戏剧逻辑,用舞蹈之美来再现生活和铺叙人生。为戏曲舞蹈的丰富和完善,提供了丰厚的艺术基础,在波涛滚滚的艺术长河中,他们像一股股清流,汇入主流,使其更为博大精深。
    舞蹈在戏曲艺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戏曲艺术中保留和发展了丰富的传统舞蹈艺术,戏曲舞蹈也为中国的民间舞蹈不断地输送艺术营养。
    注释: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