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摘】京剧艺术传承人:李光|口述实录(刘连伦)

(2020-08-13 10:11:40)
分类: 图文:粉墨人生
【书摘】京剧艺术传承人:李光|口述实录(刘连伦)
《长坂坡》中李光饰演赵云

    名家之后 转益多师
 
    要说我干这一行,首先是从我父亲那儿开始。我父亲叫李宗义,自幼不是从科班出身,他就是喜欢京剧,所以后来慢慢就走向了京剧这个行业。他没进过科班、票友出身,这就比科班出来的演员更加难了。 

    李宗义,京剧表演艺术家。自幼酷爱京剧,成为天津著名老生票友。1939年正式下海搭班演戏,宗高派。与众多知名艺术家同台合作。1950年加入中国戏曲研究院京剧实验工作团。在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现代戏方面均卓有建树。其子李光、李欣、李岩均为知名京剧演员。 

    所以在父亲的引导下,我也开始对京剧产生兴趣。我九岁登台演出,记得那是(1949)……成立以后,中国京剧院的前身中国戏曲研究院到上海去演出。演出两个戏,一个是《江汉渔歌》,一个是《三打祝家庄》,一个戏演一个月,红遍了上海。当时我跟着父亲一块儿去上海,可以说就是跟着一块儿去玩儿吧。那么这两个月我的确没有光玩儿,而是培养了对京剧的兴趣。到后来《江汉渔歌》里边缺一个小孩儿,缺一个娃娃生。正好我去了,所以说就把我选上了。这个戏最后一场还有一句唱,到现在我还记得挺清楚,“我的父保汉江为国尽忠”。当时这个唱虽然不多,但是给团里的内行、叔叔阿姨大爷们,给他们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就觉得这孩子有天赋,将来可以干这一行。所以打那儿开始,回到北京以后,我父亲就把我送到了中国戏曲学校。 

【书摘】京剧艺术传承人:李光|口述实录(刘连伦)
李光和李宗义 

    在中国戏曲学校这一学就是九年,真是获益匪浅啊。刚一开始我就是学老生,因为毕竟父亲是唱老生的,所以小的时候学了不少唱段,比如像《上天台》《二进宫》《搜孤救孤》,这都是我经常在茶余饭后自己表演一段的戏,而且特别有戏瘾,也特别喜欢唱。我这个人是比较幸运的,因为我跟着学戏的老师都是相当相当有名气的,这一点可以说比我父亲要优越得多了。教我的都是富连成的老师,你比如说贯大元贯老师、鲍吉祥鲍老师,这都是我曾经学戏的老师。别看父亲是唱文戏的,可是我特别喜欢武戏,所以我在上课的过程当中特别关心武戏。在中国戏曲学校学到了一年,就能够分得出这个学生是学老生好还是学花脸好还是学小生好,就可以分行当了。所以那个时候就把我分到了武戏组,从二年级就开始学武戏了。 
    到了武戏组以后我的开蒙老师是谁呢?是茹富兰老师。所以这又给我在以后的从艺道路上打下一个非常非常好的基础。基础砸好了那么你的一生全是幸福的。 

    1954年,中国戏曲学校东北分校合并到了北京,与原有班级重组,李光被分到了新的班级,从而在戏校多学了一年,这也使李光受益匪浅。 

    我们那个时候可以说边学边创。比如说我们在没有毕业之前,就已经自排了《D的女儿》,还自排了《智取威虎山》等等;又学排了《猎虎记》,还有《三打祝家庄》。可以说我们这个班在没有毕业之前,就知道如何去创作。在创作这方面,我们班特别热衷于写新戏。毕业以后又遇到一个很福气、很运气的事,把我们几个分配到中国戏曲学校实验剧团,没有分配到外地。 

    进入剧团

    1960年,李光从中国戏曲学校毕业。当时内蒙古自治区需要成立京剧团,李光所在的班级被分配到内蒙古自治区,而当时的中国戏曲学校实验剧团也亟需补充新鲜血液,李光和其他六位同学被选中留在了北京,成为实验剧团的一员。 
    到了实验剧团以后,又碰到了好的领导。那时候我们的领导叫吴宝华,对我们这些刚毕业的年轻人非常重视,想办法给我们找老师,给我们排戏。我们毕业以后不到一年吧,就要到上海演出。中国戏曲学校实验剧团那时候的阵容非常强,把几个年级好的毕业生全留下了,充实到实验剧团里,所以说这个团,当然是相当相当棒的。同时期还有中国京剧院的四团,在当时来讲这两个青年团都是比较过硬的团。我们剧团和中国京剧院四团走的路子还不一样,四团是以对外、以商业为主,我们是属于以教学为主。所以两个同是京剧团,但是走的路子和方向完全不一样,我们肩负的一个是唱、一个是教,这就是当初给我们留下来的任务。

【书摘】京剧艺术传承人:李光|口述实录(刘连伦)
李光排练照

    到了1963年,实验剧团原封不动又调到了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一个实验团。但是实验团那时候似乎方向又明确又不明确。研究院依照不完全唱京剧、其他剧种也可以唱的计划,准备要成立这么一个团作为实验,所以就把这个“京”字去掉了。前一个时期都排现代戏,所以我记得当时我们团应的是两个戏,一个是《红旗谱》,一个是《朝阳沟》。我当时被分配到《朝阳沟》这个剧组,主演是刘秀荣和我,我来的是栓保。这个戏因为是移植的人家河南省豫剧团的戏,所以我们这个戏没有排好。第一没有生活,第二缺乏一个明确的方向,有点不太像京剧,所以后来我们就没有参加1964年那次现代戏汇演,我们由参加团变成了参观团。虽然这个戏没排成,毕竟我们排了一出现代戏,还是有一些收获的。 
    到后来为了充实中国京剧院,我们这个团又原封不动调到了中国京剧院。调到了中国京剧院以后,我就参加了《红灯记》剧组,我在这里边担任游击队员。这个戏从头到尾怎么创作我都参与了,所以我就觉得这对我今后的艺术生涯来讲,又是一个很好的总结。如何排戏,如何排现代戏,这就是给了我一次很好的学习和实践的机会。那么最后我是排了《平原作战》,1968年底我开始排这个戏,当时我担任了这个剧的主要角色赵勇刚,1974年拍成了电影。

【书摘】京剧艺术传承人:李光|口述实录(刘连伦)
李光练功照 

    《平原作战》这个戏在当时不是我立的,开始的时候是钱浩梁立的。当然不是现在《平原作战》那个样子,那时候叫《平原游击队》。这个《平原游击队》是由钱浩梁担任主演,那么领导看完了以后有肯定的一面,也有不满意的一面。不满意的一面就是觉得这个主人公个子太大,对他来讲不太合适,就换成我了。 
    我在接受这个戏的时候,当然觉得自己很吃力。别人一般都有戏争着唱,我一般来讲有戏让着唱,最好别唱。所以当时就有一种惰性,不愿意演主角,不愿意去担这么重的担子。但是上面领导亲自指定,又不敢不服从,只能应下来。在演这个戏的过程当中,有很多有经验的演员陪着我,你譬如袁世海先生来龟田,高玉倩老师来张大娘,就等于《红灯记》剧组这些主要演员陪着我演出,所以当时来讲确实是很难得的机会。我在这些好演员的陪同下,由他们伴随着演这出戏,使得这个戏可以说众星捧月,就算落住了,就算定稿了。

【书摘】京剧艺术传承人:李光|口述实录(刘连伦)
《平原作战》剧照

    这些演员从他们的演艺生涯、从他们的舞台经验看,我确实不如人家。我从中确实学到了很多,在创作人物上也好,在设计武打动作上也好,在设计舞蹈动作上也好,包括唱腔,我确实通过这个戏学习了不少东西。我记得这个戏编唱腔的就是李金泉,还有李广伯,还有包括我们借来的空政音乐创作家羊鸣等等这些人。写剧本的也不能忽略,写剧本是相当相当有知名度的青年作家,那时候还比较年轻了,叫张永枚。另外这里还有阎肃的创作,比如在第二场的“红豆黑豆”,就是为了增加一些趣味性。我记得当时阎肃也欣然接受了,很即兴地写出了这么一场戏,结果通过演出的效果来看还是非常不错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