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2】妙看满堂红,巧审玉堂春--京剧《三堂会审》赏析(李楠)

(2020-08-28 08:33:57)
分类: 图文:京艺论丛
【转载2】妙看满堂红,巧审玉堂春--京剧《三堂会审》赏析(李楠)
蔡正仁、史依弘《三堂会审》

    三、精湛的表演
    整出《玉堂春》最精彩的当属“会审”的表演。
    苏三唱完[哭头]在[扫头]里被崇公道带进都察院大堂。通常演法是苏三面冲王金龙跪下,苏三跪下后王金龙叫苏三抬头。这个细节有两种演法:一个是苏三抬头二人对看;另一种是王金龙看清苏三后,不等苏三反映过来就立刻让她低头。笔者以为后者表演比较恰当,倘若苏三看清是王金龙就势必影响后面的问案。王金龙看清苏三后大惊,原有“犯病请医”的情节,但医生上场后只是演员在 [小开门] 里做身段动作,可是据吴藕汀先生回忆“老脚本上,医生将下,中军白:‘先生请转。’医:‘何事? ’中军:‘不知我家大人得的什么病症? ’医:‘乃是单思病。’中军:‘自有相思病,哪有单思病?’医:‘你既知,何必问我。’中军:‘果然是名医。’医:‘不是名医,头上顶子哪里来。’中军:‘果然是高才。’医:‘不是高才,这个衙门里头,也能踱出踱进。’
中军:‘送先生。’医生打诨后随下”的话白。吴先生也提到了删掉“请医”表演的两点原因:第一,“据说因为医生丑扮,引起医家同行的不满,提出批评。”第二,“也有人以为请医‘似嫌累赘,且使全剧气势中断’,因此删去也好”。仅供参考。
    “会审”是全剧核心的表演,我将其归结为“四巧”、“三辨”、“六比粗”。
    1.四巧
    “四巧”就是“巧问”、“巧答”、“巧审”、“巧判”。  
    “巧问”是说苏三唱完[导板]后,王金龙问“状纸上面写的苏三,口称玉堂春,是何缘故?”王金龙本想以此掩盖自己认识苏三,谁料这一问却引出了后面审问“院中苟且之事”,真是弄巧成拙!这句话也有念“分明是一刁妇”的,这种念法笔者比较欣赏俞振飞先生的表演。俞老此时表现不是异姓旁人,形同陌路。而是“难忘旧恩情”,又不能无视国法,因此表现出无奈,硬着心肠,手拍堂木,低头垂眼念这句,很合情理,对人物内心表现的很准确。
    “巧答”就是苏三第四句[慢板],没有直接回答是“王金龙”,而是“王公子”,这样既能表现苏三为了保全公子名誉不愿透漏其真实姓名,又为下面三人“斗心劲”的表演做了铺垫。
    “巧审”就是潘、刘二人,顺坡下驴,通过这个由头,将王金龙也审到案子里来了,才有了后面含沙射影的“六比粗”。
    “巧判”指王金龙没有最后直接落案,而是请“对头”刘秉义了案,这样既可以避嫌,又可以得到满意的结果。非常巧妙。
    2.三辨
    “三辨”就是潘、刘二人通过王金龙的三个举动,辨认出王公子就是王金龙。
    第一,王金龙问完“为何口称玉堂春”后,刘秉义举签要“看拶”,苏三害怕唱[回龙]“大人哪!”在腔尾两个大气口处,刘恐吓苏三,做欲扔签状。王金龙大惊,此举被潘、刘看到,一笑。初步判断王、苏二人有瓜葛。如果保留“请医”的情节,二者互看,则会更为明了。
    第二,苏三唱“十六岁开怀是那王”时,苏三难以启齿,王金龙此时非常紧张,生怕苏三说出自己来,欠身直视苏三。当唱出“王公子”后,总算松了口气,不想一系列举动都被潘、刘看在眼里,进一步确认王金龙不但认识苏三,而且苏三说的王公子就是他。需要提及的是俞老在松口气后,发现刘秉义看他时,有个捧状纸翘腿、摇腿的动作,佯装镇定,装作没事人的样子,越这样就越欲盖弥彰,表演很是细腻精彩。
    第三,苏三唱完[慢板]后,王金龙欲止住苏三。这就使潘、刘更加肯定了自己的判断。  
    3.六比粗
    在当潘、刘意识到王公子就是王金龙后,与这位督天大人含沙射影的进行了六次较量。当然与其说是含沙射影,倒不如说是彼此心照不宣,使王金龙有苦难言。
    第一,苏三唱完“初见面”,潘必正“称颂”王公子慷慨,王金龙没听出来,随声附和,刘秉义则当头一棒骂到“败家之子”。王金龙以为刘秉义没看出“破绽”。不过顺口而说,便不与他计较,反而强笑,白挨了一句骂,吃了个哑巴亏。
    第二,苏三说明大雪寒天轰赶公子是鸨儿所为后,王金龙借题发挥骂到“好个狠心的王八”,顺势将扇子一横虚指刘秉义一下。刘秉义则不慌不忙也将扇子向王金龙一指说道:“偏偏就遇见这倒运的嫖客”。这样王金龙就确信二人已经看出“破绽”了。
    第三,苏三唱完“在神案底下叙叙旧情”,潘必正将其比做“黄檗树下扶瑶琴——苦中取乐”。一般演法王金龙听到后,点头赞同。俞老此时则一顿,微转眼睛,意思是琢磨这句是好话还是坏话,笔者认为俞老演的很准确。因为王金龙已经意识到二人看出了“破绽”,就应该“提高警惕,以防中计”。果然刘秉义接着做了个“望乡台上摘牡丹——至死他还不忘贪花呀!”的比喻,此义明了之极。
    第四,苏三唱完“在那落凤坡前遇强人”,潘必正非常“同情”说“此公子真真的命苦”。王金龙也感叹到“倒也命薄”,刘秉义却说道“这是他做嫖客的下场头啊!”又噎了王金龙一句,用堂木一拍,从鼻子里“哼”了一声,意思是告诉刘秉义“本大人有点不高兴了,你说话注意点”。
    第五,苏三接唱“只落得长街把饭讨”,潘必正老奸巨猾,看出王金龙生气了,赶紧奉承他,将其比做唐代状元郑元和,王金龙吃捧欣然赞同。谁料刘秉义说“比不得”,王金龙压着火、强做笑容说“将今比古,可以比得”。刘秉义不领情,继续说“比不得”,王金龙真不高兴了,狠狠地一拍堂木,瞥了刘秉义一眼,说“比得”。潘必正为了不闹僵出来打圆场,刘秉义明白潘必正的意思,但不情愿地说“比得”,使得矛盾没有激化起来,但已经是针尖对麦芒了。
    第六,是“比粗”的余波。苏三接唱“到晚来在那吏部堂上去巡更”潘必正仍表同情。原以为刘秉义也该如此,可以缓解僵持局面,谁想又说了“说什么可怜、可惨,分明给他王氏门中打嘴现世!”又让王金龙出了丑。
    总之,六次“比粗”句句击中王金龙要害,使其窘态百出。另外,最后两句[原板]唱完交代了公子三次进院,有两种演法:第一,唱“拐带”的演法,王金龙要问一句“为何落个‘拐带”二字?苏三解释“并非公子‘拐带’,乃是犯妇所赠”,后面接问“你赠他多少?”第二,不唱“拐带”,直接问“你赠他多少?”笔者一直疑惑为什么凭空出了“拐带”二字,不解。近观吴藕汀先生《戏文内外》,使我茅塞顿开。他说“这‘拐带’两字,确有来历。话本有公子得苏三银二百两,假装又带银子进院,以骗鸨儿入壳。夜里苏三把金银首饰器皿,给了公子,送之而去的一段情节。鸨儿曾说:‘为何金银器皿他都偷了去。’又说:‘他倒把我金银首饰,尽情拐去。’故而‘拐
带’还是话本遗留下来的痕迹。”后面就是王金龙听罢苏三供词,心如刀剜,情绪难以控制,要当堂认苏三,被潘、刘二人冷语点醒,惭愧之极,假托旧病复发,请二人代审。由于现在演出取消了“请医”,因此,听到王说“旧病复发”觉得云里雾里,如与“请医”对看,则可知其缘由。
    注释: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