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二龙出水:
常用于敌我双方交战前,两方主将阵前答话的队形。因此也称“会阵”。
甲乙双方,各由头家儿带领,分别从上下场门冲出,会面后两排纵队再冲至中央台口,分列于两边,站成八字形,或直接冲下。即称“二龙出水”。(见图九)
此调度大都在“急急风”锣经伴奏下完成,龙套必须“跑圆场”而行。双方呈并排结对儿时必
须看齐。
5.钻烟筒:
双方会阵后,主将对话完,做简单对打,当二人将兵器架住呈×字形时,两方龙套由已钻好的八字形,以纵队依次从兵器下钻出冲下,(见图十)即称钻烟筒。
实际行动路线与“二龙出水”相同。会阵、钻烟筒时常连用。如《竹林计》、《挑华车》、《杨门女将》等。三种调度多用于武戏。
6.大站门
是站门的一种。它多用于人物显赫、气魄宏伟的统帅升帐场面。至少需“两堂”以上龙套才可运用。如《群英会》周瑜上场,《战宛城》曹操上场,《失街亭》诸葛亮上场……等等。
龙套由上场门结对儿走上,第一对并排走至九龙口处略做停顿,再并排走至中央台口,看齐停顿,将标旗向前方做“点头”状后,二人合扇向里转身;与此同时,第二对儿已在九龙口处停顿,第一对儿转身后,分别走向各自站门的位置,后者也依次站位,呈站门队形,即称“大站门”。(见图十一)此调度多在“大开门”曲牌伴奏下进行,步履要稳健、整齐。
7.摆队:
它是一种由甲地去往乙地,如到庄外、城外等,去迎接贵宾时的仪仗队形。多用“傍妆台”曲牌伴奏,庄严,热烈。
第一二家儿同时走至中央台口,将要会面时二家绕至头家右侧,二人并排由上场门下,这一调度应注意第一家要留出时间,二家要绕行后才能到位。后者照此走下(见图十二)即称摆队。如《群英会》、《激权激瑜》、《连环套》等剧,均用此程式。
8.扯四门:
此调度主要用于行进中,以表示时间、空间的流动与转换,每换位一次都要停顿一次,待人物演唱一句后,再引换位。
四龙套呈站门位置,向逆时针方向换位扯动,四面位置轮回一次(见图十三)即称“扯四门”。
行进中,人物又有大段“慢板”唱腔时,常用此程式。如《法门寺》《探母》……等。
9.斜一字
又称“扎犄角”。常用在队伍行进中,引人物出场时。气派较大,角色占据最有利的舞台表演
区。
由头家儿带领,由上场门依次冲出,直扎舞台下台口,成斜线站定(见图十四)即称“斜一
字”。若在下场门方向站好此位也称“斜一字”。如《火烧裴元庆》主演出场、《华容道》关羽出场都用此调度。
10.骨牌队儿:
四龙套成双下场,形似双点儿骨牌,故称骨牌队儿。多由“圆场”或“一条鞭”变“骨牌队儿”在下场门停步,应声“来到×地”后,下场或接走其他队形。实际上与下场门“斜门”一样,但龙套
必须面向下场门方向。如《战马超》《杀四门》《失街亭》等剧目,多用此式。
11.龙摆尾:
常用此图案状线路,表示队伍行进。在曲牌伴奏下,边唱边走,节奏缓慢,浩浩荡荡,大壮军威。每人必须到位,由头家儿带领,成纵队,走∞字形图案。因此又称“八卦”或“太极图”。这一调度,要在动势中体现,故要求,节奏一致,步伐整齐,形似巨龙摆尾(见图十六)故称“龙摆尾”。在《法门寺》、《战宛城》中均用此调度。
12.十字花:
又称“十字靠”。在动势中走交叉图案。表示双方人马撕打一处。多用于武戏。双方龙套由各
自头家儿带领,在舞台中央,双方依次交叉,呈×字状。节奏适中,掌握好时间差,防止碰撞。可据剧
情反复交叉(图十七)即称十字花。如《战马超》《长坂坡》《白蛇传》等剧,均用此调度。
13.鹞儿头会阵:
混战中,双方急遇,或某方掉头回杀时常用。双方在头家儿带领下分别由上下场门冲上,敌我横排交错后,再走“二龙出水”。要求到位,才能走出图形。
此图案形似鹞子回头,(见图十八)即称鹞儿头会阵。象《定军山》、《失街亭》均用此程式。
14.倒脱靴:
也称“拨落倒脱靴”。武戏常用程式。有分开阵势之意。遇埋伏时主将先将兵士拨开,而后闪
出伏将,对打。上下场门均可使用。龙套纵队冲上被人分左右拨开,翻下。形似脱靴(见图十九)
即称倒脱靴。《长坂坡》、《八大锤》等武戏常用此调度。
15.溜上、溜下:
也称暗上,暗下。多用于文戏。在人物坐定或念词中,不需终断,在不被观众注意时上下场。四龙套分1、3、2、4,各自由上下场门走上,直接站成八字位置(见图廿)。下场时路线相同,即称溜上、溜下。如《玉堂春》、《辕门斩子》等均用此程式。注意要同时行动。
16.一翻两翻:
随人物“前往某地”的命令,四龙套由12家带领,向外翻转至34家位,再翻回原位,(见图廿一)
即称一翻两翻。主要表示环境的变化。当做完此调度时,即到达了指令的空间。如《空城计》、《
打瓜园》、《艳阳楼》等均用此调度。
17.追过场,抄过场:
追过场是得胜一方,龙套纵队由上场出,“跑圆场”沿台口直追,进下场门(见图廿二)即称追过场。
凡武戏,得胜一方都常用此调度。
抄过场是一方或双方龙套,分别由上下场门冲上,上场门一方在外,下场门一方在里,各自“跑
圆场”向相反方向追杀而过 (见图廿三)
即称抄过场。双方龙套对抄表示撕杀一团。单方龙套对抄往往表示将某地团团围住。如《卧龙吊孝》、《黄金台》、《长坂坡》……等剧目均用追过场或抄
过场程式。
18.一窝蜂下:
龙套各自在舞台的站位上不排队形,直线下场。(见图廿四)
即称一窝蜂下。用以表示慌乱气氛。如《打严嵩》、《失街亭》等均用此程式。
19.倒领下:
主要用以区分方向。如撤退,回营……等。由末家儿带领原路返回表示收兵。(见图廿五) 即称“倒领”。如《战马超》、《劫魏营》等
戏用此程式。
20.编辫子:
也称编栅栏。常以斜场方式运行。在运动中表示时间、空间的流动。可一方自编,也可双方互
编,“圆场”要求速度快,步位准确,是龙套调度中较不易走好的队形。(见图廿六)如《战马超》、《金锁阵》、《回荆州》等戏,用此程式。
丰富的戏曲龙套舞台调度程式,是对人们生活的规范。它把礼仪排场、行路跋涉、对阵交锋乃
至神仙造化等各类复杂的场面,凝炼为简约套路。可依剧情择用,也可相互组合,编排应用。
(五)龙套程式调度是戏曲创作的重要手段:
“天地大舞台,舞台小天地”。戏曲舞台同样依赖着演员的表演。然而,要表现“事出东南西
北,人来四海五湖”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龙套却起着功不可没的重要作用。
在浩瀚的戏曲剧目中,几乎离不开龙套。天上它可以扮演神兵天将、神童仙女、风雨雷电。地下它可以扮演孤魂冤鬼,鬼卒鬼判。扮演人间万物更是手到擒来,随心所欲:
千军万马、飞禽走兽,甚至花草树木也不在话下。真可谓神通广大、无所不能。
龙套的程式调度可把有限的小小舞台,变为无限广阔的天地。一个简单的舞台调度,可以把天宫变为地下阴曹,把漫长的时间变为转瞬。中国戏曲中“说此即此,说彼即彼”虚拟、夸张的表演特征,如果离开龙套的衬托,是根本不能成立的。它的舞台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更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中国戏曲表演体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主帅一声令下“起兵前往”,众龙套在曲牌的伴奏下,走一个“圆场”“骨牌队儿”停住,数十里甚至千百里的路程便可到达;
一声“驾起祥云”,众龙套(云童)一个“龙摆尾”便来到天宫;
包公一声“阴曹去者”,众龙套(衙役)一个“一翻两翻”便算来到地府……等等,舞台上的时空变化手段,主要依靠龙套程式调度。
大量的描写历史战争的剧目,更是不能离开龙套。象《官渡之战》、《垓下之战》、《赤壁之
战》……等等。数百万人马,只需“几堂”龙套,十几个人便能承担。
以上种种,在戏曲舞台上比比皆是,屡见不鲜。试问:
龙套程式调度的高超手段,有哪种舞台艺术与之相比?
戏曲龙套艺术,凝聚着历代先辈艺术家的血汗,是经过千锤百炼漫长岁月而形成的表演艺术,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宝贵遗产。
做为一名戏曲演员、导演,必须学习它,掌握它,运用它。也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戏曲龙套艺术才能不断地创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