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中国戏曲之“破台戏”探析(李跃忠)
(2020-05-30 08:49:52)分类: 图文:菊坛轶事 |
(太白金星上,套引、白)叫赵公明元帅上(或叫王、马、殷、赵四天将上),去追捉韩灵。(大战,长短不限)四将捉韩。太白金星上,天将交令。太白金星训韩。(将韩收入牢内)太白金星(唱)
赞本境的吉祥,保佑本境平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唱词。(插读祭拜文疏及捐款演戏资金的名单)(下)
四平戏的《开台大吉》,则包括开台和洗台仪式的过程,总共七出,分别由演员扮演鲁班、城隍、判官、小鬼、玉帝、天兵、田公元帅和钟馗等,驱邪破煞。其第二出《城隍》的演出文本如下:
(判官小鬼开山过堂,吹排)
城隍:淡淡青天不可欺,凡人做事我先知;善恶到头终有报,只是来早与来迟。我乃本县城隍。鬼判,开了地府。
使者:打恭。
城隍:免礼,到来有何贵干?
使者:福建福州府-县-都-境-村-弟子新造万年宝台,有劳城隍爷奏上玉帝,命人下凡差来一会。
城隍:请!
使者:请!
城隍:呵!
今福建福州府-县-都-境-村-弟子新造万年宝台,待我奏上玉帝。鬼判驾雾云端。(吹排下台坐轿)
扈剧的破台戏叫《破台登殿》,该剧演某处新建“万年花台一座”,玉皇令黄令官和马令官下凡来破台。从文本来看,《破台登殿》的表演已是成熟的戏剧了。
第二种,驱邪禳灾的“模拟表演”。这类表演(或称仪式)本质上是由演员通过角色扮演,妆扮成神灵(如灵官、鲁班、城隍等)与邪魔(如女鬼、老虎),而后上台双方作规定性情节表演,从而展示破台大吉、驱邪成功的一种融表演与宗教仪式于一体的活动。很明显,这类仪式表演较之真正的、成熟的戏剧来说,情节简单,表现形式较为单一,也没有像王国维说的那样是“合歌舞以演故事”,但其较之那些纯粹的仪式,它具备了“角色扮演”这一戏剧的本质特征,同时还有一些戏剧的外部特征,如有科范,有的还有宾白和简单的故事情节,所以我们也以“破台戏”称之。
河南新安县的破台,虽然说是表演“敬德打虎”一折,但事实上这一表演和粤剧的《祭白虎》一样,均是简单的规定情节的模拟表演,其仪式过程,新修《新安县戏曲志》介绍道:“破台前须备鞭炮、公鸡、红布、一碗清水、两根筷子。戏班的鼓乐在台下准备好,破台开始,鼓乐齐奏,鞭炮轰鸣。戏台、戏楼前台两边的小园窗(有的方形)称作“虎眼”,两边窗下各放一墩纸炮,撒上火药,台下炮声、鼓乐一停,即点燃火药,两声巨响,打瞎虎眼。台上的人预先架好梯子,一刀砍下公鸡头,滴血入碗,遍洒全台,筷夹鸡头,绑上红布,用铁钉将鸡头钉于舞台正中梁上。以后破台戏开始,化了妆,穿了箱的敬德,执钢鞭由上场门入场,老虎由下场门跃上,人虎搏斗,翻上跃下,几个回合,打倒老虎为止。
京剧的破台仪式也是这样,但其戏剧性更强,表演过程也更为复杂。届时只有后台点一盏小油灯,由“架子花脸”扮成煞神,武生、小生、老生、文净等扮四个灵官,一名旦角扮女鬼。另外还要准备一个纸糊的女鬼、一只黑公鸡、一束五彩锦线、五个内装赤豆杂粮的黑砂碗,检场人准备火彩、烧酒和“敬神钱粮”(纸元宝、黄钱、千张等),仪式便可开始了。
高腔“打通”之后,扮煞神的演员手持宝剑,在上场门平拍一下,发出“啪”的一响,这时,事先放到钱粮盆中的烧酒被检场人撒的“过梁”火彩引着,后台随即将小油灯吹灭,“女鬼”由上场门跳上。检场人再撒一把“吊鱼”火彩,随着火彩的烟雾,煞神剑,四灵官持鞭上场搜寻“女鬼”。武场上起【急急风】锣鼓,“女鬼”在舞台上飞跑,煞神和四位灵官紧追,最后,“女鬼”表现出万分惊慌的神态跳下舞台,并将纸糊的女鬼抱在怀中,在台下藏了起来。煞神继续寻找“女鬼”,另一位检场人递过公鸡,煞神用剑把鸡头剁下,将鸡血淋洒在台上,随后用剑把五个黑碗剁碎,碗中洒出的赤豆杂粮和五色棉线则由四位灵官捡起来往舞台的四周抛掷,边抛边寻找“女鬼”。“女鬼”再次来到台边,当被四灵官发现,即同煞神一齐追下舞台,“女鬼”做不能脱身状,急将怀里的纸糊女鬼抛给煞神,逃出院子大门之外。煞神将纸糊的女鬼象征性地剁几下,四灵官象征性地用鞭抽打几下,即由检场放到大门外,用酒火引着。至此“女鬼”从后门进入后台卸装。待纸糊的女鬼被烧尽后,四灵官与煞神乃重新回到舞台上,前后台点灯。武场再起一番锣鼓,四灵官与煞神亮相,从下场门回到后台卸装。舞台上由四名童子往台上淋洒烧酒,擦净鸡血,再把一份敬神钱粮放到钱粮盆里焚化。最后,用新笤帚、新簸箕清扫台面,并把“破台咒”钉在舞台正中。至此,大破台的仪式结束。
京剧的“大破台”较之《敬德打虎》、《祭白虎》更具戏剧性,但其艺术形态仍是一种带有一定情节的仪式过程的模拟表演,我们可视之为泛戏剧形态的演出。
除上面介绍的这两种情况外,还有的是在仪式中结合例戏演出来达到破台目的。例戏是指我国传统戏剧在正戏演出前搬演的一些带有仪式功能的短剧。常演剧目有《连中三元》、《八仙庆寿》、《天官赐福》等。如在江西抚州,破台时先让一老生上台念一通咒语,“接着,天官赐福,放鞭炮,打八仙,传谕众仙走上,告之今日某乡某村新戏台开台演戏,八仙下凡赐福等等”。其中的“天官赐福”即是演绎“天官赐福”母题的仪式剧,“打八仙”则是演出八仙过海或八仙庆寿的故事。吉林的破台仪式也是这样。在吉林,破台仪式是模拟表演诸神追杀“吊客”,待“吊客被驱逐出剧场门外后,大灵官回后台取只活公鸡,拧下鸡头抛向天井,向四处洒鸡血后扔掉鸡身,回到后台抱牙笏端坐,接着跳文、武财神,财主接元宝急跑回家锁柜内。此时,武财神从后台取来粮食、铜钱撒向台下,最后演出《大赐福》。而《大赐福》实乃一出演绎“天官赐福”母题的例戏。
总之,上述表演,无论何种形式的破台,都是戏曲艺人通过装扮,在舞台上做规定性的驱邪、降魔、禳灾的情节表演,它们都是一些带有强烈仪式功能的仪式剧。
三、破台戏的仪式功能
破台戏作为一种仪式剧,其演出目的显然不是为娱乐审美之需,而是有着深层的信仰功能需求,具体来说,戏班所在地和戏曲艺人演出破台戏是为了除煞祛邪,纳吉保平安。破台戏的这一文化功能可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1.祈求戏班、艺人自身的平安、吉祥。如河南博爱县的戏曲艺人说“戏台是只虎,不破台打虎,有凶事”。这一点,民国时期的著名学者徐慕云也注意到了,他说,旧时戏班“戏台落成的时候,还要有一番破台的盛典,唱武戏的角儿和全体武行的人们,固然特别虔诚地注意此事,冀求神灵的保佑,不要把刀枪把子脱手飞去,砸在看客们的头上,或是自个从铁栏杆(现在舞台上已废除)及几张桌子上面翻下来时摔坏腰腿;就是唱文戏的生、旦、丑各行,也恐怕在抢背、吊毛等节骨眼时,窝了头筋,折了膀背。假若台上要真有这些不幸的事件发生时,则一般角儿必将归咎于当初破台时之不慎重行事。”
2.为戏班所在地的俗民祛邪禳灾。如湖北襄樊人认为戏班破台的目的一是“压邪气”,二是“求菩萨保佑清泰平安。也就是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驱除戏台上的煞邪妖魔,从而为戏台所在地的俗民,为参加演出的戏班营造一个祥和、安宁的看戏和演出空间。破台戏的这一功能,还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其演出时间的特殊性。在时间安排上,破台戏不同于其它欣赏类剧目的演出,也不
同于庆贺类的例戏演出,因这些剧目的演出是观众越多越好,而破台戏则总挑人少时的深夜、凌晨进行,其原因是在俗民看来,那个地方煞气重,而破台时煞气和妖魔会乱冲乱撞,运气不好就会伤人。如河北平泉县一带“首次演出的前夕,要举行破台仪式,多在午夜举行”,京剧破台也是如
此,通常选择在夜半“阴气最盛,鬼魂初露”的子时初刻(夜十二点)举行。二是演出和举行仪式时,艺人准备或配持的一些特殊器物亦明显透露了这一点。如京剧破台时“戏班以外的人一律不准观看。所有的演员、检场人和乐队演奏员嘴里都叼一个朱砂包,为的是避邪”。又徐慕云也讲到其故乡(徐州)云龙舞台破台时“诸人持械之前,例必先以乌鸡、黑狗血及朱砂等物,蘸滴于种种武器
之上,然后再用以乱斫台上之桌椅道具台板墙壁各处”,原因是因为他们认为“血与朱砂可以驱
邪,故所斫之处,皆无邪祟矣”,而中国民间俗信,朱砂、狗血均有避邪、除煞的作用。
3.祈福。即为演戏的主家和看戏的观众祈福,请求神灵赐给广大民众各种福祉。如在江西抚州一带必请采茶戏班演开台戏,并举行祭台仪式。仪式中,兼有术士之风的戏曲艺人代神立言,其中便有许多赐福的口彩语。据介绍:“仪式开始,由一位老生演员头扎红布,身穿短打衣,站在牌位面前,默念戏师,脚一顿,在舞台上走一圆场,高声喝彩:‘伏以,好啊!
手提金鸡似凤凰;好 啊! 生来头高尾又长;好啊! 头高能载万担米;好啊! 尾长能载万担粮;好啊!
昨日王母娘娘报晓鸡,今朝正好祭戏台;好啊!
开鸡冠取鸡血,一不祭天,二不祭地,首先祭我祖师爷。一祭台东,万代威风;二祭台西,万担粮米;三祭台南,南方喜气洋洋;四祭台北,万里江山一齐得;今日祭台后,四季保平安。”其中的“喝彩”实即在请求梨园祖师爷为俗民祈福。
四、小结
例戏既是一种演剧,也是一种信仰和仪式,但事实上破台戏也一样。因就破台戏的艺术形态来
说,它的绝大部分表演是可视为戏剧演出的;而就其生存的文化空间和产生的文化功能而言,它实是戏台所在地民众和演出艺人的一种信仰表现,是广大俗民需要安全、洁净、祥和的生活、娱乐环境一种心理诉求。就其表演的实施来看,其仪式性又非常强,这一点四平戏的《开台大吉》是非常明显的。
参考文献:略
前一篇:【组图7】古戏楼台
后一篇:【转载1】谈戏曲龙套艺术|李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