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戏曲舞台上,三国时代的名将关羽是一个独特的角色。这位智勇双全的大将同时也是降妖驱魔的神灵,属于神将。举手投足之间,带有一股威风凛凛、摄人心魄的庙堂之气。
在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中,关羽非生非净,亦生亦净。这个角色由生行净扮——老生腔,花脸相,尤其在行当分工比较细密的京剧舞台上,关羽由文武老生或靠把老生扮演,表演十分吃重。他顶盔贯甲,唱念做打,不但有大段唱腔,还需要在身段舞蹈中拉出一个个架子花脸式的亮相功架。又因为满面涂红,使用净行脸谱,所以叫“红生”或“红净”,梨园界称之为“两门抱”。
关羽被供奉在庙堂里,老百姓尊之为“关公”、“关夫子”、“关老爷”、“关帝”、“关圣”。关公戏又叫“老爷戏”,舞台上的扮相与庙堂里的神相基本一致,只是增添了灵动的“神”
气。关公的一切行头都是特制的,甚至是专用的:
头戴“夫子盔”,即“关公盔”;身穿绿色大靠(盔甲),称“关公靠”;嘴上的髯口浓黑、凝重,长及腰部以下,通常用头发制成,称“关公髯”;手持“青龙偃月刀”,是关公特有的兵器
。
关公盔、关公靠、关公髯、关公刀,加上关公脸谱,构成了戏曲舞台上的关公造型。在所有的关公戏里,不管什么情节,这个造型都是一致的。
元代中叶至治年间(1321—1323)刊印的通俗小说《三国志评话》,描述关羽形象显然已经带有
“神”气:
神眉、凤目、虬髯、面如紫玉。
这是勇猛的武将造型。尤其“虬髯”,有点像唐代的昆仑奴和宋代的鲁智深,缺少“儒将”气息。明刊《三国演义》第一回就写到关羽出场。其形象是:
身高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这是智谋双全的军中大将,成为当时和后世理想的关羽造像依据。值得指出的是,这一描写与金元杂剧中的关羽形象一致,在相当程度上带有舞台造型的痕迹(下详)。至于“关王”被升格为
“关圣帝君”,朝中赐以九旒冠、玉带、龙袍后,有的“关帝庙”,按头戴平天冠、身着衮龙袍的
“帝”的规格来打扮他,那是明万历以后的事了
。
戏曲与小说相伯仲。舞台上的关羽与通俗小说中对关羽的描写从来互相影响。宋代山西解州已经有关公战蚩尤的故事传说,由金入元的戏曲大家关汉卿也是解州人,出于对关羽的敬仰,也出于对元蒙贵族歧视汉人的不满,他以关羽为主人公,写下了流芳百世的杂剧《关大王单刀会》。在这部杂剧里,关汉卿借关羽之口大唱大汉正统,一句一个“汉”字。至于关羽的扮相,元刊本杂剧《诸葛亮博望烧屯》中透露了端倪:
生的高耸耸俊莺鼻,长挽挽卧蚕眉,红馥馥双脸胭脂般赤,黑真真三柳美髯垂。
高鼻梁,卧蚕眉,胭脂般红色的脸庞显然是脸谱式的涂面,黑而长的三绺“美髯”相当于髯口——据山西洪洞县广胜寺元代壁画“忠都秀在此作场”考之,元杂剧中已经有了脸谱式的涂面和挂在耳朵上的髯口。金元杂剧比明刊《三国演义》要早一百年上下,《三国演义》里对关羽形象的描写应该说受了金元戏曲的影响。宋元时期,社火、庙戏大行其道,明代遍地关帝庙,庙前设戏台。关公的造型与此有很大关系。
除了卧蚕眉、丹风眼、红脸膛、美胡须以外,作为“义勇军”的关羽,头上始终是“巾裹”,像当今阿拉伯地区巴勒斯坦的民族领袖阿拉法特似的。戏曲舞台上关公所戴的“夫子盔”,则是表演美化的需要,其实并无现实依据。戏曲服饰中,临场作战的武将不像草莽英雄那样随便裹一枚头巾,也不像坐镇军帐的将领那样戴一顶元帅盔。他们常常在额头上套一个“大额子”或“花额子”,有的用绒球加以装饰。关公的“夫子盔”,绒球多达10余个,装饰到了极点。传统工艺美术中的关羽也有戴这种“夫子盔”的,显然受了戏曲的影响。
清代后期徽班进京。道光、咸丰年间,徽班艺人和汉剧艺人同台唱戏,又融合昆剧、梆子等声腔,渐渐酿成以皮黄为主的京剧。京剧中的关羽来自徽班。
清末有个著名的徽班艺人叫王鸿寿(1850—1925),艺名三麻子,擅演关公戏。同治十年(1871),王鸿寿到上海搭班。民国七年(1918),又北上天津、北京,演出关公戏《灞桥挑袍》、《过五关》、《古城会》、《水淹七军》、《走麦城》等,他扮演的关羽,勾红脸,戴三髯,唱老生腔,同时糅入花脸唱法。在出场趟马的舞蹈中,伴以马童的翻腾扑跌,气氛红火。此外还丰富了舞蹈和理髯动作。这个关羽形象庄严肃穆,沉稳凝重,有咄咄逼人的神威,它直接影响到京剧里“两门抱”的关羽,几乎成为经典。
王鸿寿的亲传的弟子有周信芳、李洪春、林树森、刘奎官等著名京剧演员。其他如李吉来、唐韵笙等,所扮关羽无不宗法三麻子。各地、各剧种也纷纷效仿,乃至于今。
戏曲里的关羽脸谱主要依据《三国演义》的描写,同时不能排斥民间艺术的交叉影响,如关帝庙的塑像、壁画,以及通俗小说绣像、年画等等。
脸谱的近亲是面具。在现存的傩面具和社火面具中,关羽的脸部造型与庙堂塑像一致:卧蚕眉、丹凤眼、红脸、美髯。
现存最早的关羽脸谱,当属缀玉轩所藏明代脸谱和清初昆腔、弋阳腔的脸谱。其共同特征是满面涂红,眉眼间有一道醒目的白色。在古朴的福建莆仙戏和弋阳腔系统的江西、湖南传统戏曲中,这道白色不同程度地存在。尽管白色纹理有装饰性的变化,其区分眉眼的功能却比较一致,这种涂面方式在元代戏曲壁画“忠都秀在此作场”中已经使用,是早期比较质朴的脸谱类型。类似的关羽脸谱,大抵属于弋阳腔系统。
在徽班影响下形成的京剧关羽脸谱是另一种类型,可以称之为徽派关羽脸谱。其主要特征是:满面涂红,不留白色,称“整脸”,面部不求纹饰的花哨和琐碎,眉、眼、鼻“三块窝”倾向于写实,尤其重在眉宇间黑色纹理的勾勒。“卧蚕眉”上扬,“丹凤眼”修长,鼻窝纹下垂,可接“关公髯”。特别是眉头紧锁的皱纹和修长的、呈眯缝状的“凤眼”带有儒将气息,不同于粗犷、勇猛、外向的净行大花脸。整体看,皱眉、眯眼、撇嘴,加上长髯飘拂,似在思索,同时呈现出冷峻、威严、令人敬畏的神态,场上看,如京剧《汉津口》,关羽出场时大锣大鼓,灵巧的马童在前面翻腾扑跌,后随的关羽眯着眼、皱着眉,作稳重的趟马舞蹈。猛然间,关羽背挎大刀,一个亮相,双眼睁开,动静之间仿佛两眼放光,神采奕奕。
湖北汉剧、四川川剧、云南滇剧均包含有皮黄声腔,其关羽脸谱与徽、京脸谱相近,属于同一系统。
戏曲表演有明显的个体特征,关羽脸谱既有大同,又有小异。戏曲讲究师承关系,同时存在个性差异,清末以来,京剧皮黄盛行,使发端于徽班的关羽脸谱大行其道。一方面,约定俗成,风格一致;另一方面,演员自身手工绘制,笔下有差。不同的演员,对眉眼鼻“三块窝”的黑色纹理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其中有演员自然条件的因素,有艺术个性的因素,有剧目内容的因素。纹理的长短粗细自不必说,就“皱眉”的纹理而言,就富有装饰性的变化,有如意型、有涡流型、有云纹型、有蝠(福)纹型、有寿纹型,常常因人而异,因戏而异,因场而异,带有某种寓意色彩和“祥纹”色彩。纹理的装饰化处理,使脸谱呈现出与民间工艺美术相一致的美学特征。
京剧中关羽的脸谱有时在面部的不同部位添加黑痣,或一颗,或三五颗,甚至多达七颗,点黑痣谓之“破相”,寓含着某种禁忌观念。旧时代,“戏子”地位低下,不得扮神,否则神灵将降祸于当事人。据载,清末朝廷曾禁止民间演关公戏,以免亵渎。某次,徽班首领程长庚在北京大栅栏的广德楼演出《单刀会》,因为违禁,几乎被官府抓走。后来禁令稍松,三庆班演出《三国》戏时,关羽上场依然不敢直呼“关羽”,只能自称“关某”。他人则呼其为“关公”。宫中戏班为西太后演关公戏,关羽上场时皇上和慈禧太后便离座站起,假装散步。然后再坐下。免得对关帝的神灵不敬。《走麦城》乃是关羽兵败战死的悲剧,不吉祥,尤其不可演。关羽脸谱之所以用黑痣点破,说明舞台上并非真神下世,乃是艺人装扮。这种处理同样是禁忌的遗留。
2003.5.19 改定
(附录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