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源自网络,图文无关)
一、语言禁忌
所谓中原民间戏业是指中原民间以唱戏、演出作为谋生手段的行业,在“七十二行”中,被人歧视。唱戏的人被称为“戏子”,属于下九流①的一种。最平常的人家都不愿意和他们这些人打交道,更无人愿意与之为友,或让这些人在自己家做客、居住。《歧路灯》和《红楼梦》中都有对这种习俗的描写。“戏子”低下的地位、卑劣的名声,使他们更严格遵守自己本业的行规,更注意保护自己。所以,禁忌从语言到行为无所不在。
从语言上讲,戏班对于所谓的“五大仙”是不能直说的,禁忌直呼其名,认为直呼其名会遭不测。戏班里的“五大仙”是指老鼠、刺猬、长虫、黄鼠狼和狐狸。它们既然被称为五大仙,所以对它们也像其他仙一样称为爷,老鼠为“灰八爷”,刺猬为“白五爷”,长虫为“柳七爷”,黄鼠狼为“黄二爷”,狐狸为“大仙爷”。娼妓业中的“五大仙”指的则是:刺猬、老鳖、黄鼠狼、长虫和老鼠。与戏班的“五大仙”不同的是老鳖占据了突出位置。西华县一带,还有信八位仙爷的,老雕为“座八爷”,刺猬为“白二爷”,狐狸为“三太爷”,蛇为“柳四爷”,黄鼠狼为“黄五爷”,龟为“团六爷”,野鸡为“飞七爷”,老鼠为“灰八爷”。据说这也是巫术作用的影响,与中原民间俗信的动物禁忌有关,是建立在动物崇拜的信仰基础之上的,也是建立在“万物有灵”的观念之上的。
和禁忌直呼“五大仙”或“八大仙”之名相联系,唱戏的又规定了一些其他不能直言的内容。
演相声、说书、唱道情等在中原被称作是唱小戏儿②。他们却又别出心裁地比其他演员们“技高一筹”,禁忌“十大快”,即“龙、虎、梦、桥、牙、神、鬼、妖、庙、塔”。将这些所谓的
“快”更换成其他的词语说出来,即将“龙”说成“海条子”,“虎”说成“蒙头子”或“海嘴子”,“梦”说成“团幌亮子”或“幌亮子”、“幌晾子”、“黄亮子”,“牙”说成“齿子”,“柴”、“老柴”说成“柴掉子”,“雾”说成“蒙子”、“帐子”,“桥”说成“悬梁子”、“海空子”,“鬼”说成“倭罗子”、“琉璃”,“塔”说成“撅子”、“土锥子”、“锥子”,“哭”说成“撇苏”,“灯”说成“亮子”等。这些用来表示“快”的语词,或象其形,或会其意。
中原潢川县的一些剧班禁忌直言的东西更多,且还因剧种不同而各有所忌。
京剧班社:“桥” 说成“空子”,“窑”
说成“烟子”,“雾”说成“挂帐子”,“龙”说成
“海条子”,“虎”说成“趴山子”,“梦”说成“闯亮子”,“牙”说成“剪料子”,“神”说成
“佛爷”,“庙”说成“古子”,“卑”说成“出溜子”,“塔”说成“掌”,“肉”说成“错子”,
“猪肉”说成“拱嘴错子”,“鱼肉”说成“顶水错子”,“鸡肉”说成“尖嘴错子”,“狗”说成“嚎天子”。
皮影戏班:“吃饭”说成“撵罕”,“睡觉”
说成“垂”,“吸烟”说成“撵草三儿”,“唱戏”说成“托万儿”,“洗脸”说成“净霾子”,“冼脚”说成“净净蹄腾儿”,“小便”说成“撇道儿”,“走路”说成“跷阳王”,“回家”说成“归窑”,“读书”说成“搬文王”,“写字”说成“兆文王”,“字”和“书”说成“文王”,“开会”说成“赶蟠桃”,“没有”说成“瞎儿的”,
“说行话”说成“盖谚子”,“知道”说成“揪得”,“结婚”说成“行独占鳖”,“老婆”说成
“苍灯”,“妻子”说成“吾子灯”,“小孩”说成“菜子”,“妇女”说成“小花灯”,“男人”说成“阖陋”,“女人”说成“灯(吊子)”,“情妇”说成“嫖灯”,“男女关系”说成“点嫖灯”,
“爹”说成“八叉”,“娘”说成“老嘞”,“姑娘”说成“鸡条”,“嘴”说成“合子”,“毛”说成“青子”,“手”说成“猫花子”,“褂子”说成“袈裟儿”,“裤子”说成“叉罗”,“偷”说成“行黑官”,“饿了”说成“篮子洼了”。
连从“一” 至“十”
的数码也要改变一下“称谓”:“一”说成“只撇”,“二”说成“旦撇”,“三”说成“阳撇”,“四”说成“黎撇”,“五”说成“母撇”,“六”说成“龙撇”,
“七”说成“兆撇”,“八”说成“pia
撇”,“九”说成“纠撇”,“十”说成“亥子撇”。
嗨子戏班:“吃饭” 说成“饱抿”,“睡觉” 说成“妥条”,“走路”说成“接地”,“男人”
说成“老条儿”,“女人”说成“肚子”,搞男女关系说成“掂绊”。
二、行为禁忌
戏曲人在行为上的禁忌则体现在演出的全部过程中。他们称台口朝南、朝东的戏台为“阳台”,
朝北的为“阴台”,朝西的为“白虎台”。俗信“要想大发财,必忌白虎台”。在白虎台演出是不会顺利的。戏班内会出现吵嘴、打架的事,或者演武戏受伤,演文戏出差错,甚至还会出现使戏无法再演下去的严重情况,且以后再无人来邀请自己的戏班。但演出之前如能举行“破台”的祭礼,则可化凶为吉,化险为夷。对新建的戏院、戏楼、会馆、庙台等,也都要举行同样的“破台”祭礼,否则遭受的不幸后果与在“白虎台”演出是一样的。
这“破台”祭礼的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是在夜里让一名武功好的演员扮演灵官,在舞台上追赶一由旦角扮演的“女鬼”,把“女鬼”赶跑,杀一只公鸡,把鸡血洒在戏台四周。然后,敲锣打鼓放鞭炮,“台”算是“破了”。但破台之前,禁忌在前台点灯,后台里的小油灯在化妆完之后也必须吹灭,否则,也会对演出不利。“破台”时又最忌有外人偷看,忌讲话,否则,这个“台”
是破不了的,在这种台子上演出,肯定是不顺利的。
在中原地区的一些戏班子中,比较普遍敬奉的神是唐玄宗,而各种行当又都有自己行当的守护神。武行专供“斛斗祖师”白猿,管戏箱的专供青衣童子,乐队专供音乐祖师李龟年,唱道情敬的是张果老,皮影戏敬的是李少君、李少翁,三弦敬的是庄王和孔子,说评书的敬的是魏征,唱太平鼓敬的是朱元璋,唱数来宝和打莲花落敬的是范丹,吹唢呐敬的是师旷或项羽,演相声敬的是东方朔,梳头的祖师敬的是南海观世音。观世音的牌位供奉在梳头桌上方,梳头桌上除了戏具用品外绝对禁忌放置其他物品,否则便是对祖师的不恭。各个行当对待自己供奉的对象都是诚惶诚恐,不敢怠慢,否则要受责罚,对演出不利。
戏业的人不仅如此敬奉祖师爷,对各种道具也要顶礼膜拜,认为不这样做,在台上演出时会出事。舞台上使用的兵器禁忌随便乱动,上场前都要给这些兵器行礼,否则台上也是要出事故的。又禁忌坐在盛放衣物和头盔的箱子上。前面已经说过,梨园弟子属下九流,社会地位极其低下,深受世人冷眼。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极想摆脱这种冷眼和鄙视,使自己也是一个正常的人。这个条款的禁忌正是他们心理的曲折反应。他们以为,衣服、头盔都是自己的象征,甚或同体,坐在衣、盔的箱子上,就等于是别人骑在自己的身上,坐在自己的头上,以后会更受人欺负和污辱。有些地方的戏班不忌人坐箱子上,但不能乱坐,俗有“坐箱不乱行”的说法。只有丑角可以随便坐,可是又忌讳骑坐于两箱子之间,否则也会导致演出不顺利。
再者,还禁忌戴着面具照镜子,禁忌乱敲打乐器,禁忌“放快”,禁忌张伞,禁忌合掌、搬膝,禁忌不卸妆就入睡,禁忌夜晚串铺,禁忌睡觉时鞋尖朝外放置。吃饭时,同一行当的坐在一起,禁忌乱串,禁忌吃汤泡馍,禁忌养鸽子、养猫,因为“鸽”与“搁”音相谐,对本行业的发展和生存不利,猫是老鼠的天敌,老鼠是戏业供奉的“灰八爷”,故养猫也是对本行业不吉利的。
另外,还禁忌学公鸡、狗或驴子叫,这是由于他们演唱这种职业的特点,对模仿一些不中听的禽畜的叫声所产生的一种特殊考虑。他们把自己的演唱习惯地同禽畜的声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是以为这是利用禽畜的叫声来讽刺、嘲笑甚至谩骂自己;二是以为禽畜的叫声会必然地影响到自己的演唱,自己的演唱也会很自然地因为这种影响而变得如同禽畜鸣叫一样,给自己带来种种可怕的后果。通过这个禁忌,我们也可透视出梨园弟子们的复杂心理。一方面反映了他们在世人的冷眼下,越发自珍自重和自爱自慰,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和精神上的快慰;另一方面,则反映了他们对自己这种江湖营生的极度担忧,常常怀有一种不安全感,或叫做“忧患意识”。可以说,任何事情的变化都有可能导致这个行业集团的瓦解,甚至沦落到无法生活的地步。再者,由于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的局限,他们对自己的职业和参与的集团有着强烈的依赖性。他们正是利用这种禁忌来避免种种臆想中的恶果,从而增强集团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进而保护自己。
此外,梨园弟子们禁忌下棋,据他们自己说,这是和“打下旗”③有关。中原人俗称戏班中不重要的角色为“打下旗”,其他行业中不重要的、作为助手出现的人物也往往被称作“帮下作”④、
“搂下耙”⑤。在这里“下棋”与“下旗”谐音,所以,他们在此基础上,无限地发展“下棋”与
“下旗”谐音后的意义,以为“下棋”会使自己一辈子在戏班中“打下旗”,永远也不会成为戏班中的主要演员。这种结局是作为一名梨园子弟最为伤心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灾难,谁也不愿让这种灾难性的结局和自己发生什么关系。但避免这一灾难的唯一有效方法就是禁忌下棋,至少是不下棋。这样就不会引起这种联想,信守起来可谓是表里如一,至虔至诚。
三、剧目禁忌
中原戏班怎样演出不是随心所欲的,演出什么内容也是有诸多限制的。也就是说各地都出现了禁忌演出的剧目。
上蔡县姚家庄禁忌演唱《宋世杰告状》。《宋世杰告状》又名《四进士》,上蔡县一带则又称为《姚傻瓜杀母》。俗传这出戏的故事就发生在当地姚家庄。姚家庄有一姚姓人家,母子三人就是剧中人物的生活原型。母亲年轻守寡,含辛茹苦带着两个儿子过日子。大儿子名叫傻瓜,二儿子名叫聪明,剧中分别叫姚庭春、姚庭美。母亲将两个儿子养育成人,并先后娶亲成家,男耕女织,日子过得也还温馨。万万没想到大儿子傻瓜喜欢上了赌博,而且慢慢由小赌到大赌,家业让他输去大半。母亲相劝,弟弟恳求,他也不肯“金盆洗手”。弟弟提出要与他分家,他却恼恨在心,与妻子合谋独霸家业,将弟弟杀害,又欲谋害弟媳。母亲看到大儿子如此残忍、灭绝人伦,怒火满腔,加以痛责。谁知傻瓜不但不知悔改,反而又将母亲杀害。杀母后,提着血淋淋的刀,神情恍惚地跑进关帝庙内,双膝跪在关公面前,祈祷关公保佑。关公见他手提血刀,听他叙说这灭绝人伦、不可饶恕的大罪,怒不可遏,猛然地站了起来。因此,各地的关公多为坐像,这里的关公是站着的。二儿子的媳妇杨氏(剧中杨素贞)死里逃生,经过了许多曲折,在一个名叫宋世杰的人的帮助下,打赢了官司,处决了傻瓜及有关人犯,并在姚家庄挖坑掩埋尸体。至今姚家庄仍有一坑被称为“姚家坑”,据传这就是掩埋傻瓜等人的地方。后世的民间艺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和生活中的有关材料,经过艺术加工和创造,编写出了《宋世杰告状》。因姚家庄多姚姓,故不让在这里演出此戏。
诸如此类的禁忌演唱剧目在中原不胜枚举,现只能罗列于后:
栾川县潭头街禁忌演唱潘、杨讼事戏《审潘》、《拿潘》;
临颍、平舆县新集候营村禁忌演唱《搜杜府》;
商丘县(现商丘市睢阳区)、确山县臧集、平舆县、辉县东石河安乐宫禁忌演唱《桃花庵》;
辉县褚丘禁忌演唱《西厢记》;
洛宁县城南德里村张姓、余庄的李姓、范镇的崔姓、修武县大纸坊村的崔姓禁忌演唱《三上轿》;
郸城的杏店集、老龙集、杜家坟禁忌演唱《李天宝吊孝》;
辉县梁村的梁姓、百泉的祝、马姓、后卓水村的梁、祝姓禁忌演唱《梁山伯与祝英台》;
平舆县的郭庄、高楼庄、鹿邑县郭奶奶庙禁忌演唱《铡郭槐》;
鹤壁市郊区马庄村的马姓禁忌演唱《反阳河》;
辉县茅草庄周姓禁忌演唱《周老汉送闺女》;
平舆县的三里桥村闫姓禁忌演唱《白玉杯》;
平舆县的黄湾村禁忌演唱《姚刚征南》;
平舆县的刘寨禁忌演唱《刘金定二下南唐》;
平舆县贾庄村禁忌演唱《雷公子投亲》;
确山县石滚河禁忌演唱《雷公子投亲》;
平舆县高平寺禁忌演唱《赵匡胤哭头》;
平舆县玉皇庙禁忌演唱《刘墉下南京》、《铡叶里红》;
平舆县丁庄村、丁店村禁忌演唱《大破天门阵》;
确山县石滚河赵姓禁忌演唱《送京娘》;
确山县后楼村禁忌演唱《阎家滩》;
新蔡县杜阁村禁忌演唱《火烧柴王》、练村乡蓝庄、魏庄禁忌演唱《蓝桥会》;
南阳县潘营村禁忌演唱《狮子楼》、姜营村姜姓禁忌演唱《对花枪》;
邓州市半店禁忌演唱《陈妙常》;
邓州市苏楼禁忌演唱《风雪配》;
邓州市罗庄禁忌演唱《春秋配》;
淅川党岗村禁忌演唱《屠夫状元》;
太康县杨庙集禁忌演唱《王金豆借粮》;
太康县潮庄禁忌演唱《打万监生》;
太康县陈楼禁忌演唱《铡美案》;
太康县赵楼禁忌演唱《铡赵王》;
太康县蒋湾禁忌演唱《醉打蒋门神》;
鹿邑县玄武集南头禁忌演唱《拉柳荚》;
鹿邑县玄武集北头禁忌演唱《铡朱温》;
鹿邑县秦楼禁忌演唱有关秦桧的戏;
南乐县大北张禁忌演唱《唐知县审诰命》、千佛村禁忌演唱《接闺女》;
鹤壁市郊中石林禁忌演唱《王蟒篡朝》;
确山县古城禁忌演唱《斩蔡阳》;
南乐县麒麟村禁忌演唱《三绞岳飞》;
南阳的禹王店,因所祀之神名“苍龙爷”,传说苍龙爷的尾巴曾被铡刀割过,所以凡动铡刀的戏都禁忌在这里演出。
凡此种种,或因故事情节与当地发生的事情相似、相同,或因剧中人物姓名和当地某些有影响的人相似、相同,或因当地历史上出现的名人与剧中人物经历相似、相同,或被以为剧中人物就是以当地人物为生活原型的,或被以为与当地风俗不合的,总之,在自己的家门口演唱这些剧目,就是重提祖先的不光彩,是出丑、揭短、辱门风之举,对本地、本姓、本宗族不好、不吉利。别的地方管不住,自己的地盘上是绝对不允许任何戏班在这里随便演出的。
人类学学者李亦园在分析人类行为时曾明确指出:“要知道人类的行为在表面的内容意义之外,另有其深处的结构层次。人类的行为从结构层次的立场去看,大致可分为三个范畴,其一是实用行为(practical
behavior),其二是沟通行为(Communica-tion. behav-ior),最后是巫术行为(magic
behavior)或崇奉行为(worship behavior)。”此时,我们可利用单调的“代入法”去解
“方程”,便洞若观火,昭然若揭。在这种种貌似简单的只是禁忌某种剧目演出的实用行为中,却十分巧妙地使用禁忌与人们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刻地交流与沟通,极其鲜明地宣示了自己的文化情感,表明了爱憎,显示了自己的独特存在。也使我们能够明确看出人们做出某种选择、确定某种取舍的尺度和评判事物的标准。
因此,各种戏班要生存、要维持、要走下去,尤其需要“入乡问俗”、“入乡随俗”,能够接受来自各个方面的“沟通”,切不可干了砸锅的事。总之,中原民间戏业从日常生活到演出的具体过程、从怎样演出到演出什么、从语言到行为的种种禁忌,或保护本行业、或保护本戏种、或保护戏班、或保护某种角色及个人,无一不是出于保护“自己”的原始动机,从中折射出他们的艰辛、担忧和恐惧。可以明显看出,中原戏业人时时刻刻,如履薄冰,整日整月整年一颗心总是悬着,吃饭、睡觉、演出、说话无不提心吊胆、左顾右盼。
——————————————
注释:
①下九流:中原俗语,是被人歧视的九种职业的合称,从事这些职业的人死后是不能进入祖坟的。
②小戏儿:中原地区俗称规模大、角色齐全、锣鼓家伙齐全、道具服装齐全的为大戏;其他的统称为小戏儿。
③打下旗:中原方言。原意是指戏班中只做陪衬没有唱词的演员,后泛指各行各业中不重要的角色。
④帮下作:中原方言。原意是指给泥水匠师傅搬运材料、提泥兜儿的小工,后泛指各行各业中不重要的角色。
⑤搂下筢:中原方言。原意是指给扬场者帮忙搂草的人,后泛指各行各业中不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