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1】经典的消解?—论京剧《六月雪》对关汉卿杂剧《窦娥冤》的改编(王会敏)

(2020-03-23 08:18:44)
分类: 图文:京艺论丛
    元代是以“曲”名世的时代,而关汉卿是元代剧坛最杰出的剧作家之一,其剧作犹如“琼筵醉客”、“汪洋恣肆,慷慨淋漓,具有震撼人心的力度。”尤其是其悲剧代表作《窦娥冤》更是酣畅淋漓,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感染力。在《元人杂剧概说》中,青木正儿称赞《窦娥冤》说:“此
剧为元曲悲剧的第一杰作。”正因如此,关汉卿的悲剧《窦娥冤》对后世的戏曲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改编为各种地方戏曲上演,京剧《六月雪》便是其中之一。京剧《六月雪》对关汉卿杂剧《窦娥冤》的改编力度很大,从人物到剧情都有大幅度的变化。笔者在对《窦娥冤》和《六月雪》作过认真比较之后,认为京剧《六月雪》把《窦娥冤》之所以能成为曲坛经典的因素消解殆尽,把一部戏剧经典消解为一个平淡无奇的大团圆故事,这实属败笔。

    一、从“传奇”到“平淡”:情节魅力的消解

    中国的传统戏曲很重视情节的曲折生动,即情节的传奇性,很多戏曲理论家都对此有过论述。吴梅就曾强调戏曲:“事实离奇为要。”李渔也在他的《闲情偶寄》中强调所谓“无奇不传”。这都说明了戏剧情节的传奇性的重要性,而关汉卿的《窦娥冤》堪称是这方面的典范之作。
    《窦娥冤》情节离奇曲折,充满偶然因素,然而偶然之中体现了必然,这些偶然因素不但具有现实可能性,而且是情节进一步展开的契机。比如,窦娥的婆婆蔡婆放高利贷给赛卢医,不想在收债时险些被赖账的塞卢医勒死,这看似偶然的因素为张驴儿父子出场埋下伏笔;蔡婆巧遇张驴儿父子,并被他们所救,此时看似绝处缝生,却不料张驴儿父子也不是善类,当他们得知蔡婆家中只有两个守寡的女人时顿起歹心,胁迫蔡婆答应她们婆媳二人招他们父子二人做“接脚”的丈夫,如若不从,便还将蔡婆勒死,这真是才出狼窝又入虎口;蔡婆被逼无奈只得先将张驴儿父子带回家中再做商量,却谁知蔡婆的这一举动竟是引狼人室,后患无穷,为窦娥悲剧的发生种下祸根;张驴儿父子本以为两个弱女子无力反抗,只能屈服在他们的淫威之下,却不料窦娥面对刁顽的张驴儿表现出了反抗的锋芒,坚决不从;张驴儿恼羞成怒,在羊肚汤中下毒,企图害死蔡婆以挟制窦娥,不意反害死了他自己的亲生父亲,这真是奇而又奇,意外之中有意外,这个意外中的意外成了窦娥悲剧的直接导火索;张驴儿见父亲被自己毒死,不但不思悔改,反而诬陷窦娥谋害其父,并以“官休”相吓,以“私休”相诱,张驴儿本想用“见官”吓倒窦娥,实现他霸占窦娥的图谋,不曾想窦娥相信自己清白无辜,也相信宫府“清如水,明如镜”,所以她毫不畏惧地与张驴儿去见官;窦娥本以为官府会为她做主还她清白,恶棍张驴儿会得到严惩,又不料,审案的大老爷桃杌是个“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的认钱不认理的官,他偏袒恶人张驴儿,对善良无辜的窦娥严刑逼供;贪官桃杌见窦娥不招,便要拷打蔡婆,窦娥不忍年迈的婆婆受刑,只得含屈招认,最终被押赴刑场问斩……《窦娥冤》的剧情真可谓一波三折,意外之中有意外,偶然之中有偶然,但如此之多的偶然,我们却并不觉得是偶然,因为窦娥悲剧中的偶然,恰恰反映了黑暗社会中的必然,有力地表现了在混乱、黑暗的社会中,人们的生命安全得不到应有的保障,随时会祸从天降,灾难会无端地降临在善良无辜的人们头上。可以说,《窦娥冤》的情节奇而又奇、引人入胜、扣人心弦,而又根植于元代社会黑暗的现实土壤之上,实为戏剧情节中的经典。
    京剧《六月雪》在情节上对《窦娥冤》作了大幅度的改编。《六月雪》中,把原剧中偶然出现的张驴儿改为蔡府佣工张妈妈的儿子,在蔡府帮闲,去掉了张驴儿之父这个角色。故事的起因是窦娥的丈夫蔡昌宗有意于功名,要离家赶考。其母不放心他一人长途跋涉,便让府中佣工张妈妈的儿子张驴儿陪同前往。而张驴儿早就对蔡府少奶奶窦娥的美貌垂涎三尺,图谋害死蔡昌宗并霸占窦娥,于是在途中把蔡昌宗推入水中。落水的蔡昌宗被做官的岳父窦天章所救,窦天章让女婿继续进京赶考,他自己则赶往女儿家中,帮女婿料理家中之事。以为害死了蔡昌宗的张驴儿一人回到蔡府,并声称少主人已死在赶考途中。窦娥的婆婆经受不住儿子死讯的打击,染病在身,病中想吃羊肚汤,张妈妈让张驴儿去买羊肚汤,张驴儿趁机在汤中下毒,想毒死窦娥的婆婆,逼窦娥就范。可等羊肚汤买回来,窦娥的婆婆又没了吃汤的胃口,于是,这碗被张驴儿下了毒的汤被张驴儿的母亲张妈妈喝下,张妈妈当场身亡。张驴儿一见母亲被毒死,便以尸讹诈,要强娶窦娥,否则就去官府告蔡家。窦娥的婆婆随张驴儿到官府打官司,审案的官是个糊涂官,审不清问不明就对被告蔡府的老夫人施以大刑。窦娥因不放心年迈的婆婆一人前往官府,因而随后追赶,赶到堂前正看到自己的婆婆被严刑逼供,于是将一切罪责揽到自己的身上,以此来救婆婆。窦娥被押赴刑场之时,被及时赶来的做官的父亲所救,后考中状元的蔡昌宗也赶回家中,满门团圆。与《窦娥冤》相比,《六月雪》的情节明显平淡了很多,它把原剧情节的传奇性完全消解,变传奇为平淡无奇。

    二、由“感天动地窦娥冤”到“骨肉重逢庆团圆”:悲剧意蕴的消解

    亚里斯多德在其文艺理论著作《诗学》中比较全面地探讨了有关悲剧的理论,奠定了悲剧理论的基础,后经不断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现代悲剧论。在中国,王国维最先从西方引人悲喜剧理论来研究中国古典戏曲,目前,一般认为“悲剧是表现处于特定环境的先进的或善良的主人公及其事业,由于反动、邪恶势力的迫害而遭受失败或被毁灭,从而反映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反动势力压倒进步力量、美好事物被摧残的矛盾冲突以及抒发悲愤感情的一种戏剧”。旧1鲁迅先生也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尽管有人完全从西方悲剧理论出发,否认中国古典戏剧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但学术界绝大多数人还是认为《窦娥冤》是一部文学史上不朽的悲剧经典。比如,最早引进悲剧理论的王国维就对中国人缺乏悲剧精神很不满,他说:“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他甚至说除《桃花扇》、《红楼梦》外,中国文学中没有真正的悲剧。但几年之后,王国维改变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中国从元代开始就有悲剧了,他在《宋元戏曲考》第十二《元剧之文章》中说:“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构期间,而其赴汤蹈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由此可见,尽管王国维对中国文学缺乏悲剧精神表示批评,可他本人还是承认《窦娥冤》是一部杰出的悲剧,是一部可与世界悲剧名著争辉的作品。笔者完全赞同此论,从戏剧冲突的性质来看,窦娥这个善良、正义的美好事物被黑暗社会毁灭、吞噬是悲剧性的;从人物形象来看,主人公窦娥是个出身悲苦、反抗悲壮、结局悲惨的悲剧人物;从全剧来看,剧作充满悲剧色彩、悲愤之情、悲壮之美。虽然作品的结局是窦娥的鬼魂最终借助于已经作了肃政廉访使的父亲为自己昭雪冤屈,报仇雪恨,但冤死的窦娥毕竟不能复活,故事让人悲叹不已,具有催人泪下的悲剧效果。而京剧《六月雪》对《窦娥冤》的改编则把原剧浓郁的悲剧意蕴完全消解,甚而变成了一个有惊无险的喜剧。
    (一)由“年轻守寡”到“夫贵妻荣”:窦娥身世悲剧色彩的消解
    《窦娥冤》中,窦娥自述身世道:“妾身姓窦,小字端云,祖居楚州人氏。我三岁上亡了母亲,七岁上离了父亲,俺父亲将我嫁与蔡婆婆为儿媳妇,改名窦娥。至十七岁与夫成亲,不幸丈夫亡化,可早三年光景,我今二十岁也。”通过窦娥的这番自报家门,我们发现窦娥这个人物的身世便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三岁丧母已是人生一大不幸,七岁又成了高利贷的牺牲品,被父亲典与蔡婆家做童养媳,说是做媳妇,可窦天章心知“这个那里是做媳妇?分明是卖与他一般”。窦娥在原本女性社会地位就低下的封建社会做童养媳的苦楚可想而知,好不容易长到十七岁与丈夫成婚,原想这一来可以终生有靠,但窦娥还没有享受到婚姻的幸福,丈夫就过早地去世了,于是,窦娥年纪轻轻就开始过着守寡的枯寂生活。就这样,人生的不幸一个接一个降临到善良又无辜的窦娥身上,对这命运的作弄窦娥只能默默承受,无法逃避。身世的不幸使得窦娥自叹“命好苦”,终日里“情怀冗冗,心绪悠悠”,月圆使她肠断、花好让她泪流,今生已令她绝望,她只得寄希望于今生受苦只把“来世修”。《窦娥冤》中的窦娥纵然不被冤屈致死,只是她不幸的身世也使得她成为一个悲剧人物。
    《六月雪》中,窦娥成了官宦家的小姐,婆家蔡家也是官宦之家(剧中窦娥婆婆自语),而且婚后家庭和睦,夫妻恩爱,婆婆对她疼爱有加,丈夫蔡昌宗又饱读诗书,并考取了状元。窦娥由原剧中身世万般不幸的寡妇变成了丈夫健在,夫妇和谐,夫贵妻荣的女子。这样,《六月雪》的改编就把窦娥身世的悲剧色彩完全消解了。
    (二)由“三桩誓愿”到“无端飘雪”:悲壮之美的消解
    《窦娥冤》中,窦娥在行刑前悲愤地向行刑官许下的具有超现实色彩的三桩誓愿,是作品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们既为刻画窦娥的形象起了重要作用,本身又具有强烈的审美效果。窦娥冤愤太重,她在被斩前要求天地实现三桩誓愿来昭示她的清白无辜。第一桩誓愿是“要一领净席,等我窦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因为窦娥是清白的,所以她认为她的血不应流在污秽的土地上,只有像她一样纯洁无瑕的白练才能承受,并用一段唱词表明她发下此愿的用意:“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第二桩誓愿是“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这表明即便是死,窦娥也不愿把自己的尸首留在这黑暗的天地间,因而许下六月飞雪,白雪掩尸的誓愿。对这一违背自然规律的誓愿,窦娥解释说:“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月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第三桩誓愿是
“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窦娥认为老天爷会为她所遭受的千古奇冤鸣不平,定会显灵为她鸣冤,所以她许下亢旱三年的誓愿。对这一誓愿,窦娥解释说:“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什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这里,关汉卿巧妙化用苌弘化碧、邹衍遭谗、东海孝妇冤的典故,以超现实的因素产生“感天动地”的情感力量,从而使故事充满悲壮之美。
    京剧《六月雪》则把原剧这“感天动地”的三桩誓愿完全删除,改为窦娥从未许愿,却在窦娥被押赴刑场要行刑之时,六月的天空自己飘下雪花。与原作相比,《六月雪》中,窦娥强烈的悲愤之情和主观意愿被剔除,由此而产生的悲壮之美便也被消解殆尽。不仅如此,如果深入分析,我们还会发现《六月雪》中的雪下得毫无道理。试想之所以上天违背天时“六月飘雪”是因为窦娥“冤”,是因为窦娥无辜而被斩,冤屈而死,可是《六月雪》中的窦娥的冤情并未实现,她在法场上被父亲所救,并最终全家团圆,夫贵而妻荣,这“六月雪”又因何而下呢?
    (三)由“象征性大团圆”到“现实中大团圆”:悲剧意蕴的彻底消解
    早就有人对中国古典戏曲的“大团圆”结局提出批评,尤其批评中国古典悲剧都画蛇添足地拖着条光明的尾巴。确实,《窦娥冤》中有窦娥的鬼魂复仇的情节,但经过仔细分析后,笔者认为窦娥的鬼魂复仇,严惩凶顽的情节与庸俗的“大团圆”结局并不相同。这一点笔者在后文还会深入分析,这里只从大团圆式的结局来说,《窦娥冤》至多算是象征性大团圆,因为,善良的窦娥终究被黑暗的社会所吞噬,不能死而复生,这样的结局只是象征性的团圆,实为现实的悲剧,只能给人虚幻的安慰。
    京剧《六月雪》的结局是,当无辜的窦娥要被斩首之时,窦娥做大官的父亲窦天章及时赶到救下窦娥,严惩凶顽,而窦娥赶考得中状元的丈夫蔡昌宗也赶回家中,满门团圆,作品最后以“六月飞雪因奇冤,媳妇贤德孝感天。今日一家重相聚骨肉重逢庆团圆”而收场。这就把原作中象征性的团圆,转变为庸俗的现实中的大团圆,从而把原作中的悲剧意蕴彻底消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